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
读书年代 豆瓣
Bouquiner
7.4 (2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弗朗索瓦 译者: 俞佳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
这是安妮•弗朗索瓦五十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从记事起,安妮就生活在一群为书痴狂、将阅读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巴黎人中间。一年夏天,弗朗索瓦家所在的公寓失火,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穿着睡衣,腋下还夹着一本书。后来,作为一家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安妮在阅读中度过了 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 ,与书发生了许多奇妙的际遇,也积累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和话题。
只要读书,就有怪癖。在一个热情、调皮、温柔的书痴笔下,与书有关的每件事都很有趣,也都无可避免地产生令人抓狂的问题。而读书不仅是智力的、并且是感官的经历,有色彩和声响,气味和触感,肌肉和神经,记忆与遗忘,是关于心灵、时空和生命的热情诗。
安妮•弗朗索瓦不是藏书家,只是一个纯粹的爱书人。她来自一个儿童以读书作为主要娱乐的年代,阅读对她来说是最无害的游戏,而她也始终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对书的热爱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
★编辑推荐
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
书会入侵读者的房间,卷入他的爱情、家庭、友谊、职业交往……而一个人的藏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自传,关于他归属的部落,他围绕着书构建的整个生活。
本书是一个巴黎书痴所有与书有关的幸福回忆。最亲爱的朋友在这里遇见彼此。
安妮•弗朗索瓦的笔触是轻盈的、有趣的、敏感的,无论触碰、抓挠或抚摸都具有同样的精度。在她笔下,中年的沧桑与孩童的热情富于魅力地融为一体。
★本书获得2014年傅雷翻译奖最佳新人奖。
2016年8月22日 已读
休憩109th,毫无疑问作者一辈子都和书离不开,发自肺腑的爱书,无法摆脱书。也毫无疑问作者和我几乎完全没有共性,从选书口味到读书习惯到送书习惯到借书态度,完完全全没有一点吻合。这真是太奇妙了,在两个都这样爱书的人身上居然没有一点吻合,我想这也许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思路吧,迄今为止我认识将近十名图书编辑,其中五六名女性,和其中好几位处的都不行,莫名其妙的就是聊不下去,可能就真的是波长不对,她们都和安妮一样,和我没有共性吧。法尿,你也是这样的吗?
书话 读书 随笔
我的闲闲书友 豆瓣
作者: 梁由之 主编 2010 - 9
《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卷,一百二十余万字,分别为《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快乐的行旅》《这些书您都读过吗》《我的闲闲书友》,关键字依次为:岁月、旅行、读书、网缘。
丛书蒐集开版十年的精妙之文,不分类别,以人为本,由35公里和Σαπφω分居首尾,其他作者从A到Z依次排列,收录作者236人,文章308篇。内容斑斓多姿,形式新颖别致,兼顾各个时段,突出个人特点。
书人书事书话书单而外,举凡书评、影评、乐评、画评、淘书访友、游山玩水、饮食男女、花鸟虫鱼……百无禁忌,一概不拘,全面呈现了一场书人书话的饕餮盛宴。
丛书未出先热,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书话流水十年,读文汇思想锋芒。
闲闲书话是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社区天涯社区的特色版块,如今,闲闲书话开版十年,出版选集,蒐集精华,以整体和纪年形式呈现中文网络阅读与写作的风貌、实绩和水准,是一个创举,很有意义,功德无量(沈昌文语)。
2016年3月5日 已读
休憩23rd,作为一个论坛精华帖合集,能出四本书而且大多数都在水准之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起码值四星,但是编者明显是不干事的混账,分类分的太卧槽了,和书名完全没关系,怒减一星
书话
京都古书店风景 豆瓣 Goodreads
8.2 (32 个评分) 作者: 苏枕书 中华书局 2015 - 8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京都,不仅风景迷人,古迹众多,散布于街衢的众多旧书店也往往令人留连忘返。自江户时代开始,京都的书肆就成为京都风雅的象征之一。其间历经沧桑,衰而复振,终于绵延不绝,滋养代代文风与学林。
作者以游学之便,一一寻访,搜罗掌故,渐渐和书店主人们由生分而熟络,写 下一篇篇生动有味的随笔,记录书店的故事和那些可亲可爱的人情,感知岁月的流转在京都古书店留下的印迹。此外,书中穿插诸多关于京都历史文化与风土景物的描写,亦引人入胜。
这几年来,和京都不少旧书店主人结下友谊。他们与我谈旧事与八卦,为何选择旧书店为业,如何布置店铺,如何与客人以心传心,如何度过困境,有过怎样的悲喜,怎样的希望。我也得以闻之京都旧书业的人世浮沉,几代兴衰。……我想分享的,不单是在某家旧书店买到某本得意的好书,还有日人常爱挂在嘴边的“心意”。他们也会有寂寞和悲哀,但总能话锋一转,笑云:“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
——苏枕书
2015年11月3日 已读
休憩103rd,东瀛相关书话中极佳者,胜神保町书虫等远甚,虞云国辛德勇作品非为不好,对日本旧书店细节与店主生活心情等部分的确欠奉,此书妙就妙在这点,读来亲切,心态温柔。唯独伤感东瀛旧书店同样面对经营难无以为继的窘境,那么多好书店那么多好书那么多有人情味的好老板,我还没去过,就要没有了吗?这一切多美好啊,请停留下吧!
