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化石-洪荒世界的印记 豆瓣
作者: Yvette Gayrard-Valy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 7
2016年6月27日 已读
排版较乱,有价值的资料不多。做中学读物差不多。(补全了豆瓣条目的封面、出版社等信息
科普 考古
生命的跃升 豆瓣 Goodreads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8.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译者: 张博然 科学出版社 2016 - 5
这本内容丰富的作品试图解读进化论的十个*伟大“发明”,从生命的原初,经过它的创造期,到它的终结。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同一般的神来之笔,如DNA、光合作用、视力和意识。NickLane以清晰而智慧的笔调,探究了进化过程中十个*伟大的“发明”。这些生物学上的进化在NickLane的研究过程中深深吸引了他,并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释和揭秘,在读者面前显得清晰明了起来。这本书围绕着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和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新研究进展来组织叙述,重现了地球上生命的历史,而且带着精彩而出乎意料的细节,这些细节必定会吸引非专业读者、学生、科研人员等不同的读者群体。谁会料想到,眼睛*原初的形态只是藻类用于调节光合作用的感光小点;DNA的基本成分会在热液喷口中自行形成;素食者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直到现在,我们才可以将生命不凡历史中的形形色色拼凑在一起,并看到它所拥有的丰富细节。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7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迷人的材料 豆瓣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8.4 (4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米奥多尼克 译者: 赖盈满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从茶杯、喷气发动机到家用电器、内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材料。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水泥也能做成衣服?世界上最薄却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某一种材料做成的东西会长那样?材料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世界顶级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瓷器……
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其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猿猴家书 豆瓣
作者: 张鹏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这是第一本以书信形式介绍灵长类及其进化的科普书。
人类栖息于地球上,与猿猴同属灵长类。但是我们表现得更像自然界中暴富的乞丐,不仅六亲不认,而且要尽量撇清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我们把一切污垢都归于兽性,却把所有光环都归于人性。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问答手法,分别对猿猴的进化与分类、身体与健康、美食与生活、性爱与繁殖、行为与文化、社会与交往、智能与心理七个方面给出了系统的科学描述。读者通过了解猿猴,亦增加对自然的归属感。人类、猿猴及其栖息环境是相互依偎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使我们的责任和立命之本。
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 豆瓣
Fifty Plant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作者: 比爾‧勞斯 译者: 王建鎧 積木文化 2014 - 1
一本結合綠色世界與人類歷史,
告訴你植物與文明如何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集!
超過150幅精緻繪圖、史實照片與藝術作品;
超過15萬字生動活潑的論述與有趣迷人的故事;
從食用、醫療、商用與實用四個面向,標記人類如何與植物共寫歷史;
50種植物依學名排序,由龍舌蘭開場,薑收尾,精彩可期。
《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是一本美麗動人的書,娓娓道來伴隨著我們生活的植物:人們喜歡早起撥點時間照顧陽臺或後院裡的綠色生命,穿上用木藍染成的牛仔褲,再泡杯沁人心脾的熱茶,甚至出門後緩緩駛來載你抵達目的地的公車,背後都有一株株默默付出的植物,與一則則精彩的故事。植物甚至帶給人類文明重大衝擊影響:想想養活全人類種族的稻米與小麥、因醫療價值受到高度重視的香料與藥用植物,以及如罌粟、高地棉花等挾持歷史急轉前往不同道路的作物,每種植物都與經濟、政治、產業的歷史脈絡密不可分。本書作者以生動迷人的視角,重新檢視這些與我們一同造就歷史、孕育文明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植物。
「這是一本能增長歷史知識的故事書,也是內容、照片、圖畫都很豐富的百科圖鑑,對於各種植物(作物)的發現經過、利用方式與傳播路徑等皆有清晰的描述,漫遊其中,可以吸收許多知識。類似題材的書籍在國內尚屬少見,值得推薦。」
──《台灣經濟作物圖鑑》作者郭信厚
改變歷史的50種礦物 豆瓣
作者: [英] 艾力克·查林 译者: 高萍 積木文化 2014 - 8
