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小时候 豆瓣
8.3 (9 个评分) 作者: 桑格格 新星出版社 2010 - 3
《小时候》出版两年多来,每隔一阵就要加印一次,新的读者不断加入进来。为了感谢读者,出版社特地出版了精装版《小时候》。
精装版的《小时候》封面采用了国内从未用过的一种特种纸,需要用极高的温度烫去表面的白色,露出蓝色的底色,这种工艺能造成奇特的手感和美感。采用如此高级的特种纸,加上内文纸也提高了规格,势必造成出版成本的增加,但是定价依然保持不变,跟平装书一样。
另外,出版社在再版时也纠正了原书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重新出片印刷。
精装《小时候》是桑格格和出版社献给读者的一份礼物,对于读过它的人来说是回忆,对于还未来得及读的人来说,是一段美好的未来。
2011年5月18日 已读
波伏娃:激荡的一生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西斯 / (法)贡蒂埃 译者: 唐恬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86年4月14日逝世。二十多年之后,虽然她的作品和她的个人生活始终备受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20世纪法国作家中的大师级人物。她的显赫声名,缘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一名存在主义学者在文学界与思想 界所拥有的卓著成就,而且,她又是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
本书是一部全面的波伏娃传记作品,内容大致分为儿时贫困时代、少年学习时代、青年创作时代、中年辉煌时代和老年“影响社会”时代,记录了波伏娃一生生活、感情、思想、创作等方面的种种历程,再现了她叛逆和传奇的一生。她和萨特“奇特的爱情”也是故事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二人的关系中,不断地有他或她的情人加入进来,在充满嫉妒、怨恨、厌倦的混乱状态中凸显了波伏娃—萨特组合的实质——思想高于爱情,对这些事情的讲述也揭示了波伏娃作为女性所具有的多情、 细腻、敏感、脆弱的一面。
这部作品也是波伏娃生前唯一认可的传记,资料分别来自传主的作品、与传主的访谈对话录,以及晚近发现的珍稀信件。“在涉及具体的事实时,激动不是理由。”波伏娃接受作者采访时作如是说。由此,就内容的真实性和材料的新鲜感而言,这部传记有独特的优势,可信而可读。
铸就偶像 豆瓣
Susan Sontag: The Making of an Icon
6.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罗利森 / 莉萨·帕多克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比如桑塔格那客死中国的生父与懒散无为的母亲,寂寞却崭露出天才迹象的童年;当然,更多的,是这位走过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十赴波黑战场的女斗士,人称“文坛非正式女盟主”的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及其备受争议的性取向……
杜甫的五城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赖瑞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大陆,寻找盛唐时代留下的遗迹。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驱,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小到某个山村,如王村。他先后九次畅游中国大地,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寻求历史与现实 的交汇。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平静的文字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更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关切。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况味。《杜甫的五城》主要介绍人生旅程的一半、种柳柳江边、仙人的糕点、长安水边多丽人、入西域记、五城何迢迢、谁谓河广、南诏缘、入蜀下三峡、湘西行、便下襄阳向洛阳、细雨骑驴人剑门等内容。
2011年5月12日 已读
悲观主义的花朵 豆瓣
7.4 (103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新星出版社 2008 - 3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编剧廖一梅的长篇小说,再版恢复了早年被删节的部分。
陶然爱上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陈天,她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成为容纳她悲观然而疯狂的爱情的容器。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可以承接得住。一开始这个陈天似乎是最佳人选,但后来逃开了。
2011年5月11日 已读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李凡纳利 / o.z.livaneli 译者: 贾文浩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 5
故事的主线是一场荣誉谋杀,所谓“荣誉谋杀”就是指男性成员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由,杀害被他们认为与男子有不正当关系的女性家庭成员。
玛丽是一名十五岁的土耳其乡村少女,在遭到身为族长的大伯的强暴后,又痛苦地发现全家人一直在等待她用一条绳子自决……她是否还能有机会逃过此劫,获得幸福?
年轻的突击队员西玛尔退役返乡后,带着父亲交给他的神秘任务来到了伊斯坦布尔。昔日的勇士却黯然发现自己在这座大都市里犹如白痴。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濒临崩溃的西玛尔如何面对自己的信仰?
中年教授伊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时时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与孤独。终于,他毅然抛下一切,只身出发前往大海,寻找自己的救赎。
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动荡不断的土耳其,三个人的命运相互交接重叠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奇异旅程就此展开。
免费在线试读前三章,写下你的读后感:
http://www.douban.com/online/10354351/
生而自由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乔伊·亚当森 译者: 张雪兰 京华出版社 2008 - 1
《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是一头野生狮子:爱尔莎与作者之间生动而感人的真实故事。在非洲的原始荒原上,由于一次意外的误杀,三头失去了母亲的小狮子闯入了作者乔伊?亚当森的生命。就在这片荒原上,乔伊精心抚养着它们,并根据她们不同的个性为她们起了名字,其中最小的那只便是爱尔莎。等小狮子们稍大一些的时候,乔伊把那两只大的送到了荷兰动物园,留下了最小的爱尔莎,因为狮群中最弱小的那只往往活不下来。自此,爱尔莎成了乔伊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们同吃、同住、同玩儿,同在非洲荒原的荆棘丛和高山的大森林中漫步徜徉,同在大海的浪花中嬉戏,形同母女又似朋友,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爱尔莎极其喜欢同丛林里的其他野生动物玩耍,她搞恶作剧一般地追逐着斑马群,她喜欢在厚皮食草动物的粪便中打滚,她也曾失魂落魄地在丛林中寻找另一头公狮的吼声……转眼间,爱尔莎到了自立的年龄,乔伊决定让她重返大自然去过独立自由的生活,于是对爱尔莎进行了野化训练,通过多次努力,爱尔莎终于一步三回头地向荒原深处走去……心有不舍的乔伊望着远去的爱尔莎,泪眼模糊,但对于爱尔莎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她天生就是自由的。
书中难得一见的照片令人震撼,有可爱的狮子、大象、其他动物以及东部非洲原生态的风光,在这里,人与动物那自然淳朴的感情超越了一切,全然没有了人兽之分。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73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011年4月6日 已读
Diary of a Wimpy Kid, Book 1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Jeff Kinney Amulet Books 2007 - 4
It's a new school year, and Greg Heffley finds himself thrust into middle school, where undersized weaklings share the hallways with kids who are taller, meaner, and already shaving. The hazards of growing up before you're ready are uniquely revealed through words and drawings as Greg records them in his diary.
