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High Fidelity 豆瓣
作者: Hornby, Nick 2010 - 5
This Nick Hornby's first novel,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and instantly recognized by critics and readers alike as a classic, helps to explain men to women, and men to men. Rob is good on music: he owns a small record shop and has strong views on what's decent and what isn't. But he's much less good on relationships. In fact, he's not at all sure that he wants to commit himself to anyone. So it's hardly surprising that his girlfriend decides that enough is enough.
东京昆虫物语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泉麻人 安永一正 译者: 黄瑾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
拥有“神”美称的柑桔凤蝶、季来临先声的蟪蛄、喜欢呆在浴室瓷砖上的灶马、传说抓了会招天谴的黑翅珈蟌、黑底白条膀如恶魔斗篷的萤蛾、怪兽哥斯拉原型大水青蛾会发出恶臭的食蜗步行虫、全身散发金属光泽的日虎甲虫,以及男生昆迷最爱的独角仙与锹形虫……
作者带我们回到他的童年,20世五六十年代的东京,将小男孩与昆虫间的美好相遇,化46篇动人的昆虫纪事,有着细腻的自然观察、怀旧的人文笔触,并搭配写实细致的手绘昆虫图简明的外观习性解说。
一本绝佳的都市观虫札记。
2011年11月3日 已读
插图精美极了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悲情城市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
作者朱天文和侯孝贤等人一起,与台湾新电影时代的兴起密切相连,她是《悲情城市》、《恋恋风尘》、《好男好女》等电影的编剧。同时,朱天文还屡次捧得台湾文学大奖。
在《悲情城市》此书中,读者可对剧本一睹为快,并可以了解这些经典电影诞生的故事。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豆瓣
作者: Darrell Huff Gardners Books 1991 - 11
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reader to the niceties of samples (random or stratified random), averages (mean, median or modal), errors (probable, standard or unintentional), graphs, indexes, and other tools of democratic persuasion.
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 豆瓣
作者: Miranda July Scribner 2008 - 5
Award-winning filmmaker and performing artist Miranda July brings her extraordinary talents to the page in a startling, sexy, and tender collection. In these stories, July gives the most seemingly insignificant moments a sly potency. A benign encounter, a misunderstanding, a shy revelation can reconfigure the world. Her characters engage awkwardly -- they are sometimes too remote, sometimes too intimate. With great compassion and generosity, July reveals their idiosyncrasies and the odd logic and longing that govern their lives. 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 is a stunning debut, the work of a writer with a spectacularly original and compelling voice.
2011年10月28日 已读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
美国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 豆瓣
作者: 赵曦 编 2010 - 3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内容简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任重道远。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在明确西部地区功能定位条件下,在战昭重点上实现由开发向发展的转型。、真正把西部开发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的制度安排、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和民族文化的促进上来,加大对西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投入,以推动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机制。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西部开发及其社会经济变迁-中加比较研究 豆瓣
2010 - 7
《西部开发及其社会经济变迁:中加比较研究》收录的论文代表了关于中国西部发展的广泛意见,并且进行了与加拿大的比较研究。第一部分探讨西部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对中加在发展研究方面的合作,基本的理论与政策,跨国投资,尤其是养老金问题、法制建设问题以及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法中涉及的法律与政策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二部分探索的是在实施西部发展计划中发展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问题。主题涉及语言、政府管理以及与加拿大文化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论述关于中国西部地区环境和社会稳定的相关问题,包括人口研究、畜牧业衍生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旅游业以及与加拿大的比较。第四部分的论文则是关于就业问题、科技需求、扶贫政策以及与加拿大的比较研究,这些问题都与脱贫和教育的主题相关。第五部分将焦点放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上,探讨的主题包括该地区在历史上与前苏联的国家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变动、经济扩展、人事变动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这本论文集还附有不少文献资料,对深入了解收录论文的历史背景十分有利。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西部大开发的绿色经济道路 豆瓣
作者: 王松霈 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 6
本专著的研究,以新兴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分析时代特色入手,针对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矛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规律性。目的是提出一条新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切实失去西部和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专著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在指导实践的方向。一方面着眼于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同时也着力于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既从基本理论的高度,深入谁了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重新认识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实质等问题,为进行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根据;又深入实际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西部地区进行多层次生态区域建设和发展各种生态产业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使理论研究成果直接成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智力支持。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 豆瓣
