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谁的缪斯 豆瓣
Whose Muse?Art Museums and the Public Trust
作者: 詹姆斯·库诺 (James Cuno) 译者: 吕澎 / 桑塔兰泰拉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10
当下,博物馆的观众日益增多,其定位已渐渐从单纯的文教场所,发展成为拓展各项交流的平台。然而博物馆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又引发了什么样的问题?博物馆究竟是否应该恢复其最本质的功能、回归其最原始的初衷?艺术对于公众来说,到底是附庸风雅的工具,还是激发想象的燧石?包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保罗•盖蒂博物馆在内的英美最富盛名的博物馆及艺术研究机构的“掌舵人”,将在书中一一为您陈说。
且听博物馆馆长们讲述博物馆的故事。
见与不见 豆瓣
作者: 王新 2014 - 6
读图时代已然来临,我们却未必读得懂“图”:为什么蒙娜丽莎长着男人的脸部轮廓?为什么时尚杂志上多是女人的侧面全身照,而男人则是脸部照?宋徽宗的“瘦金体”中是否蕴含其命运秘密?朱元璋到底是丑是美?古典油画的裂纹里,有多大学问?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了文化、学术界的前沿热点。本书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学理,以博返约,教会大家读图,读懂图像背后看不见的“秘密”。
万物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雷德侯 译者: 张总 / 钟晓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Wabi-Sabi侘寂之美 豆瓣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 李欧纳·科仁 译者: 蔡美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 - 1
写给产品经理、设计者、生活家的简约美学基础。
苹果、宜家、无印良品、魅族等产品哲学的灵感之源 第一本介绍wabi-sabi侘寂的经典著作。
“侘寂”之美的几个关键词: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当设计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称作为侘寂之美。侘寂wabi-sabi,那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一种被古代儒士所推崇的佛教哲学,教人修身、养性、无我的哲理。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侘寂wabi-sabi是一种对渐逝生命的审美态度。与现代消费主义主张向外求的理念相反,本书推荐从人的内心去追求,简单的侘寂wabi-sabi的几个观念,可以转变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你可以用他去欣赏一个茶杯,也可以用它去体察自己的世界,你也可以从中找到整个宇宙。wabi-sabi包含整个世界。
侘寂wabi-sabi理念运用到设计中,就是简洁并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它是苹果,无印良品等简约品牌的发源地。
The Story of Art 豆瓣 Goodreads
10.0 (9 个评分) 作者: E. H. Gombrich Phaidon 2006 - 10
Book Description
New Format and Redesign of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Art Book
"Gombrich (1909-2001) had a gift for clear, conversational language, a narrative approach, and an interest in pop culture--he even included mass media and cartoons in The Story of Art. The book, which receives high praise in the CAA report [a recent assessment of art history textbooks by 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is today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art history textbook, with total sales of 8 million copies." -Art News, February 2006
E.H. Gombrich's warm, lively, opinionated--yet never patronizing--authorial voice brings history to life in a way that attracts both adults and young readers alike. Last yea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originally written in 1935 in German, was a surprise publishing success. Yet, this isn't even Gombrich's most popular work. The Story of Art has sold over 8 million copie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30 languages and served as the standard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 for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past century. Now, the book will be available in a new affordable format, in wide releas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just in time for the holidays.
Phaidon Pres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TORY OF ART: POCKET EDITION by E.H. Gombrich, a re-designed, re-formatted compact edition of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best-loved books on art ever written. This new edition combines smoothly flowing text with a clear, simple design in a convenient and accessible format. The new edition allows this classic work to continue its triumphant progress for another generation, and to remain the first choice for all newcomers to art.
Phaidon Press commissioned Gombrich during World War II to write a history of art for young people. In 1950, The Story of Art was published and so a classic was born. Gombrich dictated the whole text from memory, using illustrations from books in his library as prompts. The outcome was a seminal work of criticism and one of the most accessible introductions to the visual arts. Starting with the cave paintings at Lascaux and stretching as far as Postmodernism,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is presented a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Using vivid imagery, storytelling and sly humor, Gombrich's voice draws in all--the student, connoisseur, or amateur.