繼系列叢書《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與《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後,本書再次以嶄新視角探索人類歷史中的迷人故事,從廣義的礦物,囊括金屬、合金、岩石、有機礦物與寶石等,展開一場奇幻般的真實冒險:我們腳底的尋常細砂製成玻璃後,推動科學研究有了全新樣貌;促使甘地發起獨立運動的開端,竟是再平凡不過的鹽;誰能想到今日馬路上灰黑的瀝青,曾是保護基督教國家免於毀滅的神奇「希臘火」;而鋁與石油更幾乎定義了現今的工業消費社會。本書自遠古原始人類費心敲出第一柄燧石刀刃起,以50種礦物描繪出貫穿數百萬年的人類足跡,敘述我們如何用礦物構築起家園,如何發現並利用它們建構起整個人類文明社會。
科学外史2 豆瓣
作者: 江晓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7
《科学外史》系作者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科学外史 豆瓣
作者: 江晓原 译者: 有2014年6月3印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江晓原编著的这本《科学外史》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孔子诞辰可以推算;天狼星颜色之谜;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三件奇物的复制问题;望远镜及其在中国的早期谜案和遭遇;羊皮书上的一场科学史奇案;作为养身之道的房中术;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科学家与电影人之同床异梦……
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 豆瓣
クルマはなぜ走るのか
8.7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御堀直嗣 译者: 卢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本书从汽车的内部结构开始讲起,精选了大量手绘图与各知名汽车公司提供的照片,以图配文的形式详细讲解了汽油动力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的工作原理,同时开辟了“汽车辟谣”专栏,通过生动有趣的人物对话,澄清对汽车的种种误解。
本书适合汽车爱好者、车主及汽车从业人员阅读。
隐藏的现实 豆瓣
The Hidden Reality: Parallel Universes and the Deep Laws of the Cosmos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布赖恩·格林 译者: 李剑龙 / 权伟龙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7
自古以来,“宇宙”就意味着“所有的东西”。但在本书中,超级畅销书作家格林将以他那招牌式的睿智和幽默告诉你,我们的宇宙可能并非唯一的宇宙,他会带你游历梦幻般的各种平行宇宙。他将告诉你,我们的宇宙不过是无数平行宇宙中的一个,这些平行宇宙的图景更是匪夷所思:百衲被多重宇宙、暴胀的多重宇宙、弦的多重宇宙、量子多重宇宙、全息多重宇宙、虚拟多重宇宙和终极多重宇宙。即使你对世界的认识不因本书而颠覆,你的视野也会因此极大地拓展。
太阳系三环到四环搬迁纪要 豆瓣
Packing for Mars: The Curious Science of Life in the Void
作者: 玛丽·罗琦 Mary Roach 译者: 贺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8
我们生存和茁壮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宇宙里一点也没有:空气、重力、热水澡、新鲜的产品、隐私、啤酒。宇宙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一个人可以放弃多少东西?又能承受多少奇怪的事情?如果一年不能走路,你身上会发生些什么?如果一年不能做爱呢?一年不能闻到花香呢?如果你在太空行走的时候吐在头盔里了会怎样?人体从太空往下跳伞还有没有可能存活?要回答这些问题,各个太空机构设立了各种稀奇古怪令人吃惊的太空模拟。
从航天飞机训练马桶到NASA最新太空舱的溅落测试(尸体代替了宇航员的位置),畅销书作者罗琦凭着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机智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超现实主义的,充满娱乐性的旅程,游览了太空中的生命,以及地球上的太空。她以穷追不舍的热情直追到最尴尬最私密最让人侧目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一本让人在最奇怪的笑点上发笑的书。
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 豆瓣
作者: [英国] 查尔斯·达尔文 译者: 褚律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3
1831年12月,达尔文以船长随伴身分登上英国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开始为期5年之久的科学考察之旅。通过这场航行所做的自然观察,他在20年后发展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革命性进行理论,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达尔文无疑是一流观察家,他在《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中细致地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动植物、地质、部落等,用笔生动有趣,在逻辑和科学思维上更是令人惊叹。阅读达尔文亲笔记录的这场冒险之旅,可使你见识到第一流科学产生的谜人过程。
2014年11月11日 在读
