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安迪·沃霍尔的生与死 (2005) 豆瓣
Vies et morts d'Andy Warhol
导演: Jean-Michel Vecchiet 演员: Andy Warhol / Paul Warhola
其它标题: Vies et morts d'Andy Warhol
被誉为是继达利及毕加索后另一位前卫艺术界名人“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给20世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记录片作为向这位“偶像”人物致敬的作品,特别展现出他的“私”生活中未经剪辑的影象,以及丰富的档案资料,包括有他的好友和乐队:“地下丝绒”、”滚石“主唱米克·杰格、“变色龙”大卫·鲍伊、美国作家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等等……
情迷高音王 (2004) 豆瓣
The Nomi Song
导演: Andrew Horn 演员: Klaus Nomi
其它标题: The Nomi Song
1944年1月24日Klaus Nomi出生于德国柏林,后学习古典音乐和男高音,1973年从柏林搬到纽约,做点心师,也在夜总会唱歌,同性恋。
他是来自德国的一个歌唱奇才,他在生活中的形象和舞台形象反差强烈,在舞台上染成蓝黑色的头发,化着精致的艺伎妆,武士式的发型和穿着,行为打扮都特例独行,他的音乐包含歌剧、古典、摇滚及舞曲,实验的成分极强,游刃有余得游走于男高音与女高音之间,他是一个大刀霍斧的音乐改革者。 70年代初是PUNK的时代,70年代末New Wave已经成型,David Bowie和一些disco音乐都是当时最IN的音乐元素。
他来到纽约,1979年出现在“Bowie’s 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中,David Bowie唱了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和Boys Keep Swinging,Joey Arias和Klaus充当David Bowie的Background,David Bowie穿着NOMI的衣服学NOMI的唱腔唱他的经典保留曲目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我们不得不承认Nomi是独一无二的,他可以摆出一个POSE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甚至不眨一下眼睛。1980年签到了RCA,首支单曲是翻唱 Elvis Presley的“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经典作品有Cold song,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keys of life等。
1983年8月6日因艾滋病死于纽约,享年39岁。死在他的事业即将灿烂的时刻,他也是第一批死于AIDS的名人之一。生前只发了2张LP:Klaus Nomi和Simple Man,之后陆续由BMG等唱片公司发行了一些选集。
生于失去 (1999) 豆瓣
Born to Lose: The Last Rock and Roll Movie
导演: 莱赫·科瓦尔斯基 演员: Willy DeVille / Wayne Kramer
其它标题: Born to Lose: The Last Rock and Roll Movie
进出口 (2007)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port/Export
7.6 (12 个评分) 导演: 尤里西·塞德尔 演员: Ekateryna Rak / Paul Hofmann
其它标题: Import/Export / 寂寞边界
在乌克兰的单亲妈妈奥尔加(Ekateryna Rak 饰)不满在医院的低薪工作,到了奥地利寻求更好的生活可能性,她做色情视频女郎,又到富人家当保姆,在清洁公司也工作过,生活始终颠沛,遭遇了各种波折。奥尔加去医院做清洁工,她所打扫的病房住的都是老人。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和处于生活边缘的奥尔加都是孤独且绝望的。与此同时,奥地利的年轻人保罗(Paul Hofmann 饰)在国内活的十分辛苦,为了狗他和女朋友决裂,又被人追着索要欠债,保罗身无分文,遭人殴打和戏弄。走投无路的保罗前往乌克兰。在宾馆昏暗的房间里,保罗看着继父绕有兴趣的和妓女逗乐,对此他毫无兴趣,只想着钱的事......
