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鼠来宝 (2007) 豆瓣 TMDB
Alvin and the Chipmunks
7.0 (157 个评分) 导演: 蒂姆·希尔 演员: 杰森·李 / 大卫·克罗斯
其它标题: 앨빈과 슈퍼밴드 / アルビン/歌うシマリス3兄弟
在人们的脑海里,活泼可爱的花栗鼠原本属于浓密茂盛的树林。那里才是他们生活、嬉戏的世界。但在无奇不有、无所不能的大银幕上,三只活蹦乱跳的花栗鼠则成为能说擅唱的活宝级人物(动物似乎更确切一点):穿红色帽衫的艾尔文 可以说是花栗鼠三人组的头儿,性格张扬爱搞恶作剧;穿蓝色帽衫的高个子西蒙 则是个爱安静且脑子充满智慧的家伙,鼻子上的黑边眼镜就能说明这一点;身形略显富态的西奥多 喜欢穿绿色帽衫,是个活泼、可爱好吃懒动的家伙。   这不三只穿着时髦的小可爱闯入了人类的世界,游荡到了一个穷困料到、事业失败的作曲家大卫·塞维尔 的门下。小家伙们二话不说就霸占了大卫的房子,为了说服大卫收留它们,三只花栗鼠也展露天分,原来它们不仅会说话,还很会唱歌。于是,在倒霉音乐人的建议下,一支花栗鼠合唱组应运而生。身兼合唱组经纪人及歌曲作者的大卫,在三只小可爱的帮助下,很快在竞争激烈的流行音乐圈名声大振。三只花栗鼠也在转瞬间成了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不过,调皮捣蛋的小花栗鼠可不是可塑性很强的人类歌手,要管住它们可花费了大卫不少的心思和力气。大卫·塞维尔穷困寂静的生活也在三只小动物的“帮助”下,热闹、混乱、一团糟……
2023年3月4日 看过
典型的好莱坞家庭温情片,乏善可陈。只不过三只小花栗鼠实在太可爱了!
动画片 欧美商业片 美国
斯托克 (2013) 豆瓣 Min reol TMDB
Stoker
7.6 (421 个评分) 导演: 朴赞郁 演员: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妮可·基德曼
其它标题: 스토커 / イノセント・ガーデン
恬静娴淑的女孩印蒂雅·斯托克(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18岁生日之际,惊闻父亲理查德(德蒙特·莫罗尼 Dermot Mulroney 饰)死于意外的噩耗。相对于和丈夫一向不睦的母亲伊芙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从小和父亲一起打猎的印蒂雅自然承受难以排遣的哀伤与痛苦。葬礼当天,一名有着和善笑容却周身散发阴冷气息的男子毫无征兆出现在斯托克母女身边。他是理查德的弟弟查理(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饰),自称刚刚结束环球旅行赶来。伊芙琳对查理表现出不加掩饰的热情和好感,并主动留查理在家中居住。而印蒂雅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叔叔怀有深深的抗拒与戒备之心。紧张的气氛在这个刚刚失去男主人的家中蔓延,斯托克一家朝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疾驰……
2022年11月21日 看过
在人物刻画上变态而深刻,视觉效果诡异且艳丽。真正去用摄影机讲故事,以画面推进情节,淡化对白并留给观众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是朴赞郁一直以来的优点。他的电影从来不会令人失望。内心的自由感仍然是观众会获得的主要观感:冷血杀手的自由也是自由。假如不是受委托拍摄这样一部美国商业片,本片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的100分钟时长,导演会有更多在纵深轴上塑造人物的可能性。
朴赞郁 欧美商业片 美国
Being a Character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Bollas Routledge 2003 - 7
Each person invests many of the objects in his life with his or her own unconscious meaning, each person subsequently voyages through an environment that constantly evokes the self's psychic history. Taking Freud's model of dreamwork as a model for all unconscious thinking, Christopher Bollas argues that we dreamwork ourselves into becoming who we are, and illustrates how the analyst and the patient use such unconscious processes to develop new psychic structures that the patient can use to alter his or her self experience. Building on this foundation, he goes on to describe some very special forms of self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tragic madness of women cutting themselves, the experience of a cruising homosexual in bars and bathes and the demented ferocity of the facist state of mind. An original interpreter of classical theory and clinical issues, in Being a Character Christopher Bollas takes the reader into the very texture of the psychoanalytic process.