The Story of Art has always been admired for two key qualities: it is a pleasure to read and a pleasure to handle. The pocket edition is no exception. With this new edition this classic work is now as accessible as the story inside. Gombrich's extraordinary knowledge and wisdom will continue to teach and inspir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rom Library Journal
Phaidon Press has produced a much-improved edition of Sir Ernst Gombrich's classic narrative study of art history,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0. Among the many competing introductory texts?the central monuments of which are H.W. Janson's History of Art (Prentice, 1986. 4th. ed.) and Helen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4th ed. o.p.)?Gombrich's venerable work has inhabited a unique niche, having been created specifically for newcomers to art. As his title indicates, he presents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a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Gombrich's voice is lively, opinionated, and almost conversational, yet his erudition shines through to make a book that is both accessible and informative. His premise, that the love of art, not the love of history, is the appropriate basis for its study is communicated directly with his irrepressible enthusiasm for certain masters and his passionate exasperation with 20th century nonobjective artists. While much of the text is unchanged, the format has been completely redesigned with vastly expanded illustrations, improved captions, better charts and an excellent index. This book belongs on every art-lover's bedside table, and even those libraries owning an earlier edition would not regret adding this refinement of an already first-rate work.
Douglas F. Smith, Oakland P.L., Cal.
From Booklist
Gombrich's The Story of Art has been a treasured standard in the field, selling more than 4 million copies since its first edition in 1950. Now in its 16th edition and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this comprehensive look at Western art from prehistoric times on up to the present has been completely redesigned and extensively revised and updated. In addition, the illustrations have all been enhanced, and a total of 443 are now in color. Gombrich is more than an authority, he's an advocate, and his love and deep respect for art infuse his invigorating text. In his discussion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 instance, Gombrich explains how even the most experimental contemporary art is connected in some way to what has gone before. Gombrich tells the story of art "as the story of a continuous weaving and changing of traditions in which each work refers to the past and points to the future." Gombrich's invaluable history is a veritable celebration of this "living chain."
Donna Seaman
Midwest Book Review
Enjoy the most famous book on art ever published: an overview which covers the entire subject, from early cave paintings to modern experimental art. This has been revamp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72, offering larger illustrations, more color, and improved text and coverage. Highly recommended.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8.5                 width:(cm)10.7
无限的清单 豆瓣 Goodreads
VERTIGINE DELLA LISTA
9.2 (14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 UMBERTO ECO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0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 艾柯可能是今日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近年挟其骇人学养连番炮制了三册图文并茂的概念史巨著。头两本分别论美论丑,我虽佩服他的广博,但没读出什么新意。只有最近这一本《无限的清单》才叫我大开眼界。照样是取材丰富地编选了你听过和没听过的文本段落,和你见过与没见过的图画相片,但这一回他明显地放足了心力,因为他要处理每一个爱书人都会碰到的最切身的问题。
——梁文道
◆ 艾柯,这位以博学与非凡才能著称的作家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代表作品:博雅精妙的文字、富有见地的分析、令人兴奋的阐释,全书充盈着迷人与神秘的信息。
——英国《卫报》
◆ 艾柯谦虚地“炫耀”着他那非凡的学识。这本书囊括了非常多精美的图片。那奶油般细腻的书页让人乐于翻阅;书中内容以不同字体的文字区别开来,适切又美观;观赏书中图片更是让人心生愉悦。
