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豆瓣
DESIGNING DESIGN
8.8 (4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豆瓣
7.0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佐藤可士和 译者: 常纯敏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 6
书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超级整理术”分为三大阶段,从有形到无形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以及思考整理。从随身物品、办公环境开始,透过对于空间整理的习惯,养成对于思考整理的敏锐,只要按部就班,时时刻刻磨练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绪清晰、提高判断能力、开启灵感之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精致度!
红绿灯眨眼睛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居直 / [日本] 长新太 译者: 猿渡静子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10
《红绿灯眨眼睛》从一个新奇有趣的视角为孩子讲述了红绿灯的重要作用,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会给大家带来便利。故事中滑稽的人物表情、夸张热闹的场面,定会让孩子们开怀大笑的。在书中,每天清晨,警察叔叔要来叫醒红绿灯:“今天也会很忙哦,拜托了!”红绿灯努力地工作着,绿灯——前进;黄灯——减速;红灯——停下。突然,怎么回事?红绿灯的信号变得乱糟糟的,车辆已经排成一串长龙了,红绿灯是不是忙晕了呀?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我在伊朗长大3 豆瓣
9.5 (20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在《我在伊朗长大3》中, Marjane开始了她在维也纳的生活。她住在奥地利由修女开设的宿舍中,与室友言语不通;孤独的她设法融入学校生活,甚至作出崩妹打扮……
一方面担心战乱的祖国,另一方面要面对爱情烦恼与被误解的痛苦,反叛的Marjane如何面对种种冲击?
2011年12月15日 已读
清晨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译者: 秋杉 中信出版社 2003 - 1
《清晨》所描绘的是梦怀醒的交界,那是意志和欲念、希望与失落共生的时间,那些起意识流动的画面和晦暗的情调剥离出的人,也许离我们的灵魂更近。
桑贝的意境高深莫测,连法国人自己都无法完全了解他,也许这正是说明,桑贝不是法国的,甚至都不是欧洲的,他对这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
我的另一半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译者: 秋杉 中信出版社 2003 - 1
《我的另一半》是一幅各色人等的情感风情画,渴望、计算、付出、等待,每一个情感横断面都黏稠、荒诞,充满怀疑。一篇篇各自独立的精彩图文所构成的幽默小品,呈现出不同型态的人格在爱情、友情路上探索的各样心情与感受。存在于友谊之中的种种心结、伴侣之间的甜蜜……,如果你想探知另一半的心意,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下法国人,则一定不能错过本书。
本书呈现出桑贝的犀利。桑贝的意境高深莫测,连法国人自己都无法完全了解他,也许这正是说明,桑贝不是法国的,甚至都不是欧洲的,他对这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
书摘
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幸福的能量巨大到笼罩了整个世界。我们渴望将幸福的感觉说出来、吼出来。但是对谁说呢?对谁吼呢?我们的朋友当中,又有谁可以理解这种深刻而又极度亢奋的感觉呢?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幸福应该是具体可见的。我有感而发地写下几页东西,洛蕾无法理解这些东西。而她用严加惩处在画面上上留下的印记,也同样令我大惑不解。从此,我俩对视的目光,开始流露出极度的怀疑与不解。
我们对彼此的爱慕与尊敬,使得我们的友情陷入跳高比赛一般持续不断的竞逐中。当他表现优异时,我会再接再厉,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更好,并且告诉他。然而,他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如何的坚定,以至于不出几天,他就会有更为不俗的表现。有一天,我发现他的表现已经超乎我的能力范围。出于懊恼,第二天早上,我故意迟到了一会儿;下一个早上,我至少迟到了两个小时。接下来的那个礼拜,我甚至有一次让他足足等了一整天。一个月后,他没跟我打招呼便度假去了。我搬家的时候也没让他知道。一想到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的表情,我就很高兴。
一点巴黎 豆瓣
8.8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译者: 秋杉 中信出版社 2003 - 1
桑贝的繁华都市与似水流年
春日周末的下午,一个甜熟的午觉过后,天色仿佛已经明亮得有了倦色,略微显出些橙色的暖调子,这样的午后,是应该用来浪费在桑贝身上的。
好像是很多年前了,在一本随便的杂志中页,看到一幅漫画:一只不甘寂寞的“后”终于不能忍受棋局的沉闷,划着一道优美的弧线,跳下棋盘溜了出去,两个下棋的人,瞪着惊奇的小眼睛,竟然有点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它的作者就是桑贝。桑贝,散落在各种杂志中时,似乎总是惊鸿一瞥。及至捧着《我的另一半》、《航空信》、《一点巴黎》、《清晨》和《奢侈、宁静&享乐》时,奢侈得像一个暴发户。
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s Sempe'),1932年生于法国波尔多,那个以葡萄酒闻名于世的地方。少年时代桑贝梦想加入法国作曲家雷·旺图拉的管弦乐演出,不知怎么就迷上了画音乐家,淘气散漫以至被学校勒令退学,其后桑贝还担任过酒铺的送货员。17岁时桑贝入伍当兵,那时他一有空就将自己的绘画作品投往巴黎的各大报章杂志。自1960年起,桑贝开始为《小淘气尼古拉》画插图,那个不世故,没有心机,不是优等生,也没有特殊才艺的淘气男孩使得桑贝声名大噪,从此开始了插图绘画生涯,他创造了一种法国式的世故圆融的幽默,有时甚至有点半梦半醒,漫不经心。