乌克兰与奥地利的两名年轻人奔赴彼此的国家,但都难以摆脱生存的逼仄。
摇头玩 (2007) 豆瓣
Rolling
导演: Billy Samoa Saleebey 演员: 萨努·雷克 / Garrett Brawith
其它标题: Rolling / 混乱不堪
A med student, a teenage runaway, a lawyer, a drag queen, a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 a drug dealer, and a teacher all cross paths in the Ecstasy-riddled L.A. underground party scene. Rolling is a turbulent journey that takes a tough yet entertaining look at this unique drug phenomenon. With the pace and style of a documentary, Rolling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Ecstasy culture, exposing the delicate balance of relationship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 chasing this drug-induced euphoria. Written by Believe Entertainment
不真实的国度 (2004)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In the Realms of the Unreal
7.8 (12 个评分) 导演: 虞琳敏 演员: 亨利·达格 / 拉里·派恩
其它标题: In the Realms of the Unreal / 在亨利·达吉不真实的世界里
1973年,芝加哥一家医院的看门人亨利·达杰去世,81岁。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邻居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姓氏该怎么发音。房东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惊奇地发现,他留下了一部长达1500页的小说:《不真实的国度》。小说讲的是一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战争。儿童被奴役、被虐待、被惨杀,然后又被儿童营救。亨利·达杰根据小说画了三百多幅美丽诡异的水彩画,这些画有很多长达3米,纸的两面画着不同的情节。
这个出身卑微,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靠模仿杂志上的插图、招贴画和商品广告画完成了这些画作。
日裔房东有些艺术修养,看出了这些遗作的价值,将亨利·达杰曾经住过的房间开辟成了一间博物馆。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人们惊讶一个像梵·高一样的天才就这样将自己藏了一生。
1990年代初,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纪录片奖的华裔电影人于琳敏参观了这里,她一下就被这些神秘的画作吸引。她和很多人一样,想象着这部小说和这些画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象力,为什么在他的故事里儿童被那样血腥和暴力地对待,为什么每个裸体的儿童都长着女孩的脸和男孩的身体,为什么耶酥在他的故事里不是一个正面角色。
这些画在亨利·达杰死后价值几十万美元,而他生前却穷得养不起一条狗。
他每天在医院做完看门人就关起门来编故事、画画,他没有床,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四十多年。也许,他的小说和画才是他真正的生活。
于是,她想把亨利·达杰头脑中那个不真实的世界拍成纪录片,画面是他的那些画,解说词就是他的小说。
这部纪录片拍摄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亨利·达杰留在世上的全部影像资料是三张模糊的照片,而且,他后半生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没人能为他的生活提供佐证。
于琳敏差不多用了三年时间来研究亨利·达杰的小说和画作,这是她了解他的惟一办法。她后来用一种主角缺席的方式完成了影片,而且是一部美丽得有些不真实的影片。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 (197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Woodstock
9.4 (59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沃德利 演员: 琼·贝兹 / 里奇·海文思
其它标题: Woodstock / 爱与和平:乌兹托克纪实
本片是在1969年举行了四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大型纪录片,曾荣获翌年的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在那个嬉皮当道,摇滚有理的年代,这一场高达四十万人参与的户外马拉松演唱会,汇集了当时最走红和最有影响力的流行乐团和个人轮番表演,台下则尽情发挥无拘无束的时代气息。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到很多精彩的音乐表演外,也可透过此片认识那个已经逝去的美好时代。导演迈克尔.沃德利采用多银幕手法来呈现这场盛会的逼人气势,当时刚出道的马丁.斯科塞斯也协助剪辑工作,使本片在映象上的表现与音乐同样出色。
阿涅斯的海滩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Les plages d'Agnès
9.2 (117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阿涅斯·瓦尔达 / 简·伯金
其它标题: Les plages d'Agnès / 阿涅丝的海滩
八十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生日之际以《爱格尼斯的海滩》这部充满温情的幽默佳片为自己庆寿,实在是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影片利用重构的手法,她与丈夫德米电影中的一些片断来重现这位导演一生中的的重大事件。影片探讨的是人性,而非电影。观众可以看到,丈夫德米去世之前,阿涅斯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四万万人民 (1939) 豆瓣 IMDb
The 400 Million
8.0 (24 个评分)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演员: 弗雷德里克·马奇 / 莫里斯·卡诺夫斯基
其它标题: The 400 Million / 四亿人民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走钢丝的人 (2008)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Eggplant.place TMDB
Man on Wire
8.1 (60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马什 演员: 菲利普·帕特 / Jean François Heckel
其它标题: 맨 온 와이어 / Man on Wire
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名人菲利普·珀蒂(保罗·麦克吉尔PaulMcGill饰)在纽约世贸大厦高达110层(412米)的两座大楼之间,完成了一次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搭起了一条横跨天穹的钢索,完成了长达45分钟的大胆表演。谁也想不到,这个害羞的25岁男孩菲利普,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缜密调查筹划,突破层层关卡,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次极其危险而疯狂的“艺术犯罪”。菲利普在钢索上或跪或躺,时而慢行时而舞动。影片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了当年无比惊险的分秒,并生动地重演了现场,再加上人物访谈等多种手法,使得这部逐梦世贸大厦间的纪录片,在美国911事件后,弥足珍贵。
2009年3月22日 看过
摄影牛逼,像这种纪录片很少见,但我还是看睡着了。
纪录片
寻访毕加索 (1949) 豆瓣
Bezoek aan Picasso
导演: Paul Haesaerts
其它标题: Bezoek aan Picasso
A poetic treatment which includes the artist painting on glass while facing the camera, shot at Picasso's home in Vallauris, accompanied by some fairly moody organ music in this very dark, but captivating film. The artist here takes on the character of an eminence-grise, an alchemist engulfed in the "sol y sombra" of his laboratory-studio, filmed in gorgeous black and white.
