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公众舆论 豆瓣 谷歌图书
7.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阎克文 / 江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8年12月30日 想读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9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08年12月30日 想读
网络共和国 豆瓣
作者: [美] 凯斯·桑斯坦 译者: 黄维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6
本书主要讨论网络中的民主问题。网络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随时可以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也随时可以与别人联系,那么网络技术是不是就是民主的福音呢?作者回答说不,他认为通过网络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很多的网站也不和与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的环境中,信息应是多元的并且不是我们事先选择的,在其中我们还拥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例如公园和街谈巷议。作者认为信息的窄化其结果是社会会趋于分裂,各种仇恨群体更容易相互联系和影响,也更容易对社会发动攻击。作者认为政府应积极介入以提供一个多元的信息环境。
本书译文质量较差。
2008年12月30日 想读
可以吃的女人 豆瓣
The Edible Woman
9.0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刘凯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玛丽安确实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正等着结婚。她喜欢她的工作,她那平庸的同事和冷静的未婚夫彼得。开始一切顺利,可是玛丽安先前没有料到在她内心深处却渴望更多,这种内心的渴望安静地破坏着她周到的结婚计划,稳定的生活进程——还有她的消化系统。婚期逐渐临近,玛丽安发现,她简直无法正常进食了……
2008年12月29日 想读
浮现 豆瓣
Surfacing
7.8 (8 个评分) 作者: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译者: 蒋立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一个年轻女士,与他的恋人和两个朋友,一起返回魁北克北部的遥远小岛,去查访她父亲的神秘失踪。在往事不断浮现的记忆中,她意识到返回自己度过童年的家乡,不但进入到另一个地方而且也进入到了另一时代。荒岛所展现出的自然力以及沉浸在荒原中的感悟,使她意识到她要寻找的正是她的过去。
“绝对吸引人和令人悦目”
——《周日时报》(Sunday Times)
“一本震撼且感人的书”
——《休闲时报》(Time Out)
《浮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是非常不同寻常的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2008年12月29日 想读
摩擦.無以名狀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現代詩季刊社 1995
《摩擦·无以名状》夏宇自序
逆毛抚摸:《摩擦·无以名状》夏宇自序
《逆毛抚摸》

字是黄金、乳香和没药。字是肉桂。肉和桂。因为这两个音的奇异组合我甚至愿意喜欢它的气味。浴室里破裂的水管旁边水管工丢下的东西里有一个装什么的纸盒,我捡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为是法文因为是使用说明书,两者我都对待如诗。「堵漏、重新接补。作用如金属。对冷是聋的」。我有点激动。对冷是聋的。那是一管胶用来修补金属裂缝。我快乐了三个小时对什么都是聋的。晚上的时候我知道原来我搞错了二个字 Sourd 和 Soude,焊接和聋。让我高兴一个下午的误会它的原义是:冷时焊接。这四个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懂得当下也带着一种狂热趋于冷淡的味道,像布可夫斯基的短篇小说名字:一种普通的疯狂。当天夜里猫咪爬上我的膝头打呼噜,天气转凉了,气象报告每天都提醒你日照时数又缩短了一分钟。没有别的感觉就是怅惘,我以前不知道我这么容易为季节「怅惘」。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做地中海式的夏天,天空那种暴龙似的蓝,阳光像一支编制庞大的爵士乐队时不时就有整排六个小喇叭手站起来齐声朝空演奏,那音拉到最高心就像一面干净的大玻璃等着要碎。读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我知遇找不是第一个人用玻璃形容日照。但他没有说心会碎。
夏天差不多都是用来浪费的,夏天除了用来浪费简直不知还有什么别的用途。读读书、做做饭、游游泳,十点半天快黑时带狗散步,猫是绝不会理你的,牠天亮时回来眼睛贼亮,嘴巴里一只田鼠或一只鸟,胡须旁黏著蝶翼。夏天牠也不见得饿只是狩猎。夏天还有一种茴香酒是地中海岸绝对无所事事的酒,还有两个礼拜一次的密斯塔勒风,是那种猛烈乾爽绝对无所事事的风。卡里哥野地上开完了玛格丽特菊就是百里香,漫山遍野矮矮淡粉色的小花。混散完步回来毛里缠著野蒺藜带刺的果实,趾间是那种地中海美食的野香就叫做百里香。从土耳其到希腊到法国南部人们把番茄青椒红椒茄子胡瓜和在一起用蒜月桂叶百里香煨著煮烂,淋上橄榄油,冷食。
日照渐短人们回到屋里用饭从北欧来了大批年轻男人打工采葡萄不久我们就可以喝到新鲜的红酒薄久蕾。我看到院子里一株矮矮的橄榄树结了第一颗橄榄,阳台地上蜗牛爬过的痕迹,橡树开始掉叶子。经过栗子树下被栗子打中像牛顿就开始想一些事情,我知道因为是秋天。

