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望着我 (2004) 豆瓣
Comme une image
导演: 阿涅丝·夏薇依 演员: 阿涅丝·夏薇依 / 让-皮埃尔·巴克里
其它标题: Comme une image / Look at me
年仅二十岁的美丽姑娘罗丽塔·卡萨德,除了拥有貌美迷人的外表之外,其作为杂志模特女郎的职业更是令众多同龄的女孩们艳羡不已。然而,生活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满幸福,她与作家父亲的微妙关系几乎令她改变了对人生的一切观点。她美丽、她光鲜、她嫉妒甚至仇恨年轻的继母……全因她父亲一人。一个生活充满“怪异”的女孩就这样迫切地需要着父亲的感情,就这样“个性”的生活着,哪管是父亲能“看”她一眼。
2015年9月11日 看过
每个人物都不单薄,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且耐人寻味。台词琐碎,但根本没有无用的话。非常好看的法式小品电影,缺点是稍嫌太长了。
欧美商业片 法国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包法利夫人 豆瓣
Madame Bovary
9.1 (73 个评分) 作者: [法]福楼拜 译者: 周克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称的贵族教育后,又受到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嫁给平庸无能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做续弦后由失望逐步陷入堕落的泥潭,最后在高利贷逼迫下服毒自尽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第一部杰作。
契诃夫的一生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陈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的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人,并没有因其不幸的身世而遭到贬低。穷困潦倒,拖家带口,体弱多病,安东·契诃夫的一生历尽坎坷。其中艰辛,被朴实的语言一一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他生于苦难,长于苦难。过去,我们只因他的作品而爱戴他,崇拜他。如今,我们对他的爱戴和崇拜将更进一步。这应归功于这本传记。它在世界文学史上铭刻下了动人的篇章。经由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将令我们感到更加亲切,也更容易接近。
——让-雅克·贝尔纳(法国剧作家)
--------------------------------------------------------------------------------
内容简介:
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一生历尽坎坷,他拖家带口,体弱多病,穷困潦倒。然而,他又是勇敢、顽强和勤奋的。他二十六岁业已成名,家喻户晓。但是他最初写小说只是“玩玩”,但他缺乏自信,甚至不敢署自己的名字。是一位年过六十五岁的老作家在偶然读到他的一篇小说并被他打动后,富有远见地与他通信,鼓励他,指导他……
作为俄裔作家,内米洛夫斯基从小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契诃夫的文学精神。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传记作品中,内米洛夫斯基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契诃夫,并且超越了对其人生的呈现,令我们的阅读之旅愈加荡气回肠。
2015年2月17日 已读
文学性很强的作家传记,充满散文化的抒情气息。虽然对场景的具体描述很少,但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生活的泥沼中以悲悯的情怀实现自我拯救并救赎了文学精神的作家形象。只是内米洛夫斯基将契诃夫的人生描述得实在是过于阴郁,不知是否有失偏颇了。
人物传记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俄罗斯 外国文学 文学
社会学有什么用? 博客來 豆瓣
À quoi sert vraiment un sociologue
8.0 (7 个评分) 作者: 弗朗索瓦·迪贝 译者: 陈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 4
社会学到底有什么用?作为知识的生产者,社会学家能够屈从于有用性吗?社会学家是一群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人?社会空想理论家?亦或是社会专家?社会学家总是急于探究其他人有什么用处,他们对自己提出过这个问题吗?弗朗索瓦•迪贝,法国社会学家、波尔多第二大学和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教授,作为一名资深的社会问题研究者(学校、社会运动、郊区、公正),邀请我们一起在这本《社会学有什么用?》中分享他的社会学家视点。
海报:
吸烟/不吸烟 (1993) 豆瓣
Smoking/No Smoking
7.6 (5 个评分) 导演: 阿伦·雷乃 演员: 萨宾·阿泽玛 / 皮埃尔·阿迪提
其它标题: Smoking/No Smoking
1993年,法国电影大师阿仑·雷乃推出了《吸烟/不吸烟》,这是一部奇异的影片,或者说这是一套长达五个小时的孪生影片。影片尽管保留了原著中的故事发生地以及舞台剧夸张的表演风格,却放弃了内景全部在室外空间展开。更叫人惊奇的是,影片中四男五女九个人物,全部由萨宾娜·阿兹玛和皮埃尔·阿迪蒂两位演员饰演。
他人的品味 (2000) 豆瓣 TMDB
Le goût des autres
7.4 (10 个评分) 导演: 阿涅丝·夏薇依 演员: 安娜·阿尔瓦罗 / 让-皮埃尔·巴克里
其它标题: Le goût des autres / 遇见百分百的巧合爱情
卡斯特拉(让-皮埃尔·巴克里 Jean-Pierre Bacri 饰)英俊多金,唯一的缺点就是为人粗鲁品味极差,一次偶然中,卡斯特拉在剧团里结识了名为克蕾拉(安娜·阿尔瓦罗 Anne Alvaro 饰)的女演员,后者的美丽和柔情让卡斯特拉很快便坠入了情网。
巧合的是,这并不是卡斯特拉同克蕾拉的初次见面了,原来,克蕾拉曾经担任过卡斯特拉的英语家庭教师。就这样,卡斯特拉展开了对克蕾拉的热烈追求,尽管卡斯特拉出手阔绰又挖空了心思想要讨好心上人,但克蕾拉却依旧对他不冷不热,个中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卡斯特拉那糟糕透顶的品味让克蕾拉望而却步。最终,卡斯特拉能否令克蕾拉回心转意呢?
