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格伦·古尔德1954-1977 CBC录影纪念全集 (10 DVD) (2011) 豆瓣
Glenn Gould on Television: The Complete CBC Broadcasts 1954-1977
其它标题: Glenn Gould on Television: The Complete CBC Broadcasts 1954-1977 / 葛倫·顧爾德1954-1977 CBC錄影紀念全集 (10 DVD)
紀念顧爾德誕生八十週年&逝世三十週年最重量級的發行,10DVD超值限時優惠價。
首度完整收集加拿大廣播公司旗下之電視頻道(CBC TV)自1954到1977與顧爾德與合作製播推出之全數影片與電影節目。內容包括:電視特輯、音樂會演出、訪談與對話,讓我們得以一探顧爾德的思想 核心以及生活原貌。
10DVD的內容大部分為首度公開,一刀未剪,忠實呈現顧爾德於CBC之精彩的歷史性播放片段。
精彩蒐羅顧爾德完整訪談以及紀錄片。
收錄Humphrey Burton長達三小時的傳奇訪談—“與顧爾德的對話”。
影片包括顧爾德未曾發行過的史克里亞賓、普羅高菲夫、柯普蘭、普朗克、亨德密特等人的作品演出,非常珍貴。
加拿大建國兩百餘年來,最著名的音樂人物,還有誰能比得過葛倫‧顧爾德呢?
若是說顧爾德的風潮來自於他的拒絕現場演奏,這樣的推論就太過膚淺了。研究顧爾德早已成為一種顯學,而顧爾德的音樂成就,也不僅止於他的怪異,而在於他對音樂超凡的解析與理解能力。許多音樂在他彈指之間,產生了難以言喻的質變,重而賦予了音樂不同凡響的生命力。
顧爾德在小時候便展現了不尋常的音樂天賦,這使得他十多歲的弱冠之齡,便已經開始受到加拿大全國的矚目,而且加拿大廣播電台(CBC)也已經開始轉播他的演出。1955年他在華盛頓演出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為美國樂壇為之一驚,從沒有人能將這首史上聞名的催眠曲,詮釋得讓聽者耳目一新,卻又具有強烈的說服力,彷似巴赫此曲本就該是如此演奏!而他習慣的痀僂聳肩,伸著脖子又將身體縮成一團的獨特演奏姿勢,讓美國媒體不知如何形容這位當時23歲的鋼琴家!此後,顧爾德成為舉世知名的鋼琴家,25歲時更名震蘇聯,成為二次大戰後第一位訪美的北美鋼琴家;在現仍留存的現場實況錄音裡,仍可感受到群眾所受的震撼。這件事跡,在盛產鋼琴大師的蘇聯來說,是多麼難得的一項成就!在CBS有計畫的錄音之下,他完成了為數眾多的巴赫鍵盤樂作品錄音,同時他的演奏足跡踏遍歐美,自巴洛克時期演奏到後浪漫樂派的作品,無不精通,且無一不引起討論話題。1964年,當時僅32歲的顧爾德便公開宣布他從此退出現場舞台,只會以錄音方式演奏音樂,再次引起震撼。此後到1982年他驟逝為止,再次發行過無數留名青史的錄音,在各種不同場合:廣播電台、琴房、甚至他家的客廳、飯店的住房。
在這個顧爾德80歲冥誕的前夕,透過Sony/CBS與加拿大廣播公司的計畫,將顧爾德在CBC的錄影全紀錄以1套10張DVD的方式發行,而且原始母帶的任何鏡頭均不做修改,且一刀未剪。這10張DVD總長度超過19個小時,自1954年至1977年,可以見到他英姿風發的少年時代,到功成名就的大鋼琴家,再到停止舞台演出後,如佈道者般闡述他的音樂理念。其中有許多此前未曾發行過的史克里亞賓、普羅高菲夫、柯普蘭、普朗克、亨德密特等人的作品,相當珍貴。他在莫斯科的現場演奏會、與小提琴家曼紐因少見的合作、Humphrey Burton對他長達三小時的訪談,在樂迷看來都多麼珍貴!有趣的是,錄影從最初到最後,長達23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那張他爸爸送他的椅子一再出現,從黑白錄影變到彩色錄影,修補過的椅子吱歪聲更大了,而加上了顧爾德的哼唱,形成了熟悉又有趣的畫面!每個畫面都代表了顧爾德對音樂的堅持與熱愛。倘若顧爾德的演奏曾伴隨著你一同成長,那麼Sony與CBC的10張DVD發行,就是那段黃金年代的最佳見證!