因为是秋天我发现对我写过的诗我差不多都是不安的因为我没能把它们写成另一种样子。想想我原也可能不是我现在这样写着字的这个人只要同时寄出的两封信装错了信封一切因缘际会稍稍错失你就再也不知道你是谁的轮回转世。某躲闪、逃遁、遗忘,某嫌恶、某错愕、某转移、误导。某劫持。某离开正路。给某旅行者引错的方向。以为有些什么决定又要改变安静地站起来走动蹑足穿过所有房间。
如果我不是现在写着的自己可能就会走进另外一个房间看见另外一本打开的笔记和另一支拔开笔套的笔但看不见已经离开的那个人。
那个人并不爱你并没有让你把牙印留在膀子上我就坐下来假装是他正在写如果我不是现在的自己我就会正爱着你而且我又不是他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假装着我。
想想这些没有机会成为另一些诗的诗。
某晦暗、潮湿与偏执。

每一个不小心起来的早晨都是陌生的。我的生命里面几乎没有早晨。有些离奇的早晨则是因为失眠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早晨,大而模糊,无以名状,在记忆里又十分精确,我们称之为「偶然」的时刻。偶然是永远不可预料的裂缝,一切故事的支线被导入未知的盲点——一夜不睡,我演绎著偶然的各种必然机率觉得它超越现象和象限但当下则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我的手中有一本超级市场买来的自粘相本,用钢圈圈住 50 张 100 页上覆一层塑胶薄膜的硬纸板每一张都像画布。我瞄到不远处有一把剪刀,更远处是一本 37 cm × 42 cm 的大本诗集《腹语术》。四年前应着一个狂想设计出来的版本但随即因为太佔地方而令我十分厌烦。我有个深刻的感觉是诗绝对不应该佔地方。我把诗集打开拿起剪刀开始工作。
那些字一个个斗大,1.5cm × 1.5cm 。抽离地看每个字都像一个小小的森林枝桠交错柔条漏金。「令人错愕的语音的灌木丛」亨利米修说的。我剪下的第一行字是「那些忍耐许久」,我把相纸上的薄膜小心拉开把这个句子放进去。于是连著四天拼命工作发着高热一共贴了五十几页于是我发现我完成了三十首诗。那高热像拿到驾照第一次上路一下就加速到 160 觉得人生大道笔直发亮没有惊慌一路沉鱼落雁摧枯拉朽停下来以后完全不知道刚刚是怎么开的才意识到速度和害怕。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速度放慢了完成了七首,又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更慢了,完成了八首。我发现整个过程里我是把自己当画家看待的。我站着工作,在一个简单地支架着的工作台上,剪下来的字和句子到处都是。我把字当颜色看待;有一天我想找一个介于哔叽色和卡其色中间的字我找到的是「堕落」,那天穿一件橄榄绿衬衫,堕落掉下来落在衣襬真是配极。
住在法国南部不能不理会印象派,绘画史上最初的光都在这里被发现。每一次路过普罗旺斯,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像「情人的情人那张脸历历在目」(木心语)。塞尚画静物——「那些水果充满了取舍决定」,这句话美极——画山,圣维克多山:「我可以在同一位置上画上数月,只要稍微往左或往右移一下身子便可」。
这些字充满了取舍决定像塞尚的水果。看见飘到院子里两个字「溼索」落在一只蜗牛背上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写诗的人最大的梦想不过就是把字当音符当颜色看待。让我抄一段里尔克论塞尚:「每个颜色自我集中,面对另一个颜色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每个颜色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强度来溶解或者承受不同的别的颜色。除了这个颜色自我分泌的体系,还不能忘记反光的角色;局部的较弱的色调褪失,为了反映更强的色调。由于这诸种影响的或进或退,画面的内部激动、提升、收聚而永不静止下来……」(程抱一译文)
怎么样?我觉得足以抵抗罗兰巴特。巴特说:「阴影、皱褶、口袋和意识形态」他觉得没有一个字是无辜的。

