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发现之旅 豆瓣
Voyages of Discovery
作者: [英] 托尼·赖斯 译者: 林洁盈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发现之旅》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一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曾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并从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发现之旅》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开启视野、航向未知世界的新探险。最好是随身携带这本书,在车上或飞机上随意翻阅,说不定它会给您新的领悟与启示。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有着超过七千万件的动物、植物、化石、岩石与矿物标本的馆藏,更有一间傲视全球的自然史图书馆,收藏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自然历史文献和罕见的古卷宗,以及超过五十万件艺术品,包括以鸟类、开花植物、哺乳类与昆虫等为题的精美水彩画,极具科学与艺术价值。
滚床单心理学 豆瓣
5.6 (9 个评分) 作者: 肖雪萍 青岛出版社 2013 - 1
很多人对性都有大的误会,并因误会而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心理焦虑;同时在性心理上,男女两性之间对彼此也存在着许多的误会,而这会让他们之间的沟通变得不顺畅,并影响到关系的发展。所以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希望藉由文字的传播,让人们对性有更加客观、健康、积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两性的性心理,进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两性关系,并最终拥抱高品质的生活。
透视与错觉 豆瓣
作者: 佛比·麦克劳顿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科学之美·透视与错觉,ISBN:9787535769251,作者:(英)麦克劳顿
大自然的艺术 豆瓣
Art in Nature
作者: [英]朱迪丝•马吉 译者: 杨文展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关于自然 关于绘画 关于发现
17 ~ 20 世纪 描绘世界博物学三百年
汇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的200 多幅精美画作 一场惊奇的视觉盛宴
本书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为线索,精彩呈现自然史中最著名的探险与发现,描绘出博物学的发展轨迹。汇集了三百年间世界上最伟大的 博物学画家梅里安、巴特拉姆、埃雷特、鲍尔兄弟、奥杜邦、古尔德、雷杜德等人的杰作。这些画作均藏于国际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仅有博物 馆工作人员、研究学者能有幸涉猎。现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精美画作都汇集到本书中,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百年来博物学的发展提升着
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力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 代表作《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
威廉•巴特拉姆 画作《绿鹭》《洋大头茶》《苦瓜》《太阳鱼》等
格奥尔格•埃雷特 画作《荷花玉兰》《芋》《索科德拉芦荟》《响盒子》等
弗朗兹•鲍尔 画作《帝王花》《朱顶红》《鹤望兰》等
费迪南德•鲍尔 画作《鸭嘴兽》《南方巨盘木》等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代表作《美洲鸟类》
约翰•古尔德 代表作《澳大利亚鸟类》
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 代表作《百合圣经》《玫瑰圣经》
……
美轮美奂的画作……精准翔实的信息……了解博物学及其画家的历史沿革……
——美国《出版商周刊》
来自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野生动物精美画作,是构成21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罗恩•托夫特 资深记者和摄影师
中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名列前茅的国家,居北半球第一位!但中国的独特自然世界却是被研究、记录和描绘得最少的。愿这本描绘博物学的权威著作,可以呼唤出一批中国极端匮乏的、年轻有为的博物学画家。
—— 徐健 野生动物摄影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
物种起源 豆瓣
作者: 达尔文 译者: 谢蕴贞 中华书局 2012 - 7
《国民阅读经典: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国民阅读经典:物种起源》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艾伦·图灵传 豆瓣
Alan Turing: The Enigma
