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知日· HI! 美术馆 豆瓣
7.7 (25 个评分) 作者: 毛丹青 / 汤祯兆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8
《知日•嗨!美术馆》,将携手重量级撰稿人及画廊级摄影师,全面深入日本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展开一段深度的文化与心灵巡旅。
贝聿铭的MIHO美秀美术馆、妹岛和世的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安藤忠雄的直岛美术馆、根津嘉一郎的根津美术馆、宫崎骏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知日将从特别的角度去开启、撞击艺术的大门,从设计世家黑川、策展人北川FRAM、三代日本首富、人间国宝大师这些“人”的故事里,去发现存在于艺术空间之内的“人”的灵魂。
空间革命:新世纪美术馆进化论
悲痛之时,我们会怎样疗伤?为了安抚母亲的悲伤,台湾建筑学者、专栏作家李清志带领母亲在日本的各个美术馆之中游走,展开一段治愈之旅。期间拍摄的大量照片也成为了辅佐文字、治愈心灵的一抹温暖色彩。
三代日本首富的珍藏责任
在日本,大量财团和企业都承担了 “类社会”和“类政府”的审美教育职能。不是为了展示企业荣誉大事记,三位先后成为日本首富的企业家设立的美术馆里,珍藏的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他们作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
人间国宝:传统艺术的守护者
早在1955年,日本即设立了“人间国宝”制度,可谓世界各国同类制度的先声。而在制度之外,狂言师野村万作、陶匠室濑和美、古乐家照喜名朝……这些“人间国宝”,正是日本传统艺术的真正守护者。
人属自然
行走在山间与海岛的策展人——北川FRAM
如果说美术馆给人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且冰冷幽寂的,那么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FRAM会告诉你“不对”。以天为庐、以地为席,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和当地住民一起制作展品,这就是北川手中的艺术祭。
黑川纪章×黑川雅之:设计的人生
半个多世纪前,远近知名的建筑师黑川巳喜先生的三个儿子,为继承父业而走上了建筑设计的道路。他们中的两位成了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和工业设计家, 就是黑川纪章和黑川雅之——设计世家里的豪门贵公子。
小山登美夫:艺术不是有钱人的消遣
奈良美智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村上隆的作品也已成为一代标志,蜷川实花在观众面前缔造出了糖果般甜美的女性世界……而让他们背后运筹帏幄的,正是这位眼光极其独到的画廊老板——小山登美夫。
年轻艺术家的祇园沙龙
如何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沉静凝练的艺术品联系起来?将艺术新星的画作从精贵的展馆中拿出、搬进喧嚣的酒吧,这正是新一代独特的交流方式。
HUB of Art World :《美术手帖》
《美术手帖》,日本最权威的艺术杂志之一,它涵养着每个喜好艺术的人,并承载着许多艺术创作人的大小事。台湾大艺出版总编为你介绍一本美术人的圣经——《美术手贴》的手作过程。
写美:面向市民“ 通体透明” 的摄影殿堂
单纯的摄影作品如何支撑起一座美术馆并且维持它的生存、融入市民的生活?或许东京都写真美术馆能给你一个答案。
纸外的风景
足立美术馆
耗时五年建成的足立美术馆,除了收藏有大量近代日本画的名作,其庭院便是其另一金字招牌。日本画固然是展示品,庭院亦是一幅名作——这便是足立美术馆最引以为傲之处。
从美术馆到社交网络——ACG另类思考空间
从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到手冢治虫纪念馆,从实体展览到pivix插画社交网站,本身就具有虚拟性的动漫,似乎更找到了横跨于三次元与二次元之间的生存之道。
羊男、电车、甲子园、教堂玻璃窗……这些意象的片段究竟封存在村上春树儿时的哪段记忆中?《知日•嗨!美术馆》更独家联手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展开“心象风景”企划,沿着阪神铁道探寻村上春树的文学意境!在现在与过去中解读村上的心声密语。
此外,更有日本摄影师山县勉、人气漫画家森井由佳的独家专访,以及蒋丰、剑心、健吾、汗青等作家的独家专栏,将日本风俗娱乐一网打尽!