2015年1月2日 看过
好看。法国电影的叙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大概脱胎自他们的文学吧。
欧美商业片 法国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名士风流 II 豆瓣
Les Mandarins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波伏瓦以自己所处的写作、政治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知识分子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的命运,刻画出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历经磨难而坚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视功名而始终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学家,有锐意进取而终于落拓的活动家……
这部小说有纪实的影子,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高老头 豆瓣
作者: 巴尔扎克 译者: 韩泸麟 1993 - 7
本书为2006年11月第12次印刷。
退休面粉商高老头被他的两个亲生女儿榨干钱财,悲惨地死在阁楼里;贵族青年拉斯蒂涅克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迈出了向上爬的第一步;苦役逃犯引诱拉斯蒂涅克,合谋争夺遗产,身份暴露后被捕;巴黎贵妇人情场失意,退出上流社会。本书以四条线索贯穿全书,揭露了十九世纪初巴黎社会中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揭示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漂亮朋友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伊·德·莫泊桑 译者: 王振孙 1993 - 1
全书收作者像、插图、剧照6幅,译本序(郑克鲁著,长达13页)、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皮埃尔和让》全文,附录《论小说》(莫泊桑文论名篇)。
茶花女 豆瓣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1993 - 10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10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邻居勃吕当司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杜瓦先生的儿子阿芒·杜瓦,他风狂地爱着茶花女。
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勃吕当司向玛格丽特讲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芒离开她一晚上。阿芒出去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
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芒的父亲杜瓦先生写的,他想骗阿芒离开,然后去找玛格丽特。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是要退婚。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让。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阿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
阿芒禁仍深深地怀念着玛格丽特,他又失魂落魄地来到巴黎。他决心报复玛格丽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处处给她难堪。骂她是没有良心、无情无义的娼妇,把爱情作为商品出卖。玛格丽面对阿芒的误会,伤心地劝他忘了自己,永远不要再见面。阿芒却要她与自己一同逃离巴黎,逃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紧紧守着他们的爱情。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因为她已经起过誓,阿芒误以为她和男爵有过海誓山盟,便气愤地把玛格丽特推倒,把一叠钞票扔在她身上,转身离去。玛格丽特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玛格丽特受了这场刺激,一病不起。男爵与阿芒决斗受了伤,阿芒出国了。新年快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严重了,脸色苍白,没有一个人来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杜瓦先生来信告诉她,他感谢玛格丽特信守诺言,已写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诉了阿芒,现在玛格丽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见到阿芒。
临死前,债主们都来了,带着借据,逼她还债。执行官奉命来执行判决,查封了她的全部财产,只等她死后就进行拍卖。弥留之际,她不断地呼喊着阿芒的名字,“从她的睛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她始终没有再见到她心爱的人。
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从日记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阿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名士风流 I 豆瓣
Les Mandarins Ⅰ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波伏瓦(BeauvoirS. D. )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名士风流1》有纪实的影子,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2014年6月24日 已读
非常非常喜欢,跟题材和叙事都有关。二战后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挣扎和彷徨;因为是第一次读波伏瓦,不清楚跟她所在的文化圈人物的对应关系,但却一点也不让我觉得距离遥远。书中人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天仍不过时,我越来越认为,政治是每个人——不只知识分子——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本质性的问题之一。有一种作家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我很后悔让《回忆少女时代》和《第二性》在我的书柜里白躺了十多年。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
幽谷百合 豆瓣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韩沪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 - 1
《幽谷百合》内容简介:青年贵族费利克斯追求莫瑟夫伯爵夫人。伯爵夫人丈夫暴戾,家庭生活缺少乐趣。他的介入,掀起她感情上的波澜。她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对丈夫保持忠贞。弗利克斯后去巴黎,经不起贵妇迪物利小姐的诱惑,附入情网。伯爵夫人得悉,悲痛欲绝,把死当作是天主的恩赐。弥留之际,弗利克斯赶到,她在临终时给他的信中吐露了情衷。这是一曲哀婉动人的爱情悲歌。古堡发生的故事中,却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幻的风云。“百日政变”的影响,宫廷变化,老贵族的流亡生活,年轻贵族巴黎发迹,等等,无一不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这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法国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再见语言 (2014) 豆瓣 TMDB
Adieu au langage
7.2 (50 个评分)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演员: 海洛依丝·戈多 / 卡迈勒·阿德里
其它标题: Adieu au langage / 告别言语(港)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
——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
局外人 豆瓣
8.8 (7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译林出版社 1998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豆瓣
L'Amour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东亮 2011 - 11
《爱》堪称《劳儿之劫》的续篇。 沙塔拉这一座爱情之城,回忆之城。在这片荒凉之地走来了旅行者,行走的男人,还有闭着眼睛休息的女人。他们相互间仿佛很陌生,然而在走动中,问询中渐渐地认出了对方,也渐渐忆起了遥远的过去,逝去的沙塔拉。想象中,回忆中的沙塔拉引出了多少诗意和梦想、激发出多少爱的欲望。 《爱》的作者是玛格丽特·杜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