系統:NTSC 區碼:全區 字幕:無字幕
DISK 1
1. DVD 1 1954–1974
2. Early TV performances and program excerpts 1954–1966
3. The Subject is Beethoven
DISK 2
1. DVD 2 1962
2. Music in the U.S.S.R.
3. Glenn Gould on Bach
4. from Sunday Concert
DISK 3
1. DVD 3 1962 & 1963
2. Richard Strauss – A Personal View
3. The Anatomy of the Fugue
DISK 4
1. DVD 4 1964 & 1966
2. Duo Glenn Gould and Yehudi Menuhin
3. Anthology of Variation
4. from Concerti for Four Wednesdays
DISK 5
1. DVD 5 1966
2. Conversations with Glenn Gould
3. Humphrey Burton Interviews
4. Bach & Beethoven
DISK 6
1. DVD 6 1966
2. Conversations with Glenn Gould
3. Humphrey Burton Interviews
4. R. Strauss & Schoenberg
DISK 7
1. DVD 7 1967
2. Music for a Sunday Afternoon
3. Mozart & Beethoven
4. The Canada Centennial Concert
DISK 8
1. DVD 8 1970
2. The Idea of North
3. a film by Judith Pearlman
4. The Beethoven Bicentennial Concert
DISK 9
1. DVD 9 1974 & 1975
2. Musicamera – Music In Our Time
3. The Age of Ecstasy: 1900–1910
4. The Flight from Order: 1910–1920
DISK 10 DVD
1. DVD 10 1975 & 1977
2. Musicamera – Music In Our Time
3. New Faces, Old Forms: 1920–1930
4. The Artist as Artisan: 1930–1940
(from
)
合成器英伦 (2009) 豆瓣
Synth Britannia
9.0 (32 个评分) 导演: Benjamin Whalley 演员: Vince Clarke / Martin Gore
其它标题: Synth Britannia
关于英国电子乐的记录片,时间跨度从70年代末的后朋克时期到80年代中期的电子流行。
70年代末,朋克还占据着英国的大街小巷,但总会有不同的东西吸引着年轻人的视线,越来越灰暗的伦敦街道也预示着什么的到来。
在JG Ballard科幻小说的刺激下和德国乐队Kraftwerk的启发下一帮年轻人,穷的响叮当的年轻人,包括Human League, Daniel Miller and Cabaret Volatire开始了采样器在英国的旅行。
接下来是嘉里纽曼在1979年的成功真正让合成电子乐进入到了主流社会。再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Depeche Mode,他们今年还要在伦敦演出,幻想一下他们30年前的样子,噢,11月份之前你都可以在bbc的网站上看见他们。这一下爆发的合成流行风包括了 Ultravox, Soft Cell, OMD and Yazoo 。
每个乐队都有一个故事,1983年的宠物店男孩和新秩序巩固了合成流行的地位并指出了未来电子乐的方向。伊恩科虒斯永远长眠,但他如果看到今天的景象不知会做何感想,或者也会像他当年乐队的采样Bernard Sumner一样,沉着而幽默,因为音乐是永远向前的。
乘着光影旅行——李屏宾的摄影人生 (200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乘着光影旅行
8.7 (33 个评分) 导演: 关本良 / 姜秀琼 演员: 李屏宾 / 杜笃之
其它标题: Let the Wind Carry Me / 乘着光影旅行
导演关本良、姜秀琼追随李屏宾的足迹,走访日本、法国、挪威等地,除了忠实记录李屏宾的工作状态,平时隐身在摄影机后的大师也首度在镜头前,畅谈自己的学习、成长、手法与哲学。
凝视深渊 (2011)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Into the Abyss
7.3 (20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Jason Burkett
其它标题: 심연 속으로 / Into the Abyss
故事的主题是关于“死刑”:他采访了死刑服刑人员、警察、受害者的家人,影片冷酷而阴郁,它逼我们面对这一道德模糊的领域。而从影片的片名,我们也不难看出赫尔佐格借此“凝望人类灵魂深渊”的目的,这应该让电影与传统的探讨死刑的纪录片有所不同。 影片拍摄到一个退役的行刑队长,在执行了125例死刑之后,他突然崩溃了。“事实上是由于一个女犯的行刑,在那次行刑的两天之后他突然不能控制地颤抖,止不住地哭。那是他一种挥之不去的强烈表达,无意识地反对着死刑。”在影片的每一个故事里,同样有反对死刑的态度悄悄弥漫。“很明显我认为,人不应该被你的国家处死,这件事一点争论的余地都不存在。一个国家,无论在什么形势什么时间,都不能以任何原因杀死任何人。”赫尔佐格说,“我认为惟一的例外是战争状态。