米克贾格传 (2001) 豆瓣
Being Mick
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 演员: 米克·贾格尔 / 博诺
其它标题: Being Mick
Fly-on-the-wall documentary about rockstar Mick Jagger, and his friends and family, during the recording of his 2001 album 'Goddess in the Doorway'.
梅纽因:世纪之琴 (1996)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Yehudi Menuhin: The Violin of the Century
导演: Bruno Monsaingeon 演员: Yehudi Menuhin
其它标题: Yehudi Menuhin: The Violin of the Century / 梅纽因-世纪小提琴
法国小提琴家与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蒙桑容的作品,风格相当接近他在两年后拍摄的《里赫特:谜》,由传主面对镜头,讲述他的音乐人生,穿插大量纪录片影片镜头。
平克弗洛伊德音乐传记.月之阴暗面 (2003) 豆瓣 维基数据
Classic Albums: Pink Floyd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9.1 (18 个评分) 导演: Matthew Longfellow 演员: 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 / Nick Mason、Alan Parsons、Storm Thorgerson、Richard Wright
其它标题: Classic Albums: Pink Floyd -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 Classic Albums: Pink Floyd – The Making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这张DVD是为这张经典专辑的30周年纪念版。
2009年2月20日 看过
还以为是现场,结果发现是访谈月之暗面这张专辑的制作。
pinkfloyd 纪录片
里赫特:谜 (1998) 豆瓣
Richter: The Enigma
9.8 (16 个评分) 导演: Bruno Monsaingeon 演员: Sviatoslav Richter
其它标题: Richter: The Enigma / 纪录片《里赫特:谜》
在德裔苏联大钢琴家里赫特去世前一年,纪录片导演、小提琴家布鲁诺·蒙桑容(他因拍摄古尔德、梅纽因而成为音乐家纪录片领域内的大师)带着摄制组和传主同起居近一年,其成果是这部纪录片以及一本谈话录《里赫特:笔记与对话》见

纪录片拍摄得非常朴实,传主本人对着镜头,用俄语讲述他的一生事件和艺术观念。态度和用语相当直率,据说在书中,保留了更多他的“粗话”。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 (2007) 豆瓣
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8.2 (21 个评分) 导演: Barbara Leibovitz 演员: 米凯亚·巴瑞辛尼科夫 / 格雷登·卡特
其它标题: 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 安妮莱柏维兹的浮华视界
安妮•莱柏维兹(Annie Leibovitz),194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这个一身朴素的长发女子却是群星闪耀的名人圈里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她先后供职《时尚》、《滚石》和《名利场》等杂志,曾与约翰•列侬、大野洋子、滚石乐队、黛咪•摩尔、乔治•克鲁尼、朱丽娅•罗伯茨、克莉斯汀•邓丝特等名人有过近距离接触。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记,既承载了历史,又引起广泛的热议。关于这个风格多变摄影师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但她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魅力却无人可以否认。
2009年,安妮了获得了纽约摄影中心无限奖(ICP Infinity Awards)终身成就奖。
北方的纳努克 (1922)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维基数据
Nanook of the North
8.0 (105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弗拉哈迪 演员: Nanook(Allakariallak) / Nyla
其它标题: 북극의 나누크 / 極北の怪異
本片是享有“纪录片之父”声誉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摆拍和场景重现曾引起广泛争议,比如隐瞒纳努克平时用猎枪狩猎的事实,刻意表现因纽特人的传统鱼叉狩猎法;又比如为了拍摄冰屋内纳努克一家清早起身的场景,去掉一半冰屋采光等。   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于1989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记录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