发现一个字叫做 Palimpesect,一种羊皮纸可藉特殊药水重现隐匿的书写。波特莱尔用来隐喻记忆。女性主义说「但她的大拇指印浮现」。为了波特莱尔和罗兰巴特和种种什么什么主义的关系,我极想极想用一种建筑师用的透明绘图纸印这本诗集,想想那层层叠叠含沙射影指鹿为马的可能性——你可能在第一页第五行旁边就看见了第八页的第七行,想想别人又要说这是「互相指涉」——令人有点高兴。但为了塞尚的缘故(最终我可能把自己当油漆匠看待),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字「纯粹」(至今想像不出它的颜色),也为了有人说塞尚极可能是视觉残障故眼遇各色皆成异色,我决定用一种我们小时候画画用的绘图纸印,撕开时留下毛毛的边,用粉蜡笔上色,如果你从右边开始,你的小指侧面直到手肘处都会沾上颜色,这个颜色一路摩擦到左边,你迟早就会进入「野兽派」。

有几首,它们慢慢接近了一种雕塑而不是雕刻。有几首,它们是一些回声,是腹语的腹语(的腹语的腹语)。有些是对字本身的冥想。有些是某种瑜珈姿势的演练。一种食谱。一种时装表演。一种反抗。一种吞噬。一种再生。一种杀人见血。一种焚尸不灭迹。一种爱。一种恨。爱极生恨。恨极生爱。最后,它们是一种轮回说。这本诗集是上一本诗集的再生转世有共同的胎记。喝过冥河里的水前世种种烟消云散,但有一天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觉得你曾经来过,刚认识一个人你仿佛早已认识过。你不知道怎么解释,是前世。

●有时候剪下一组字,反面是另外一组,譬如「险险舔过」反面是「暗底欢愉」,想很久要用那一面。
●有时候先浮现两个字「答应」,脑中的图案是一大匹布在阳光下被竹竿撑起,迎着风刮到树枝又掉下来。翻遍整本〈腹语术〉找不到答应两字这是不可思议的。
●为了一些线条上的连接需要「其他」两字。但剪得七零八落的诗集里再找不到其他两字于是在安那其里找到其在错过他里找到他。
●你有没有玩过捡红点?
●第一首〈耳鸣〉意思是「耳朵的手风琴地窖里有神秘共鸣」。
●〈音乐〉做完发现变成一个故事,确有其人。
●这样的两个句子「有人呼唤我的名字」和「遗失三颗纽扣」,一个绝大的诱惑是找一个「像」字把它们连在一起让它们「产生意义」。我必须承认意义是极端恐怖的诱惑。意象尤其是。最后我以我终究不是一个画画的来自圆其说,意思是,我实在无能抗拒这些诱惑。
●这也是它们最后被当做一本诗集看待的原因,而不是一本画册。
●但是最后我还是把「像」字拿掉了。
●极容易完成类似这样的一首:
「肉体
到最后
比诗准确
难写」
但这绝不是我要的。
●〈由1走向2〉完全是废物利用,都是些剪剩下的字,幸好找到题目「由1走向2」。结果旨意太清楚而完全失去了废物的美。有损失若此。
●喜欢「玻璃」的音和字形和雨打在玻璃上。玻璃的前生是琉璃。在<插图>这首里把玻璃当副词用。不带修饰,没有情绪。
●「犹豫」放大到百倍就是一条小兽。尔雅:犹豫,犹如麂善登木,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
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
又,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实在犹豫很久要不要用犹豫这两个字。久久瞪视觉得神魂颠倒有寒气自脚底升起。觉得它的毛色是有点黯淡的鼠绿色。
●最长的一首〈把时钟拨慢一个小时〉我以为我找到了一些我要的声音,那么轻,那么干净,有几个动作但也几乎不算数。我觉得找完成了首「没有阴影与皱褶」的诗。用写是绝写不出来的。极低限的诗。
●贴完〈以讹传讹〉直觉是最后一首了,但接着又贴了〈拥抱〉,完完全全地感官。我以为那是一首美丽的诗做为压卷。诗,这时候我有点懂了,它同时是一种流浪和一种归宿。