书话 文化 日本 随笔
书砦梁山泊 豆瓣
作者: 虞云国 2012
本书收集了作者年来多次赴日选书、购书与访书于京都、东京与大阪三地书肆,而后记下的与书事相关短文。作者是研究宋史的专家,近年来也出过一些随笔类读物,文章深入浅出,文笔简洁流畅,颇受读者好评。此书甚称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学者散文。
2015年10月27日 已读
休憩98th,日本文化和华夏同根共源,此其一,包括东洋学在内的现代文明人家起步早,此其二,我国大量古本珍本怎么他妈的流传到日本国内的又被毁完了此其三,所以日本有大量大量的好书值得买值得读;此书作者本人爱书,又在负责为大学采买图书,因此有了这本东瀛买书访书谈书录,作者没有刻意的把过程写的生动而文采斐然,素笔白描,别有一番生面。我在读的过程中不自主的换算人民币,结果好多好书我都买得起,这尼玛的太馋人了,不能忍
书话 随笔
拟管锥编 豆瓣
作者: 胡文辉 中华书局 2012 - 8
这是一本好看好玩的杂书,但这本杂书,却不是道听途说所能写来,而是下了大工夫博览众书细心梳理的收获。或者说,这是一本有趣有料的掌故书,目光聚焦于近代,但能缩能伸,可以溯及古代,也可以旁涉西洋。针对于列举的材料,既有博览之上的考订,又有见解通达的议论,多言人之所未言,洋溢于其中的笔墨趣味更不必说了。
2015年10月18日 已读
休憩96th,敢叫管锥编,便是有其底气在,博学之人旁征博引,即使文章核心思想很是简单,观之咳珠啐玉一样大有所得,同类作者如杨典缪哲,都是心头大爱,引用已自不凡,配上中上level逻辑体系,便是一本清欢,足消永夜
书话 随笔
失书记 豆瓣
作者: 韦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5 - 8
2015年9月24日 已读
休憩91st,五天之前读完,想写长评一篇,结果真的没找到一点时间,没找到一点时间,先标着,长评后补
书话
得书记 豆瓣
作者: 韦力 2015 - 8
2015年9月18日 已读
休憩89th,读来艳羡而喜悦,中国原来也有自己的爱德华纽顿,虽然非版本控但读此类书话依然颇被感染,内核是一样的,读完此书翻出书林清话、劫中得书记、江浙访书录翻阅一过,心情安然喜悦
书话 韦力
藏书旧闻 豆瓣
作者: 皮尔逊 译者: 萧瑷 2005 - 1
本书收录了《文字的恶作剧》《书店》《神奇的少儿读物》《寻找奇妙的书籍》等12篇文章,记录了藏书人爱书、收书、藏书、评书的逸闻趣事,表达了广大爱书人的心声,展现了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相信钟情于读书和藏书的人士会在本书中找到共识。
2015年8月26日 已读
休憩83rd,想打两星,因为严重的名不如实,不好看,也和藏书关联不大,在谈一些没人想知道的版本和轶事,之所以给到三星是因为喜欢一段话【购买二手书籍的乐趣有着发掘和探险的令人着迷之处,你总是会即将发现一些十分希冀得到的东西,在地平线之外是你希望得到的东西,而这地平线却永远不断的跟随你的前行而后退,就像一桶金出现在彩虹的尽端,你永远得不到它,然而你总能找到抛洒出来的金块】,善哉此言,另外,阿伽门农杰克逊死得冤啊!!!
书话
旧俄书事 豆瓣
作者: 斯维什尼斯夫 译者: 胡丹 2005 - 1
本书作者着重描摹了俄国彼得堡的图书市场,其中有阿普拉克辛市场和亚历山大市场以及遍布全市不同地点的小书摊上的书籍生意,还有那些把书籍装在大背袋中扛在肩上叫卖的书贩子们。另外,本书还揭露了旧俄出版业的粗制滥造等社会现象。
2015年8月22日 已读
休憩81st,装帧很差,排版很差,编辑不用心,但这本书不错,为何不错?内容冷僻而有吸引力。这类书就是该有,我一直期待有一本类似这本书的写二十一世纪中国旧书商的册子,就像当年天涯闲闲书话里写史眼镜的那篇一样,可以告诉我今天书商的日常与烦恼,那些有个性的家伙和那些巧妙牟利的手段,可惜没有。今天在北大野草和店主闲聊许久,他一直在絮叨房租这些年涨了三倍,而图书利润不见上升,之前他还一直和朋友念叨自己的病需要吃药,一天三四次,每次要两块钱,他一直在算这笔小账,很心疼的样子,卖书的人现在过得不好,我想读到本纪念他们的书,不需要文笔,真实就好,不过似乎很难
书话
书与书话 豆瓣
作者: 《万象》编辑部 编 2011 - 11
《书与书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书店、校园、文学会、集社、地摊,放眼望去,必能发现一本书——《挪威的森林》,那个最令人崇拜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还有浸润其中青涩而朝气蓬勃的十七岁光阴。逢人就会被问及编辑推荐:看《挪威的森林》了吗?逢人就会听到编辑推荐:爱死村上君了!
