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黛安·阿勃丝传 豆瓣
Diane Arbus : A Biography
作者: (美)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 译者: 孙京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黛安•阿勃丝那些有关侏儒、变性人和畸形人的令人震惊的图像重新定义了正常与非正常,而且成为阿勃丝在1971年自杀那个年代的示意插图。在这本翔实客观的传记出版之前,阿勃丝本人一直是个谜。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缜密考察了摄影家隐藏在这些照片背后的生活:黛安娇生惯养的童年,与阿伦•阿勃丝炽热的恋爱,以及黛安照片中所摄取的关于整个60年代的极端黑暗、充分自由和极端悲剧性的变故。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是对隐藏在这些有关我们时代的强有力的照片背后的一位女性充满悲悯的描述。
2011年9月26日 想读 晚上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犹豫了半天还是没买,转而买了一本较轻松的梁文道的《我读》2,改天再去买回来吧。
人物传记 传记 摄影 艺术
另一種影像敘事 豆瓣
作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 尚.摩爾(Jean Mohr) 三言社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KAGERO & COLORS 豆瓣
作者: [日本] 森山大道 星雲社 2007
森山大道、伝説的緊縛写真集「蜻蛉」と70年代ヌード作品をコンバイル。誰もが待ち焦がれた、森山大道ヌード写真集、ついに解禁。
总之,看过此画册后,可以把荒木经惟扔到二手交易市场了。
陕北盲说书人 豆瓣
作者: 黄新力 2009 - 8
这是一本讲述陕北黄土地上最后的盲说书匠故事的书。里面穿插了许多定格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不可能去改变那些一辈子悲壮、困难和无助的盲人命运,但起码能够让看见这些照片的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盲人长年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游走于村庄之间,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传唱着传统的忠孝节义,以及关于生活的苦涩、欢愉。
本书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丛书之一种。它再现了盲说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而且展示了他们在现代文明逐渐融入和影响寻常百姓生活的进程中,与即将被遗弃的命运的苦苦争斗。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
摄影艺术百年史 (2007) 豆瓣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8.9 (19 个评分) 导演: Tim Kirby 演员: 大卫·伯恩 / 曼·雷
摄影术诞生170年来,它使我们愉悦,为我们服务,令我们感动,偶尔也会让我们失望,但是它通过揭示世界表象背后的神秘的陌生让我们兴奋。那就是摄影真正的魅力。
跟随BBC Four的六集系列片《摄影演义》,我们一起领略什么使得那些摄影作品如此特殊,让我们无法忘记。
珠穆朗玛峰 (1998) 豆瓣
Everest
导演: David Breashears / Stephen Judson 演员: 连姆·尼森
其它标题: Everest / 埃弗勒斯峰
IMAX纪录片,讲述一个国际登山队于1996年春攀登珠穆朗玛峰路途中经历的挑战,以及出发前艰苦的适应性训练。最后,他们在不丹向导的帮助下成功登上峰顶,向导本人将一幅达赖喇嘛的画像放置在世界最高峰顶,完成了心愿。
1998年公映时轰动影坛,仅美国地区票房达8700万美元,打破当时IMAX电影的票房纪录。
2009年8月3日 想看 英国摄影师万米高空拍摄珠峰全景照片(图)http://www.cnbeta.com/articles/90079.htm
摄影 纪录片
Sam Taylor-Wood 豆瓣
作者: Sam Taylor-Wood Steidl Publishing 2004 - 11
Crying Men is a series of photographic portraits of famous film actors: Tim Roth, Gabriel Byrne, Laurence Fishburne, Woody Harrelson, Michael Gambon, Jude Law, Hayden Christiansen, Ryan Gosling, Robert Downey Jr., Paul Newman, Ed Harris, Benicio Del Toro, Willem Dafoe, Kris Kristofferson, and others. Sam Taylor-Wood makes portraits of her subjects as actors; she shoots them in character, asking each to perform and cry for the camera, and demanding their investment in the process. These are no passive sitters. Each of the resulting images is distinct; one actor recalls the hieratic clarity of a Byzantine saint whose tears appear decorative. Other images are of heroic crying, where stoic restraint has broken down. Some display the voluptuous crying of medieval saints, others cathartic crying or quiet tears of regret and grief. Yet while being moved by these intimate revelatory images, we simultaneously know that the emotional display is being play-acted. Sam Taylor-Wood's film and photographic work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subversive creation of enigmatic situations full of latent but explosive energy. Clothbound, 11.75 x 15 in. / 56 pgs / 24 color.
Do It Yourself 豆瓣
作者: Uwe Ommer Taschen Verlag 2007 - 9
Shoot yourself: Sexy self-portraits by everyday women
Inspired by a babysitter he surprised in front of the bathroom mirror shooting pictures of herself with his Polaroid, photographer Uwe Ommer decided to put together a book of erotic self-portraits by inexperienced photographers. Arming participants with cameras and basic technical instructions, Ommer asked them to photograph themselves in any way they pleased--liberated, so to speak, from the voyeuristic eye of the photographer. Some chose to use mirrors as they captured their portraits, while others braved the camera without the help of their reflections. While many subjects required no intervention by Ommer, for others he acted as "ghost photographer," helping them with the lighting and setup; in both cases, the models were free to indulge their inspirations in any ways they pleased--from sexy and provocative to romantic to simply being themselves. The cast of self-portraitists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personalities, from students to artists, actors, stylists, dancers, models, musicians, teachers, and more. This highly original book gives us a rare glimpse at the way everyday women see themselves--or wish they did.