我不能不提到我虎斑纹的猫咪弟弟。牠最喜欢打盹的地方随着天气变凉变得离我愈来愈近,最后就乾脆横躺在我正忙着而乱成一堆的工作台上。牠趴在那堆字上用一种尽可能把自己拉长的姿势盘踞着打呼噜。我再怎么是一个诗人也绝不至于因为诗而牺牲猫的。在不影响牠的睡姿的情况下把那些字轻轻抽出来抽不出的也就算了。大半天过去牠睁开眼睛弓着背站了起来,有些字从牠的腹部掉出来:「从此不再出现」、「光滑发亮」、「压缩了」,好极了,神准,大力摸摸牠,逆着毛的,牠最不喜欢的那种。
也不能不提到我的狗牠到了法国以后改名叫做混,牠打呵欠打喷嚏抓痒惊天动地地抖身子在我灵感汹涌的时候用那种我永远无法拒绝的狗眼看着我要求散步。我当然也不会因为诗而牺牲狗的散步的,但散步回来对一些句子的颜色组合又有新的看法了。有好几首诗还真的是牠们完成的呢。
我要不要提到朝西的那扇窗子呢?窗外七棵橡树。每一次开窗就是一阵纸片飞舞。
我要不要再提一次这本超级市场买来的相本其实是黏度不够的很差的一种相本,每一首都贴得有点耳歪眼斜,再加上更差的我对直线的目测能力,如果你看到我的原稿,你会觉得这是一场十分破烂的时装表演,但是将计就计——那些字的移动、修改、遗落和贴补都找不到痕迹的,天衣无缝,虽然破烂。

