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沉默的大多数 Goodreads 豆瓣
沉默的大多数
9.2 (44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 10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哭泣的骆驼 Goodreads 豆瓣
哭泣的駱駝
8.7 (12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6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2006年5月21日 已读
王朔自选集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9
《王朔自选集》是他的长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过把瘾就死》《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顽主》七篇小说。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含有他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有过去日子的斑驳影子,比较流行的一种轻蔑的说法就是“痞子文学”。(“痞子文学”实际只是强调这类作品非常具有个人色彩。)
飘(全二册) 豆瓣
Gone with the Wind
9.4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切尔 译者: 戴侃 / 李野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 8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作品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夏洛的网 豆瓣
Charlotte's Web
8.6 (2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E·B·怀特 译者: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5
一个蜘蛛和小猪的故事,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 豆瓣 Goodreads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7.8 (9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杨武能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7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无知 豆瓣
L'ignoranc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它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它们就是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留住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笑忘录 豆瓣
8.3 (66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东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笑忘录》1979年在法国出版,获法国文学奖项“梅第奇大奖”。这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作品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界,欲辩却已忘言。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是米兰·昆德拉奠定大师地位的关键代表作。
在这部批评界奉为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现代派小说杰作中,昆德拉试图打通小说、哲学和政治议论以及自传之间的隔膜关系,籍以用罕见的政治正确的角度,探讨人生、音乐、性、哲学、文学和政治等重大话题,用笔诙谐独到,常常使阅读者在沉重的阅读中邂逅绝妙的幽默趣事,以致忍俊不禁。
小说在法国出版后引起西方舆论界高度关注,获得当年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但是,它也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当时的捷克政府以此书在法国的非法出版为由,剥夺了昆德拉德捷克国籍。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昆德拉,使其成为国际驰名的小说家。
动物凶猛 豆瓣
8.2 (121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 2
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于固定的范畴之内,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在“我”的世界里,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在“我”的心中,家长令人厌恶、学校无聊乏味,而用钥匙入室窥私或顺手拿走不超过十元钱以上的物品,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有发自内心的对异性的迷恋,但这种浪漫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无法控制的兽欲所吞噬。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边城 豆瓣
8.6 (455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 黄永玉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 4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像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颇有几分“君子田”的气象。当然,矛盾也并非不存在,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隐伏着社会矛盾的影子。作者亦不曾讳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我的精神家园 豆瓣 Goodreads
9.2 (13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 1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穆斯林的葬礼 Goodreads 豆瓣
6.9 (275 个评分) 作者: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 12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身份 豆瓣 Goodreads
L'identité
8.5 (4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一个人的村庄 豆瓣
作者: 刘亮程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2001年再版,题为《一个人的村庄: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亦使用相同ISBN。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从文自传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编辑推荐:沈从文是20年代出现在文坛的著名作家。在1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出版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各种集子70余种。《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彼得·潘 豆瓣
Peter Pan
8.6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巴里 / 孙国双 图 译者: 艾柯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7
彼得·潘,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树叶和树浆做的衣服,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可爱的小男孩。
因为害怕长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常去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游荡:如今长住在一个叫“乌有岛”的海岛上,成为一群被大人丢失的孩子们的队长。在一个夏夜里,彼得·潘飞到伦敦,趁达林太太不在家,诱使她的小女孩温迪带着两个小弟弟跟他飞回乌有岛。大家推举温迪做母亲,从此过上了童话般奇妙的生活。他们一起做了许多英勇的事,包括一次被掠一了海盗船,彼得·潘与诡计多端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掉进了鳄鱼的口中……
《彼得·潘》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运用性格刻划、心理描写、讽刺和幽默等手段纺织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它既像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马戏,又像一首狂想曲,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讲述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没有画的画册 豆瓣
作者: [丹麦]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译者: 林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前部分是安徒生的《没有画的画册》。我们读那些故事的时候,可以从安徒生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欲画出的一幅幅画。后面部分则是安徒生“画了画的画册”――《安徒生画册》。我们选择安徒生的这些素描画,为的是向朋友们说明,安徒生不仅是一位用鹅毛笔写作的作家,还是一位用铅笔和鹅毛笔绘画的画家。他的画神秘、怪诞、敏感,每一笔都仿佛来自梦幻的国度。这些图画和他的文字一起,构成他的童话人生。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北京法源寺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 3
李敖平时写小说很少,《北京法源寺》是惟一的一本。
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李敖自称很丰富。全书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向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写了四百多个小主题、小单元,如生死、鬼神、家国、君臣、朝野、夷夏、忠奸等,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他写的就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几乎全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以及男性的思想与行动。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是十分罕见的。
2006年4月29日 已读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8.7 (18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 6
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粟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自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006年4月29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