8.4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德鲁·霍奇斯 译者: 孙天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公认的图灵最权威传记。艾伦·图灵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在24岁时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二战期间,他为盟军破译密码,为结束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战后,他开创性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同性恋问题事发,被迫注射激素,后来吃毒苹果而死。他吃毒苹果的原因 至今不明,一代科学大师,是自杀、他杀还是不小心,成为20世纪的谜。
完全失踪手冊 豆瓣
6.3 (17 个评分) 作者: 樫村政則 译者: 苏琳贞 茉莉出版 1995
這是一本工具書,資料詳盡.全書大概分爲四章,以失踪年期的長短分爲一個月、幾個月、幾年和永遠失踪的方法。教希望消失的人如何令自己人間蒸發、如何過失蹤生活、如何以新身份重新生活。這本書寫得很專業,不但教你具體的逃走、變身、走法律空隙盜用別人身份生活的方法,還照顧到你的心理變化,例如如何忘記以往的人和事等等。
寻找隐秘的维度 (2008) 豆瓣
Hunting the Hidden Dimension
8.9 (16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Schwarz / Bill Jersey 演员: Ralph Abraham / Loren Carpenter
其它标题: Hunting the Hidden Dimension
什么是电影特效,股票市场,和心脏病的共同点?它们连接了一个革命性的新的数学分支,改变了我们看世界,开辟了广阔的新领域,以科学的分析和理解。数学家们开发不规则碎片形是从单纯的好奇心到接触几乎每一个分科的理解,包括我们宇宙的命运。
多重宇宙 豆瓣
Die verrueckte welt der paralleluniversen
作者: [德]托比阿斯·胡阿特 / 马克斯·劳讷 译者: 车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4
哥白尼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宇宙观,而今天,科学家们已经在策划令哥白尼革命相形见绌的颠覆之举: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其他宇宙中都有一个貌合神似者!策划这场革命的都是严谨的科学家、理论物理学的领路精英。本书实况报道了这场科学革命。在第一部分中(第一至第七章),我们重温了了哥白尼革命、原始大爆炸这个现代版创世纪以及今天宇宙学支离破碎的世界观并与多重宇宙初次相识。第二部分(第八至第十四章)则探究了为什么多重宇宙的理论在专家中如此受青睐,并开始寻找我们在平行宇宙中的貌合神似者——其实,物理学家们早已未雨绸缪地算出了在多远的距离可以遇到离我们最近的貌合神似者。我们陪同天文学家去寻找有智能的生命,并启发对世界公式越来越绝望的求索。我们还追问了多重宇宙中生命的意义以及上帝的位置。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史帝夫·奧森 译者: 霍达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遺傳基因專家現在才開始解讀我們的DNA紀錄,但他們已經發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所有世人都是約十五萬年前生活在東非的一名婦女的苗裔。而且,DNA研究已經能夠追蹤現代人類走出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的足跡。

過去,各族裔不斷想知道彼此有無關連,基因研究現在証實,所有人類都彼此相連。無論是強盛的漢人、在各地殖民的歐洲人、散布全球猶太人還是獵羚羊的布希人,全部都是同一人類家庭的成員。

過去有些人認為,不同族群之間有根本的生物差異,他們相信不同族群之間的侵略性、宗性和發明能力不可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一定和遺傳基因有關。但遺傳學研究証明事實不然,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太密切了,他們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別,文化差異並不來自我們的生物性,而與個人累積的經驗有關。

本書探索五個廣大區域的基因故事,包括非洲(含中東)、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以及人種高度融合的夏威夷,追蹤地區內的現代人類從最初出現到現在的歷史,也追蹤了語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訴我們人類如何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種族和民族。
私密的神话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史蒂文斯 译者: 薛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7
《私密的神话:梦之解析》主要讲述了:我们凭科学和技术已经在有形物质世界缔造了出色的成绩,在探索意识与人格发展方面却才刚起步。科学家将逐步确认意识的神经医学根据,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何种态度处理自己的意识才是对人类和地球最有利的,这件要务是必须借梦的帮忙才办得成的。
荣格的论点其实就是可供建构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潜在的重要性不输于物理学之中的量子论。
梦是我们“最后的莽原”,我们应该用保护雨林、臭氧层、鲸鱼的热忱来维护它。梦既是我们仅余的心灵活力的天然绿洲,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如果有人贬低它的价值,我们岂能甘休?