忘梦洞 (2010)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7.4 (16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Jean Clottes
其它标题: 잊혀진 꿈의 동굴 / 世界最古の洞窟壁画 忘れられた夢の記憶
  法国南部的Chauvet岩洞里,有三万年前的原始壁画,还有冰河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但洞口一直被落石封住,直到1994年被科学家偶然发现。这个宝贵的洞穴被严密保护着,赫尔佐格只获准进洞拍摄六天,每天四小时,他还采访了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们,用他特有的方式,探索史前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艺术和文明史的诞生、以及现今围绕在洞穴四周的好奇人群。他还注意到现代工业对史前遗迹的侵蚀——Chauvet岩洞附近恰有一个核电站,已经因为温水汇流形成生态圈,里面连鳄鱼都有了,Chauvet未来可能受到被淹没的威胁。   这是沃纳·赫尔佐格首次用3D形式拍摄他最热衷的纪录片。 ©豆瓣
恐龙星球 (恐龙行星 第一季) (2011) 豆瓣
Planet Dinosaur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恐龙星球
8.9 (16 个评分) 导演: Nigel Paterson 演员: 约翰·赫特
An astonishing six-part series that brings to life the most incredible creatures that ever existed. From Spinosaurus, the biggest killer to ever walk the Earth, to the immense sea-monster Predator X, and the deadly cannibalistic Majunasaurus - dinosaurs were more monstrous, more horrific and bizarre than ever before imagined. Combining a 3D graphic world, incredible CGI and stunning photo-real fight scenes, this is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on dinosaurs. - Written by Anonymous
加拉帕戈斯群岛 (2006) 豆瓣
Galápagos
9.5 (24 个评分) 导演: Patrick Morris 演员: 蒂尔达·斯文顿
加拉帕格斯群岛(又名科隆群岛)隶属厄瓜多尔,以其保持原始风貌的独特生物物种而闻名于世,素有“生物进化活博物馆”之称,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群岛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由长达130公里的第一大岛伊莎贝拉岛、四个稍小一点的岛、以及总面积1平方公里多的14个小岛组成,才外还有许多岩礁和小礁。群岛最高处是伊莎贝拉岛上的沃尔夫火山,海拔1707米。
加拉帕格斯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在一百多万年前浮出海面。直到现在,岛上的火山喷发还时有发生,群岛最西边的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岛上的火山一直没有消停,最近的两次喷发是在1995年和1998年。这里的火山不高,但面积很大,一座海拔不过千米的火山,直径能达20千米。
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正处在寒暖洋流交汇处,来自南部的秘鲁寒流和北部的赤道暖流交汇于此。这里的海洋生物丰富异常,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企鹅和热带珊瑚鱼同游一水间。
读·豆瓣 (2010) 豆瓣
5.6 (5 个评分) 导演: 黄晓 演员: 黄晓 / 曾佩伦
21世纪之初,名为“豆瓣”的网站营运而生,截至2009年底,已经有两千八百多万注册用户。网友们通过豆瓣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以及各种同好,这里俨然成为线上线下交互性极强的网站。而很少有人知晓,豆瓣创立之初以推荐书籍为主。本片采访了生活在广州的数名年轻人,听他们谈论与豆瓣读书的缘分。在信息便利化和快捷化的年代,豆瓣以其独特的算法将大量好书推荐给用户,使他们轻松找到自己心仪的类型作品,从而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领域。
这不是一个快餐化的碎片阅读时代,在豆瓣这座虚拟读书馆里,人们更多地学会了自主学习。
2011年10月7日 看过
那女孩坐那儿侃侃而谈豆瓣算法时我就笑了。。
短片 纪录片
谁消灭了电动车 (2006)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8.0 (7 个评分) 导演: Chris Paine 演员: Mel Gibson / Tom Hanks
其它标题: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 누가 전기자동차를 죽였나