「并置颜色对比定律」:一个纯净的色体使视网膜产生补光的现象。橙色有蓝色光环,红色有绿色光环,紫色有黄色光环。这些光轮的干扰意味每一个颜色都会改变其邻近的色彩。
我怎么老在印象派的色彩理论找到我痴恋文字的根据呢?尤其是「点描法」。
试读一段庄子: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宴闲,敢问至道」。老聃曰:「女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女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今日宴闲」四字满地树影,条纹和斑点中置一老旧土黄藤椅,那光是蓝灰镶点不着边际的漠漠的紫,带着烟黄色的光轮早早已经改变了三个字外「道」的色彩,「其来无迹,其往无崖」,黄点纷乱。道是离奇的滑坡。道是什么颜色?道是鹅肝色。
你觉得「低声说话」带着什么颜色的光环?
10
我的第三本诗集〈摩擦·无以名状〉。
我预设两类读者:
⒈读过<腹语术>的;
⒉没有读过〈腹语术>的。
但可能第一类读者乐趣会大一点,因为如果你可以不费力地指出〈摩擦·无以名状〉里的那个句子是出自〈腹语术〉的那一首诗,你就有机会参加某一秘密帮派所举办的秘密通讯猜谜得到一份神秘不详的礼物。
对第二类读者我只有一个建议是读完〈摩擦·无以名状〉回头读〈腹语术〉,把腹语术当做回声。
诗集名曰〈摩擦·无以名状〉以尽量让人记不住为原则,集中 45 首诗果然没有一首是我可以记住背得起来的,连题目也是。初冬,葡萄田里葡萄枝叶修剪净尽,远望像一大张乐谱填满没有起伏的低音,是最低限音乐。九月二十四日星期六开始工作那天,每日占星术说:「月亮在晚上 10 点 41 分由金牛座进入双子座,极佳的情势适于再磨光、刷新、修补、重新装满。」我知道字大概永远不可能变成颜色,也不会变成音符,也不会变成葡萄藤,这本诗集里的企图可能是失败的,但希望诗可以留下来。
这篇以占星术的预测做为结论的序被 dear R 认为「难得地清楚」关于创作动机和过程,我心里暗暗得意,但他接着说:「你知道就像有些抽象画册前面的序写得是绝对清楚,但序后面的画还是没有人清楚。」说得这么好的,我还是很高兴。
三月回到台北应「联合文学」邀请做专辑,我拿出了这些作品,45 首重新以别种字体打出来,干干净净,悦人也同时掩人耳目,我再三看不能不承认它们还是诗,我把整本原稿带给一些朋友看,他们都赞成印成诗集时尽量保留手工剪贴的质感(虽然这些 1.5cm × 1.5cm 的字都得照着开本缩版),那么即使诗可能是失败的,希望企图可以留下来。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夏宇詩集/腹語術 豆瓣
8.9 (23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現代詩 1991 - 3
目錄
腹語術
隱匿的王后和她不可見的城市
偵探小說疏忽的細節
詠田園
詠物
某些雙人舞
寓言
小孩(一)
在陣雨之間
與動物密談(一)
與動物密談(二)
與動物密談(三)
與動物密談(四)
野獸派
嚇啦啦啦
小孩(二)
下午茶
記憶
伊爾米弟索語系
齟齬
雨天女士藍調
(非常緩慢而且甜蜜的死)
降靈會Ⅰ
降靈會Ⅱ
降靈會Ⅲ
循辭
安那其(男性的苦戀)
莫札特降E大調
空城計
頹廢末帝國Ⅰ
頹廢末帝國Ⅱ
失蹤的象
重金屬
我們苦難的馬戲班
背著你跳舞
我和我的獨角獸
秋天的哀愁
歌劇憂愁夫人詠嘆調
逆風混聲合唱給ㄈ
乃悟到達之神秘性
開始(一)
開始(二)
開始(三)
十四首十四行 小序
Ⅰ時間如水銀落地
Ⅱ在另一個可能的過去
Ⅲ她們所全部瞭然的睡眠和死亡
Ⅳ在命定的時刻出現隙縫
Ⅴ一些一些地遲疑地稀釋著的我
Ⅵ在港口最後一次零星出現
Ⅶ在牆上留下一個句子
Ⅷ你幾幾乎總是我最無辜的噴泉
Ⅸ我確實在培養著新的困境
Ⅹ讓我把你寄在行李保管處
XI當傾斜的傾斜重複的重複
XII所有愛過的人坐在那裡大聲合唱
XIII而他說6點鐘在酒館旁邊等我
XIV我的死亡們對生存的局部誤譯
筆談
內容簡介
詩之魅力正是它歧義性,把詩寫好了的人這樣回答,把詩寫壞了的人,通常也是這樣回答──『壞詩之歧義性』,譬如千夫所指的壞詩,而作者自己卻大不以為然的時候。至於評論,我們好像不應該太對評論苛責,因為批評本身是帶有先天悲劇性的。批評的悲劇性格是:它們必須客觀,可是真正的『客觀』永遠不可能,因此它們儘量;有時候它們假裝,有時候它們甚至不假裝。我們只應該對自己的創作苛責。
在文字和現實間找到一種折射的關係──『每一個虛構的相關世界的可能性,以及暗中的互相抵消』──這個例子也許不盡準確,但確實讓我如釋重負,在『每一個』世界裡來去自如。
於是,在這樣的『世界觀』裡我認為語言應該是有其規則體制的,每一種敘事辦法都是一個『新的世界的可能』,規則等等因之有了獨特專制以及被無限質疑的魅力。
遊戲沒什麼不可,我贊成遊戲,『如果我可以用一種填字遊戲的方式寫詩,但保證觸及高貴嚴肅的旨意,讓比較保守脆弱的人也同樣體會到閱讀的深刻樂趣…』(1984 札記)我贊成遊戲,但我不認為我的詩都是語言遊戲,相對於以暴制暴》(你是不用混亂在表現混亂?『以暴制暴』的最大界限在那裡?)我在虛弱的時修會比較相信『結構』或『解構結構』之類,也樂意相信它們與堅強的意志力有關,也偷快地,驅使自己經營規劃。
我更是快樂地相信所謂『靈感』和『直覺』!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紙房子裡的人 豆瓣
作者: 卡洛斯.M.多明格茲 译者: 張淑英 遠流 2006 - 6
這是對肉體的渴求,還是對精神的纏綿?文/達利 常買書/讀書的人,對於書大概有兩種看法:
一、書是文字的載具、而文字是內容的載具,所以在書上做記號寫眉批折頁角畫重點──只要書還可以被閱讀,這一切都是可以允許的,這類人要的不是本漂亮的書,而是本耐讀的書。

二、書的本身是種藝術品:不可被損毀、需要被呵護,要被排列整齊、要被分門別類;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不同裝幀,都有不同的收藏價值,至於閱讀,那得擺在其次。