相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来说,桑贝不过是个外省人,桑贝笔下的巴黎,永远都是细细密密的背景下的升斗小民,牵着狗互至问候的人;在逼仄老旧的楼群中间伸个惬意懒腰的太太,隔着优美的铁艺栏杆聊天的主妇;阳台上品着咖啡看着街角车来人往的夫妻;因为公共汽车的碰撞而分成两个阵营对骂的乘客;拎着圣罗兰、路易·威登、夏奈尔购物袋四处拍照的日本小姐;在波夫娃写作《第二性》的咖啡馆给父母写信的怀揣梦想的外省姑娘……此时的巴黎只是个背景,虽然桑贝费时费力把这个背景画得密不透风间不容发,可这些像鸟儿一样的甚至面目模糊不清的小人物,仍然成为了巴黎的灵魂。看着这些画,这个时尚之都竟有了些老暖温贫的意味,这就是《一点巴黎》,只是一点,没有伪装也没有表演的一点。
看了《奢侈、宁静&享乐》,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奢侈和享乐——老画家和朋友一起在郊外写生,画的大概是芦苇一类的草,在微风中摇曳起伏,老画家说:“回去吧,风向变了。”回去的理由,仅仅是风向变了;有人驾着私家的小船在水上优游,遮阳伞下的小桌上,酒是冰着的,两个酒杯尚空,船舷上写着“诚邀同游”,怪不得岸上的女人要感叹:“如果一天我也来一段艳遇,一定得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还有在细雨绵绵的日子里,窝在心爱的旧羊毛衫里,身旁堆着珍藏的旧唱片、生火用的木柴和心爱的旧书——真正的奢侈和享乐是有着宁静打底的,平和得像一个飘飘欲仙的好梦。
桑贝的画,精采的不单是他所刻意创造出的戏剧效果,更值得慢慢品味的是他或简或繁的画面里捕捉的一种生活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算计、接近和疏离,对老时光的怀念和关爱。许许多多费时费力的背景、看似不必要的细节,都是在说故事。这故事不是几米关于青春关于童年的故事,读来读去,总有些苍凉的况味挥之不去。李倩J083
一点法国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桑贝是谁?他是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绘本的代表画家。他是法国国宝级的漫画大师。几米把桑贝奉为偶像。桑贝迷遍布全世界。他的20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流传。
《一点法国》中的黑黢长夜,浓烟一样笼罩。多心的人会害怕,快乐的人在飞驰。明亮暖和的家,是人的希望和绝望的峡谷。我们总是从那里出发,再回到那里集合。桑贝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
航空信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让-雅克・桑贝 译者: 秋杉 中信出版社 2003 - 1
桑贝是法国著名绘本大师,他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在冷漠和悲悯之间,像一杯沉淀了许久又被轻轻搅动的水。当你看完桑贝的书,也许你会获得一种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像桑贝一样幽默、冷峻,或者,如果你踏上欧洲,如果你用桑贝的气息重新覆盖你看到的一切,也许,一切都另有一番意味。
当你看完桑贝的书,也许你会获得一种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像桑贝一样的幽默,冷峻,或者,如果你踏上欧洲,如果你用桑贝的气息重新覆盖你看到的一切,也许,一切都另有一番意味。
与齐泽克对话 豆瓣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 [英]格里•戴利 译者: 孙晓坤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目前,齐泽克著作的中译本已经出版六七种之多,但老实说,其著作并不好读。对于许多既不熟悉他思想的两大来源———黑格尔和雅克·拉康,也不熟悉他经常玩弄的大量好莱坞电影典故的读者来说,要直接进入齐泽克的思想空间是非常艰难的。《与齐泽克对话》问世后,普通读者终于可以得其门而入。该书非常清晰、非常准确地勾勒出齐泽克的思想轮廓,其中齐泽克本人对大量哲学、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可能属于当代最卓越的思想之列。由于该书的出版时间很近,因此有机会触及诸如“9·11”之类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所有关心左派思想最新动向的人都不应错过《与齐泽克对话》一书。
Bridge to Terabithia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Paterson HarperCollins New Zealand 1997 - 7
在线阅读本书
A secret world of their own Jess Aaron's greatest ambition is to be the fastest runner in the fifth grade. He's been practicing all summer and can't wait to see his classmates' faces when he beats them all. But 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 new kid, a new girl, boldly crosses over to the boy's side of the playground and outruns everyone. That's not a very promising beginning for a friendship, but Jess and Leslie Burke become inseparable. It doesn't matter to Jess that leslie dresses funny, or that her family has a lot of money -- but no TV. Leslie has imagination. Together, she and Jess create Terabithia, a magical kingdom in the woods where the two of them reign as king and queen, and their imaginations set the only limits. Then one morning a terrible tragedy occurs. Only when Jess is able to come to grips with this tragedy does he finally understand the strength and courage Leslie has given him.