In book one of this debut series, Greg is happy to have Rowley, his sidekick, along for the ride. But when Rowley's star starts to rise, Greg tries to use his best friend's newfound popularity to his own advantage, kicking off a chain of events that will test their friendship in hilarious fashion.
2011年3月28日 已读
朗格汉岛的午后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村上春树 安西水丸绘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朗格汉岛的午后》作者村上春树,写起小说来那么异想天开的村上春树,自己身上也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他爱从事宾馆窗口俯看女高中生上学;他老是把牙膏挤在梳子上刷牙;他顶喜欢画地图;他比较喜欢搜集男用内裤;他要破开万元大钞付零钱时,总是买一盒剃须膏;他刚结婚时穷得连钟也没有,只好去500米外的香烟铺看时间……读过《夜半蜘蛛猴》、《象厂喜剧》那两本带彩图的幽默小小说吗?这回,彩图还是那样的彩图,画家还是那位画家,小小说虽然换成了小小随笔,可幽默的风格依然一成不变,而且——村上春树是幽了他自己一默。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豆瓣 谷歌图书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8.6 (114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 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本书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 “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本书想象力奇特,艺术水准高超,情节极其荒诞而主题极其严肃,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
“世界尽头”:山林萧索,小镇寂寒。独角兽方死方生,释放出无尽的古梦;居民们无心无感,重复着淡漠的每天。外来的“我”一心要逃离这与世隔绝的沉闷的世界,却在即将成功的瞬间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这里连人带物所有的一切原来全是“我”的所造。神奇的变形,超绝的想像,荒诞的情节,严肃的主题。村上春树最具艺术张力的小说,与《挪威森林》、《舞!舞!舞》齐名的三大杰作之一。
当下的力量 豆瓣
The Power of Now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埃克哈特·托利 译者: 曹植 中信出版社 2009 - 1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当下的力量。
2011年3月12日 已读
送你一匹马 豆瓣
8.4 (29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送你一匹马》收录了三毛回台定居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
本卷与三毛早期作品风格不同,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是出于对生命的感悟与体认而发表的心情文字。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是生命中的痛苦与思索,是对家人和朋友满怀的爱。
2011年3月11日 已读
稻草人手记 豆瓣
9.1 (4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3
本卷收录散文16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记述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上的生活。
《稻草人手记》笔调幽默,点点滴滴尽述生活情趣,一个率性女子不加矫饰的灿然风貌跃然纸上,令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长叹。
2011年3月11日 已读
灵魂饭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2002 - 1
收有“流行音乐”、“消费的儿子”、“最初的岁月”、“午门广场之夜”、“别人的城市”、“我的写作经历”、“文学和民族”、“妥协的语言”等散文。
史铁生作品精选 豆瓣
作者: 史铁生 华夏 2007 - 9
《史铁生作品精选》作者史铁生,骆驼草,属落叶灌木。身躯矮小,但根系发达,扎根极深,不怕风沙,幂怕干旱,即使一年幂下雨也不会枯死。在恶劣的环境中,骆驼草与大自然抗争,顽强地生长,以它不屈的意志滞止了风沙的流动。这不正是我、实写照吗?
2011年3月11日 已读
重新看了几篇,读这老派又稳健的文风,这一次留了些眼泪。
《我与地坛》这样的文章,大概第二个人是写不出来的。
提醒人要有那种把自己放在宇宙生息里拉远着看的决心,提醒人怎么不去做“才华”的人质。心事是要沉积多深,心思是要铺得多平多远,才能写出这样的感悟啊。
史铁生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豆瓣
作者: David Harvey Wiley-Blackwell 1991 - 10
In this new book, David Harvey seeks to determine what is meant by the term in its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o identify how accurate and useful it is as a description of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40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2011年2月11日 已读
看了前几页,就觉得好正中下怀,已经开始自问是不是民族志才是最适合我兴趣的学科。。。
很赞成书中的一些观点,发觉也暗合我自己到处旅游时的一些想法... 比如书里不仅仅只去研究那些穿民族服装只讲乡谈话的“土著羌族人”,因为这个特殊的小群体明明就是不能代表更多的跟汉族人有所接触的羌族人嘛。旅游时人总是要去看“最纯正”的异域情趣,但其实各地本来就越来越相通,在我看来往往这些“不典型”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态度。我觉得那些只带着“猎奇”目的的眼睛,恰恰是最不会发现美的眼睛。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