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坏血 (1986) IMDb 豆瓣 TMDB
Mauvais sang
8.3 (152 个评分) 导演: 莱奥·卡拉克斯 演员: 米歇尔·皮科利 / 朱丽叶·比诺什
其它标题: Mauvais sang / The Night Is Young
这部电影将写实与科幻合而为一。一种传染性性疾病STBO正在国内蔓延,它通过没有感情的性活动传播。
小偷马克和汉斯欠一个美国女人一笔钱,她限他们两个星期还。他们打算去偷一种专治类似艾滋病的药剂,然后高价转卖。于是他们雇来了亚力克斯,一个正在跟16岁女友丽莎分手的青年。但在计划实施之前,他迷恋上了马克的情妇安娜。丽莎却并没有死心,在他们动手那天她来到了巴黎,使得事情更加复杂化……
当然,这是个悲剧。Love that burns fast but lasts forever.
这是导演Leos Carax继《男孩遇见女孩》后的第二部作品,继续他对青春和孤独等题材的关注,也就是在此片的五年之后诞生了影史经典之作——《新桥恋人》。
2013年6月3日 看过
《新桥恋人》五年前的同班底。镜头语言的先锋性很有戈达尔风,令人入迷。纯正的青春片,速度、激情、血液、悲伤、看上一眼即迸发的狂爱。唯一暖色是女主角的衣服和唇色。拍出了“残酷”,哲学化且不煽情。男主角忆童年插曲是神来之笔,对白/独白超精彩,比诺什和Julie Delpy都美呆了。法国电影没治了。
JulietteBinoche Leos_Carax 欧美商业片 法国
短岬村 (1955) 豆瓣 TMDB
La pointe-courte
7.7 (54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西尔维亚·蒙福尔 / 菲利普·努瓦雷
其它标题: La pointe-courte / 短角情事(港)
新浪潮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处女作,短岬村也正是瓦尔达成长的地方。
影片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年轻男子路易(Philippe Noiret 菲利普•努瓦雷 饰)回到家乡短岬村,一个位于法国赛特区的渔港小村。与之生活了四年的妻子艾拉(Silvia Monfort 西尔维娅•蒙福特 饰)随后也来到了这里。路易对短岬怀有强烈的感情,艾拉却对这里感到陌生。不论两人如何努力,隔膜感还是使他们原本平淡的关系进一步陷入危机。夫妻俩在短岬的日子里,探讨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另一方面,政府派来调查员调查短岬污水的情况,村民们团结起来驱逐外来者。短岬的生活波澜不惊……
2013年6月2日 看过
除了瓦尔达,哪个导演能在26岁时拍出这么棒的处女作?从头至尾的构图都是如此美和精细,细节直白动人。渔民们最平淡的生活带出了一种真实的诗意,而那对情侣间讨论爱与生活的细语则为影片的诗意锦上添花。这是真正的有抒情性的电影。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经典
独行杀手 (1967) TMDB 豆瓣 Min reol
Le samouraï
8.3 (241 个评分) 导演: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演员: 阿兰·德龙 / 弗朗索瓦·佩里埃
其它标题: Le samouraï / 武士
杰夫(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饰)是一名沉默寡言的杀手,他住在一间旅馆里,仅与一只鸟为伴。独来独往的他接到委托暗杀俱乐部的老板,尽管行动天衣无缝,但警察还是扣押了他。钢琴女马蕾莉(凯茜·罗齐尔 Cathy Rosier 饰)认出了杰夫就是当天的可疑男子,但她却选择了包庇杰夫,这使杰夫心生疑虑。杰夫找到中间人结算工钱,没想到中间人开枪打伤了他。逃过一劫的杰夫暗中查明了雇主的身份,找到并且杀死了他,但同时,他发现,当初袒护他的马蕾莉,居然是雇主的情人。心情复杂的杰夫举着手枪来到俱乐部质问马蕾莉,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警察乱枪打死,事后,警察们发现,杰夫的手枪中并没有子弹,他这一行为的意义也成为了一个永远的秘密。
2013年5月30日 看过
拍得有点像布列松。一部反高潮的杀手电影,一切细节都带着哲学气息,孤独是它的主题。金属光泽的色调极冷而美,配乐很棒,阿兰德龙很帅。情节推进异常缓慢减弱了观影的愉悦感,需要观众耐心细品。
Jean-Pierre_Melville 意大利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可怕的孩子们 (1950) 豆瓣
Les enfants terribles
7.2 (29 个评分) 导演: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演员: 妮科尔·斯黛芬 / 爱德瓦·德米特
其它标题: Les enfants terribles / The Strange Ones
影片改编自1929年发表的让·考克多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一对姐弟的非正常生活。他们之间进行着外人看起来过分的游戏,但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必要的。在新人走进他们的生活之后,嫉妒和欺骗产生了。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曾执导《独行杀手》《红圈》等着名影片。他并非科班出身,因为喜欢电影自组独立制片公司开始从事创作。但当时他忽视法国电影界传统的制片方式,很受到各方面的注意,特别是受到诗人让考克多的赏识。因此考克多提供一千七百万法郎的制片费,请他导演他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结果很成功,而被誉为战后法国电影界最有才华的新人,被视为法国新潮电影间接的先驱者。