甘地与印度 豆瓣
作者: 詹尼·索弗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7
1869年,莫罕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在博尔本德尔出生;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甘地倾尽一生的心血为理想战斗;建立一个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能够和睦共处的自由统一国家的梦想。
在南非,学成于伦敦的年轻律师甘地,在为印度侨民争取尊严的斗争中重新认识了祖国的危机;在印度,同英国统治权力的斗争中,甘地成为一代圣雄。
因为甘地,印度走上了独立之路,然而,甘地最终眼睁睁地看着祖国家分裂、印穆冲突,以及他毕生反对的不宽容现象回潮而无力回天。
在《甘地与印度》一书中,甘地一生的故事是置于印度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书中对于印度发展道路的探究一直持续到今天。
约翰·克利斯朵夫 豆瓣
Jean-Christophe
作者: 罗曼·罗兰 译者: 许渊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 - 5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克利斯朵夫正直善良,嫉恶如仇。他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对音乐有着很高的天赋,很小就进入了音乐殿堂。但他不愿以音乐来逢迎权贵,受到世人的迫害,后被迫逃亡法国。然而法国也一样腐败、虚伪,让他大为失望。但他并不沉沦,孤身抗争。后因卷入工人运动而流亡瑞士。在人生的坎坷中,他始终没放弃对美好艺术的追求,终成世界级的大音乐家。
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一部文学史是人类从童真走向成熟的发展史,是一个个文学大师用如椽巨笔记载的人类的心灵史,也是承载人类良知与情感反思的思想史。阅读这些传世的文学名著就是在阅读最鲜活生动的历史,就是在与大师们做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它会使一代代的读者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巨大的审美满足。
Factory Girls 豆瓣 Goodread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张彤禾 Spiegel & Grau 2008 - 10
An eye-opening and previously untold story, Factory Girls is the first look into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migrant factory population in China.
China has 13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uman history. In Factory Girls, Leslie T. Chang, a former correspondent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Beijing, tells the story of these workers primarily through the lives of two young women, whom she follows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years as they attempt to rise from the assembly lines of Dongguan, an industrial city in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
As she tracks their lives, Chang paints a never-before-seen picture of migrant life—a world where nearly everyone is under thirty; where you can lose your boyfriend and your friends with the loss of a mobile phone; where a few computer or English lessons can catapult you in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ocial class. Chang takes us inside a sneaker factory so large that it has its own hospital, movie theater, and fire department; to posh karaoke bars that are fronts for prostitution; to makeshift English classes where students shave their heads in monklike devotion and sit day after day in front of machines watching English words flash by; and back to a farming villag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revealing the poverty and idleness of rural life that drive young girls to leave home in the first place. Throughout this riveting portrait, Chang also interweaves the story of her own family’s migrations, within China and to the West, providing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her investigation.
