地域文化
在湮没的历史中微笑 豆瓣
作者: 张炜晨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3
👀 沉浸式的纸上吴哥之旅 👀
📕编辑推荐
❓曾孕育出神话般建筑雕塑奇迹的吴哥王朝,仿佛一夜之间被丛林吞噬,时间冻结了四百年,又突然重现天日。19世纪末,当位于柬埔寨西北部的吴哥古城遗迹偶然被西方探险家发现,重新回到众人的视野,有关吴哥的谜团也接踵而至。
究竟是什么样的 吴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现代高棉人是不是吴哥人的后代?
盛极一时的吴哥为何会被遗弃?
......
- 一本书读懂吴哥
目前有关吴哥遗址的书籍多是旅行实用手册,对吴哥文明本身的介绍或浅尝辄止,或不够系统。与此同时,详细阐述柬埔寨历史、吴哥文明的书籍又偏学术,不利于普通读者翻阅。
本书以清丽流畅的笔调与精美的图片详细讲解了每处古迹的建筑历史、风格、雕像、仪式、传说故事,甚至一天中适宜的游览拍摄时间等,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吴哥历史,体悟吴哥建筑艺术之美。
- 游记入史,轻松易读
本书以游记入史,从大圈探奇、小圈迷城,至外圈秘境,以吴哥遗址的空间游览路线作轴,勾连吴哥王朝的兴衰历史,条理清晰地讲述了吴哥古城的前世今生。丛林深处的神秘微笑、浮雕背后的传说故事,跟随作者的镜头和文字,在被历史遗忘的废墟中,探寻吴哥文明的断裂与重生。
- 图文结合,四色印刷
全书四色印刷,内含百余幅吴哥遗址照片,以及手绘导览图、摄影小贴士、吴哥王朝世系表、建筑一览表等,直观呈现高棉建筑与艺术的演变,开启一场沉浸式纸上吴哥之旅。
📕 内容简介
吴哥,柬埔寨的瑰宝,曾沉寂于密林深处四个世纪之久,而后又失而复得。神秘、庄严、不可思议,吴哥凝聚着高棉民族耀眼的智慧和创造,展现了独特的东南亚精神和艺术审美,可谓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者以游记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吴哥文明,以及现代视角下的吴哥审美情趣和考古成果,并以清丽流畅的笔调与精美的图片详细讲解了每处古迹的建筑历史、风格、雕像、仪式、传说故事,甚至一天中适宜的游览拍摄时间等,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吴哥的神秘面纱,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古文明纸上游历之旅。
2024年2月19日 想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670404/comments/?sort=follows
地域文化
再寫韓國 博客來 豆瓣
作者: 陳慶德 月熊出版 2017 - 11
內容簡介
◇從「被害意識」出發,深入瞭解韓國文化
◇第一本從臺灣文化研究者角度省思韓國社會之專書。
以臺灣人的眼睛,看「地獄朝鮮」的社會現實-
從表層現象看透韓國民族性的根源
發生在朝鮮半島的百種現象,皆能一以貫之地以被害意識串連、觀看!
專屬作者,陳慶德詮釋韓國文化的理論。
建構出韓國人的生存樣態、民族特性,以及社會結構。
延伸到日常,便是關於韓國那些不論正面或負面的關鍵字,
網路謠言與刻板印象-
■什麼都是韓國人發明的?
■自殺率世界第一高的國家?
■喜歡在運動比賽上耍小動作?
■愛國排外、愛美愛整型、愛喝酒吃辣配泡菜?