战争的果实 豆瓣
The Fruits Of War
作者: [美]迈克尔·怀特 译者: 卢欣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讲述了: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怎样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跨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9.4 (8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侯世达 译者: 严勇 / 刘皓明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 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 (2008) 豆瓣
When We Left Earth: The NASA Missions
9.4 (16 个评分) 导演: Mary Crisp / Richard Dale 演员: Gene Kranz / Gary Sinise
"前所未见的太空探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打开了他们的保险箱,将珍贵的影片资料借给美国探索频道成就了这部惊人的高清纪录片。《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讲述了人类最伟大的探险的迷人故事,并且由探索者亲自讲述。从早期的水星计划到载人航天,到影响深远的登月,从联盟号航天飞机对接到Bruce McCandless的人类第一次无绳太空行走,这就是太空时代的来临。本片汇集了古老的视频样片以及宇航员们亲自摄录的关键录像,加上飞船上的摄像机的珍贵记录,让本片能够以前所未见的角度给大家讲述这个太空探索的故事。
NASA(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1958年成立至今已经50年,Discovery频道推出划时代特别节目《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系列节目,详细记录NASA所进行过的各种先驱任务。全系列共分六集。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由得奖演员盖瑞辛尼斯担任旁白,记录人类脱离地球,在太空生活的英勇历程。从最早的水星计画到送一人上太空,再到历史性的登月壮举,乃至於布鲁斯麦肯德雷斯进行人类首次无繫绳太空漫步,节目中将为您详述太空时代如何来临。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讲述人类最伟大的冒险故事,并由当事人现身说法。节目中请到第一位环绕地球轨道的美国人约翰葛伦,还有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类─阿波罗号太空人阿姆斯壮,他们将在镜头前回忆他们缔造历史的职业生涯。包括他们在内,共有30多位知名太空人受访,他们分别参与过水星计画、双子星计画、阿波罗计画、天空实验室及太空梭任务,其中有史考特卡本特、巴兹艾德林、金柯能、吉姆赖佛、吉姆麦迪维、约翰杨恩、还有艾琳考林斯。
节目中将播出太空船上摄影机和太空人自己拍摄的原始画面,以空前的深度和观点为您阐述。《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捕捉人类创新勇气和科技突破的重要时刻,不仅纪念太空之旅的光荣胜利,同时也带给世人更多啟发。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由危险影片制作公司为Discovery频道制作。危险影片制作公司执行制作人是理察戴尔,Discovery频道执行制作人则为比尔霍华。
《从地球出发:NASA任务50年》单元简介:
第一集 先锋英雄 Ordinary Supermen
美国太空总署於1958年成立(苏联史普尼克卫星发射一年后),率先找寻有能力进入未知外太空的试飞员。获选驾驶水星太空舱的七人都明白此行要冒著生命危险,平均每週就有一位试飞员死於空难,但是搭乘火箭的危险对他们不足为惧。但第一位上太空的美国人仍要面对许多未解的问题:人类在太空中能否吞嚥食物或饮水?他会发疯吗?他会死於太空辐射吗?面对苏联的激烈竞争,他们必须抢先解开这些重要问题。甘迺迪总统放话要美国在十年内登陆月球,早期的每一项任务都肩负重责大任,它们要逐步将人类推向登月的最终目标。
第二集 漫步太空 Friends and Rivals
太空总署深知为了登陆月球并顺利返航,他们必须掌握在太空中连结两艘太空船的技术。为了实践这个目标,太空总署展开名为双子星的新计画,首度以一艘太空船送两名太空人上太空。双子星计划旨在实现一连串先进太空旅行的壮举,从长时间太空飞行到太空漫步。苏联太空人阿列谢李欧诺夫在1965年完成 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几个月后,艾德怀特成为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美国太空人。但美苏两国都还没能达成两艘太空船会合衔接的挑战。在一次大胆复杂的任务中,太空总署计画让双子星6号飞行数千哩,然后追上环绕地球轨道的双子星7号,进行令人屏息的太空会合。月球就近在眼前。