對於前者,大約可以視為讀者與書產生了精神上的愛情,而對於後者,我們大約不得不承認:這種迷戀,實在非常地肉欲。

剛開始知道《紙房子裡的人》這本書時,直覺地認定:書中的瘋狂藏書家卡洛斯,必定屬於對書產生「肉體愛」的那種人;但這本小書讀起來輕快無比,直至閱畢,才會猛地發覺,卡洛斯不止是個對版本裝幀痴狂的傢伙,他還是個對作者生平、作品內容、創作背景、名作軼聞等等瞭若指掌的「精神愛」支持者。

不過,《紙房子裡的人》當中出現的愛書人,不止這個傳奇的狂人卡洛斯而已。這個故事從一位買了艾蜜麗.狄金生詩集、邊走邊讀時遭車撞個正著的女教授開始,談論書籍會用如何神奇的方式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過了幾日,接替她工作的教授收到一本邊緣黏著水泥碎屑的書,扉頁有女教授先前的題贈詞,寄件人則是他沒聽過的、遠在國外的卡洛斯。教授主角於是開始一路追尋女教授與卡洛斯的過往,也一路聽聞各式各樣關於讀書與藏書的傳聞故事。

現實裡摻著魔幻的因子,《紙房子裡的人》所追索的,不止是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一個隱在傳說中的奇人,也是關於寫書、賣書、買書、讀書... 一直到藏書這整段同出版相關的鏈鎖上,每個環節的反省與思索。讀完《紙房子裡的人》,我們不難體會:書不但是一個佔據書架位置的實體,也是一縷佔據心靈空間的魂魄。

「許多時候,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人和書被一種需要和遺忘的協商相互依附,書好似我們生命中永不復的某一片刻見證人,一旦它一直保留在那兒,我們便有依序的感覺,認為它是我們的一部份。」

《紙房子裡的人》一書如是說。不只是對肉體的渴求,也是對精神的纏綿;當您決定拿起這本書,您就將與之緊密地相互依戀。

一場閱讀的奇幻之旅,從劍橋到銀河流域,追尋傳說中的紙屋魔戀……

劍橋學者布魯瑪.藍儂曾預言自己死的時候正在讀艾蜜麗.狄金生詩集,兩年後當她在蘇活區舊書店買到這本詩集的珍本時,果然被車撞死。布魯瑪死後不久,她的愛人收到一個神秘包裹,裡面是康拉德的小說《陰影線》,扉頁有謎樣題字,書緣則有水泥糊過的痕跡。滿心好奇的他,跨越大西洋來到南美的銀河流域,展開一趟尋找寄件人卡洛斯.布勞爾的奇幻之旅。

卡洛斯是一位瘋狂愛書人,他的屋裡滿滿全是書,從地板到天花板,甚至占據臥室和車庫;書籍的排列則有嚴密而不可違背的規則:例如莎士比亞不可與馬婁並列,因為兩人互控抄襲;馬奎斯和尤薩也必須分開,傳說兩人有瑜亮情節。他堅持以德布西音樂伴讀波特萊爾的詩、點著蠟燭讀十九世紀小說,和《吉訶德》舉杯對飲,甚至有人窺見他的床上以書擺成人形……

本書是拉美文學中生代最受注目的作家卡洛斯.多明格茲囊括多項大獎的傑作,雖是趣味小品,卻有豐富的意涵,兼具文學懸疑和形上思索成分,在向魔幻寫實前輩大師康拉德致敬的同時,也對世間所有愛書成癡的讀者露出會心一笑。

書中搭配有十二幅充滿想像的插圖,由名畫家彼德.席斯精心繪製。

名人推薦

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書的故事。後來才發現,書在這個故事裡只是一種被物化了的道具。更明確一點說,那些書彷彿是在倫敦與拉丁美洲之間搭起的一座橋樑,多明格茲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是懸在兩端的,一個悲慘的,詭異的,愛的故事。

多明格茲的文字簡潔流暢,敘述手法看似平淡,情節舖展卻步步為營,從一個劍橋大學女教授布魯瑪的車禍死亡開始,幾乎每個段落都藏著神秘玄機,有如一部驚悚的偵探小說。穿梭其間的經典書名,作家之名,鉅細靡遺的注解,以及各種特殊的閱讀儀式與偏執的藏書癖好,不但豐富了我們的視野,也給我們閱讀旅行的莫大樂趣。但多明格茲的終極企圖,是透過隱藏其間的人性追逐,結尾的愛情悲劇,嘲諷了學者的傲慢身段,藏書家的僵化思惟。讀破萬卷書,最難讀透的,豈不是人生這部大書!