從文化DNA扎根的意識-
信史實存的城邑國家「衛氏朝鮮」,西元前一○八年被西漢所亡;
爾後,整個朝鮮半島不斷地處在被外敵入侵的歷史悲情。
韓國人身處歷史洪流總是屬於一種「被動式」、「防禦式」的存在,
與之相反,韓國周邊鄰國則是「主動式」、「攻擊式」,虎視眈眈盯著朝鮮半島。
最明顯且容易看到的特徵,便是享用韓式料理時所使用的筷子。
韓國筷子之所以是扁筷,正因為他們沒時間讓圓筷不小心滾落,花「多餘的」時間撿。
且韓國人愛用湯匙,主因便在湯匙相較於筷子,能更快吃完一頓飯。
流傳至今,「被害意識」依舊發達,於是咖啡文化興盛、泡麵快要更快……
而媒體興高采烈報導:
臺灣各式飲料、古早味蛋糕在韓國颳起陣陣旋風,
同樣反映著高度競爭意識社會下,
韓國人亟需在短時間內補充熱量再回到「戰場」的日常
唯有看透現象的意義,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韓國。
更加理解:
文化並非單行道,也會互相影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戰結束,朝鮮半島獨立建國
一九五○至五三年,韓戰爆發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火協議
本書特色
嚴肅的國際關係、政治分析,韓國人妻的粉絲團文章、迷妹的聖地巡禮,或者是英日文的翻譯書;在臺灣,如果想閱讀韓國社會文化的相關書籍,多半屬於這些類型。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臺灣人的觀點,用臺灣人的角度,深入韓國社會,一探東北亞的這個重要國度。由一個在這座島嶼成長、就學,理解臺灣文化,同時浸淫韓國文化已久的研究者,來告訴我們種種現象之下,韓國人何以成為韓國人。
名人推薦
「在首爾想念大阪」粉絲團版主/老小姐Iris
「人渣文本」部落格版主/周偉航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胡忠信
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主持人/陳信聰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董思齊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知韓推薦
2024年2月15日 已读
作者说韩国人有「被害意識」,有意思;但书太短了,而且很多内容都是吃的,没怎么讲历史,和同类书《我在印度的701天》《安娣,給我一份摻摻!》《来去马来西亚》相比太差了;有些地方也关系到台湾本土文化,我看不懂;意外得知济州岛大屠杀这黑历史;《鬼怪》《哭声》电影待看。
地域文化
大美龙泉/龙泉文史资料 豆瓣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24年1月12日 已读
心血来潮想找家乡的摄影集看看,即回顾下小时候住过的地方;这摄影集毕竟着眼于整个龙泉,涉及了乡村,文物单位,非遗文化,甚至美食,城市本身的照片倒是很少;不过倒是有两个图拍到了家母生活过的地方;体会到摄影的意义,可以捕捉珍贵的美丽瞬间并冻结于永恒;可以很多照片是龙泉摄影第一人潘世国拍的,都不知道平时稀松的地方都能被拍得那么好看。
地域文化 摄影集
哈尔滨人 豆瓣
作者: 阿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即使是从一九八六年开始计算,到今天仍不过百年余。与全国众多的城市相比,哈尔滨还是一个年轻人。这种青涩城市的状态,让哈尔滨人感觉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太年轻了,太嫩了。
我觉得哈尔滨人是有缺点的,不过,他们的缺点同全国各地人的缺点差不多,自然也具有哈尔滨人的特征,即过于粗放,过于乐观,过于自信,过于安居乐业。先前,哈尔滨人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原因,养成了蔑视困难,蔑视艰苦的环境,能够苦中作乐,也能够知足常乐的优良秉性。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优点,但恰恰是这样一些近乎优点的缺点,使得哈尔滨人在二次创业当中显得不那么急迫,也不那么刻骨铭心。
——阿成《哈尔滨人》