Elisabeth is very protective of her teenage brother Paul, who is injured in a snowball fight at school and has to rest in bed most of the time. The siblings are inseparable, living in the same room, fighting, playing secret games, and rarely leaving the house; though Paul's friend Gerard often stays with them. One day Elisabeth brings home Agathe to live with them also. She bears a strong resemblance to Dargelos, a schoolboy whom Paul had a crush on, and who injured him. Paul and Agathe become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causing Elizabeth to be very jealous.
大致意思是关于兄妹和介入者的感情纠葛,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部分灵感源于此片。
2013年5月15日 看过
梅尔维尔执导的科克托作品。病态、怪诞、戏剧化,又真实、迫近。三/四角关系和对同性爱的表现在1950年已然是先锋了吧,再加上精彩的对白、极为跳跃的叙事和富于象征性的场景/布景,这片子厉害!姐弟俩时不时歇斯底里大吵,过瘾,看此片可助人发泄情绪。
Jean-Pierre_Melville Jean_Cocteau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阿涅斯的海滩 (2008) 豆瓣 TMDB
Les plages d'Agnès
9.2 (116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阿涅斯·瓦尔达 / 简·伯金
其它标题: Les plages d'Agnès / 阿涅丝的海滩
八十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生日之际以《爱格尼斯的海滩》这部充满温情的幽默佳片为自己庆寿,实在是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影片利用重构的手法,她与丈夫德米电影中的一些片断来重现这位导演一生中的的重大事件。影片探讨的是人性,而非电影。观众可以看到,丈夫德米去世之前,阿涅斯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013年5月6日 看过
一部让人感动至泪奔的艺术家自传。瓦尔达娓娓道来,但总是不断回到雅克德米——她逝去的终身伴侣身上,那些像拍风景般缓慢移动的镜头里的白发和眼睛……深情、才华、敏锐的感受力、奇异的创造力、旺盛的精力,造就了这位新浪潮教母。对艺术家来说,活得长很重要啊!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纪录片
天涯沦落女 (1985) 豆瓣 TMDB
Sans toit ni loi
8.5 (115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桑德里娜·博内尔 / Setti Ramdane
其它标题: Sans toit ni loi / 无法无家
一天清晨某村庄的沟壕里出现了一具僵死的女尸。在警察的调查下,死者莫娜(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 饰)的流浪岁月由此被揭开。她身背大包四处露营,与落魄的流浪汉同居在一处房子里,一起抽烟睡觉。一个老妇人的女仆尤兰德满心羡慕莫娜和流浪汉的自在状态,不满男友保罗的简单粗暴。某夜保罗入室行窃打昏流浪汉,莫娜随即不辞而别。接下来她遇到了一对放牧的夫妇,他们给了她土地和住所,期望她能努力过上平静踏实的日子。莫娜不以为然重新上路,在路上搭便车结识了以研究树木为职业的兰迪尔,兰迪尔给予了莫娜短暂的帮助后两人便分道扬镳。此后莫娜又在途中结识了剪葡萄树枝的工人阿兹,无人知晓莫娜的流浪将把她引向何处……
2013年5月4日 看过
从短暂的明丽到长久的灰暗,从丰饶的田野和大海到阴黑的水沟,人生如此广阔又如此悲哀。瓦尔达借人物之口说:“如果选择自由,就等于选择孤独。如果不停下来,就会走向毁灭。”非典型公路片,实际上是流浪片。女主角脚上破烂的红色靴子衬里是最后的生命力。我爱瓦尔达。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幸福 (1965) 豆瓣 TMDB
Le bonheur
8.4 (90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让-克洛德·德鲁奥 / Claire Drouot
其它标题: Le bonheur / 随机行事
一直以来,弗朗索瓦(让-克劳德·德鲁奥 Jean-Claude Drouot 饰)与妻子孩子过着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一次偶然中,弗朗索瓦结识了伊美利(Marie-France Boyer 饰),让弗朗索瓦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伊美利竟然是如此的让他感到心动,为此不惜背叛家庭。