火车上的中国人 Goodreads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王福春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 - 7
《火车上的中国人》主要内容:火车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很密切。火车是临时的大家庭,是流动的小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身穿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乃至小狗小猫堂而皇之地在卧铺上占有一席之地,风靡全国、充斥东西南北中的麻将牌打个不停,92岁的老方丈戴着洁白的手套为小姑娘号脉,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刚刚出生的婴儿,身心俱疲为生存而奔波的打工族,对对爱侣旁若无人地嬉闹调情……令人难忘的镜头太多了,有的让人欲罢不能,用心寻总有令人感动感怀的时刻;有的使人欲拍不忍,总是在矛盾与困惑中按下快门。在留住美好瞬间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卡帕传 豆瓣
作者: 阿列克斯·凯尔 海南出版社 2003 - 8
卡帕传:战地记者,ISBN:9787544311052,作者:(美)阿列克斯·凯尔肖(Alex Kershaw)著;李斯译
上海人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陆元敏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7 - 7
《上海人》中的人,都是上海人。说到上海人,过去的就是大亨、政客、商贾、红伶、冒险家,鸳鸯蝴蝶、夜色撩人;而现在的,白领、小资、海归、CEO,新天地流光溢彩,陆家嘴车水马龙。人们似乎也总是津津乐道于上海风花雪月的享乐细节,在那些华丽和繁荣的表象下,虚构放大着跌宕起伏、来历不明的神话故事,如果不沉下心细看,难免会无视那沉郁苍穹下贴肤痛痒的人生。我们很少关注这样的人生,隔绝着这些的是对现实的巨大幻觉,这由时尚、习惯、虚伪和陈词滥调构成的无穷无尽的隔绝如黑洞一般吸去了所有的光,向我们有意无意隐藏了这个城市的秘密,这秘密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无法回避的生存境况。
破碎的梦想 豆瓣
作者: 乐坚 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 5
这本摄影集是当代西方纪实摄影艺术的集中展示,国内第一本直接在海外组稿的摄影画册。M. 亚伯拉罕斯、G. 门德尔、H.洛根等活跃于当今欧美摄影界的纪实名家,以十个专题一百余幅作品,记录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从中东冲突到非洲艾滋病蔓延,从狂欢者的尽情宣泄到宗教徒虔诚的膜拜,人类种种生存状态,在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下,无不得到深入而有震撼力的表现。中国读者可从中领略纪实摄影的多种风格和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
Ba-ra-kei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細江英公 Aperture 1985
"As the author of the text and the subject of the photographs, Mishima almost tenderly exploits his most intimate obsessions: his erotic desires, his creativity, his body, his premeditated death. Hosoe's work mirrors Mishima's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s in photographs whose images melt into superimposed layers of symbol and meaning."--Booklist
". . . an opulently printed, large-format book . . . Hosoe explores light and shadow, and collages images from Renaissance paintings and other sources, resulting in photographs that possess a piercing beauty, photographs where there are no lies and no deceptions."--"25 Best Books of 2002," THE magazine, December 2002/January 2003
上海人1990-2000 豆瓣
作者: 陆元敏 2003 - 4
照片里的人,都是上海人。说到上海人,过去的就是大亨、政客、商贾、红伶、冒险家,鸳鸯蝴蝶、夜色撩人,而现在的,白领、小资、红马夹,新天地流光溢彩,陆家嘴车水马龙,都说上海是风花雪月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上海的音乐细节,在那些华丽和繁荣的表象下,虚构放大着跌宕起伏,来历不明的神话故事,如果不沉下心细看,难免会无视那沉郁的苍穹下贴肤痛痒的人生。
我看着照片上的这些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感觉到亲切、熟悉,同时也感到巨大的陌生,见得越多,越觉得在这一切下面肯定有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我时时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人间万象,纷繁多姿,没有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就没有上海人,他们琐屑微渺的喜怒哀乐,冷眼辗转的灵肉浮沉,深如海,不可测。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Andrei Tarkovsky 译者: 虹風 繆思出版 2008 - 8
《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是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的中译本。这本书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至1984年之间,在前苏联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
这本拍立得摄影集,背后有段曲折复杂的故事。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声远播,受邀和妻子至意大利工作,继而计划定居异国。此举触怒苏联当局,于是将其儿子扣押,一家分隔两地,塔氏不得返回俄国。这本摄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国时期的家庭、妻儿、及生活快照,后半部,则是他至意大利后的影像素写。除了他一贯的诗意与神秘气质外,里面诸多故土与爱子照片,之后变成流亡异国的导演魂牵梦系的执念,这些影像后来变成电影,就叫做《乡愁》(Nostalghia)。直到塔氏病痛缠身,即将离世前夕,其子才获准前往意大利,一家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