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拔蒲歌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沈书枝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2
《拔蒲歌》是一本“还顾望旧乡”之书,这“还顾”的内容既包含过去,也写及现今。开篇《儿童的游戏》,讲述儿时乡下常见的游戏。其后三辑:“红药无人摘”“瓜茄次第陈”“与君同拔蒲”,则别分书写乡下花草、南方吃食、少年心事及如今在城乡两地的生活。
在乡村日渐凋敝,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用真诚质朴的文字,为读者记录下从过去到现在乡下的生活。她笔下的“南方”,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用来抵御外部庞杂世界的精神乡土。
—————————————————————————————————————
书枝的文字让我想到《诗经》,不仅是她娓娓道来各种植物名称,是诗经的路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因为她的文笔温柔敦厚,绵密贞静,也是《诗经》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
——作家绿妖
在表达越来越粗糙的当今文学视野里,书枝底纹精细的文字让人惊喜。最普通日常的人、事、物,在认真的注视中放着光……书枝活得认真、写得认真,也值得被认真地阅读。
——作家黎戈
有幸读书枝的文章已逾十年,见到她辗转于南北之间,勤勉书写,关于她所见的山川草木,关于她作为女性的哀乐与慈悲。我说“有幸”,并不是谀词。因为她细腻典雅的叙述,不仅是个人视角的真挚记录,也是有关已经消逝的过往、正在流逝的此刻的珍贵资料。我在她的文章里回到遥远可亲又不可及的南方,想起过去的滋味,并时时看到女性的美、智慧与坚韧。
——作家苏枕书
在这个日常生活机械化的时代里,书枝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对季节迁流、时序转换的敏感,以及对真实生活的质地、温度、触感的领会。她说“在北方试着过一点南方的生活”,这里的“南方”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努力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来对抗外面那个粗硬庞大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她所描述的,是我们所有人的缩影。
——书评人维舟
2019年6月21日 已读
我是个年轻人 我心情不太好 豆瓣
Naive. Super
7.4 (9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阿澜·卢 译者: 宁蒙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北欧头号畅销小说,挪威版《麦田守望者》
◆被无数读者津津乐道20年,风靡全球35国
◆出版后被天天向上,十点读书,新世相等媒体争相推荐,“丧”文学风靡全国。
◆恰到好处的天真,毫不做作的幽默,诗意迷漫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的朝圣》《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制作团队倾力奉献。二十周年修订全新译文,超人气插画师卤猫绘制新封面。特种纸双封精装,精美异常。
内容简介:
我25岁,读着一个硕士,我被时间、空间、意义这些事情烦扰着。
我知道的东西多得难以置信,
我知道名字,年份。数以百计。
我知道谁第一个上的珠穆朗玛峰,
我知道谁导演了那些美国最蹩脚的肥皂剧,
我知道当空气遇到机翼时,会在机翼上表面形成低气压,就是这玩意儿让飞机飞了起来。
我知道亚里士多德讲的话是啥意思。
我知道时间在太阳上会走得慢一点,
我知道的实在太多了。
我拿他们干吗呢?