就这样,弗朗索瓦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生活开始了,他既没有因此而怠慢妻子,却也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忠而感到内疚,恰恰相反,这段双重生活竟然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和充实的日子。终于,弗朗索瓦将自己有外遇的事情告诉了妻子。没过多久,妻子溺水生亡,伊美利替代她正式成为了弗朗索瓦家中的一员,日子还在继续,但对于弗朗索瓦来说,有些东西永远的失去了。
2013年4月19日 看过
女性主义的悲歌,标题非常讽刺。瓦尔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褒义)讲故事的能力不输侯麦,平淡之中有生活的残酷真相。布景与人物服饰都配合着鲜艳、饱满的色彩美学,几个跳跃式剪切的镜头都是神来之笔,虽突然但流畅,真是平凡中满是先锋与实验性。这真的是功力啊!瓦尔达三十七岁时的作品,啧啧!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穆府的歌剧 (1958) 豆瓣
L'opéra-mouffe
8.1 (28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Dorothée Blank / 安托万·布尔塞耶
其它标题: L'opéra-mouffe / Diary of a Pregnant Woman
幕府歌劇是一位懷孕女人的筆記,它是關於巴黎一條優美小街叫幕府達(Mouffetard)的故事,Varda 暱稱它為–幕府(La Mouffe)。那裡到處都是傳統的巿集、咖啡廳和麵包店…。
1958年 Bruxelles 的萬國博覽會有一項實驗電影的展覽,主辦單位希望 Varda 能有影片參加,這給了她一個拍片的動機。帶著一張鐵製的折疊椅,和一台借來的 Paillard 付有三個鏡頭之轉盤的十六釐米攝影機,外加一個照相用的腳架,Varda 獨自一個人便拍了起來。當時懷孕的她於是決定以很個人化的眼光去拍這條她很熟悉的街道。流浪漢已經是一個導演所觀注的主題,觀眾也一定很快就會發現,片中 Varda 對人的關注遠勝於風景。在她的眼中,所有這些路上的老人和流浪漢都曾經是嬰兒。本片的片名來自 Pabst 改編 Brecht 的《四便士歌劇》。如今這條悠美的街道早已成為巴黎著名的觀光聖地,1993年又再度出現在 Kieslowski〔奇士勞士基〕的《藍色情挑》裡,但景緻已經截然不同。
Varda 曰:
『因為當時我懷孕,於是影片正好回應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幕府附近,一個懷孕的女人該會有甚麼樣的世界觀呢?(……)那應該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與真正絕望間的矛盾。整部影片都是源自於懷孕這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懷孕是一件可以使想像力質變–直到成為精神官能症的事情。也就是讓它存在於一種充滿活力的狀態。影片一直保持著一種不協調作品的語調。我有一個很快樂的懷孕過程,我將它轉換成一個幕府的女人可能會有的情境。敏感度不是我們所體會到的,而是我們所可能體會到的。』
與 Raymond Bellour 和 Jean Michaud 對談,CINÉMA 61, n°60, 1961年10月
2013年4月5日 看过
30岁时孕中的瓦尔达亲自摄影所拍短片。画面是对人生的冷静观察,而音乐又传达出一种悲悯的情怀。其实我只是因为「克利奥」的DVD取不出来了,不得不看完所有附带extras......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短片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回忆与逸事 (2005) 豆瓣
Cléo de 5 à 7: souvenirs et anecdotes
8.4 (10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Éric Berlouin / 多萝泰·布兰克
其它标题: Cléo de 5 à 7: souvenirs et anecdotes / 回忆与逸事
More than 40 years after making "Cléo de 5 à 7," Agnès Varda invites her star, two other cast members, and her assistant directors to look back. She takes us through the film, from opening scene to the end, visiting its Paris locales, placing her aged actors in the same spots, telling stories, and listening to others' reflections on the making of the film. She and they talk about making a film on a low budget, its showing at Cannes, and trying to fix a problem in the last shot. Her assistant directors discuss casting, costumes, sets, and the ways the film changed their approaches to filmmaking. Scenes from "Cléo" are included throughout the documentary.