“出名要趁早!”因为这一句,记住了一个名字编辑推荐:张爱玲。
“谁与更衣,为何对照,女为谁容?”因为这一句,爱上了这个名叫“张爱玲”的女子。
她笔下的中国男人,对中国女人无条件或有条件的爱,靠得住或靠不住的爱,无不藉借着对衣装的“观感”而诡异地呈现。古人曰编辑推荐:“女为悦己者容”,张爱玲问编辑推荐:“谁与更衣,为何对照,女为谁容?”
You are a cheap guy. 这是香港人口中的“你这个贱人”。完全不同于英文祖先的表达编辑推荐:you are a mean man. 但香港人却用的乐此不疲。实际上“cheap”“下作”这一摩登的含义早在穆时英的小说Craven“A”中就存在了,而且她的小说中不乏这种“cheap”女人,早已在旧上海文坛坊间流传开来。
这些存留于纸上的沉香流迹,静处于五湖四海、犄角旮旯的美言、美事、美服、美景、美意,灿烂了那些心头一抹忧伤的灵魂。
《书与书话》是《万象》杂志首次推出的分类主题式作品集之一。《书与书话》内容上集中表现一些历史上有名或有争议的书籍的生命历程、以及一些书籍的不同派别、不同学者的不同阐释,文风上即像上述所列村上春树、张爱玲以及穆时英一样,趣味性强,知识性亦浓厚。
2015年8月1日 已读
休憩71st,两个姓黄的写的三篇文章很好,凑数的更多,有几篇严重没写到位,遗憾
万象 书话 读书
读书与藏书之间 豆瓣
作者: 辛德勇 中华书局 2005 - 11
目录

自序

书肆记游
书肆记游
卖书人徐元勋
牛头、鸡肋与狗屎——闲说旧书市上捡漏儿
津门得书偶记
在斯堪的纳维亚买旧书
大东购书漫记
紫霓白雪,五色纷若——2005年嘉德公司古籍善本春拍漫览

书衣题识
全祖望《经史问答》万氏刻本缀语——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
吴瑭《温病条辨》稿本题记
《江省图》与徐霞客的神话
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
海内孤本嘉靖刻《定山先生文集》残帙
《渔阳山人诗合集》与《渔阳精华录》的面世背景
丁晏批本《渔阳山人精华录训纂》
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舆人之诵——《诗板臆论》随笔
迷离帆影楼——对读《帆影楼纪事》与《自反录》
新社会里的旧诗刊——《乐天诗讯》
倒霉的出版家——漫说英文版《当代中国的政治设置》

书山问路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谈清人著述的目录与版本
《清人别集总目》书后
《宋版古籍佚存书录》序


自序

我是一个从故纸堆中讨生计的人。不是转贩旧书,而是在古人写下书籍的字缝里找文章做。
既然读书,就需要买书。近十几年,因为买旧书的缘由,时常会接触到一些藏书家。在藏书家的眼里,我多半算得上是个专业的“学者”,买的书也只是学者必需的“用功”的书籍,与藏书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可在一些学者看来,像我这样胡乱买旧书,又似乎是与学术毫不相干的事情。礼貌一些,会说这是在收藏书籍;不客气地讲,就是“玩物丧志”那句现成话。非驴非马,被每一条正道上的人,都视同蝙蝠。可见,虽然同样是以书为侣,但是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似乎存在着很大的间隔。我祖居东胡故地,借用西汉时东胡人的话来说,也可以将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瓯脱外弃地”[1]。
然而,若要对读书与藏书,分别给出确切的界定,却并不容易。譬如,你可以说,读书者买书只为方便阅读,不需要考虑诸如品相、版本等书籍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并排放上两部内容和印制形式完全相同的书籍,一部油污水渍,蓬头垢面,另一部则触手如新,墨香袭人,恐怕天下所有“读书”者,都要选择后一部。又譬如许多自命为“读书”的人,会以为藏书者类皆束书不观,纯粹是把书籍当作古董和艺术品来装点门面。可是,其实从来就没有根本不读书的藏书家。藏书家对书籍的内容,大多各有不同的偏好,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只不过你有你的读法,他有他的读法,他可能只是茶余饭后,把玩赏鉴,同时悉心品味书籍蕴涵的文化内容与其形式之美,并不像以读书为职业的那些人,一定要通过看书来写东西、谋衣食而已。
如此说来,在读书与藏书这两大界域中间,应当还存在着一个很宽泛的过渡地带。不仅是我,其实很多需要常年读书的人,都是处在这一地带的不同位置之上。近年济南齐鲁书社办了一个讲藏书的刊物,名为《藏书家》,实际上在上面写稿子的人,多半是既读且藏,或者说是因读而藏,读而后藏,真正称得上藏书家的作者,只占其中很少很少一小部分。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藏书家,以后更不会有这种念头。严格地说,买书只是为了读书,为了更方便地读书,更多地读书,也为使读书变得更有趣味,更多一分惬意。
上学受教育,老辈的说法叫念书;书面化一些的词汇,便是读书。小学和中学,应当好好启蒙打基础的时候,正赶上了所谓“十年动乱”,在学校,非但不能像现在一样“正规”上课受教育,反倒是时常要代替家里有事的老师给同学“讲课”,于是,就养成了我自己读书的习惯。自己阅读,随心所欲,找想看的书,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很早就滋生了跑书店买书的嗜好。当然,像那个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手头儿能够省下来的零花钱有限,能买到的书,自然也极为有限。
