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我的根源 豆瓣
Sources of the Self
作者: 查尔斯•泰勒 译者: 韩震 / 王成兵 译林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健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全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作者认为,现代人继承的本互(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 豆瓣
7.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萨·玛利亚·莱茨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艺术》中,罗萨·玛利亚·莱茨以生动而富于灼见的叙述,娓娓道出这个艺术史上的众神时代:从美第奇家族统治下佛罗伦萨的艺术实验与竞争对手,到乌尔宾诺宫廷中艺术和生活所达到的平衡;从威尼斯画派的集大成者提香和乔尔乔内,到教皇统治下罗马的辉煌,以及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
15和16世纪,意大利和北欧经历了宗教、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迁。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新生兴趣,以及整个人文主义运动,在绘画、雕塑和建筑方面结出的成果尤为丰硕。这一时期所创造的风格影响了迄今为止的西方艺术。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视觉艺术的最佳法门,乃是去理解艺术家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们对于赞助人和公众的态度的变化。
美的历史 豆瓣
Storia della bellezza
8.3 (6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0
《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的说明内容收录其中。对读者而言,此书犹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图,引人惊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领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今天,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精彩评论:
《美的历史》是一本完美的书,一部“美”的百科全书。全书编得既美,写得又好。当世唯有艾柯的渊博和深能成此手笔。
——亚马逊网
贡布里希的《美的历史》,单纯由艺术史角度着眼;艾柯的学问取向广阔,讨论不只限于艺术史,更旁征博引,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哲学思想史寻找他山之石借鉴,在美学之外借助相关知识做讨论的切入点。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
这不是一本艺术史、文学史或音乐史,谈的纯粹是放诸古今中外皆准的有关“美”的历史。内容大部份皆由艺术世界取材的原因,艾柯解释是因为较诸贩夫走卒创造出来的美丽事物,艺术家创造的作品较多能够留存于后世,而且他们也留下了较多的只字片语,解释自己认为哪些东西是美的。艾柯认为,美的观念向来并非绝对、颠扑不破的,因此花了不少篇幅将不同的美学观念并陈,探讨相异的美的模型如何并存于同一时期,以及其他模型如何穿越不同的时期彼此呼应。艾柯坦承自己对于美的观点,可能会招致相对主义之讥,仿佛认为美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更迭而有所改变,而这正是他的本意。至于在千姿百态的变化之下,美的差异是否有万流归宗的统一模式,艾柯则很酷地下了一个结论:“只读者自便。”
——台湾诚品书店推荐
文明 豆瓣 Goodreads
Civilizat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曾贤明 / 唐颖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
"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
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
1990年,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0倍。
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
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2012年2月10日 在读
上次在小书店看到,以为是本中世纪的小说呢。今天吃饭前遛弯儿遛到小书店,没忍住就买了,一遍吃一边看。书写的挺有意思,但是有些地方不是拿中国整体去和西方国家对比,而只是用了香港台湾。慢慢写读书笔记。
历史 文化 社会学 经济
丑的历史 豆瓣
Storia della bruttezza
9.0 (18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10½章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8.5 (17 个评分) 作者: [英]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宋东升 / 林本椿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这部小说是巴恩斯被研究和讨论得最多的作品。
全书以挪亚方舟的传说为主线,包含十章故事和一章“插曲”(所谓1/2章),或戏说《圣经》,或品评名画,或演义历史,或虚构未来,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历史的虚构性以及虚构的历史是如何产生并变身为“真实”的,以方舟的隐喻讲述了人类在历史的汪洋中孤独漂流,寻求救赎的命运。作者在“插曲”中将挽救历史的希望寄托于爱情,它是人类最后的“方舟”。
全书如同一组拼贴画,呈现出一部寓言式的“世界史”。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人类学家在田野 豆瓣
Anthropologists in the Field
8.0 (5 个评分) 作者: [澳] 林恩·休谟 / 简·穆拉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1
作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参与观察,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同时尽可能地参与他们所意图记录的社会活动。
参与,让研究者能够更切近地体验和理解“局内人”的观点;同时,观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随时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此,好的参与观察者,善于在亲熟和距离、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保持某种有意识的平衡。
本书集结了十六位人类学家的田野体验,从墨西哥都市中的色情场所,到修道院中的揭密与互动;从底特律街头的黑帮毒贩,到州立监狱中的看守与囚犯。通过他们对观察者和参与者、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关注与反思,我们发现,往往那些令人不安的田野经验、尴尬的社会空间,正是参与观察方法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场所。
剧场及其复象 豆瓣
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
9.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翁托南·阿铎 译者: 刘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我们不能再糟塌戏剧了!