本片是一部探讨电动车兴衰的纪录片。1996年问世的电动车,拥有燃油车、混合型动力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所不能比拟的环保节能费用低廉等优越性,但是不知为何,这种车却最终没能推广起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本片导演通过调查揭示,原来电动车的殒落是一场谋杀。
本片详细记录了EV1从出生到神秘没落的历程,以及其在再生能源业中扮演的角色,在国家的未来生活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并对其在文化和经济方面产生的层层影响,以及对从进步的自由主义蜕变为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政府和重要产业的回应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影片走访调查了汽车制造商、立法者、工程师、消费者和洛杉矶底特律的汽车爱好者,从动机到证据一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电动车的殒落原来是一场谋杀,因为它威胁到了石油巨头们的结论。
美国作为汽油的头号消费国,拥有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和康菲(Conoco-Phillips)等世界顶级石油巨头,它们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大家都去购买电动车,每年将节省下1000多亿加仑的汽油……
背景介绍:
上个世纪90年代,加利福尼亚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通过了《零排放法案》(Zero Emissions Mandate),其中规定加州1998年售出的新车中,零排放的汽车要达到2%,2003年达到10%,这是继催化转化器投入应用后最彻底的反烟尘法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96年通用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EV1电动汽车。这种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它无需汽油和更换机油,没有消声器,很少进行制动维护,其典型的定期维护检修仅包括补充风档刮水器液和轮胎换位。在能源日益紧张的当今社会,它与燃油车、混合型动力车和氢燃料电池车相比,拥有环保节能费用低廉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该车推出后的反响却令人失望。6年后电动车的舰队沉没了,EV在加州的充电站像墓碑一样结满灰尘和蛛网。对于电动车的损落,汽车制造商以这种汽车没有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做了定论。
拍摄缘起:
1998至2003年间,该片导演克里斯-佩恩驾驶的正是EV1,车子被通用收回后,他买下丰田公司短暂发售的RAV4 EV,并一直开到现在。汽车问世以来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是电动车,它以电为动力,没有排放,象克里斯这样少数有幸驾驶电动车的人对它一见钟情,不愿再作他想。但是为什么通用汽车公司会在亚利桑那的沙漠中自行销毁了大批库存的EV1电动车呢?这一点引起来本片导演克里斯的疑问。于是有了这部纪录片的诞生。
结合现今汽油的价格不断攀升至每加仑4美元,矿物燃料的日渐短缺,再加上全球石油生产国家的动荡局势,主流消费者们开始更多地把目光投入混合动力汽车(仅今年一年油电混合车Prius就卖出14多万辆)等现状,《谁消灭了电动车》这部纪录片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极其应景和重要的了。
克里斯拍摄这部影片的宗旨就是为了向观众介绍和推广电动车的发展历程、其在历史和当今汽车文化的大时代下的地位……
Agnes Martin: With My Back to the World (2002) 豆瓣
导演: Mary Lance 演员: Agnes Martin
“My paintings are not about what is seen.
They are about what is known forever in the mind.”
– Agnes Martin
“'‘I’m very careful not to have ideas, because they’re inaccurate,’ the artist Agnes Martin says in Mary Lance’s touching documentary about her, but it’s a lie. Ms. Martin was full of ideas, and she dispenses them engagingly in the course of the film… She talks about her early childhood on the plains of Saskatchewan. And by the end of the film, Ms. Lance has gently led you to connect that comment with Ms. Martin’s signature style of work: broad horizontal bands of subtle hues Her remembrances of her years in New York and New Mexico are lovely to hear, as are her bits of philosophy.”