少年时代购得的书籍,历经数度移徙搬迁之后,都早已不见踪影,只记得读的最多的是李瑛的几本革命诗集。虽同样是用分行的句子,来图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象,但李瑛的诗似乎很讲究节奏和韵律。直到现在,我读新诗,还是很看重这一点。另一部印象深刻的书籍,倒是古代文献,名为《何典》。印象深刻,是因为书名奇特,好记,至于这部书的内容,直至今天,也没有好好读过。这反映出,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露了聚而不读的“藏书”倾向。
1977年考上大学以后,开始有明确目标地搜罗专业所需要的书籍。高考时本来报考文科,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理科。既要满足读文史书籍的欲望,又要适应念理科的需要,欲求者甚广,而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购书款项却依然有限,故所得而求之者甚寡,在书店里还是翻看的时间很长,买下的书籍很少。不过,外界条件的抑制,反而愈加强化了内心购书的奢望。
在大学本科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有了一点儿贴近藏书家的购书路数。这就是不问喜好与否,以及是否都用得上,成龙配套地购买某一系列的书籍。其中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就是现在藏书者通常称之为“网格版”的那一种绿底黄色网格封面的版本,我是见一本,收一本,基本收齐了当时已经出版的所有品种。又如旧期刊,一本一本地配齐了自创刊号以来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地理知识》发行量大,配齐并不太困难,但《地理》是20世纪50年代发行时间很短的地理学中级刊物,介于高端的《地理学报》与普及的《地理知识》之间,上下不靠,存世无多,为配齐它,耗费了我很多个周末。不过大学毕业以后,由于购买必需专业书籍的巨大吸引力,再也没有这样刻意按照出版的系列来购置书籍,从而也就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上,脱离了通往“藏书家”的路途。
不过,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逐渐体味到在购书过程中寻寻觅觅的乐趣。觅书的乐趣,本来主要体现在搜寻旧书、旧期刊的特殊体验之中。但在那个新书发行渠道还很不通畅的年代里,除了周末常去旧书摊儿寻觅需要的书刊之外,我还有另外一种觅书的途径,这就是通过征订书目,找寻即将出版的新书,向书店预约定购。
回想起来,至今我仍然对当时哈尔滨市南岗新华书店负责预定图书的那一位女士,心存敬重和感激。数年之间,这位店员为我定购了许多书籍,其中包括现在还一直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其中有一些书,整个哈尔滨市,因为只有我一个人预定,所以,书店竟为满足我一个人的需求,特地从出版社订进了唯一的一本。例如由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编辑的《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年)》,就是这样,在《科技新书目》上看到出版消息后,由这家书店代为订购,买到手中的。像这样专门的书籍,除了北京、上海,当时在其他地方,是很难买到的。等到我读了研究生,专门学习历史地理学之后,直至今日,一直为能够拥有这本论文集而颇感得意。后来徜徉于南北各地旧书摊肆,却始终没有遇见过这本文集,也就更为感激专门为我预定书籍的这位店员。
各个专业,都需要读书,但从事历史这一专业,似乎需要比其他专业读更多的书。当然,更准确地说是浏览更多的书。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专业所读的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读法有些特别,并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下大概内容,日后做专门研究需要时,再仔细阅读,或是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历史专业,不管学术进展到什么地步,出现多少新知识,得出多少新结论,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依然需要立足于原始资料,一切从头做起,去读很多代以前学者早已读过的书籍,而不像其他很多学科,新知识随时淘汰老知识,有了新著述,就可以扔掉老书不用。历史学研究用书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干这一行的人,往往需要在书斋里储备很多很多的书籍。
大学毕业以后,接着读研究生,由理科转入文科,进入历史学领域。因为有了比较具体的专业,读书的范围,也变得非常具体,而购书的数量,则基于专业的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当时买书,几乎纯粹是为了实用,丝毫没有考虑过兼顾阅读与赏玩。不是没有这样的意愿,而是尚且无力顾及于此。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业师黄永年先生从北京琉璃厂古籍书店,为单位购买了一批古籍,其中有明末刻本钟惺、谭元春评点《水经注》,价格80元。这是古代地理学名著,因我学习历史地理专业,先生特地指点说,此书价格不贵,书店另存有同样一部,可以考虑买下。但我当时正处于贪婪地扩充存书数量的阶段,根本没去考虑。现在,这样一部书的售价,至少要在5,000元以上,结果同样还是不会考虑将其收入书囊。当时为集中力量,购买专业文史典籍,竟毫不吝惜地让出了几乎全部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书籍,从此以后,便不再购买这一类“闲书”。