——英国《旁观者》杂志
◆ 这是一部丰富、奇妙的关于“清单”的“清单”。艾柯具有一种博采众长、深谙奥秘的能力,让思维在脑内自由流动确实是快乐所在。
——英国《苏格兰周末报》
◆ 如果流落荒岛,这本书将是莎士比亚与《圣经》之外的第三选择,它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The Tablet
◆ 艾柯的作品具有一种在书页上舞动、在脑中回荡的独特魅力。
——《每日电讯报》
◆ 艾柯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呈现“清单”这个概念是如何随世纪更迭或各个不同时期的演进而变换含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书中收录了众多精彩的文学文本与精美艺术品图片来阐释他的观点。
——goodreads.com
Wabi-Sabi 豆瓣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 李歐納·柯仁 译者: 蔡美淑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1 - 7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正要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他仔細地將地面與草地清理得一乾二淨。
然後,他搖晃其中一顆樹,好讓少許的葉子掉下來。
這就完成了。
每個日本人都知道何謂wabi-sabi,但若要解釋,他們可能會猶豫很久,最後抱歉地說:「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體會。」這個神秘、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是日本千年美學基礎。無論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到處都是這個概念的展現。特別是在茶屋裡,每個動作與每樣器物,幾乎都是為了體會wabi-sabi而存在。
面對一個茶碗,我們應該從何開始欣賞?仔細檢查?還是單憑直覺?wabi-sabi的幾個觀念,可以轉變我們對事物的態度。比方說,本書提到「美其實只是一種與醜妥協的條件」。千利休曾經有個茶碗,在眾多茶碗並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將幾個茶碗放著讓弟子挑,最後剩下這個沒人拿,於是就稱之為「木守」(日本人稱最後沒被摘走的秋柿為「木守」),藉由命名與故事,利休改變了人與物的關係,從別人的「醜」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是的,千利休正是將wabi-sabi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實踐者,而這本書則是第一本把wabi-sabi整理出來,讓大家都能懂的書。本書內容用簡單的條例、比較與例子來帶領我們進入wabi-sabi的世界,設計者可以從中獲得創造的切入點(美國Amazon書店的讀者留言一再表示,這本書每年都讓他設計出新作品),一般旅遊愛好者、生活家,則可以找到新的支點,從此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下次走進京都的廟宇,或捧起一個茶碗,除了驚歎,wabi-sabi還會讓你讀出它想說的話。
本書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擔任過著名日本雜誌BRUTUS的專欄作家長達三年。雖然受過專業建築訓練,但只蓋過一座茶屋。他在1994年寫下這本談wabi-sabi的專門著作,至今仍然是最多人引用討論的來源。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豆瓣
The Use and Abuse of Art
作者: [美] 雅克·巴尔赞 译者: 严忠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作者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我们为何应该质疑艺术?1
第二讲:作为宗教的艺术的兴起 28
第三讲:起到破坏作用的艺术58
第四讲:艺术的救赎作用92
第五讲:艺术与起到诱惑作用的科学123
第六讲:信仰真空中的艺术156
中國顏色 豆瓣
作者: 黃仁達 聯經出版公司 2011
■內容簡介:
第一本中國經典百色的寫真書
9大色系‧100種顏色‧200多張圖片
推薦給喜好文化、歷史、旅遊、攝影、設計的生活美學家
原來在生活中,我們早就不知不覺見證了中國精采顏色。
人類的文化和生活繽紛多彩。本書搜羅了九大類、一百種中國顏色,配上精采的照片和顏色故事,與你一起發現不同的光景和意義。
「紅」,貫穿整部華夏歷史的深厚底色,象徵吉祥、喜慶、婚嫁與熱鬧。
「玄黃」,華夏先民最早認定為盤古初開時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也代表了嚴肅、隆重、正面的涵義。
「藍」,是中國庶民階級的色彩。
「綠」,大自然裡充滿了恣意比例調和的綠,在漢民族色彩史中,卻曾經屬於賤色。
「紫」,曾經為龍袍所專用,也是道教尊崇的顏色。
中國顏色盡在生活中。
忧伤的老板 豆瓣
7.2 (18 个评分) 作者: 左小祖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从游荡街头的打口磁带小贩,到一大批年轻人顶礼膜拜的神父级摇滚偶像——这是一部个人奋斗教科书;
从北京东村到宋庄小堡,从《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到《我也爱当代艺术》——这是一部当代艺术史补遗;
从摇滚文化到吹牛扯皮,从社会批判到自我颠覆,从骂街术到致富经——这是一部中国草根意识总集。
《忧伤的老板》这本书里,左小祖咒给你的不仅是一个“实用阶梯”,他给了你一个天天向上的文化怪杰所能讲给你的一切。
十余年的传奇经历,未刊发诗歌二十首,二十年中国摇滚乐史
附送金曲吉他谱七首,近期免冠半裸照一张
吉他谱目录:
当我离开你的时候
苦鬼
平安大道的延伸
钱歌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小莉
忧伤的老板
乌托邦的年代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卡利耶尔 译者: 戎容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这本《乌托邦的年代》是卡利耶尔的一本回忆录。在其中他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六十年代发生,并最终发展为五月动荡的反抗运动的一些事情。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运动中的各种事件,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知道那些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其关于运动的谈论具有有内在的真实感。作者主要不是探讨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是回顾运动中的点点事件,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是想尽量把那个年代的一些场面和一些声音找回来,因而读来别有一种感受。
中国艺术 豆瓣
Art in China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刘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牛津艺术史”中文版最新品种,中国美术史国际权威学者柯律格经典著作,以最前沿的学术观念盘整中国艺术史脉络。
牛津艺术史——西方当代最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由英语世界顶尖学者撰著,采用开放式的出版理念,已出版三十余种。每种配有百幅以上的全彩精美图版,用前言观点与新颖材料阐述艺术史核心问题,被誉为“通向21世纪艺术史的大门”。
中文首次引进,特邀美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主持编选翻译工作。精选了国内艺术史研究界当下最需要的十种专著,侧重于构建出西方艺术史的核心脉络,并兼顾富于当代性的新选题。