– Neil Genzlinger, The New York Times
art21 (艺术在二十一世纪 第三季) (2005) 豆瓣
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eason 3 所属 电视剧集: art21
导演: Susan Sollins / Susan Dowling 演员: Cai Guo-Qiang / Laylah Ali
"power": Cai Guo-Qiang / Laylah Ali / Ida Applebroog / Krzysztof Wodiczko
"memory": Mike Kelley / Josiah McElheny / Susan Rothenberg / Hiroshi Sugimoto
"structures": Roni Horn / Matthew Ritchie / Richard Tuttle / Fred Wilson
"play": Ellen Gallagher / Arturo Hererra / Oliver Herring / Jessica Stockholder
PBS's innovative series ART: 21 combines the sometimes incongruous media of television and art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in the early-21st century. Hosted by a rotating roster of celebrity guests, the series travels the globe to document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their studios as they create works of visual art--from inspiration through execution to completion--for startlingly intimate portraits of the artistic process. Organized around themes of power, memory, structure, and play, this collection presents all four episodes of the series' third season
art21 (艺术在二十一世纪 第一季) (2001) 豆瓣
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art21
导演: Deborah Shaffer / 凯瑟琳·塔特 演员: Barry McGee / Margaret Kilgallen
Season one (2001):
Place - Richard Serra, Sally Mann, Margaret Kilgallen, Barry McGee, and Pepon Osorio.
Identity - Bruce Nauman, Kerry James Marshall, Maya Lin, and Louise Bourgeois.
Spirituality - Ann Hamilton, John Feodorov, Shahzia Sikander, and James Turrell.
Consumption - Michael Ray Charles, Matthew Barney, Andrea Zittel, and Mel Chin.
.
.
Season two (2003):
Stories - Featured Kara Walker, Kiki Smith, Do-Ho Suh, and Trenton Doyle Hancock.
Loss and Desire - Featured Collier Schorr, Gabriel Orozco, and Janine Antoni.
Humor - Featured Eleanor Antin, Raymond Pettibon, Elizabeth Murray, and Walton Ford.
Time - Featured Martin Puryear, Paul Pfeiffer, Vija Celmins, and Tim Hawkinson.
性女传奇 (1999) 豆瓣
Sex: The Annabel Chong Story
导演: Gough Lewis 演员: 钟爱宝
其它标题: Sex: The Annabel Chong Story / 性:钟爱宝的故事
1995年1月19日,在美国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书的新加坡女孩钟爱宝(Annabel Chong,原名郭盈恩)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她连续在10小时内90位男士进行251次性交,打破原有的世界纪录。性交全过程被摄制成题为《The World's Biggest Gang Bang》(世上最大集体性交)的录影带广为发售,钟爱宝也因此一夜成名。
郭盈恩,1972年生于新加坡,父亲是日语老师及剧作家,母亲为钢琴老师,自幼是天主教徒,现从事色情业。
本片获1999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提名,并荣获美国太阳舞影展最佳纪录片奖。
≒ 森山大道 (2001) 豆瓣 TMDB
≒森山大道
7.8 (13 个评分) 导演: 藤井謙二郎 演员: 森山大道 / 荒木経惟
其它标题: Daidō Moriyama: Stray Dog of Tokyo / Near Equal 森山大道
A documentary that follows the life of photographer Daido Moriyama in the present, which has never been revealed before. Even though his charismatic presence has reigned over the world of photography since the late 60’s, his true persona had been hidden behind a veil of mystery, since he had refused any major appearances in front of any media in the past. Follow the charismatic photographer Daido Moriyama as he takes his first digital photos and observe his style of quick snapshots without looking in the finder. His stark and contras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symbolize his fervent lifestyle.