──季季(作家∕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總監)

一部關於「書與人」的曲奇懸疑小說,全篇充滿對書的熱愛與反思。從翻開首頁起,身為閱讀者的我們,即掉入作者所塑造「書能改變人的命運」主軸,並與之一起追尋一本書的出處:一如內文所敘「一個讀者,像一個旅行者在一個已然形成的景致中旅遊」。而我們也不由自主地與書中人物一樣反問:「『窮極一生都不可能跑完閱讀的旅程』,究竟意義為何?」

做為一個讀書人及愛書人,不容錯過如此一場與書息息相關的閱讀之旅。

──鄭栗兒(作家)

《紙房子裡的人》以水與火(紙張的宿命大敵)寫下了珍本的末日、愛書人的夢魘,而故事裡的藏書人布勞爾,則藉此代讀者先行了一段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的旅程:他被藏書宰制;他企圖回頭駕馭不斷膨脹的書之宇宙;他的反撲行動失敗。

「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在我們大處專注器利、小處專注肉體,唯用是務的時世裡,從器的耽溺中解脫,也遠比獲得它們更加不易。

搗毀紙房子,布勞爾即能從此抵達「道」嗎?如果抵達了,那將適合人們的期待嗎?我不知道答案,倘使知道,大約也不會在此時此地編派這些文字了。所以我要就地停止:詮釋是美妙的陷阱,而話語被使用太多,應該把你留給這本言辭安靜、情節微妙的無書之書。或許你看得見紙房子裡的人去到的神祕境地,能回頭告訴書中困惑的敘事者:越過了陰影線的布勞爾,究竟「是不是幸福快樂」?

──黃麗群(自由時報副刊編輯)

在書架上,我已經把《紙房子裡的人》放在卡爾維諾和迪諾.布扎第的作品之間。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暢銷書《堅強淑女偵探社》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諷刺、趣味、雋永。《紙房子裡的人》開啟一趟神秘細膩的閱讀之旅。從閱讀與藏書探討語義學、哲學,以及個人心靈層次的問題。書是一個負擔?還是「時光之門」?

──《波士頓環球論壇報》

《紙房子裡的人》是「一間用智慧與魔力建造的房子」,搭配彼德.席斯的插畫,帶領讀者深思﹁書﹂的命運:讀過的書何時會再被讀第二次?第三次?長久以來不再閱讀的書為何仍然一直擺在書架上?書該被如何對待?