Freud And Beyond 豆瓣
作者: Stephen A. Mitchell / Margaret J. Black Basic Books 2016 - 5
Freud's concepts have become a part of our psychological vocabulary: unconscious thoughts and feelings, conflict, the meaning of dreams, the sensuality of childhood. But psychoanalytic thinking has undergone an enormous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With Freud and Beyond, Stephen A. Mitchell and Margaret J. Black make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tic thinking—the body of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since Freud—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Richly illustrated with case examples, this lively, jargon-free introduction makes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accessible at last.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42 个评分) 作者: Lori Gottlieb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9 - 4
One day, Lori Gottlieb is a therapist who helps patients in her Los Angeles practice. The next, a crisis causes her world to come crashing down. Enter Wendell, the quirky but seasoned therapist in whose office she suddenly lands. With his balding head, cardigan, and khakis, he seems to have come straight from Therapist Central Casting. Yet he will turn out to be anything but.
As Gottlieb explores the inner chambers of her patients' lives -- a self-absorbed Hollywood producer, a young newlywed diagnosed with a terminal illness, a senior citizen threatening to end her life on her birthday if nothing gets better, and a twenty-something who can't stop hooking up with the wrong guys -- she finds that the questions they are struggling with are the very ones she is now bringing to Wendell.
With startling wisdom and humor, Gottlieb invites us into her world as both clinician and patient, examining the truths and fictions we tell ourselves and others as we teeter on the tightrope between love and desire, meaning and mortality, guilt and redemption, terror and courage, hope and change.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is revolutionary in its candor, offering a deeply personal yet universal tour of our hearts and minds and providing the rarest of gifts: a boldly revealing portrait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and a disarmingly funny and illuminating account of our own mysterious lives and our power to transform them.
My First Classical Music Book 豆瓣
作者: Helsby, Genevieve/ Chapman, Jason (ILT) 2009 - 2
This is a delightfully colourful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usic, aimed to fire the imagination of young children aged 5-7 years. Readers are asked to think about the different places in which we might hear music, whether it is in a concert hall, or just on television. They are then introduced to a selection of famous composers including Mozart and Beethoven, and learn about each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 families, from woodwind to percussion. Throughout the book children are referred to the accompanying CD so that they can hear examples as they read. Music on the CD includes Mozart's "Magic Flute", Williams'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Saint-Saens'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Holst's "Planets", Stravinsky's "Petrushka" and Prokofiev's "Peter and the Wolf".
2022年9月28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5】这本和上次推荐的My First Orchestra Book一样都是令胖丹爱不释手的儿童古典乐入门书。我也跟着很是享受。
契丹看世界 美国 艺术
My First Orchestra Book 豆瓣
作者: Genevieve Helsby Naxos Books 2014 - 3
2022年9月17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3】上次在露天音乐会上买的书,每天和胖丹一起翻阅。以绘画图示的方式为儿童讲解交响乐队里的各种乐器,并附有一张古典乐CD,每一曲都是相应乐器的华彩段落。孩子看得爱不释手,强烈推荐。
契丹看世界 美国 艺术
Becoming Myself 豆瓣
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作者: Irvin D. Yalom Basic Books 2017 - 10
Irvin D. Yalom has made a career of investigating the lives of others. In this profound memoir, he turns his writing and his therapeutic eye on himself. He opens his story with a nightmare: He is twelve, and is riding his bike past the home of an acne-scarred girl. Like every morning, he calls out, hoping to befriend her, "Hello Measles!" But in his dream, the girl's father makes Yalom understand that his daily greeting had hurt her. For Yalom, this was the birth of empathy; he would not forget the lesson. As Becoming Myself unfolds, we see the birth of the insightful thinker whose books have been a beacon to so many. This is not simply a man's life story, Yalom's reflections on his life and development are an invitation for us to reflect on the origins of our own selves and the meanings of our lives.