——翁托南•阿铎
欧美近代所有严肃剧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阿铎之前”和“阿铎之后”。
——苏珊•桑塔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残酷戏剧的首倡人阿铎的代表作,它不是理论著述,也不是一本剧场实践手册,而是一个生命宣言,一部投向西方传统文化的挑战书。
阿铎在此书中所揭示的戏剧观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无数当代最杰出的剧场工作者,是当代戏剧的重要文献。
本书译者系影剧方面的专家,译文言辞贴切、行文流畅,为难能可贵的优秀译本。
阅读史 豆瓣
作者: [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译者: 吴昌杰 商务印书馆 2002 - 5
书本的读者――我正不知不觉地加入其家庭,将一个我们普遍具有的功能加以扩充或集中。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众则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惰,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讯息;中国的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情人在晚上盲目地阅读爱人的身体,在被窝底下;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具有某种可能的可读性的是读者;觉得必须把意义归诸一套符号系统,然后辨读它的是读者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全球城市史 豆瓣
作者: (美) 乔尔·科特金 译者: 王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1
《全球城市史(修订版)》内容简介:一位美国当代首席都市学家,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从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探究,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论诱惑 豆瓣
De la séduction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1979年,波德里亚独具匠心地写下《论诱惑》一书,分为“性之食相”“表面的深渊”“诱惑的政治命运”三章,从各个层面论述他思想中的“诱惑”这一概念。此后“诱惑”这一概念在波德里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乃至其涵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也许他的本意是试图用“诱惑”这样美文学的、空洞的反讽性范式再一次深化“拟真”这个激进的否定性范式,更重要的是,他想要通过对诱惑的批判性内省,界划自己与后现代话语的根本异质性。
戒指的文化史 豆瓣
指輪の文化史
作者: (日)浜本隆志 译者: 钱杭 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 6
戒指是人们最喜爱的装饰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各种美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这个平凡无奇的戒指小世界充满了迷人的色彩。它不仅浓缩了欧洲的风俗、习惯、美术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使读者对东方文化的某些特殊性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反思,呈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作者系日本关西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专家,书中涉及大量尚未有中文译本的西文与日文资料以及珍贵的插图,对中国各界读者一定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欧洲摩登 豆瓣
作者: 辜振丰 2011 - 8
本书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为背景,探讨西方流行文化的源起,包括电影、装饰艺术、通信革命、现代舞、宝石、时髦儿(Dandy)、摩登女(Flapper)、咖啡厅文化、豪华邮轮、大饭店等,将诸多构成现代生活的元素娓娓道出;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装饰艺术的出现,则是那个摩登时代展现的美学革命。作者多年来精心收集的精采图片,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物”的本身,而是它们曾经有过的悠长身世,以及这些新玩意儿如何从炫耀自身地位与价值,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活享受的历史。
作者重视事物细节,善于从看似琐碎之事下手,横切出广义的文化史面貌,成功地将严肃的理论与研究,发展成雅俗共赏的作品。
中国古代房内考 豆瓣 Goodreads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荷]高罗佩 译者: 李零 / 郭晓惠 商务印书馆 2007 - 1
“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历代房内考”即是对悠悠历史长河中性文化的考证。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性文化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渐形成性文化雏形的奴隶社会;宽松的两性关系、房中术的兴起和性艺术、性文学的兴盛为代表的汉唐时期到对性进行残酷的禁锢与剥夺的宋元明清时期;从二十世纪初的“性博士”奇人张竟生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人们的性观念、性意识一直在禁锢与解放中交错演进。 全书以洋洋二百万文字,近千幅图片将5000年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史,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一页。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历代中国性文化的宏篇巨制,一部生动直观描绘中国房中术的精美典籍。本书首次透过古代中国性文化的渊源看当代性文化的发展;首套集性文化、性科学、性医学、性风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开披露历代民间性学秘传本、手抄本及宫廷房中理论的典籍;首次登载并以学术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宫画、秘戏图的精美读物。
文艺复兴 豆瓣
作者: [英] E·H·贡布里希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 3
《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主要内容为:作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梅迪奇家族、水与空气中运动的形式、寻找解开莱奥纳尔多奥秘的钥匙等。在这卷由我的中国挚友汇编的文集中,各篇论文皆以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过关键性作用的文化艺术运动即著名的“文艺复兴”为题。那场运动主要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时为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亦即所谓的“中世纪”末期。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制度之下,政权掌握在帝王手中;他们分封土地,作为对贵族成员服役的奖赏。然而,意大利诸城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这些统治者的干预,力求独立。这样,帝王的拥护者吉伯林派跟其对手教皇派的斗争便构成了佛罗伦萨早期历史的主要内容。不过,他们最终达成了和解,以使富商可以跨越阿尔卑斯山南北,横渡重洋,经营贸易。
颜色的故事 豆瓣
Color: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alett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多利亚·芬利 译者: 姚芸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她在讲述每一种色彩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穿插进旅途中的逸闻趣事,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一次轻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豆瓣 谷歌图书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黄晓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其它标题: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明代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益于这种传统的早期消费社会的模式,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
图像是该时期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不仅以独立的图像环路的形式存在,还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
——————————————————————————
本书写作之时,英语国家的艺术史学界正热衷于“视觉文化”的讨论。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围绕以下问题,即有哪些物品或是哪一类图像,此前不被重视,而今却应纳入新近得到扩展的艺术史研究中去。因此,本书以“图绘”这一范畴来连接绘画作品和印刷作品以及诸如陶瓷或漆器这类物品上的图像,这可视为是对那场论争的一个贡献。
——柯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