It is Japan. 这就是日本。
2011年9月28日 已读
看到 @张锰 老师给《村上春树的心象风景》写的文章了
文化 日本 杂志 艺术
格调 豆瓣
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
7.7 (3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福塞尔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10
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与艺术相伴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8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竹林七贤 豆瓣
作者: 刘雅茹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1
全书以竹林七贤的人生为线索,深入解读了历史上最特殊的改朝换代——“魏晋禅代”的整个历程,揭示出在这历程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们,他们和严酷的政治曾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撞击。全书自司马懿当权起,至西晋建立司马炎登上皇位终,是一段完整的、全方位的大历史。
旁觀他人之痛苦 豆瓣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作者: Susan Sontag / 蘇珊‧桑塔格 译者: 陳耀成 麥田 2004 - 10
這是蘇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論著,也是繼《論攝影》之後,另一部深入探討影像與當代文化關係的力作。桑塔格在書中追溯了現代戰爭與攝影的演進,近代反戰運動的發展,以及影像與新聞、藝術和文化之間的複雜與曖昧。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中的戰災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了我們對暴力的厭惡痛絕,還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或令我們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創傷?而面對這類由照片所帶來的遠方災痛的知識,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桑塔格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等重大議題。
另一種影像敘事 豆瓣
作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 尚.摩爾(Jean Mohr) 三言社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玛雅文字之谜 豆瓣
作者: 王霄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1
《玛雅文字之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玛雅文字的专著,全面探讨了玛雅文字的起源、结构及社会功能,收入各种字符近千个。并附有10篇带有详细注解的玛雅古文,以及操作方便的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中西文对照检索表。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作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 “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anusman的无字漫画 豆瓣
La bande dessinée muette d'Anusman
作者: anusman 獾和出版社 2011 - 8
旅法4年,anusman厚积薄发之作,首本收录“无字”漫画的精选集终于面世。
-
漫画的语言是否有更多可能性?
“例如研究漫画的空间,例如研究图像的变形,空间和变形可以把漫画推到一个新的叙事方式上,它脱离以文本为基础的叙事方式,进入到了一个类似于迷宫,几何学,搭建,以及经验和印象的层面上。”
-
漫画是够能包容更加广阔多维的的叙事图景?
anusman用无字之画力行求证。
-
“Ceci est une époque de réplique.”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复制品的时代。” anusman这么说的同时(见访谈http://www.douban.com/note/158499255/),对同样作为复制品的本书仍然心怀着“尽可能让这本书感觉像是自己亲手做的,我希望人们可以感到亲切,或者别的什么安静的感觉。”的期待。
因此每本书除亲笔签名外,他还亲手写了每本书的编号。
封面也是纯净的白和黑。
“起码它是留给画的。”anusman说。
-
小样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2961352/
成书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3853025/
作者自述:http://www.douban.com/note/163584884/
全身文化人 豆瓣
作者: 汤祯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全身文化人》是一本奇特的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它有机会以简体版面世,在此先要感谢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罗及支持。
翻开《全身文化人》的目录,大家不难发现它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如果你对「汤祯兆」兴趣不大,那彻头彻尾肯定不属你要呷的一杯茶。如果当初没有文化工房的无限信任,它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如斯面貌「示众」。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内地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我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也正因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st o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即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共冶一炉汇集成书,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一直坚信写作必须先娱己后才能娱人。不过迅即发现构思并不可行,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我无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白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而且我也担心自选集在香港的市场非常有限,于是把未收录成书的文章编修进去的念头也益发愈炽热,终取平衡而成了眼前的成貌。
「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是我归纳出来的五个身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邓小桦劈头便问我为何把文学创作置于卷首?我不假思索便回答:那是写作的根,怎能不立此存照思源为证!曾有内地读者询问,为何在《命名日本》后记中,那么强调中文系出身的影响?我得承认今天看来,以「全身文化人」为名正好代表了出入无门的理想境界(可参看叶辉在书中〈疑似同门〉的诠释)──「无门」,就是无门无派,那确是民间书写的自由自在世界;不过要进入「无门」,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写作历练,而我就是凑巧从文学开始,仅此而已。