不管读书,还是买书,我都受到业师黄永年先生的直接点拨和影响。先生是当今第一流的版本目录学家。读研究生,入学伊始,即师从先生学习目录学。先生的讲授,为我打开了广阔的学术天地,诱使我想尽可能有所涉猎。多年来购书博杂不一,与所从事的狭小专业相比,或许稍显泛滥无归,即缘自于此;并非像一些朋友误解的那样,只是出于收藏书籍的目的。不过,先生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做学问,并不主张买太多的杂书,甚至反对抄卡片、记笔记。无奈我生性驽钝,记忆力低下,一部书常常反覆读过,仍然留不下多少印象。这样,在使用史料时,需要反覆核查,完全靠去图书馆借阅,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才不得不尽可能多购置一些书籍,以备稽考。
只是学海无涯,而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十分有限,买下的很多书,根本顾不上看,有些书甚至终此一生,恐怕也无暇一览。得荃而忘渔,这便与购书的初衷相背离,难怪要被一些人视作“藏书”了。事实上,在文史专业从业人员,以及文史爱好者中间,类似我这样胡乱买书而又束之高阁的人,比比皆是,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由为读书而购书,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向“藏书”的方向偏倾,这便使得我与书籍的位置关系,逐渐介处于读书与藏书之间。买书一多,似乎也必然如此。当今各地评选“藏书状元”,普遍把拥有书籍的数量,作为衡量藏书家份量的指标,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就“藏书”的实质内容而言,除了赏玩古董或存而不用的涵义之外,专业人士搜集的某一方面的书籍,虽分拆来看,平平常常,但花费多年心力精挑细选聚拢到一起,最终其本身往往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很多图书馆的学术特藏,就是由此构成。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藏书”,只是聚拢书籍形成的一种自然结果,而不是它的出发点和聚书的过程。即使按照这一意义来讲,我收存的书籍,严格地说,恐怕也还算不上是“藏书”,只能说是略微形似而已。这是因为我拥有的书籍,内容过于杂乱,没有特别着意搜罗某一类书籍,包括我赖以吃饭的专业历史地理学。没有学术价值或是派不上用场的专业出版物,我丝毫没有兴趣,而是否具有独特的类别取向,应该是判别所有收藏和收藏家的一项基本指标。
在目录学方面,是黄永年先生授以目录学,从而引发我广泛购求各类文史典籍的欲望;在版本学方面,则是倒转过来,由于购买古籍旧本,需要求教于先生,始逐渐习得一些版本学基础知识。由于顾虑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实物,当初在西安读研究生时,听黄永年先生的版本学课程,只上了两堂课,便偷偷开了小差。幸蒙先生偏爱,没有怪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转迁至北京工作,在琉璃厂、海淀等中国书店的店面里,可以经常随意翻看古籍。当时古籍的价格,尚且不甚昂贵,不知不觉中便诱发出购买古刻旧本的欲求。于是,从实用的石印本、影印本和书市上一元钱一本的零篇残本开始,试探着摸索购买一些线装古籍。一边学,一边买,十几年下来,竟也积累了上百部古书。
很多没有买过古书的人,往往把购买或存有古书,理所当然地视作藏书。其实这是很表象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线装书籍,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有些清代乃至明代的破烂刻本,其收藏价值,甚至还远不如现在新出的洋装书。从收藏的角度看,这里边有很多讲究。
我买下的线装书,有一小部分,完全是供一般阅读使用,与买洋装新书,出发点没有什么差别。譬如《读史方舆纪要》,当时买不到中华书局印制的洋装本,只好买了一部线装石印本来用;《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是因为一直没有新的标点印本,便购置一部影印线装的《四部丛刊》三编本。至于其他大多数书籍,则确实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勉强可以看作是一种收藏。
不过我的这种收藏,仍然与一般意义上的藏书家略有区别。这就是正宗藏书家特别看重的精美版刻佳品和流传有绪的名物,我基本上一无所有,搜罗书籍的着眼点,仍是书籍的内容而不是外在形式。在书价相对低廉而可以接受的大前提下,一重稀见,二重独特的史料价值,三重相对少见的学术名著,最后才是考虑版刻或印制的艺术价值。这还是典型的读书者的立场,其实是扩展到版本领域的目录学视角。如此说来,我买线装古籍的实质目的,依旧还是读书。这类书籍,可以更多地满足我阅览孤本秘籍的好奇心,也能够在阅读使用的同时,一并领略古籍版刻之美,使阅读历史文献,变得更为享受。其实,以读书求知为职业,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许多人因过于看重功利的目的,而把读书弄得苦楚万分,实在是一种“异化”。
同样都是购买线装古籍,路数却是各有不同。我购买线装古籍和其他旧书,始终遵循一项重要的准则,这就是人弃我取,不与他人争强竞胜。这客观上是由于实力有限,不具备相应的资格;主观上是生性不喜欢凑人多的热闹,就像做学问也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做一样。