2013年4月4日 看过
四十多年后瓦尔达谈论「克利奥」一片的拍摄想法和背后逸事。一部严肃的艺术片背后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艰苦工作。她对时间主题的理解,对场景、服装、道具的苛刻要求,以及她如何把握演员对创作意图的传达,在这部短片里都可以看到。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法国 短片 纪录片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1962) 豆瓣 TMDB
Cléo de 5 à 7
8.8 (380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科琳娜·马尔尚 / 安托万·布尔塞耶
其它标题: Cléo de 5 à 7 / 五至七时的奇奥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2013年4月4日 看过
很喜欢本片的摄影,稳重而生动、有重点。瓦尔达34岁时拍出的代表作。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达到一种普遍人性的释放。巴黎街头的一切人和景在等待诊断结果的女主人公眼里都有了象征意义,但最后观众跟她一起意识到,自由来自象征符号褪去后的生活的真实。片中片「在桥上」也是一则隽永的哲理小品。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经典
艾格妮捡风景:两年后 (2002) 豆瓣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deux ans après
8.7 (28 个评分)
其它标题: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deux ans après / The Gleaners and I: Two Years Later
法國人周街執垃圾吃的人,當中還有碩士生,吃了八年所謂的垃圾,其實是大型超市棄掉的過期食物,他是富裕城市裡的另類分子,不工作一樣可以活得好長命,吃別人不吃的食物,一樣行得企得。有位老人喜歡收藏塑膠公仔,他創作的公仔城堡絶對是藝術品。最欣賞是八十幾歲的女導演,生鬼有趣,靈感處處。
一个唱,一个不唱 (1977) 豆瓣 TMDB
L'une chante, l'autre pas
8.6 (35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泰蕾兹·利奥塔尔 / 瓦莱莉·迈蕾丝
其它标题: L'une chante, l'autre pas / One Sings, the Other Doesn't
通过两位女性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生活,Varda构筑了一部女性主义的历史。故事描述了两位迥异的妇女15年的关系。她们都体会到了西蒙娜·波伏娃的那句名言:“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她们是后来变成女人的。”
Pauline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女孩。与其家庭的传统保守大相径庭,她17岁时离家立志要做个歌手。Suzanne年纪稍大些,是个农村姑娘,她的情人自杀了。她独自带着两个私生子,第三个也快要出生了。尽管两个女性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她们却仍然相处融洽。
后来她们被迫分开了。Suzanne去了法国南部,建立了一个家庭计划中心。Pauline则组织了一个女性的吟游乐队,以她们的歌曲促使人们觉醒。多年以后,Pauline和Suzanne在一个争取堕胎权利的集会上又相遇了。她们重新回到从前。
2013年4月1日 看过
法国新浪潮大师们的片子里总有既能stand out又真实无比的细节。悲伤而充盈着生命感,抒情且携带真实的质感:再深刻的主题也还是需要故事和细节来撑起的。瓦尔达,实在是细腻,而且够女性主义。
Agnès_Varda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 豆瓣 TMDB
Jacquôt de Nantes
9.2 (95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Philippe Maron / Edouard Joubeaud
其它标题: Jacquôt de Nantes / 南特的雅克
法国1991年有”法国电影新浪潮祖母“之称的艾格尼丝.瓦达(《拾穗者与我》)执导的人物记录片,是对其丈夫、法国著名导演雅克德米(《秋水伊人》《柳眉花娇》)的一次生平记录。
雅克德米在30年代末还是个小孩,他的父亲拥有一个汽车库,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理发师,有着的家庭生活。他喜欢唱歌并且爱看电影,对所有类型的演出形式都着迷,他买了一架照像机拍摄他的第一个业余影片。这部影片通过他最亲密的人的角度,对雅克德米童年和职业生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审视。
奥菲斯的遗嘱 (1960) 豆瓣 TMDB
Le testament d'Orphée, ou ne me demandez pas pourquoi!