第三集 老鹰号登月 Landing the Eagle
1968年夏季,双子星计画已经达成目标,阿波罗计画也已全力进行中,太空总署将阿波罗8号的任务改为首次载人月球飞行。指挥官法兰克波曼、吉姆赖佛、威廉安德斯成为第一批脱离地球引力,看到月球另一面的人类。阿波罗8号太空人飞行的距离超越所有前人,这趟登月顺利返航之旅总计飞行25万哩。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太空船升空进行登月任务,载著阿姆斯壮、艾德林、考林斯和全球的祝福。世人引颈期盼机员的登月结果:登月舱是否会沈入尘土中?机员会遭到「月球细菌」攻击吗?完成任务后,他们能从月球表面升空吗?四天后,太空人登陆月球。这是太空总署最得意的瞬间,也是世界史上的最光荣时刻。
第四集 太空前哨站 The Explorers
太空总署信心大增,阿姆斯壮和艾德林试探性的脚步,被查理杜克、约翰杨恩和金柯能等人后来居上,他们搭著探月车在月球四处跑。登月任务变得更加雄心勃勃,高潮是阿波罗17号在宁静海停留3天。但预算考量使得最后三次任务被迫取消,阿波罗计画落幕,必须找寻新目标。人类已经能环绕地球轨道、在太空漫步、从一艘太空船横渡到另一艘太空船,甚至造访月球。太空总署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太空探索,将天空实验室和一群科学家送上地球轨道。天空实验室任务证明人类能在太空生活工作一段长时间。后来美国太空人还受邀入住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早在地球上的冷战解冻前,美俄两国太空人便已在地球轨道上方建立交情。
第五集 太空梭起落航天飞机 The Shuttle
20年来,太空总署的太空舱顶多只能载运3人,都是由一群专属男性中挑选,这群人几乎都是试飞员。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太空梭,让太空旅行产生革命性改变。这是史上头一遭有6,7位太空人同时上太空。太空梭被形容为子弹上的蝴蝶,首航由约翰杨恩驾驶,他曾在双子星计画首航时,与盖斯葛瑞森一起上太空。太空总署载人太空计画的先驱带领我们迈入太空时代的现代纪元。但太空旅行依旧危险,1986年挑战者号太空梭惨剧,还有2003年哥伦比亚号太空梭意外在在证明了这一点。但国际太空站的发展—这也是人类至今最大胆的太空硬体大合作—意味著太空梭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六集 定居外太空 Home in Space
透支预算数十亿美元,进度落后10年后,太空总署的哈伯太空望远镜终於由发现号太空梭载运升空。哈伯太空望远镜是历来最复杂的仪器之一,也是一连串无人太空任务中的最新任务。哈伯太空望远镜原计能改变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但升空后却毫无动静。太空总署遇上大麻烦。这个环绕地球轨道的太空望远镜有块主要镜片因人为失误而故障,使得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全能眼睛成了近视眼。太空总署决定派出奋进号太空梭前往修理,这项任务需要进行连续几个月的密集训练,并展开历来最漫长危险、也最复杂的多趟太空漫步。这是太空总署继阿波罗计画以来,最受到外界关注的一项任务。这项计画重新引发大眾的想像力,让人们继阿波罗计划的登月壮举后,再次关注太空的英勇事蹟。人类重拾探索发掘的自然渴望,而太空总署则打算再次送人登上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地方。
The Selfish Gene 豆瓣
The Selfish Gene
作者: Richard Dawk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0 - 10
最能代表二十世纪的百大好书之一
像小说般精采的科普书,全球畅销百万册
任何生物,包括我们,都只是求生机器,
暗地里已被输入某些程式,用来保养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
这么说来,我们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虏?
种种行为早已由基因命定?真是这样吗?
如果您不愿意成为基因的俘虏,就请先了解《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充满想像力,就像科幻小说……
任何生物,包括我们,都只是求生机器,
暗地里已被输入某些程式,
用来保养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
这么说来,我们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虏?
但这本书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动物也会实施家庭计画?
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会有大小眼吗?
雌性择偶为何比雄性更小心?
工蚁凭什么要为女蚁王卖命?
好人真的会出头吗?