藏书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藏书家则是一帮自我陶醉的家伙。他们不大在意别人另找其他的乐子,这是不是合乎“道儿”上的规矩。再说,和所有行业一样,少一个同行,就等于少了一个竞争的冤家,有百利而无一弊,管它作甚呢?我的乐子,藏书家们虽然看不大懂,却依然很礼貌地认可为一种另类的收藏。
这样,通过古籍的收藏,由读书而转入藏书,使得我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似乎又进一步向藏书一侧有所偏倾。不过,我所拥有的这类古籍,数量实在太少,在我一万多册书籍的总数当中,微乎其微,改变不了总体构成的性质;同时,书籍的种类,又杂七杂八,经、史、子、集,明版清版活字,抄本写本稿本,样样都有一点儿,又哪一样也不成体系,虽然可以算作收藏,却怎么也达不到藏书家的标准。
藏书家有理由也有权利只赏玩而不认真阅读藏储的书籍,或者是拿藏书作文章;读书人则应该在阅读中发掘所存书籍的价值和意义。既然是从阅读角度购买的书籍,我在买下古籍旧本之后,都要尽可能品味梳理一下这些书籍的内在蕴涵。本书“书衣题识”部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心得和感想。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古刻旧本之外,我还曾买下过很少很少一小部分外文珍本书籍和较为稀见的晚近书刊资料,书中对此也有所涉及。
整个这部分内容,有些是做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性考述,有些只是随意铺叙一时的想法;加之书籍的内容,差别很大,我对每一种书籍的讲述形式,便是各随其宜,并没有追求统一的写法。所谈到的书籍,单纯就版本而言,多不值一提,正宗的藏书家,难免讪笑。书箧中值得挖掘利用或是分析介绍的稀见古籍以及文献资料,还略有一些,以后有合适机会,我将陆续撰文,公之于众。
买书本是为阅读或者收藏,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寻觅旧书本身,却很容易转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消遣和享受。借用一位西方藏书家的话说,这是一种浸透于血液之中的诱惑。正因为如此,搜罗书籍的这些怪人,往往会津津乐道个中的奥妙与情趣。我生性懒惰,在游山玩水这一点上,如同业界内写《水经注》的老老前辈郦道元一样,“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不管走到那里,逛旧书店、旧书摊儿,浏览和寻觅旧书,差不多成为最主要的“游览”项目。本书“书肆记游”部分,便是记录我访书阅肆的一些经历和观感,以之与同道者交流。其中有些文章,是应人之约,命题而作,有索稿者特定的要求。当然,讲述的具体内容,依然完全出自我本人的看法。
不管读书,还是藏书,都离不开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本书“书山问路”部分,是我学习版本目录学的一些体会和认识。这两门知识,看似简单,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微言大义,一切玄机禅语,对之都难以施展。因此,一些人往往将其视之为“小道”,不屑于略为措意。实际上,这是一片广阔无边的森林沧海,要想掌握好这些内容,很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博闻多识。以我涉学之浅,所说必然会有很多疏漏和谬误,连同本书其他内容一道,衷心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教。收在这里的文章,有些曾在刊物上发表过,在这里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润色。书中所附书影,除评述拍卖一文外,均摄自本人藏书。

2005年6月9日记

[1] 瓯脱:《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汉时在东胡与匈奴的居地之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奇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者谓冒顿曰:‘匈奴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三国时人韦昭,释此瓯脱为“界上屯守处”。
2015年5月19日 已读
休憩46th,不如第二编,我最喜欢的买书层面略少略单薄,体现真情也不多,更像本短论文集
书话 读书 辛德勇
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 豆瓣
作者: 辛德勇 2008 - 10
此书是《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的续集,是作者在2006至2007年间撰写的与古籍收藏、鉴赏、阅读相关的文章的结集。与前集相比,此集里面购书藏书的记录仍然生动而有分量;读书品书依然勤奋而深入;有向书籍史、印刷史、目录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更多用力的倾向;收入了一组缅怀黄永年、周绍良等文献学界与藏书界前辈的文章。此集20篇文章编为“怀念与景仰”“防书肆与赶书市”“收藏与鉴赏”“文献学与版刻史”等四个专题。
2015年5月12日 已读
休憩40th,当真是书帐不多,乐事不少,辛先生是真能从读书买书中享受乐趣而且能传情达意令我辈欣然的难得大家,此类文章恨少,恨少。此外日本读书传统真赞,文库本激赞,中国真的缺点这样的举措,国有出版社都干吗呢?嗯?