无论冬夏,黑夜或白天,每当海潮后退时,他们(居住在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岛的印第安人,19世纪遭到殖民者的大规模屠杀,目前几乎绝迹)就必须起身,走到岩石上去拾取贝类;妇女们或则潜入水中捕捞海胆,或则耐心地坐在独木船上,用装有食饵而没有钩子的钓丝放进水里去,不断用急抽的方法钓起小鱼。——《小猎犬号航海记》查尔斯·达尔文。——选择女性从事潜水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男性长期从事潜水作业后,会失去生育能力,这对种族的繁育十分不利,和众多原始部族一样,火地人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他们把生殖和种族的繁衍看得无比的重要。“(于阗国)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和田玉),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天工开物》
旅行 生物 科普 自然 达尔文
艺术宇宙 豆瓣
作者: (英) 巴罗 译者: 徐彬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艺术宇宙》主要内容简介:“每当看见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儿摇动。”这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名句,一句简单的话,因为七彩的虹,就洋溢着诗情画意;当然,我们也能从虹想起光的折射和反射,想起最速降线,想起变分法,然后想起最小作用量原理。不仅彩虹,一天地间的万千景象。都能引起诗情画意,引起科学的联想。不论是否愿意,我们的眼睛总是戴着双重眼镜,一重艺术的,一重科学的,两重影象在我们的头脑里交融在一起。
看不见的森林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豆瓣
Smoking Ears and Screaming Teeth
8.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雷弗·诺顿 译者: 朱机 科学出版社 2011 - 10
升上万米高空,潜下最深海沟;给自己注射患恶性病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盐酸以及各种各样简直没法说的东西……他们一次次将自己的肉身推入未知的险境,却欣然而往,冷静记录,甚至为结果而雀跃。
他们不是“疯狂科学家”,是一群曾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
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说:“如果你不会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就不要拿别人来做。”本书中的这些人无疑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用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这一系列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
宇宙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universe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D·巴罗 译者: 李剑龙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4
头上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和想象。为了解释我们所见的宇宙,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康德到爱因斯坦,再到现代学者对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组的艰难求解,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描述了种种面貌不一的宇宙。有的以地球为中心,有的以太阳为中心;有的宇宙空空如也,有的则如瑞士奶酪般;有的反复膨胀又收缩,有的则永远在膨胀;有的其中的自然常数也会发生变化,而有的则允许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而在最新的多重宇宙论中,可能的宇宙不只限于理论,而是真实的存在,数量更数不胜数,其中的自然法则可能各不相同。哥白尼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就连我们的宇宙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对于宇宙的追问不只是个科学问题,也会涉及哲学问题。宇宙是随机的,还是设计的,怎么恰恰允许星系、恒星、行星、生命乃至你我的出现?我们会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的宇宙中而浑然不觉吗?
身为知名的宇宙学家和科普作家,作者将在这本宇宙之书中带领我们回顾历史,追踪现代天文学的前沿进展,纵览“奇异得超乎我们想象”的万千宇宙。
信号与噪声 豆瓣 Goodreads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Why Most Predictions Fail but Some Don't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特•西尔弗 译者: 胡晓姣 / 张新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编辑推荐】
从海量的大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
“黑天鹅”事件也可提前预知!
“本书将成为未来十年内最重要的书籍之一。”——《纽约时报》
“对于每一个关心下一刻可能会发生什么的人来说,这都是本必读书。”——理查德•泰勒
《华尔街日报》2012年度1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之一
《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度书籍
亚马逊网站2012年度1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之一
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6个月之久
【内容简介】
天气预报说降水概率为60%,你出门会带伞吗?
被雷电击中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地震发生之前,我们真的无法预测吗?
中情局为什么会忽略“9.11”恐怖袭击发生的信号?
禽流感为何会突然爆发,又突然消失?
为什么大数据时代的预测更容易失败?