──《猶他州早報》

卡洛斯.M.多明格茲從一個類似偵探懸疑氛圍的筆觸出發,繼而導引出一個愛書人對書的激情與疾病,闡述書與讀者的命運交替影響的奧秘,引人入勝。

──馬德里《理性報》

阿根廷是一個孕育傑出小說家的搖籃,卡洛斯.M.多明格茲是波赫士、柯達薩、阿爾特、普易……等小說家之後,為阿根廷文學發聲的「新聲」。

──巴塞隆納《前鋒報》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巴黎的憂鬱 豆瓣
作者: 波特萊爾 译者: 胡品清 志文出版社 1973
波特萊爾是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天才詩人及藝術評論家。其詩集「惡之華」早已成為世界文壇的不朽之作。這部散文集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與「惡之華」具有同樣的價值。波特萊爾敏銳的感性,放蕩而頹廢的生涯激發了他天才的靈感,「巴黎的憂鬱」便是他才華縱橫下的結晶。此書由五十篇散文構成,包括:異鄉人、小丑和愛神、野女人與可愛情婦、寡婦們、旅遊的透惑、仙女的禮物、黃昏、孤獨、慷慨的賭徒等等。在書中波特萊爾以詩的濃縮和精鍊來寫散文,將華麗而繁富的意象凝斂在精簡的文字之中,字裡行間散發著濃馥的美感,叫人徘徊不忍離去;諷刺性的半自傳小說體裁,優美細緻的畫面,深邃的人生哲理,深入淺出的心理描繪,譜出了群眾孤獨的多重變奏曲。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卡夫卡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古斯塔夫‧亞努赫 / Gustav Janouch 译者: 張伯權 萬象圖書 1991 - 4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MARCEL DZAMA 豆瓣
作者: MARCEL). Dzama, Marcel (DZAMA Timothy Taylor Gallery 2002
2008年12月28日 想读
人造天堂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酒与印度大麻》(1851)和《人造天堂》(1860)的合集。波德莱尔以细腻、抒情性的语言,描述了酒、鸦片及印度大麻给吸食者所带来的种种奇妙、精致、如梦如幻的感觉。那种迷醉感恰似一座人造天堂,一个辉煌却虚假的世界,而作者自己也是在这其中一步步走向灭亡。本书“不纯粹是生理学的,而是伦理学的。我要证明的是,那些追求天堂的人所得到的是地狱……”
2008年12月26日 想读
圣诞忆旧集 豆瓣
A Christmas Memory
8.7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圣诞忆旧集》是美国作家卡坡蒂回忆童年往事的短篇故事集,作为当代文学经典被收入《现代文库》丛书,是多年来人们在节日互赠的礼物,曾被拍成电视剧,两度获得艾美奖。
自幼父母离异的卡坡蒂被寄养在阿拉巴马乡间亲戚家中,单纯善良的老处女苏柯小姐的陪伴与呵护使一个本可能苦情的童年变成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时间过去,当年的乡下小男孩已是纽约名流圈里的优游客,豪掷一场黑白舞会被称为世纪派对。高处不胜寒,眼前光华流转,他却一次次回溯童年,成名以后的三十年里断续写下的三个短篇仿佛一气呵成,字句平朴,乡愁绵延,在不经意的细节处催人泪下。
亲情和友善是世间最明媚的色彩,无论背景多么灰暗,大萧条年代,寄人篱下的孤童,寂寞老妇,也可以相互涂抹出足以温暖一生的记忆。
2008年12月26日 想读
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 豆瓣
作者: [德]莫宜佳 译者: 韦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从一个异域学者的视角,观照“异”概念在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中从文类、主题到叙事话语的衍生与嬗变,以科学的方法、精到的笔触、多年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及教学的经验,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中国文学史中“异”的艺术的创造及其接受历史。
2008年12月26日 想读 从外面看里面
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 豆瓣
作者: 陈国球 2007 - 1
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北大课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04)还只是首开记录,接踵而来者更见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词余讲义》(后改为《曲学通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和《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这些著作,思路不一,体式各异,却共同支撑起创立期的文学史大厦。
明代复古派诗论最重要的特点是重视古代作品的传承,尤其唐诗更是复古派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本书以唐诗在明代的承传过程为研究主题,以上各章节环绕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探讨。
2008年12月26日 想读 国球的书
墨痕深處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 李歐梵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我們現在處於一片後現代全球化浪潮影響之下,人們早已失去了歷史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記憶更是毫無意義。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歷史和記憶是一個大題目,用目前時髦的理論說:如果歷史都是「大敍述」,那麼文學則應該屬於反對或顛覆這種「大敍述」的反抗形式,它最關心的應是「記憶」。 ── 李歐梵
歷史與記憶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界深感興趣的課題,從文學角度討論歷史和記憶,最順理成章當是窺探文本裏的歷史、虛構、記憶、遺忘等問題,本書的論文既遠溯民國肇祚以前,也逼視社會主義體制和全球資本主義浪潮相遇的當下,以至特定的地域,而結穴於現代文學史的新面目。百年來中國文學的途程,甚至整個民族國家的步跡,都可以納入現代化進展的框架裏討論,但通過文本所表現的認同焦慮、身份探索等,檢驗個體在進程裏承受的歷史創傷,卻未嘗不可揭示現代化的另一重意蘊。此外,研究文學的歷史和記憶,固可取材於公認的文學作品,以及自傳、回憶錄等,一些邊緣性的資料,如畫報、通俗小報、消閒雜誌,以往研究者不多,卻可以提供嶄新的視野,這在本書的論文中也有所反映。
本書的論文研究範圍上起晚清,下至當代,對象文本也不必局限於狹義的中國文學,希望對近百年來中文文學裏的歷史與記憶書寫,以及種種相關現象與論述,兼包並蓄,不同切入點的討論可以互相激發。
2008年12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