国内外一流美术院校学者郑重推荐:
《中国艺术》是一次对中国艺术的全新审视……生动而晓畅。——杰西卡•罗森(牛津大学副校长、墨顿学院院长)
全书论述清晰,不时冒出激动人心的见解,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界的大量研究成果巧妙嵌合,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茱莉亚•穆雷(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这本书是对传统艺术史的巨大挑战,文辞优美,充满智慧。——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中国的艺术历史悠久且门类众多,但如此丰厚的传统以往并未获得西方学者足够的理解,比如他们多聚焦于欧洲文化所看重的绘画和雕塑,而忽视了像书法这类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一情形近来才有所改观,柯律格的《中国艺术》正是该领域突破性的成果。
作者指出,任何关于“中国艺术”的定义都存在诸多的异常现象和内在矛盾。因此,他反对从既定的概念出发,他要追问的是:古代中国的“艺术”究为何物?它们是在何时,又是怎样成为“艺术”的?《中国艺术》关注的作品有的在创作的当时就已被视为艺术品,而另一些作品的艺术身份则是后来的时代所强加的。有别于一般艺术通史以时间为序的写法,柯律格将中国艺术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划分为陵墓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精英分子的艺术,以及在市场中买卖的艺术等不同形式,加以多种语境的考察。这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的著作,从独特的视角,重新盘整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并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课题。
为什么设计 豆瓣
なぜデザインなのか
作者: [日]原研哉 / 阿部雅世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
原研哉与阿部雅世,东京与柏林,居住在两个不同城市的设计者,进行了一场以“设计”为题的讨论。本书是两位作者的精采对谈录,他们结合自身对于设计的想法与实践,融合彼此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观察,在“如何理解设计”、“设计的语言与沟通”、“设计的潮流”、“设计与生活”四个大主轴之下,深入探讨设计的根本,以及种种与设计相关的有趣议题。
中国寺观壁画全集 豆瓣
作者: 中国寺观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 / 李松 2011 - 10
《中国寺观壁画全集4:明代寺院佛传图》主要介绍了以《释氏源流》和《释迦牟尼应化示迹图》为蓝本的明代佛传故事壁画。在存世作品中,四川剑阁觉苑寺大雄宝殿的十四舖佛传壁画最为完整。《中国寺观壁画全集4:明代寺院佛传图》将其全部收入,并参照有关佛经内容,逐幅加以解说。
死亡帝国 豆瓣
作者: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译者: 冷杉 / 杨立新 2007 - 1
在尼罗河畔,古埃及辉煌的文明早于耶稣诞辰三千年,这个伟大的民族曾经焕发过巨大的能量,其神圣的法老王在生前曾经发动过无数史诗般的战争,在死后又役使数十万民夫修建了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群。当一切泯灭后,这个亡者的帝国所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却绵泽后世:从金制器具、旷世奇珍到神话传说、象形文字,从宗教典籍、商业书信再到魔法符咒、不解之迷……
我读2 豆瓣
7.4 (28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 何亮亮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 - 11
内容介绍
《我读2》是由梁文道主讲的书评集。他被媒体评为“香江最犀利的一枝笔”!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触摸书的精髓。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讲起,向读者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主讲人梁文道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客观而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虽然这本书是书评集,但是每一篇文字里都包含着一些社会时评,对生活的感悟,对历史的描述。语言轻松有趣,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精彩章节节选
“好的散文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梁文道讲《吴鲁芹散文选》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梁文道讲《我与父辈》
“其实,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
为了承担生命里的一种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就放弃了理想。他们知道放弃理想的结果是什么,但他们放弃了。县城里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区别。生命对他们来说不会再有奇迹出现了。“
——梁文道讲贾樟柯《贾想》
医学史 豆瓣
作者: [美]洛伊斯·N.玛格纳 译者: 刘学礼 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
序言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第五章 中世纪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院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
索引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创世记(修订本)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全书有十二则《创世纪》故事和经文翻译、注释组成,配以六十幅《圣经》题材的名画。作者叙述《圣经》故事,融入了对《圣经》的研究理解,纠正了过去译本的一些错讹。修订本保留了过去版本的一些错讹,有的也做了修订。
蒋勋的卢浮宫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2011 - 2
作者在巴黎求学期间,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去只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他也曾在巴黎做导游,这使他知道不需要“小跑步”地参观是多么奢侈和幸福。一次他正在讲解维纳斯雕像,一位老太太问他:“这是谁的老婆!”他无法回答,从此他就想如何让这位老太太了解“美”和“美的历史”。《蒋勋的卢浮宫》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助你在卢浮宫游览得更“悠闲”一些,可以使美术门外汉窥到美的门径。他先从卢浮宫的建筑史讲起,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波斯开始,带我们走过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告诉我们应该在人类美术历史长廊的各个段落的什么地方多做一些停留、沉思、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