本书是著名作家阿成所写的关于哈尔滨的散文随笔集。定居哈尔滨数十年的阿成对这座城市的洞察细致入微,他在书中用细腻的富有温情的笔触梳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追寻这座城市的繁华旧影,描摹形形色色的哈尔滨人,呈现哈尔滨的四时美食、流行文化,读来朴实、幽默、平易近人。间或以小说家的敏锐,以琐碎甚至戏谑的方式揭示这座城市的秘密,显示出作家可贵的宽容与理解,是一副体现哈尔滨风貌的真实画卷。
2023年12月15日 已读
为准备在东北吃喝玩乐而读这书,但帮助不大,这书泛泛而谈,讲的是「哈尔滨人」这种过于宽泛的概念,生活在哈尔滨的人可能会对此有共鸣;但我只是短期游玩过客,这书并不适合我,卖儿(梅英东)写的《在满洲》则写的是具体名人,具体历史,以及他身边看到的普通人,更好看。
地域文化
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 新加坡 豆瓣
作者: 萬宗綸 遠足文化 2016
新加坡國土小歸小,卻蘊含無限大的可能性;
獨立建國短短50年,但鎔鑄各族移民們帶來的悠長歷史文化;
一句「SiNGLISH」便能劃分你我、說華語運動展現李氏政權的務實性格;
小印度、小泰國、小緬甸、中國城乃至甘榜馬來,
不只為滿足觀光獵奇想像,也是獅城內在微縮的種族模型
作者身為社會語言學研究者,不打算提供「柯P」式期待的政經成功模式,
反而引領同為小島國家、擁有多元民族的我們,
穿越語言、種族與領土疆域的界線,珍視複雜性所帶來的層次與韻味
2023年4月4日 已读
详见长评。
2023年4月4日 评论 看台湾人在新加坡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真好玩。 - 由于作者的语言科班出身以及一开头的语言解说,导致我一开始误解了这本书,以为它会是主要讲语言的严肃作品。后来发现其主题原来也和《我在印度的 701 天》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留学生在异国的生活经历,而且也很巧地赶上了习近平的对当地的访问并去看热闹,即二〇一四年对印度的国事访问和习马会。不过这本书多了台湾能接触到东南亚各国的精彩,包括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孟买人等等。 新加坡的法治和政治都很特别。法治名义上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最著名的大概是禁止口香糖贩售和禁止艾滋病携带者入境。乱闯红灯会罚款。Singaproe is a fine country 就是双关语。破坏公物或涂鸦可能会被上鞭刑,美国总统在麦可·彼特·费尔受鞭刑案出面求情也没成功免刑。这成功令我对新加坡的法律感到畏惧,不过新加坡大多人不愿意废除鞭刑。这令我想起了秦国的法制,但这不一定意味着新加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因为李光耀是英国司法出身的律师。虽然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法律对权威会不会有双标。 新加坡外交也有特立独行的特点。一开始就注重经济发展并看重西方贸易,故意选国际企业而不是当地有实力的华裔企业,特别讨厌共产党,对华语十分冷淡甚至打压华文学校,也没想成为第三个中国。但随着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李光耀就惊人地预见中国的崛起和市场潜力并迅速调整了外交策略,开始积极推广华语,强调自己国家的亚洲价值,可以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显然他不太关心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反而是两边的好处都要讨到。 至于内政,这华人国家不愿意全盘接受西方民主,而是要做有儒家思想的家长制政府。喜欢民主宪政的我倒是对其产生了兴趣,也想体验下。虽然我还是最看重的是能否不双标。 不过南洋的华人移民不一定会华语,讲的反而是方言,我很好奇会不会造成割裂——果不其然,新加坡的教育是英语为主母语为辅,为了利于种族和谐,母语的学习是强制的,但新加坡的母语选择却基本只有马来语华语等几个,比如福建裔就没法学福建话和他奶奶交流,作者就遇到过这样的人。 新加坡这么小,我很好奇有没有足够的兵力保家卫国,结果其军队的训练也比我想象的还要国际化,甚至会去台湾和周边国家的军事基地训练,以便在被围困时可以从外面救援。 鉴于作者对语言的敏感,Chinese 是有歧义的,要么是华人,要么是 RPC People。 李光耀去世时,中国同学和作者谈到他出门就被李光耀的遗像吓一跳,说起毛泽东去世时也这样,作者则说不管蒋中正的名声有多差,他去世时台湾也有很多人哭。