A book of global significance that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China,Factory Girls demonstrates how the mass movement from rural villages to cities is remaking individual lives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society, much as immigration to America’s shores remade our own country a century ago.
坏女孩的恶作剧 豆瓣
Travesuras de la niña mala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尹承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0
爱情如同坏女孩,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
略萨所有作品中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之作!
里卡多还在幼年时期就怀有了一个梦想,这种梦想从他记事起就在故乡利马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移居巴黎。然而少年时代的一场恋情导致的反复别离和重逢却将改变一切。那个不满于现状、冒险成性、极端实用主义而又不安分守己的女孩,将把他从他那雄心勃勃的狭小世界里拖出来。作为像伦敦、巴黎、东京或马德里这些大都市动荡和兴盛时代的见证人,两个主人翁的生活将始终交织缠绕在一起却而又无法完全吻合。在喜剧与悲剧,现事与虚构之间,《坏女孩的恶作剧》成功地演示了一种飘忽不定的爱情。这种爱情如同坏女孩一样,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激情与冷漠、偶然与命运、痛苦与快乐……这是略萨所有作品中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的一部长篇小说。
2011年11月15日 已读
The book makes me floating, floating like the Margaret from Master and Margaret.
拉美
Introvert Power 豆瓣
作者: Laurie Helgoe, Ph.D SourceBooks, Inc. 2008
Introvert Power: Why Your Inner Life Is Your Hidden Strength
Laurie Helgoe. Sourcebooks, $15.95 paper (256p) ISBN 978-1-4022-1117-1
“Most Americans, whether introverted or extroverted, have learned to look like extroverts,” writes psychologist (and introvert) Heilgoe in this well-written and well-reasoned analysis that challenges the perception of introverts as a silent, problematic minority. The author reveals that 57% of the U.S. population identify as introverts and are so commonly misunderstood because many of them have become adept at mimicking extroversion (becoming a “Socially Accessible Introvert”) to get by. Heilgoe encourages introverts to see themselves as perfectly functional and to fulfill their need for solitude with regular retreats and creating a private space in their homes. Heilgoe's book is wide-ranging and cross-cultural, invoking how other societies (particularly in Japan and Scandinavia) are more compatible with and accepting of introversion. Helpful sections details why introverts need extroverts in their lives and how extroverts depend on introverts for their artistic contributions and inner “richness.” The author's voice is vivid and engaging, and she skillfully draws real-life examples of awkward scenarios introverts find themselves in when forced to play a role in society or the workplace. Readers will find much insight, as well as a comforting sense of being understood and validated.
2011年11月13日 已读
水溶性色铅笔的四季花园 豆瓣
作者: 秋草爱 译者: 颜秀竹 南海出版社 2011 - 10
《水溶性色铅笔的四季花园》从如何选择水溶性色铅笔、调色和上色练习等基础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水溶性色铅笔的四季花园》范例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各种花卉为主,使读者对水溶性色铅笔产生兴趣,并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书中实例包括各种美丽的花朵,关键步骤的示范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技巧。作者在书中还给出了许多中肯建议和小贴士,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点击链接进入:
《水彩画的写意生活》
《水溶性色铅笔的四季花园》
《色铅笔的散步随笔》
《色铅笔的狗狗絮语》
《色铅笔的温柔彩绘》
《色铅笔的动物日记》
2011年11月11日 已读
Writ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豆瓣
作者: Klauser, Henriette A. Harpercollins 1987 - 1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writing that will teach you how to express yourself fluently and with confidence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Goodreads
Pedro Páramo
9.1 (63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立意深刻,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者因此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1970年获墨西哥国家文学奖,198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文学奖。在本书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为人狡诈、残忍,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的庄园主形象。
水彩画的写意生活 豆瓣
作者: 秋草爱 译者: 朱丽真 南海出版社 2011 - 10
《水彩画的写意生活》主要内容简介:悠闲的一天、高原上的小花、风中摇曳的小花、左面包房的露台画面包、一望无际的富良野山丘、沉醉在轻共泽的绿意中、叶山•冲绳海边写生、北欧•亚洲写生旅行、人物与动物的写生等。
点击链接进入:
《水彩画的写意生活》
《水溶性色铅笔的四季花园》
《色铅笔的散步随笔》
《色铅笔的狗狗絮语》
《色铅笔的温柔彩绘》
《色铅笔的动物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