8.4 (40 个评分) 导演: 让·科克托 演员: 让·科克托
其它标题: Le testament d'Orphée, ou ne me demandez pas pourquoi! / 奥菲的遗言(台)
剧情梗概:一位18世纪的诗人通过时间隧道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他遇到了许多让他死亡又让他重生的事物。可是他还是必须面对死亡的洗礼,他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吗?
考克多的银幕绝唱,可视为他私人日记的公开,展现了艺术家、艺术创作以及艺术梦想之间的互相作用,是他向电影艺术的道别。一位18世纪的诗人通过时间隧道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他遇到了许多让他死亡又让他重生的事物。可是他还是必须面对死亡的洗礼,他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吗?
2013年3月25日 看过
天才的绝唱,美好的诗人电影。实与虚的界限被彻底打破,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出入,与自己的人物交谈时间和永恒,追问艺术表达的边界。视觉在片中"退化"成了一种辅助,回到语言这一诗人的基本工具。这是一部神奇且动人的电影。
Jean_Cocteau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经典
让·谷克多:无名艺术家的肖像 (1983) 豆瓣
Jean Cocteau: Autoportrait d'un inconnu
导演: 埃德加多·科萨里伊斯基 演员: 让·科克托
其它标题: Jean Cocteau: Autoportrait d'un inconnu / Jean Cocteau: Autobiography of an Unknown
2013年3月20日 看过
帮助了解科克托艺术理路的好片子,基本上是他的自述。"All poets are mediums and work-hands of this mysterious force that inhabits them. Inspiration should be called expiration.Its something that emerges from our depths, our night, and a poet tries to lay out his night upon the table
Jean_Cocteau 法国 纪录片
诗人之血 (1932) TMDB 豆瓣
Le Sang d'un Poète
8.0 (110 个评分) 导演: 让·科克托 演员: 恩里克·里韦罗斯 / 伊丽莎白·李·米勒
其它标题: Le Sang d'un Poète / The Blood of a Poet
《诗人之血》,是法国人考克多纵横于诗、小说、戏曲、绘画等创作世界后,作为走向电影世界的第一作,也是当时盛行的先锋派电影(avant-grade film)代表之作。披着假面具的考克多和写着 “诗全部都是纹章,所以,有必要读解诗人的血和眼泪。” 的字幕出现在观众面前,全篇洋溢 着主人公那异想天开、荒谬无规的世界,考克多的要素(个人的体验、私人的神话世界),通过把电影技巧融合在自己的 “死与再生” 的独特观念来展现出一个形象化的故事,影像的时间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的瞬间得到了意义上的统一。电影对于考克多来说,就像是能够实现 “不死鸟术” 的魔法媒介,他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表现方式的,衍生于边缘生命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他对 “艺术家死而复生” 的命题作终生的反复追求。
2013年3月17日 看过
酷炫!震撼!给跪!二十世纪以来的先锋电影们从科克托这里汲取了多少灵感?!具体感受要看完「奥菲斯的遗嘱」之后一起说,因为现在无语了......
Jean_Cocteau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短片 经典
科克托的真相与谎言 (1996) 豆瓣
jean cocteau mensonges et verites
导演: Noël Simsolo
其它标题: jean cocteau mensonges et verites / 谷克多的真相与谎言
谈论科克托的纪录片。涉及到科克托艺术实践的各个领域。他的朋友,崇拜者,情人,扶持对象纷纷接受采访,包括戈达尔,杨德洛维斯基,让马雷等人。还辑录了科克托的一些影像片段,这位大人,大概是有史以来影像纪录最多的文学大师了吧。。。难怪戈达尔说,科克托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电影人。
六大导演看巴黎 (1965) 豆瓣
Paris vu par...