儒家的思想影响力还真是太大了。建国一代对李光耀的好感非常高,我估计新加坡的专制还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新加坡的媒体基本是官媒,被专制政府垄断了。 这样的专制政府和 LBGT 运动会发生怎样的冲突?新加坡的言论自由空间值得被 doubt,合法的集会地点就只有一个公园。LGBT 每年都会在那公园举行集会示威,国际企业也会赞助。但毕竟华人的专制政府还是很保守,虽然不会干故意派黑警打人的事件,而是直接表明当前社会目前还是比较保守,政府不会积极改革,而是先等社会慢慢地变化。 新加坡有很多底层外籍员工,比较边缘,于是新加坡这个华人国家居然也出现了和 white supremacy 本质一样的 yellow privilege 现象。新加坡有若干族裔飞地,像是小印度小缅甸小菲律宾等。
历史 地域文化
成都的细节 豆瓣
作者: 张丰 2022 - 3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府河、南河、锦江,河流见证了古蜀之地的生长与变迁;万里桥、老南门大桥、九眼桥,成都的老灵魂仿佛时刻走在桥上;泡菜、 盖碗茶、龙门阵,茶馆成全了市民相似的情感模式;老板娘,嬢嬢、市井粉子,成都女人将锐利与温婉结合得恰到好处;青春、酒精与音乐,九眼桥边挤满了不怕醉的年轻人••••••
本书从自然景观、饮食习俗、文脉痴癖等不同维度对成都这座城市进行了介绍,从成姆斯特丹到千年少城、从食辣小史到陋室茶摊,作者带我潜入成都的大街小巷,立体呈现出一个地理的、历史的、现实的成都,深度解析这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魅力。
2023年3月15日 已读
为了在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时顺便玩下成都,特此看此书。得出理想游玩路线:从天府广场出发,一路向西,成都博物馆——人民广场——宽窄巷子;一路向东,盐市口广场——春熙路——合江亭——九眼桥;杜甫草堂——浣溪沙;大熊猫基地。
地域文化
2023年1月23日 已读
详见长评。
2023年1月23日 评论 龙泉的——地域文化! - 元旦父母来杭玩,不过我真不知道杭州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玩,很无聊。后来我想到可以去书店找相关书看,于是在浙江图书大厦发现了原来还有「地域文化」这一分类。于是决定去哪地方玩时就到当地书店买相关地域文化书籍看。 回外婆家过年,便买了这本书,精装装帧真是好。二〇一〇年左右出版,排版也不落伍。 太小众的文化略过不谈。不过我发现龙泉真不愧落于大山深处,造就了它的三种特色: 战争期间经常成为流亡政府驻地。元军占领杭州时,兵部尚书季可知南宋王朝气数已尽,并带兵士归隐龙泉;崇拜孙中山的革命家徐仰山(他家乡和我外婆旧居很近,和我外公同姓但可惜从地理上来看应该没有血缘关系)抗清失败后递解回龙泉,听说袁世凯称帝时急急忙忙跑到杭州准备武装起义;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相继占领杭州丽水,好多难民跑到龙泉,当地最大廊桥上摊位爆满,某小摊不慎落下明火,害得廊桥被烧没了。此外,西南联大润西南时,浙大则润龙泉;著名爱国慈善家陈嘉庚在离我外婆家不远的江西会馆欢送三百龙泉抗日壮丁过,国共内战时也成了符合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共方驻地(大概)。 当地木拱廊桥特别多,估计大山深处采石或运石太难了,于是就简单用木材造廊桥。安仁永和桥应该算是浙江最著名的廊桥之一了。 龙泉一带好像是浙江地势最高的地方,它便是三大江即瓯江,闽江,钱塘江的源头。每次从龙泉回杭,看着外婆家前面的小河变成横跨杭州的大江也是挺好玩。 然后再写一些令我吃惊的冷知识:那个十年前已经被拆迁,印象中很破的旧龙泉政府前身是县衙,其实已经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了。还好衙门前的两个 千年荷花池 没被拆。我以前还嫌它在市中心占据了宝贵交通空间。 家母就读的龙泉一中和我读的东升小学原处是孔庙,新中国初被拆,被龙泉一中覆盖,再之后则被新大桥覆盖。噢时代的变迁! 我某小学同学家旁就是巨大的樟树,同样是千年古树,小学同学当然早就失去联系了,她家也没了。原处只剩古樟。 可惜的是没发现有什么地方能去玩,一些乡下文物单位太偏僻了。
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