书话 辛德勇
书生清趣 豆瓣
作者: 龚明德 2005 - 3
《书生清趣》是一部以读书心得札记为主的随笔散文集,该书稿第三辑“吹毛求疵”是一组关于图书编校质量的随笔,作者所谈及的一些不合格的图书,问题或大或小,都可能引起出版行业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具体从事图书编校工作的人可以直接受益。该书稿第四辑“穷根究底”是一组功力深厚、内容扎实的“五四”后三十年间中国新文学的研究文章。作者的研究态度和时下流行的“理论宏观探讨”不同,他只对一些广泛误传的被歪曲了的史实作环环紧扣的拔正,直至让史实的原貌完全呈现为止,这些文章大多在国家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发表后就引起全国乃至国外严谨学者的高度关注。比如,给鲁迅送《浅草》者并不是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注明的冯至,把李长之称为“李天才”的“首创”者是茅盾、胡风,而不是鲁迅等等,都是对史实辨正的重大具体贡献。 《书生清趣》第一辑“我行我素”,是作者谈他的书斋生活的一组文章,写他的书友,写他的每年一次的“黄金读写周”,写他的同行友人,并收有作者为别人的书所作的序跋,这些序跋文字也是很可耐读的散文。
《书生清趣》第二辑是写作者拜见、结识的十多位名作家,作者以真切、具体的直观勘察,把他见过的巴金、冰心、严文井等写得如见其人。
《书生清趣》的作者是一位在读书界颇爱欢迎的“书生”,他的已出的著作,凡是爱读书的尤其是爱读书话的,都以拥有为荣事。本书的全部文章都是首次结集出书,可以相信。《书生清趣》这本洋溢着书卷气息的著作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2015年3月15日 已读
休憩26th,书值三星,作者合我口味加一星,对书热诚的爱,身为编辑做的实事,都令我颇为赞赏,还不错的书话
书话
渣轩小辑/开卷文丛 豆瓣
作者: 戈革 2007 - 4
共推出子聪《开卷闲话三编》、戈革《渣轩小辑 》、叶至善《为了纪念》、刘二刚《午梦斋随笔》、吕剑《燕石集》、许觉民《雨天的谈话》、陈子善《探幽途中》、范泉《斯缘难忘》、施康强《牛首鸡尾集》、彭国梁《书虫日记》等10本。这是继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推出第一、二辑《开卷文丛》二十本之后的第三辑,属严肃的原创随笔,颇有品位,“对于建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和养育中国的读书人口,其贡献无法估量”。
2015年3月15日 已读
休憩25th,随笔集最难写好看,要不毛姆为啥如此之牛?作者脾气大,有些学问,爱打笔仗爱动怒,须知气大伤身啊啧啧
书话
文雅的疯狂 豆瓣
A Gentle Madness : Bibliophiles, Bibliomanes, and the Eternal Passion for Books
作者: [美]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译者: 陈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华尔街日报》盛赞“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唯一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的西方书话巅峰之作 出版20年畅销不衰
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代表作
全景描摹古今藏书家群像 向世间爱书人致敬!
《文雅的疯狂》是西方书话权威、殿堂级大师巴斯贝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书话的不朽经典,不仅内容宏博,横跨古今,而且篇幅浩大,格局恢弘。它讲述了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对书籍这一个世间最文雅精贵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书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且一个赛过一个。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外媒评论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话经典!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如果全美只推举一个书痴,则非巴斯贝恩莫属!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对于任何一个对书籍有着严肃兴趣,或是对藏书的疯狂本性有所好奇的人来说,《文雅的疯狂》都是必读之书!
——《纽约时报图书评论》(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文雅的疯狂》里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一个赛过一个!
——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文雅的疯狂》中数量惊人的藏书故事涉及不法交易和恶性竞争,证明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书籍依然激发着人类从崇拜到贪婪的浓烈情感。
——书单(Booklist)
一部气势恢弘,全面完整,精彩绝伦的藏书史与藏书家列传。
——《费城问询者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15年1月15日 已读
休憩5th,书话类第一,描摹了爱书如命的雅贼,收藏家,他们大多都是读者。当然也有只藏不读的投机者。我对版本无爱,但我是读者,也是资深的恋物癖,所以虽然我对他们豪掷千金或赌上毕生的行为不以为然,但阅读中的快感依然无与伦比。这本书中奇闻轶事也颇为赏心悦目,比如同性恋大藏书家为了本稀世珍本和女人去求婚;比如某藏书家偶然收藏二十五年色情文学全集后不堪重负捐赠出去,结果这批书以他命名,离奇流传千古;又比如四百年后仍让我敬仰其英风高致的书饕马利亚贝基。我看到一个又一个为书痴狂的人们,我也理解那种把玩摩挲一本书,如同拥有世界的情绪,依然老话,万事莫若读书好,哪怕只藏不读,也比不读也不藏好得多。
书话
搜书记 豆瓣
作者: 谢其章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7
我的买书,初无方向,兴趣所至,“揽进篮子都是菜”,很是交了一笔学费后,慢慢才悟出一点道理。买书,无非几个动机,一点动机没有也是一种动机,听了别人介绍后买书是从众心理,专买名著和畅销书是最多的一种动机,纯粹为了实用也是比较多的动机,最等而下之的是为了装样子的买书。
我买书算比较多的人,读过的书或者认真读过的书却少之又少,所以我写买书记远多于读书记。总是给自己一个理由,将来会读的,现在准备着是“蓄书娱老”。为了在读书与买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此次写《搜书记》是个契机,可以细细查查以前着急八火买的书都读了没有?迄今翻过没有?是不是可以宣布买书到此为止,读书从此开始呢?