2022年9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2】不是每个作家都擅长叙写自己,并且在描写自己的人生时,作家一定会暴露出思想和世界观方面的短板。亚隆的传记不如他的长篇小说那般凝练、吸引人,甚至当他采用对话体让“亚隆医生”去和年轻时的自己谈论人生困境时,显得并不那么能直面自己的痛苦。而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仅仅放置在经典美国现代叙事的父子关系框架中去谈,真是令我这样曾深深崇拜亚隆的读者难以接受。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又一次了解到,要不断地走出去,才能成为自己;亚隆谈自己与家人一起遍历欧亚、在各种机构访学、写作的经历,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
回忆录 心理治疗 美国
怪物史瑞克 (2001) TMDB 豆瓣 Min reol
Shrek
7.8 (523 个评分) 导演: 安德鲁·亚当森 / 维基·詹森 演员: 麦克·梅尔斯 / 艾迪·墨菲
其它标题: Shrek / 史力加(港)
史莱克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他本身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怪物,绿色的身体,古怪的脾气,不爱干净的懒散生活。这天他家里来了几个不速之客,他们告诉史莱克,自己来自一个残暴国王统治下的王国,现在已经无家可归了。而且,那个残暴的国王还掠夺了一个美丽非凡的公主,打算强占为妻。
史莱克虽说丑陋,却心内善良。在领主的威逼下,无奈下他只能前去搭救公主,同时心想一睹公主芳容。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话痨骡子,骡子知道了史莱克的事迹,决定忠心耿耿为之效劳。
前路有喷火恶龙等着和他们搏斗呢,他们能不能闯过难关,上演完美的英雄救美童话?
2022年7月20日 看过
附近的艺术院线把这部片子作为经典电影推出。带着胖丹初探北美影院,放映厅里座无虚席,满场观众跟着说台词、唱插曲,令人叹为观止。
动画片 欧美商业片 美国
Why Buddhism is True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Robert Wright Simon & Schuster 2017 - 8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is a 2017 book by journalist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 Robert Wright. As of August 2017, the book had peaked at The New York Times No. 4 bestseller in hardcover nonfiction.
In Why Buddhism is True, Wright advocates a secular, Westernized form of Buddhism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stripped of supernatural beliefs such as reincarnation. He further argues that more widespread practice of meditation could lead to a more reflective and empathetic population and reduce political tribalism. In line with his background, Wright draws heavily on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o defend the correctness of Buddhism's diagnosis of the causes of human suffering. He argues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 idea of the modularity of mind resonates with the Buddhist teaching of no-self (anatman).