我当然可以去参加“杰帕迪只是竞赛”,奖品是希腊游。
双人的。但是我没有女朋友。我只能一个人去。
但是我去希腊干什么呢?没有理由相信我在那儿会更开心。
要是我能有一种非常靠谱的感觉,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那该多好。
2019年6月10日 已读
豆瓣
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胡小锐 / 彭月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你骗得过味蕾,却骗不了你的胃。”
烹饪,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人们发明并使用一系列方法来将生鲜食材加工成可口营养的美食的过程,是人类做的最有趣也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和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研究饮食,此次,他走访全球,向餐厅大厨、面包师、乳酪师、酿酒师等专业人士学习烹饪。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烹饪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维系着家人的幸福与自然的环境,烹饪技术所蕴含的哲学与世界观更能告诉我们,面对自然,文明应采取怎样的姿态。
书中用四个篇章来解析依赖于火、水、气、土这四个经典元素,由自然向文化转变的重要烹饪形式,它们在这个改变自然的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方法,特有的态度,特有的分工,特有的情怀。
作者诚挚邀请读者一起,通过简单的烹饪练习,自力更生,减少对于食品工业的依赖,改变生活中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重修与自然、与社会、与家人、与自己的关系。哪怕是一锅乱炖,也是一次烹的探险。你会重新发现,烹饪,这项看似最平凡的技艺,竟对人类现代社会诸多困境进行了解答。
2019年6月7日 已读
文笔流畅,立意不错,内容广度够,功课也做得扎实:古籍加科学研究结果加亲手去学做。最喜欢读的部分是场景和人物的描绘。改变我对泡菜=不新鲜蔬菜的印象。深度一般,非常的“美国(作者)看世界”,吃面包觉得嗓子要干掉的中国南方人(我)就直接把讲面包的部分全部跳过了。
The Buried 豆瓣 Goodreads
9.6 (20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19 - 5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and Oracle Bones, an intimate excavation of life in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ivilizations at a time of convulsive change
Drawn by an abiding fascination with Egypt's rich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Peter Hessler moved with his wife and twin daughters to Cairo to explore a place that had a powerful hold over his imagination. He wanted to learn Arabic, explore Cairo's neighborhoods, research ancient history, and visit the legendary archeological digs. After years of covering China for The New Yorker, friends warned him it would be a much quieter place. But just before his arrival, the Arab Spring had reached Egypt and the country was in chaos.
In the midst of the revolution, he attached himself to an important archeological dig at a site rich in royal tombs known in as al-Madfuna, or "The Buried." He and his wife set out to master Arabic, striking up an important friendship with their language instructor, a cynical political sophisticate named Rifaat. And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friendship was formed with their garbage collector, an illiterate neighborhood character named Saaed, whose access to the trash of Cairo would be its own kind of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 Along the way, he meets a family of Chinese small business owners who have cornered the nation's lingerie trade; their pragmatic view of the political crisis is a bracing counterpoint to the West's conventional wisdom.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se ordinary Egyptians in a time of tragedy and heartache, while drawing connections between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the ancient past, Hessler creates a richly textured and original portrait of a revolution and the people swept up in it. Whether he's investigating the relics of pharaohs, the neighborhood trash that Saeed brings him, the Arabic vocabulary lists from Rifaat, or the Muslim Brotherhood documents left behind after mobs have looted their offices, Hessler finds subtle and illuminating insights to understand a n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at emerges is a book of uncompromising intelligence and glorious humanity. Through the lives of Saeed and Rifaat, we encounter a land in which a weak state has collapsed but its underlying society remains painfully the same. The Buried i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that unearths a new world for the reader, one filled with unforgettable people who escape their context and become universal.
2019年5月14日 已读
通过何伟了解到了埃及。开始读第一部分恨不得他还能附上基础埃及阿拉伯语教学内容跟他一起学阿拉伯语;到了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社会的基本轮廓和人们的特点勾画到很具体,结合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加上节奏紧凑的个人事件和政治事件,有一种知识大爆炸的感觉,同时越来越理解他说的“系统”、“两种时间”、“非正式”等等这些事情;看到第三部分时心情很复杂,那种看着身边许多人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悲痛,同时又会为许多小插曲破涕而笑——大概用何伟的话来说,那种在“矛盾”当中存在的心情。作为一个长年生活在“系统”强大的国家的人,往往很难想象这之外何来秩序,但我从来不觉得任何一个“系统”是永恒不变的,去了解“弱系统”的社会形态是了解人性的一个角度。
如何高效记忆 豆瓣
Your Memory : How It Works and How to Improve It
作者: [美]肯尼思•希格比(Kenneth L. Higbee) 译者: 余彬晶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3
关于记忆,你该知道什么?
为什么你会记住一些事情,忘记另一些事情呢?
记忆为何会影响学习能力、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
记忆好或差是与生俱来的吗,记忆不好可以提升吗?