人类每时每刻都需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此国家、企业乃至个体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对于“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倍加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出的预测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预测都失败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卡特里娜飓风、2011年日本大地震、禽流感肆虐,这些“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糟糕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者们被众多信息中的噪声干扰,而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信号。
作者最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预测专家之一,检视了从飓风到地震、从经济到股市、从NBA到政治选举在内的众多领域的预测事例,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繁杂的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从而做出接近真相的预测。
真正优秀的预测者会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他们谦虚而且勤恳,他们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他们注重能带领他们接近真相的成千上百个小细节,他们能辨识出什么是噪声、什么是信号。
从全球经济的健康到战胜恐怖主义,都依靠预测的质量。这本书可以给你想要的答案。
【媒体与专家推荐】
人们喜爱统计学,但统计学并不总能回馈给人们同样的爱。西尔弗的这本书带给我们一场睿智的、优雅的、科学与艺术交叉的预测之旅,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大数据遇到人类本性时将会发生什么。在棒球比赛、天气预报、地震预测、经济预测和竞选投票等领域,西尔弗发现,糟糕的预测往往源自偏见、既定的利益和过度自信。在今天这样一个指标泛滥的世界,这本书给了我们一记及时的提醒:只有正确运用统计学工具的人,才能做出好的预测。——亚马逊网站
这本书对大众的精神启迪意义不亚于像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曾引发对经济政策的讨论)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像沃尔特•克朗凯特(曾改变对越南战争的看法)这样的社会名人,它将会成为未来十年内最重要的书籍之一。——《纽约时报》书评版
西尔弗轻松随性的语言风格让哪怕是最艰涩的统计资料都变得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他的论据和案例都来自于费尽苦心的研究。——《华尔街日报》
西尔弗是统计学界的科特•柯本(美国已故著名摇滚歌手),他写作的这本新书既是一本实践指南,也是一部哲学宣言,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从飓风到职业扑克牌手到恐怖主义,集中论述了一个主题:预测。对于那些想对未来做出更好预测的人和想验证他人预测正确与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极具价值。——《波士顿环球报》
西尔弗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轻松语言,写了一本关于如何做预测的入门读物,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里面有数不尽的宝藏:贝叶斯定理与概率论,运气和性格,扑克牌手对生活的看法,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帮助我们区分繁杂数据中哪些是噪声、哪些是信号的“测试仪”,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基本工具;它有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评估那些我们不熟悉却必须了解的信息的价值。——《时尚先生》
统计学或预测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话题,而本书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一本有趣的普及读物,棒球比赛、职业扑克牌手、政治选举等例子足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甚至会让他们废寝忘食地阅读,而且其中潜藏着帮你做出正确预测的能量。——《石板》杂志
这本书与畅销书《黑天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尔弗认为,人类对自己的预测能力往往过度自信,以至于他们排斥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也不允许自己的预测模型中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学人》
西尔弗剖析了我们对股市、风暴、体育等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所做的预测。——《连线》杂志
对于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每一个企业、每一场运动赛事和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书都不可不读。——《福布斯》
非常棒的一本书,而且充满阅读的乐趣。西尔弗用这本书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愉悦的信号。——蒂姆•哈福德,《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预测很难,特别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西尔弗解释了为什么专家的预测有时正确,有时却一无是处;也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每一个关心下一刻可能会发生什么的人来说,这都是本必读书。——理查德•泰勒,《助推》作者
在大数据时代做预测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同。这本观点新鲜且原创的书,为我们区分关于未来的预测中哪些是主观现实、哪些是客观现实,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启发性视角。作者还指出,只要我们明智地从糟糕的预测中吸取教训,那我们一定会在科学、技术和政治的预测方面取得进步。——洪博培,前美国驻华大使
在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会更了解为什么有些预测模型有效,而有些毫无用处。你也会更加注意接下来一周的天气预报,而对一周以后的天气预报则毫不在意。西尔弗将一个复杂的、艰涩的话题变成了有趣的、轻松的和亲切的。——皮特•奥斯扎格,前美国国家管理及预算办公室主任
西尔弗并没有提出一个如何做出好预测的综合性理论,但他的这本著作的确有利于帮助人们在诡谲多变的商业世界中做出正确的预测。——克里斯•威尔逊,谷歌公司开发大使
2013年9月14日 想读 “大多数数据都只是噪声,就像宇宙的大部分都是真空区一样”——额,听上去有点道理,不过好像有人说真空区里面其实有暗物质?(⊙_⊙)?
数学 社会 科普 经济 经济学
Stiff 豆瓣
作者: Mary Roach Tantor Media, Inc. 2003 - 8
An oddly compelling, often hilarious exploration of the strange lives of our bodies postmortem.
For two thousand years, cadavers-some willingly, some unwittingly-have been involved in science's boldest strides and weirdest undertakings. They've tested France's first guillotines, ridden the NASA Space Shuttle, been crucified in a Parisian laboratory to tes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hroud of Turin, and helped solve the mystery of TWA Flight 800. For every new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heart transplants to gender reassignment surgery, cadavers have been there alongside surgeons, making history in their quiet way.
In this fascinating, ennobling account, Mary Roach visits the good deeds of cadavers over the centuries-from the anatomy labs and human-sourced pharmacies of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to a human decay research facility in Tennessee, to a plastic surgery practice lab, to a Scandinavian funeral directors' conference on human composting. In her droll, inimitable voice, Roach tells the engrossing story of our bodies when we are no longer with them.
"Uproariously funny ...informative and respectful...irreverent and witty...impossible to put down." ~ Publishers Weekly
"Not grisly but inspiring, this work considers the many valuable scientific uses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 Library Journal
"One of the funniest and most unusual books of the year." ~ Entertainment Weekly
New York Times National Best-S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