作者: 曾培炎 中央党史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2010 - 3
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届时中央将会举办隆重活动,纪念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曾培炎同志长期担任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人和主要组织者,也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本书是曾培炎同志对这十年历史的回忆录,分为十五章,共32.5万字,书的前半部分记述了中央最高领导层面决策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后半部分记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大型工程,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保护三江源等,以及一些中小型惠民工程的决策及实施过程。这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实施情况、深远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党政干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决策具有重要的资政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战略抉择: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
一、江泽民同志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
三、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四、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
第二章 决策背景:条件基本具备 时机已经成熟
一、历史上西部地区的兴衰沉浮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部地区建设
三、西部大开发抓住了战略机遇
第三章 广泛响应:大开发牵动四面八方
一、舆论聚焦西部大开发
二、社会各界呼声高涨
三、中央机关坚决贯彻
四、西部地区激情涌动
五、全国各地鼎力支持
六、人民子弟兵大力参与
七、创业者进军西部热土
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第四章 慎思谋局:开发之路日渐清晰
一、中央领导引航西部大开发
二、开发目标逐步完善
三、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四、开发范围合理确定
五、空间布局点线面结合
第五章 重点突破:夯实西部发展基础
一、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
二、生态环保成为切入点
三、产业发展聚焦特色优势
四、人才开发列入重点工作
五、科技教育增强后劲
第六章 退耕还林:再造西部秀美山川
一、下决心解开生态恶性循环之结
二、退耕还林试点先行
三、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四、综合效益日渐明显
第七章 退牧还草:让草原休养生息
一、广袤草原渴望新生
二、退牧还草顺势而出
三、草原治理付诸行动
四、西部草原渐露生机
五、草原修复与保护任重道远
第八章 三江源保护:为了母亲河源远流长
一、三江源保护升级为国家行动
二、科学谋划生态保护蓝图
三、探索生态保护与牧民致富的双赢机制
四、增水增草增收效果显著
第九章 青藏铁路:天路穿越雪域高原
一、中央决定把铁路铺进西藏
二、精心组织青藏铁路工程建设
三、攻克“三大难题” 创出多个奇迹
四、青藏铁路开通运营
第十章 西电东送:开创中国电力新格局
一、西电东送势在必行
二、广东告急加速西电东送进程
三、构筑南中北三大通道
四、西电东送成果丰硕
第十一章 西气东输:铸就能源大动脉
一、绘就气势磅礴的国脉蓝图
二、打通能源“新丝路”
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二章 特色优势产业:西部经济加速发展的引擎
一、能源及化学工业
二、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
五、高技术产业
六、旅游产业
第十三章 民生工程:以人为本的惠民之举
一、“抓两头”的由来
二、“四到”工程
三、“六小”工程
四、“两基”攻坚
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第十四章 十年奋进:西部大开发成效显著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
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六、改革开放为发展增添活力
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第十五章 继往开来:坚持不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值得珍视的宝贵经验
二、制胜致远的有益启示
三、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
后 记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资金支持 豆瓣
作者: 李树生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 11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第一批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我国及西部林业投资状况和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01-JA790069)的最终成果。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基本摸清了西部生态危机的成因机制以及西部经济状况。通过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的分析所获得的诸多结论不仅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还对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西部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 豆瓣
作者: 康慕谊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 10
1999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在生态建设领域内推行的一项巨大工程,有力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但仍然面临着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态建设成果能否长久保持的两大难题。
本书作者针对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措施解决生态建设工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而使生态经济转入良性循环,并提出了补偿的原则、目标和完善方案。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 豆瓣
作者: [美] 沃恩 译者: 沈兰 教育科学 2011 - 4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献给当代的教师、校长和家长》主要内容:试想一下有这样一所学校——“在那里,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分数。在那里,如果想的话,你可以冲着老师大喊大叫。在那里,规范日常生活的各项规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协定的。在那里,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看到这里,我想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都会认为这大概是孩子们幻想中的学校。事实上,它却是一所真实的英国学校,而且已经存在了近百年。1 999年1 2月31日英国《泰晤士报》将夏山学校校长尼尔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这足以证明夏山学校这所百年老校,其办学理念时至今日仍领先于这个时代。
对于这所学校的故事,你有可能喜欢也有可能不喜欢,但只要你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或者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或者还记得自己孩提时代的样子,那么,读完这个故事一定会改变你看待童年与教育孩子的方式。
2011年10月26日 已读
夏山的故事不是仅仅写给教育者或者家长看的。
我边读边想我以二十五岁的高龄怎么能慢慢成为一个在夏山长大的孩子。
社会工作