提升记忆有多少种方法,哪些方法适用于哪些场合?
在这本书里,你能得到什么?
最全面的记忆方法。记忆宫殿、数字编码、体桩记忆、图片联想、语音记忆、人名头像记忆……
最专业的权威解读。心理学教授数十年研究,数百万实践者亲身反馈
最易实践的理论体系。将简单的记忆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每一天都在增进记忆力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读过本书的人会发现,只要亲身实践,提高记忆并不难。除此之外,你还会发现自己专注力更强,思维更清晰,学习速度更快,知识迭代更轻松。最重要的是,同样的时间里,你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思想变得更有厚度,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2019年5月2日 已读
重点看了前半本,算是个不错的给外行看的关于记忆的心理学研究文献综述。留给我一个印象,书里提到的记忆研究的案例似乎一般都局限在枯燥或者内在无意义的信息(一串数字,字母组合,外语单词...),书后面推荐的记忆法也大多是在讲如何记住“随机”的信息,比如记住要护理钢琴了,或者记住人脸人名。我觉得这个角度就把记忆讲窄了,其实学习知识的过程时刻离不开记忆,而这中间我相信记忆和注意力是互动的关系。书里只提到注意力会影响记忆,我觉得记忆力也会影响注意力。比如我读书注意力下降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获取的信息对我来说太零散(因此很难进入我已有的知识系统变成一种长期记忆),而这时我的“临时内存”已经满溢了,顿时就是一种“智商不在线”的感觉。工作记忆不够用,这件事要怎么去改善,还在摸索当中。
半农半X的幸福之路 豆瓣
作者: [日]盐见直纪 译者: 王蕴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半农半X的生活》作者盐见直纪最新乐活经典,
感谢万物,开放自我,让天赋开花结果
亲近泥土,拥抱自然,可培养丰富的感受力
追逐梦想,投身所爱之事,将体会到更多的欢喜和爱
融合两者的半农半X生活
是你回归自我、享受生命最真切的一条道路
半农并不只指一天之中,有一半的时间务农,也不是指土地的大小,
而是藉着接触泥土和其他生命,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想法,发现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盐见直纪
本书介绍了88位为未来绫部默默奉献的半农半X实践者。他们透过农耕活动,为自己种出每一口食粮;利用天赋,完成自己在世上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得到了平静自在,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如此生活并不难寻,即使身处都会,只要你愿意敞开心胸、亲近自然,发掘对自己来说重要也擅长的事,并全心投入,你也可以踏上幸福之路。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内容很不充实,失望。
日常生活颂歌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茨维坦·托多罗夫 译者: 曹丹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满下功夫的,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就是如果图印得更精一些就好了,因为作者的文字描述跟图是紧密结合的。再一个,至少可以加上一个所有配图的列表。还有,文中人名翻译成中文之后,有些不是很好找原名——能配个人名翻译对照表就好了。
维米尔的帽子 豆瓣
7.9 (25 个评分)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山里来信 豆瓣
作者: 舒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7
·豆瓣人气作者舒行首部作品,精选与自然有关的美好文字,在小森林里度过春夏秋冬,感受山间简单生活;
·45篇丰富灵动的植物手札,110幅作者亲摄的风物照片;
·淳朴古风文字,呈现山间四季生活、北京在野风物、电影里的植物与情怀;
·不管走多远,故乡的记忆始终相伴,无论身在何处,都需眼底有草木、心中有溪山;
·独立日“在野Wildling”系列首部作品,一本治愈之书,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泥土香与人情味的桃花源。
———————————————————————————————————————
《山里来信》是一本有关自然、植物、故乡的绿色之书,由“故乡的植物”(南方)、“北京的植物”(北方)、“电影与植物”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以明澈平和的文字,写出植物在人的生活中给人的开朗与宁静。
“春天与故乡”中,作者以朴素细致的笔致记录游走在南方故乡永嘉楠溪江山水中的见闻,内容涉花草树木、乡土风物等。“北京的四季”为作者闲居北京时,在生活中所观察和记录的一些植物。有描写散步时所见花草的自然笔记,也有游览北京名胜后写就的有关植物的闲章。“电影植物笔记”主要是作者在观影后记录电影中所出现的植物,写下植物与人的温柔互动。
2019年2月5日 已读
纸上王国 豆瓣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纸上王国》是一部温暖的书,几乎每个字都散发着热量。
那些跃然纸上的人和事,或近或远的记忆,
都缠绕在这烟火氤氲的文字里,悠远绵长。
作者邓安庆通过“纸上亲人”“纸上人物”“纸上村庄”“纸上生活”,汇合而成一幅“纸上王国”大地图,在这幅地图里,有日常生活,有人间烟火,有世间真情。
在《纸上王国》里流淌着最细微的生活日常,乡村的,城市的,又或是城乡之间的。作者以他素淡的笔调描摹人生百态,直抵普通人的柔软内心,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入这个纸上的王国,邂逅一份久违的朴素情怀。