尘封核爆 (1995)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rinity and Beyond: The Atomic Bomb Movie
8.0 (8 个评分) 导演: Peter Kuran 演员: 威廉·夏特纳 / Edward Teller
其它标题: Trinity and Beyond: The Atomic Bomb Movie / The Atomic Bomb Movie
核试验科教记录片。是自人类发明原子弹、氢弹以来的各种核爆炸记录,采访了许多美国参与核试验的专家,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著名的“小男孩”(广岛)和“胖男人”(长崎)就在这里,不可不看!这部纪录片描述了了从1945年到1963年在美国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影片中从解密的材料中搜集来的镜头令人难以置信,剧组人员为这些镜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使Peter Kuran赢得了2002年奥斯卡科学技术奖。影片描述了核试验在那个年代的整个扩张过程,包括地上、水下、气球上和高层大气核试验的镜头。这些镜头不仅另人眩目,而且使人警醒。这部影片也包含了对“氢弹之父”Edward Teller的一次访谈。影片由 William Shatner解说,背景音乐由莫斯科交响乐团演奏。
2011年10月4日 看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6aEoThTXsc/ 结尾是大大的亮点!
历史 纪录片
现代艺术大师 (2010) 豆瓣
Modern Masters
9.1 (61 个评分) 导演: Louise Hooper 演员: 阿拉斯泰尔·苏克
《现代艺术大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的一档电视系列节目,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详细介绍了20世纪的四位重要的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马蒂斯(Henri Matisse)、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达利(Salvador Dali)的工作与生活。在片中,镜头跟随主持人Alastair Sooke的脚步,走访了四位艺术家们生前的居所、艺廊及博物馆,甚至是他们最爱的餐厅等地,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贡献以及惊人的后世影响力。环顾四周,麦当娜的专辑封面、米菲兔的文具、甚至是你家的沙发和电话,也许就来源于这四位大师的创作……
皮娜 (201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Pina
8.7 (160 个评分) 导演: 维姆·文德斯 演员: 雷吉娜·阿德文托 / 玛洛·艾劳多
其它标题: Pina / 翩娜(港)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Pina Bausch)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
飞行少年 (2008) 豆瓣
飛行少年
导演: 黄嘉俊 演员: 30个孩子
其它标题: 飛行少年
得獎紀錄◎本片榮獲2008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得獎理由:給孩子一次成功的機會,一個輪子也很好!鮮活的角色,詳盡的細節,讓觀眾參與整個歷程的完整度,自然順暢。稍嫌冗長,但不刻意的形式,給了觀眾思索角色背景的空間。我們閱讀到紀錄片工作者的盡力與態度、沒有偏見,真誠、令人感動。
--------------------------------------------------------------------------------
一段關於淚與汗水、愛與勇氣的故事。
「飛行」少年?何謂飛行?是學開飛機或滑翔翼的青少年嗎?不是!這個「飛行」其實是取其諧音,原本應該是「非行」少年,也就是「非常行為」意指行為偏差的意思!這群孩子有的是失親失養,有的是遭家庭或學校的儀器,傷痕累累的身心就像破碎的拼圖般,現在黃牧師、盧觀護人及信望愛的老師們,決定幫孩子們拼湊出完整的人生拼圖。
騎一輪車挑戰環島一千公里?是的,這個有點另類的活動,是由盧觀護人發起,他們相信唯有讓這些孩子找回自信,體驗成功的滋味,才能讓他們的人生產生正面的能量,帶來大的改變!然而環島挑戰計畫不是一開始就能成行,這群孩子從在學園裡試騎,到從五公里、十公里、一百公里,一步步克服挑戰。每摔一次,他們就從失敗中看清楚眼前的路,這是孩子們以往都沒有過的人生經驗,黃牧師也以高齡六十二歲,親身下場學習,甚至帶動其他老師們學習。孩子們開始肯定自己,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永不放棄,自己也能做得到。
雖然環島過程中,孩子們歷經身體的疲累和內心的掙扎,但是大人們的愛心,漸漸柔化這群孩子的心,也改變了他們與家人的關係,30個孩子用一輪車環島一千公里計劃,在2006年這個有點熱的夏天裡實現了。
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2011) 豆瓣
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7.6 (18 个评分) 导演: 温知仪 演员: 杨牧