2014年12月3日 已读
休憩104th,不同领域,不同年代,不同爱好,不同身份,荡漾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是相同,正所谓一言会心,终生莫逆
书话 读书 谢其章
疏林陈叶 豆瓣
作者: 李福眠 2007 - 5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拙书所述,为书林边缘一布衣书虫,自朝气少年迄天命年间,由购书淘书,历睹书林页页骀荡籍华之陈事。
韶光流逝,芳林衍变疏林;夕晖暮,桠枝勾忆陈叶。疏林与书林同音,陈叶乃书林旧事。拙集因名为《疏林陈叶》。
2013年6月15日 已读
休憩184th,挺低调的一本好书,作者自己淘书的记忆和所得书的讲解与背景,读来非常长知识,作者是懂书人,眼光高又识货,旁征博引,此书可以直接做史料
书话
寻诗散录 豆瓣
作者: 刘福春 2008 - 9
《寻诗散录》主要内容:上世纪80年代初,我承担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的《中国现代新诗集总书目》的编撰工作。为此,我用五六年的时间寻访了五十多家图书馆和一些私家藏书,阅读了大量新诗书刊,并与许多诗人建立了通信联系。随着新诗资料掌握逐渐增多,也学着撰写了一些有关新诗的书话文字,并以《寻诗散录》、《中国新诗百年珍品》等题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发表。我的理想是完成一部《新诗书刊叙录》,从第一本诗集、诗刊写起,每本(种)一段文字,包括内容提要、版本变化、当时的批评、作者的生平等,集考证、辑录于一体,运用传统的治学方法,对新诗文献进行较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2013年6月13日 已读
休憩180th,这个系列的书其实都还不错,质量中规中矩,趣味性略逊,但是划分在史料范畴就大有可观了
书话
金台小集 豆瓣
作者: 姜德明 2008
煮雨文丛
2013年6月13日 已读
休憩179th,姜德明姜老原来住在金台夕照一代,真是不远。本书内容多为民国时期文坛书坊轶事,作者是正人,又配合所收藏名人尺牍,可信度当在陈巨来书之上。特别语及蒋公执政,通货膨胀最烈之时,书籍无人问津,价格在废纸之下,大批宋明刻本被化成纸浆,卖花生熟食的小贩买来宣纸木刻书籍撕成残叶包裹货物,闻之痛心疾首,书灾之始岂是文革?乱世经典命数不如太平年间励志书成功学,可见无论人与物,出生伊始命运已定七成,闻之令人酸鼻
书话 姜德明
为什么读书 豆瓣
Pourquoi lire?
6.5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夏尔·丹齐格 译者: 阎雪梅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无论书的介质如何变化,阅读始终会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丹齐格以资深书虫的历练和作家的精巧敏锐,写下了书中的七十余篇文章,将读者引上读书这条无用却意义重大的不归路。
文学是毫无用处因而无关紧要的吗?人们通过阅读向生活抗议还是获得生命的扩展和延续?阅读会让我们变成功利自私、贪得无厌的人吗?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炫目的新鲜感,还是对自我判断的印证?获得智慧必得以泯灭童真为代价吗?阅读是否能改变一个人?……
围绕各种读书话题,丹齐格在书中分享他精辟独到而又体贴入微的阅读心得,其中有切实的建议、甜蜜的赞美、尖刻的讽刺,还有新鲜的阅读观念:阅读是文学的姊妹,读者借助他们展开与死亡与时间的拉锯战。
作者精英主义立场鲜明,幽默的文字透露亲切与率直,却并不流于浮泛。文字密致,耐人回味。箴言警句不时灵光乍现,思考充满机锋与创意,独到的见解读来令人兴奋、畅快。作者带给我们一种令人叹服倾倒、大呼过瘾的阅读哲学,它只给我们带来一个渴望:读书!
2013年4月30日 已读
休憩139th,尚未终结的书话热浪潮中无诚意敛财的诸多作品之一,但我还是挺喜欢这本,虽然没有营养,没有价值,但是作者看很多问题的方式,对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和我一模一样,这本书的写作难度也非常的低,就当是对我自己的看好,我没有打二星,而现在困扰我的只有一件事,怎么没人要我写本这样的书呢,手拿把掐啊哥哥
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