7.4 (38 个评分) 导演: 克洛德·夏布洛尔 / 让·杜歇 演员: 让-皮埃尔·安德烈尼 / 斯特凡·奥德朗
其它标题: Paris vu par... / 巴黎见闻
1964年,正是法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六位电影大师有了个念头--要拍一拍发生在身边巴黎的故事。在很多电影找不到赞助商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个便宜的办法:先用16毫米的胶片拍,再放大到35毫米以作商业发行。这部电影就是《...眼中的巴黎》(Paris Vu Par...) 电影由六个小故事组成,充分反映了六位导演的技巧,但毕竟是短片,所以并未引起广大的关注。
Saint-German-des-Près
Jean Douchet 导演
第一个故事比较一般。一个美国少女爱上了一位英俊男子。一夜缠绵之后,男子便赶她离开。其实,这套不错的公寓是他的一个朋友借他暂住的,而他的朋友,今天就将回来。若干天后,少女在一节人体写生课上偶遇了他的朋友,于是他们一起回到那套公寓,她说出了自己的猜想。
Gare du Nord (北火车站)
Jean Rouch 导演
Jean Rouch原本是个人类学的研究者,后来开始拍摄纪录片,并逐渐转行拍电影。所以,他的电影在人类生存处境和心理刻画方面十分成功。北火车站讲述了一对夫妻,由于妻子不堪附近工地上杂音的干扰,一天早晨,两人陷入了争吵。接着的一个长镜头非常精彩,我们跟随着她走过长长的走廊,老式电梯,出门,过马路。突然,一辆汽车杀将出来,她邂逅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为她的美貌所倾倒,要求她随他而去,两人走到了北火车站的天桥上,镜头从起初的尾随,一段侧面晃动的近镜头逐渐转向了正面。我们看到他绝望的脸。他们谈论爱,她相信爱在最初的诱惑和逐渐的熟悉过后必然逝去,他则给她一个新鲜的幻想,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诱惑着她,而她坚称一切诱惑终将逝去,最初的神秘感无法永存。他开始从一数到十,说如果她不答应就跳桥自杀。一,二,三,四。。。故事的结尾是他纵身的一跃,她大声呼叫着,可为时已晚,铁路上的尸体在一个俯视的镜头里越来越渺小。
Rue Saint-Denis (圣-丹尼路)
Jean-Daniel Pollet 导演
圣-丹尼路讲述了一个洗碟子的工人里昂和一个妓女的故事。里昂西装革履,眼神犹疑,既不象一个嫖客,也不象一个洗碟子的工人。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他们一起去一家廉价餐馆午餐,妓女甚至付了饭钱,而里昂或许是第一次的缘故,显得有点害怕。最后,这一时刻终于到来。屏幕上一片漆黑。只听见妓女的声音:在黑暗里做没有什么不习惯吧?