从「自私的基因」观点出发,这些问题全都可以找到答案。
名人推荐
《自私的基因》这本科普书,
让每一位读者读来,都觉得自己一定是个天才。
《纽约时报》
这本书寓意深厚、机敏流露,
实在写得太好了……
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梅达华(Peter Medawar),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讨论演化的科普书很常见;好的科普书很罕见。
而道金斯的书,堪称绝佳之作。
查诺夫(Eric L. Charnov),《生物评论季刊》
Inheriting the mantle of revolutionary biologist from Darwin, Watson, and Crick, Richard Dawkins forced an enormous change in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lfish Gene. Suppose,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organisms using genes to reproduce themselves, as we had since Mendel's work was rediscovered, we turn it around and imagine that "our" genes build and maintain us in order to make more genes. That simple reversal seems to answer many puzzlers which had stumped scientists for years, and we haven't thought of evolution in the same way since.
Why are there miles and miles of "unused" DNA within each of our bodies? Why should a bee give up its own chance to reproduce to help raise her sisters and brothers? With a prophet's clarity, Dawkins told us the answ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lecules competing for limited space and resources to produce more of their own kind. Drawing fascinating examples from every field of biology, he paved the way for a serious re-evaluation of evolution. He also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elf-reproducing ideas, or memes, which (seemingly) use humans exclusively for their propagation. If we are puppets, he says, at least we can try to understand our strings. --Rob Lightner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旅行到宇宙边缘 (2008) 豆瓣
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9.1 (107 个评分) 导演: Yavar Abbas 演员: 亚历克·鲍德温 / 西恩·帕特维
其它标题: 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 宇宙之旅
这是一部最新、目前为止电视上最好看的宇宙科普纪录片!影片从离我们最近的月球开始,一路引导我们探索太阳系到银河系以至人类所认知的宇宙的“边缘”。细致呈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奇幻的气象变化,3D制作效果极致真实,带领你逐步走出太阳系,饱览整个宇宙的神奇景象,科幻和天文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好片!!
如果我們能夠前往宇宙的邊緣,我們會看見什麼? 是什麼力量凝聚了宇宙,現在有什麼力量導致宇宙的最終毀滅? 國家地理頻道新推出四個特別節目,將帶領觀眾進行跨越宇宙的史詩之旅,詳細觀察恆星如何誕生、宇宙的終極命運、其他行星上的生命、以及最神祕也最駭人的現象:黑洞。這一系列特別節目利用精心設計的電腦合成影像,有效地說明地球之外的環境。宇宙會被徹底撕碎到只剩下最小的基本粒子嗎?或者全部的恆星將逐漸熄滅,只剩下冰冷而且無生命的宇宙?
宇宙之旅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超越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遺留在月球的足跡,本節目飛過明亮的金星前往水星。幾乎完全由鐵構成的水星,或許是一較大行星的殘餘。火星是個充斥極端事物的行星:有龍捲風、火山,還有地球上前所未見的峽谷。木星上永久存在的紅色風暴有地球的三倍大,而且已經持續成千上萬年。土星的衛星泰坦,擁有類似地球的地形,但是泰坦星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並不是由水構成,而是液態甲烷。那裡會存在生命嗎?節目中將帶領觀眾前往宇宙深處,進行一場終極太空之旅。
BBC地平线系列:爱因斯坦的生死方程 豆瓣
BBC Horizon: 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and Death
导演: Garfield Kennedy / Nick Davidson 演员: Paul Brightwell / Bill Paterson
其它标题: BBC Horizon: Einstein's Equation of Life and Death / 爱因斯坦死亡方程式
本部纪录片是BBC地平线系列推出的一档讲述开创现代科学新纪元的伟大科学家、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他那著名质能关系等式:“E=MC^2”的纪录片。本片再现了这个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生死方程式,是如何永久的改变了历史以及爱因斯坦的一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封信,这封信是关于爱因斯坦最著名方程式“E=MC^2”的应用。他所担心的就是纳粹会利用它来建造原子弹。然而他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的这封信引发了一连串导致了广岛和长崎被摧毁的事件。爱因斯坦后来说道:写这封信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错误。
这个极具创造性的终极方程式,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当然也让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中。为了挽回这个极具破坏性等式的滥用,他的最后行为之一就是签署了份公共声明:号召全世界的领导人结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