其它标题: 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和孤独同样不朽的是什么?从奇莱到柏克莱,乱石磊磊的心间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诗……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那个花莲中学里踟蹰的少年,大度山下论辩学习的身影,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乃至其穿梭于欧美、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资源,融会知识进入文学写作的尝试,那对于音韵与想像的计较的决心,均使人重读杨牧诗文时,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动一次。
青年小说 (2010) 豆瓣
青春期故事
导演: 贝阿特丽丝•巴赫迪
其它标题: 青春期故事 / Romans D'ados
青年小说(共四部)
97分钟+104分钟+98分钟+98分钟
导演:贝阿特丽丝•巴赫迪
编撰:贝阿特丽丝•巴赫迪,拿瑟•巴赫迪(基于奥黛丽•索摩尔的构思)
制作:Troubadour Films,Radio Télévision Suisse(瑞士广播电视)
制片:拿瑟•巴赫迪
执行制片:拿瑟•巴赫迪
摄影:卡米尔•科塔努,丹尼•尤茨勒 帕特里克•穆努,耶胡德•郭仁 尼古拉•德弗拉
剪辑:莫尼卡•古,贝阿特丽丝•巴赫迪
现场声(同期声)混音:贝尔纳•塞德勒,埃里克•格尔西努
录音混音:丹尼•塞舒
这四部纪录片拍摄了七位从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在七年之间的成长经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潜入青春期神秘世界中的尝试。欧莱丽、若尔丹、梅兰妮、提斯、拉舍尔、哈维尔和维吉妮等七位少年十分自然地与观众分享他们的思考、快乐、悲伤、希望和失望。通过他们和他们的父母,这个影片系列不仅刻画了脆弱而焦虑的当代家庭关系,同时也描绘出一个日益迷失方向的社会。影片的表达常常充满趣味,有时又显得残酷,但总是恰当而真诚。
作者阐述
有的父母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少年一样,所以青春期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我想让青少年自己来表达,因为他们恰恰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很容易理解,因为人们无休止的讨论青少年问题,却从未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对我来说,“成长”是一个关键词。这个项目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我的镜头几乎能够覆盖从童年到成年的整个转变过程,逐渐深入到影片里这七位少年的个人生活中。我要做的首先是收集他们允许我记录的言论。心理分析专家弗朗索瓦•多尔托将人生的这一转变阶段称为“龙虾情节”。脱了外壳之后,龙虾就得躲起来,等着新壳长成。表达自我对青少年来说非常不容易,他们会觉得被评判或是被轻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十分感激这七位少年对我们展现了这么多关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为了尽可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成长,拍摄他们生活中关键的瞬间,我几乎每周都要跟他们联系,以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同时,我还要跟他们的父母保持联系,而父母们给我描述的情况常常与我的拍摄和观察完全不同,这会帮助我理解某些极为复杂的情况。了解镜头前人物的生活使我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现实的电影场景。随着拍摄的进行,摄影机渐渐成为人物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逐渐变成特殊的见证人,见证被摄者愿意与我们分享的那些不同寻常的时刻。我们也意识到自己慢慢失去对所发生事件的掌控。工作人员的敏锐听力以及他们抓住眼前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七年拍摄结束的时候仍然留下了一个问题:摄影机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贝阿特丽丝•巴赫迪:
1959年生于波士顿,日内瓦大学心理学系毕业之后,她又在伦敦国际电影学校取得学位。在伦敦的四年中,她先后担任助理剪辑,第四频道和BBC的编辑。1992年起,她作为独立纪录片作者和日内瓦Troubadour电影公司的编辑,同时还为瑞士的法语电视网络工作,导演了一系列电视节目。现任Signes节目导演,这是一个专为听力丧失或受损人群制作的节目。从1992年开始,贝阿特丽丝•巴赫迪为Troubadour电影公司导演了以青春期为主题的四部纪录影片:少年故事。最近,做这个大项目的同时,她和其他人与拿瑟•巴赫迪共同导演了《瑞士的传统色彩》(2003),并承担了故事片《夜影》和电视连续剧《关于爱情》的剪辑工作,这两个片子都由拿瑟•巴赫迪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