2019年2月5日 已读
做二休五 豆瓣
20代で隠居 週休5日の快適生活
6.9 (89 个评分) 作者: 大原扁理 译者: 吕丹芸 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年轻人,决不能就这样为房东和老板而活
★社畜自救,先让自己闲下来
------------------------------------------------------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 ,换来的是每月收入超过半数上交给房东。这样的苦日子,被老板和周围的人鼓吹为取得“自由”的正常过程。他们口中的“自由”哪怕能兑现,其实也轮不到你来分一杯羹。
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还有 比这更不自由的吗?
除了金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可以助我们逃脱这种困境?
这本书探索了一种不用赚太多钱似乎也可以生活无虞的方法。
负担不起市中心的房子,没关系,可以租郊区的。
不能经常去饭店吃饭,没关系,可以自己动手做。
嫌理发又贵又烦人,没关系,自己给自己理发,不仅发型稳定,也不用忍受推销办卡买产品。
加班多到想辞职,退一步,换一份低强度的工作,砍掉不必要的欲望,清理掉消费社会的浮华和诱惑后,自己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连结反而更真切、更坚实、更鲜活。
------------------------------------------------------
我的生活方式,在父母那一辈看起来是不能接受的,也会有人骂我说社会就是有我这种人,国家才会衰败,但我不在意。我觉得我不是真正的放弃自己,我还是做着我喜欢的事、过着我认为幸福的生活。
——“一条”专访大原扁理
“绝望”也者,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弃绝。大原正是拒绝把自己的生命焚烧进这股潮流的一位青年。但他有自己的关怀和追求,而且并不“绝望”……一旦“大原扁理们”实践的生活哲学成为主流,这个世界,应该会比现在好上一些。
——李志德,《端传媒》总编辑
2019年2月1日 已读
天边一星子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天边一星子》是作家邓安庆全新短篇小说集,精选8篇作品集结成册。疏离的父母、故乡的少年、城市里短暂交集的阿姨……每一个人物都令人联想到自己的亲人、童年的玩伴、可爱的陌生人等亲切原初的记忆。在作者淡淡的描摹与累积的细节间,可以触摸到生活的柔软质地,看见生命的粗粝沟壑。
生活中虽然有烦扰,但身处热闹人间,总有一些深藏的温暖、隐约的牵绊,如天边的一颗星子,指引人心。
2019年1月13日 已读
读完《跳蚤》,想起了很多年前读朱天文的感觉,不同点是地点和环境离我近了很多。很奇妙的感觉,很喜欢。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2019年1月5日 已读
宋徽宗 豆瓣
Emperor Huizong
7.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韩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看点】
★ 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抛开中国传统史学符号化的道德指责,伊沛霞教授以“了解之同情”的现代学术立场与现代政治观点,从宋徽宗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了北宋末期的历史与时代风貌。
★ 北宋末期,中国的艺术水平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天赋极高的艺术家皇帝,在书法、绘画、诗词、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宋徽宗在位年间,有何种影响。 他和同时代艺术家,如何往来。以绘画为例,作者选取五幅名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宋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位二十余年,宋徽宗犯过哪些错误?在走向盛世的时刻,宋徽宗在面对外交、战争、党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时,出于何种目的,做出了哪些决策,使得情势急转直下,乃至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内容简介】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最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首部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为道经作注,还让臣民也接受并践行这种信仰,不过他对道教的虔诚最终偏离了儒学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国能力。
【推荐】