西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文长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西部资源开发与可手续发展研究》主要内容:人类对大自然所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的资源并没有报以感恩之心,而是没有节制的消耗和索取,因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遭到持续削弱,资源日益短缺。
2011年10月25日 已读
飞吧孩子 豆瓣
作者: (日)坂元良江 译者: 曹艺 南海出版社 2008 - 8
老师们眼中,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拓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发出奇陸的声响,制造噪音,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基本不举手发言,也不回答老师的提问,有自闭倾向。”“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无法安静下来。”
在母亲看来,独生子小拓心地善良,有自己的个性,不讨厌上学,成绩也不错。
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观念、方法大相径庭,小拓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一度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为了小拓的将来,母亲良江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让10岁的小拓转学到英国夏山学校。
小拓在这所崇尚自由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学校呈健康成长。16岁毕业时,他已经蜕变成为一个开朗、自信的青年,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就是受到夏山学校影响,创办了巴学园。夏山学校的教育本质在于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2011年10月25日 已读
夏山学校 豆瓣
8.8 (9 个评分) 作者: A.S.尼尔 译者: 王克难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5
《夏山学校》内容简介: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1960年《夏山学校》出版后,迅速在全球掀起持续不断的“夏山热潮”,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儿童纷纷前往夏山就读。《夏山学校》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并被600多所大学指定为教育必读书。目前,《夏山学校》已经被翻译成越来越多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专家奉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教育经典。
2011年10月21日 已读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远远超过儿童教育或儿童心理学。孩子的意识和行为往往能反映一种未加掩饰的人性。尼尔说夏山学校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诚;真诚地对待别人,真诚地生活,真诚地与自己潜在的意识相处。有灵气的人往往有一股“无所畏惧”的气质。我意识到要作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就要有这种透彻的“真诚”。
社会工作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8.6 (7 个评分) 作者: Darrell Huff 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 10
"There is terror in numbers," writes Darrell Huff in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And nowhere does this terror translate to blind acceptance of authority more than in the slippery world of averages, correlations, graphs, and trends. Huff sought to break through "the daze that follows the collision of statistics with the human mind" with this slim volume, first published in 1954. The book remains relevant as a wake-up call for people unaccustomed to examining the endless flow of numbers pouring from Wall Street, Madison Avenue, and everywhere else someone has an axe to grind, a point to prove, or a product to sell. "The secret language of statistics, so appealing in a fact-minded culture, is employed to sensationalize, inflate, confuse, and oversimplify," warns Huff.
Although many of the examples used in the book are charmingly dated, the cautions are timeless. Statistics are rife with opportunities for misuse, from "gee-whiz graphs" that add nonexistent drama to trends, to "results" detached from their method and meaning, to statistics' ultimate bugaboo--faulty cause-and-effect reasoning. Huff's tone is tolerant and amused, but no-nonsense. Like a lecturing father, he expects you to learn something useful from the book, and start applying it every day. Never be a sucker again, he cries!
Even if you can't find a source of demonstrable bias, allow yourself some degree of skepticism about the results as long as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bias somewhere. There always is.
Read 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Whether you encounter statistics at work, at school, or in advertising, you'll remember its simple lessons. Don't be terrorized by numbers, Huff implores. "The fact is that, despite its mathematical base, statistics is as much an art as it is a science." --Therese Littleton
2011年10月18日 已读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6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1年10月7日 已读
是一本可以快读的好书。前两章基本上是废话,从第三章开始翻就有料。
社会学
学飞的盟盟 豆瓣
9.2 (22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 绘者 谢海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记得那年樱花季,我与一位妙龄新人类坐在御苑那棵垂樱前,从头到尾新人类不看花就跟我讲《学飞的盟盟》。讲得我爆笑连连怀疑那是一本笑话集。而同为小说业者,我怎么看还是以为,此书是小说家有一次机会对一个人类初生小孩的田野观察,被观察者盟盟,和盟盟的涂鸦,好幸运被记录保存了下来。 ——朱天文
目 录
亲密而疏离(1994 年版序) 侯孝贤
关于新版(2003 年版序) 朱天文
自序
学飞的盟盟
盟盟的马儿
穴居者盟盟
黑手盟盟
寂寞的盟盟
台北最后两个文盲
盟盟的采撷生涯
学游的盟盟
盟盟的玩具
盟盟上幼稚园
盟盟的死知识
盟盟的主人
盟盟的下辈子
听三国的盟盟
盟盟的萍水相逢
盟盟与雷义
盟盟的抽屉
盟盟的小勾们
盟盟的脸儿
独生女盟盟
盟盟与表妹
盟盟的温州街
盟盟的哭
盟盟与植物
盟盟与蝌蚪
盟盟与宝福
盟盟的叔叔们
盟盟在娘胎
盟盟出生彼日
盟盟的台北地图
盟盟与爸爸
盟盟的日本
与盟盟争食
盟盟去大陆
盟盟与三三
盟盟的偶像
盟盟与阿朴
盟盟的日记
盟盟与丑房子
木匠盟盟
说谎的盟盟
盟盟与蜥蜴
盟盟与选举
盟盟的画儿
盟盟的刚刚家
盟盟的动物园
盟盟与种花爷爷
盟盟与ノビタ
盟盟与我(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