是的,那绝非你惯常认识专擅日本文化书写的「汤祯兆」──后者其实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形象角色。但由于大家容易接触到我的日本文化书写,所以是书便刻意让这一重身分缺席。在《全身文化人》所展示的,其实不难说明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兴趣范畴,而且内容表面上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看自然会得出文理互通前世今生的脉络印象。再加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才有契机可把意念落实转化成书并得以刊行。
内地读者容或对书中内容,例如香港杰出的文学作家谢晓虹、王良和及罗贵祥等不一定熟悉,又或是对一些香港的地景(沙田第一城)乃至热门焦点话题(《四代香港人》的争议)不甚了了,甚至对一些肆意把弄的语言实验(把广府话口语乃至粗言秽语也挪用至文中)心存反感,然而我深信背后的谋篇定势,其实还是中文铸造天下融通。
是的,《全身文化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
美好生活 豆瓣
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
9.0 (31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译者: 赵丙祥 / 罗杨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豆瓣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ulture and Society in Italy
作者: 彼得·伯克 译者: 刘君 东方出版社 2007
当我们捧读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很容易会联想到文化史大师布克哈特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不过,本书侧重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社会,而这恰恰是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所缺失的。研究布克哈特的学者都知道,布氏对意大利艺术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问世前,他就出版了《意大利艺术品指南》,此后又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最近,根据其遗稿整理成书的《以题材为主的意大利绘画史》也问世了。但不知何故,布氏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并没有对意大利艺术进行任何认真的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不啻为一个很好的补充。
独唱团(第一辑) 豆瓣 Goodreads
7.4 (356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主编 书海出版社 2010 - 7
“虽然作者们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文章,但它终究只是一本文艺读本,无论是从程序上还是从本质上,他都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我们总说,这个社会需要常识,需要启蒙,但其实我认为,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人已经被启蒙了,有常识的人一直有常识,大家其实都知道美和丑,好和恶,只是我们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我们在台面上要扭曲和违背一下自己。要改变靠自己,现在不是旧年代,资讯毕竟对我们开放了七八成,我们也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七八成。而一本文艺读物,除了能提供好的文艺作品以外,能量有限,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韩寒说《独唱团》)
迷影文化史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从“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角度触发,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话语背景进行了清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A Narrative History
作者: Jerome B. Grieder 译者: 单正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引起、满足普通读者的兴趣,他们希望分享一种具有吸引力但又陌生的历史经验中的某些东西。虽然我竭尽所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述全景式的现代中国历史,但我希望,即使那些不同意我的解释观点的人,或者反对我评论某个人或问题的观点的人,会同意这是一个写给广大读者的故事。不应该把中国现代史仅仅看成是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世界”背景中的一个外来的碎片,而应看作一种历史经验。这个经验提供的重要的洞察方式,能使一些人们熟悉的观念和期望,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时代变得新鲜而且彼此关联,从而成为属于我们所有人的东西。
艺术访谈录 豆瓣
作者: 杨子 2009 - 6
本书收录了杨子与当今活跃在文学艺术领域的20位中外顶尖人物的对话。他们是:诗人食指、王寅,作家阿城;音乐家郭文景、刘索拉,歌手罗火佑、齐豫;艺术家陈丹青、徐冰、艾未未、朱德庸、海波,艺术评论家巫鸿;法国新浪潮大导演埃里克·侯麦,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米歇尔·傅东,中国导演张元、吴文光、段锦川、孟京辉、陈果。
杨子是资深传媒人,也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翻译者,他和20位杰出人物的对话涉及当代艺术的诸多问题。这里没有枯涩的理论,没有老生常谈和故弄玄虚。这是诚恳的,有头脑的,精彩纷呈的对话。书中同时收入了120幅被访者及与被访者相关的珍贵图片。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豆瓣
Structuralism and Since:From Lévi-Strauss to Derrida
作者: [英]约翰・斯特罗克 译者: 渠东 / 李康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术思想评论集。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中国古代巫术 豆瓣
作者: 胡新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6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曾经盛行的典型的巫术(即被用于直接控制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进程的那类巫术)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具体说来,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为中国古地揭示了每一类巫术的总体特征和内在联系;对各种巫术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的考察;对一种巫术能够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其他人文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