就史籍解读与史学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个案。在习见的历史叙述中,徽宗无疑是反面形象。本书作者强调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开以往的评价框架,以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多种细节,拼织出形象丰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图从徽宗的角度去观察他的世界,以求对其活动有所理解;并且尝试在世界君主制度的范畴内,用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皇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讲述徽宗的故事。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伊沛霞教授将个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结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么推动着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复兴和政治改革,为我们理解统治者仍在灌输的激情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不管这种激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岭南大学教授)
自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来,还没有大学者为普通读者写一部中国皇帝的传记。伊沛霞广泛征引各类原始材料,按照主题和时间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处理,修正了徽宗长久以来的负面形象。她没有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这个角度来解读宋徽宗,而是努力从徽宗的视野来看他的世界,并时刻意识到徽宗在做决定时究竟掌握哪些信息。伊沛霞对宋徽宗生平的解读是人文主义的,并带有心理学上的说明,她试图重新想象皇帝威严的外表下隐藏的脾气秉性、真情实感和个人思想。
——李瑞(Ari Daniel Levine,乔治亚大学教授)
2019年1月5日 已读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豆瓣
映画を撮りながら考えたこと
8.9 (6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褚方叶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本书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2019年1月5日 已读
三体Ⅱ 豆瓣 Goodreads
黑暗森林
9.1 (1081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8 - 5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
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面壁计划”究竟能否成功?地球人究竟能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战而胜之?神秘的
“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9年1月4日 已读
不想再读第三本了。
三体 豆瓣 Goodreads Bangumi
三体
8.6 (1464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8 - 01 其它标题: 地球往事:三体 / The Three-Body Problem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2019年1月4日 已读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2018年12月19日 已读
看开头的时候对此书期待很高,到后来信息越来越零碎略感失望。时尚行业如何给“美丽”标价,看完这本书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书里讲了很多有信息量的细节,但都没有很明确的回答她提出的研究问题。后面两章似乎又感觉走题(但似乎又相关)。总的来说读这本书是值得,但似乎可以写得更好。
科学需要讲故事 豆瓣
HUSTON,WE HAVE A NARRATIVE:Why Science Needs Story
作者: [美] 兰迪·奥尔森(Randy Olson) 译者: 高爽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4
科学每天产生无数的新思想——这些思想迷人、优秀、重要。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当我们听到这些思想的时候,它们听起来……特别枯燥。
《科学需要讲故事》是一本训练科学家们如何讲故事,如何让科学传播带有趣味性、戏剧性、实用性,实现科学传播最大化效应的书。作者兰迪·奥尔森在成为好莱坞电影导演之前曾经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海洋生物学终身教授,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科学界,他们需要好莱坞的作家、导演、演员、编辑帮助他们讲故事,从而使科学变得更美好。在这本书中,奥尔森从亚里士多德讲到《南方公园》,从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说到电影《低俗小说》,提出让科学传播从沉闷无聊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方法与诀窍。他指出,科学叙事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和素材的简单叠加,形成了一个沉闷无聊的叙事程式“And, And, And”(AAA),而简单、强大的叙事结构应该是代表故事发展、冲突和结果的“And, But, Therefore”(ABT)。奥尔森提供的叙事技巧,不仅适用于科学传播,也是研究报告的核心,经他在世界各地的研讨会和工作坊检验后被证明具有普适性。科学家们运用ABT模式后,效果惊人:他们不是在讲述科学工作,而是在讲述故事,观众被深深吸引。
2018年12月19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