Place de l’Etoile (埃托瓦勒广场)
Eric Rohmer 导演
埃托瓦勒广场在凯旋门附近。每天早上九点二十分,鞋店老板让马克总会准时穿过这个广场。有一天,因为在地铁里被一位红衣女子踩了一脚,所以在穿过广场的时候神情有些恍惚,撞到了一个寻衅闹事的男子身上。两人在扭打之中让-马克用伞将那个男子刺伤在地。随后让-马克陷入了惊慌中,他不顾穿梭的车辆一阵狂奔,并想象着那个男子已经死于他的伞下。他买来了当天所有的报纸,寻找莫须有的新闻。。。从此以后,他上班的时候总是刻意地避开埃托瓦勒广场。
Montparnasse et Levallois
Jean-Luc Gordard 导演
戈达尔的这部短片改编自Jean-Paul Belmondo的小说《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这是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莫尼卡是个脚踩两只船的少女,一天,她同时给两位情人伊万和罗杰寄出了情书。可是,信进了邮桶她才发现信装错了,于是她赶到了伊万那里,解释说她并不真爱罗杰,给罗杰写情书只是骗骗他而已,真正爱的还是他。谁知伊万把她赶了出来。她只好又到了罗杰那里重复了刚才的故事。结果得到了同样的下场。最后罗杰扔出了她的情书,原来信并没有装错信封。值得一提的是,据说戈达尔未向这部短片的摄影师Albert Maysles 透露任何剧情,以求电影呈现一种原本的“偶然”。
La Muette (耳塞)
Claude Charbrol 导演
耳塞也许是六部短片里最简单但最具有震撼力的一节。故事发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由于父母整天吵架,小男孩弄来了一付耳塞,有意思的是每当小男孩戴上耳塞的时候,电影也一样陷入了一片静默之中。一天,在一次剧烈的争吵中,母亲被父亲推下楼梯,血流不止。母亲大声求救,但男孩戴着耳塞,什么也听不见,兀自出了门去。。。
虽然这六部短片都不是六位大师的顶尖之作,但它们具备了新浪潮电影的基本特点:游离于传统的拍摄规则,用手提的摄像机,街头摄影,主题以年轻人为主,不涉及严肃的政治内容等。而且,这部电影完全以巴黎为场景,可称一部巴黎的另类写真。
2013年3月9日 看过
在赞叹新浪潮大师们的技术以前,我们应先赞叹他们所拍的内容。六个故事都是生活的普通场景,辅以不着痕迹的表演,当观众认为进入了生活的纹理,导演们大概正陷在自己的哲学思考里沉思或发笑。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凭的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巴黎在他们镜中,是平凡和不平凡每天都在发生的地方。
Claude_Chabrol EricRohmer JeanLucGodard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沙滩上的宝莲 (1983) 豆瓣 TMDB
Pauline à la plage
8.1 (176 个评分) 导演: 埃里克·侯麦 演员: 阿曼达·朗格勒 / 阿丽尔·朵巴丝勒
其它标题: Pauline à la plage / 海滩上的波利娜
年轻美丽的波琳正在和她性感的堂姐玛利恩在法国风景秀丽的大西洋海岸度假,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不久前三个男子诱惑她们陷入爱河。当谎言和欺骗妨碍他们多愁善感的情绪的时候,田园诗般的乐园不再甜蜜……波琳天真无邪的爱情观不再纯洁……
2013年3月7日 看过
普通的人物、简单平常的对白、有波澜却不惊的故事,这是侯麦的自然主义。有重要意义的事,往往就是像电影里表现的这样,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发生。但当生活平淡地继续,人们带着上路的东西其实早已无声地变得不同了。
EricRohmer 新浪潮 欧洲艺术电影 法国 经典
吾等何处去 (2011) 豆瓣 TMDB
وهلّأ لوين؟
8.1 (17 个评分) 导演: 娜丁·拉巴基 演员: 娜丁·拉巴基 / 阿德尔·卡拉姆
其它标题: وهلّأ لوين؟ / 人妻冲冲冲(台)
在坑坑洼洼的路边,一小队妇女正在向村庄里的墓地前行。她们走得很郑重,好像正在参加什么仪式。走在最前面的分别是塔克拉、艾美尔、伊冯娜、艾法芙和赛德。她们捧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的照片,行走在正午的烈日下。照片上的这些男人都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一命呜呼,只留下自己的家眷在国内辛苦地生活。一些妇女带着面纱,一些人则背着木质的十字架。她们身着黑色的衣服,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这一路上,她们共同的情绪就是——悲伤。
到达墓地门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这些女人主动分成了两堆,一堆是穆斯林,另一堆则是基督徒。
在这个被战争常年蹂躏的国家里,这一小群妇女打出的反战的旗号,并且身体力行地做着反战的事情。从外界到内部,她们都在经历着洗礼。所幸的是,她们的信念经过了怀疑、宗教和反对之声的考验,她们的友谊存活了下来。但是,当悲剧性的事件发生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做着反战、祈祷和平的事情呢?
2013年2月11日 看过
用黎巴嫩的一个村庄缩影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冲突。男性作为非理性的符号,而女性又一次成为苦难的载体和救赎的通路。轻松的歌舞小插曲更是简化了应有的复杂性。
欧美商业片 法国 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