2022年7月1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8】写得啰里啰嗦的,而且西方人谈以“正念”思想来指导生活的书已经够多了,不缺这一本。真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不如直接诵读佛经和参考当代高僧大德们的说法,比西方作者们故作姿态地对佛教信仰中的超自然内容避之不谈以显示自己的“科学性”强多了也令人感觉亲切多了。但本书仍然有个优点,就是它以多数人能接受的方式涉及了“无我”这一通常会令西方人闻之色变(真的是闻之色变,我的亲身经历;它似乎对个人至上的西方人会造成存在性的巨大冲击)的大乘佛法核心概念。
【2017/12/13想读】今天被一个病人在团体治疗中机关枪般地向我责问了好几分钟为什么医院里要讲来自佛教理念的mindfulness后摔门而去,根本让我插不进话,简直目瞪口呆。然后一个经历过类似场面的治疗师在安慰我过后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说里面有不少实证内容。
哲学 心理治疗 美国
普宁 豆瓣
Pnin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 6
《普宁》是纳博科夫继《洛丽塔》之后的第二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小说起始于在美国大学教书的俄国老教授普宁的一次出门旅行,他乘错了车,不得已在中途换车。在颠簸之中,疲劳“像一股浪潮那样突然淹没了他头重脚轻的身体,把他同现实隔离开来”。 (注:Vladimir Nabokov,Pnin,in The Portable Nabokov,Page Stegner e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2),p.372.)这是普宁特有的一种怪异感觉,他曾经感受过多次,而且每当这种感觉来临,普宁的眼前都会栩栩如生地出现他过去生活中的一些情形。事实上,不难看出,当这种现象产生时,普宁正处于一种幻觉之中。常人的幻觉应该是这样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心理状态中,不在眼前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普宁的幻觉与常人的幻觉稍有不同,他幻觉中的事物都来自于他过去的生活,或者与他过去的生活紧密相关。
普宁的幻觉中常出现他在圣·彼得堡度过的早年生活。他出身于名医之家,父亲母亲都疼爱他。他有很多好朋友,后来他们有些人在革命中被杀害了。米拉在普宁的早年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她是他父亲最好的朋友的女儿,是普宁的初恋对象,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相亲相爱。很多年以后,普宁“在鲜明的幻觉中”,“重新又成了当年那个笨拙、羞怯而又固执的18岁男孩,在黑暗中等待米拉……(他)觉得米拉正偷偷从那里溜到花园向他走来,在高高的烟草丛里,她白色的上衣和烟草暗白的花混杂在一起。”(注:Vladimir Nabokov, Pnin, in ThePortable Nabokov, Page Stegner e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2),p.464.)普宁在幻觉中感受到的不仅有往事的甜蜜, 也有往事的忧伤。米拉后来被德国人杀害于大爱特斯堡,因为她是犹太人。
普宁的幻觉中还有他过去的婚姻生活。那时普宁在巴黎,是个年轻有为的学者,他爱上了同是俄国流亡者的丽莎。丽莎自私、浅薄、好卖弄,但普宁偏偏爱上了她,而且非常珍惜自己的感情,后来他们结了婚。他们的婚姻未能维持长久,丽莎很快就移情别恋,喜欢上一个叫埃里克·温德的大夫。普宁很爽快地与丽莎离了婚。然而,在普宁准备移民美国之前,丽莎带着七个月的身孕回到了普宁身边。事实上,丽莎并非真地想回到普宁身边,她不过是想借助普宁前往美国。这一切在驶往美国的轮船上得到了公开,普宁知道了丽莎的“阴谋”。尽管如此,普宁并没有产生对丽莎的恨意,在洞察她的那些行为动因之时,普宁仍对丽莎怀有某种说不清楚的感情。
普宁的幻觉中还有那些他一日活着就一日割舍不开的事物,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对于他来说,“如果说他的俄语是音乐,他的英语就是谋杀。”(注:Vladimir Nabokov,Pnin, in ThePortable Nabokov,Page Stegner ed.(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82),pp.409—410. )普宁在给美国学生讲授俄罗斯文学的时候,往往忘了他授课的对象——那些既不熟悉俄罗斯方言土语,也不具备丰富的文学见识的年轻人,自己陶醉在他曾经体验过的美妙境地里。普宁的一个美国女学生喜欢他,但他对她的感情很特别,他似乎并不喜欢她本人,只是因为她喜欢俄罗斯语言文学,普宁才有点喜欢她。普宁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也促成了原先看不起他的克里门茨教授与他的友谊。
普宁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总出现那些幻觉,但读者却并不难发现普宁潜意识里的那些想法。尽管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普宁却未能真正适应美国的生活,他始终留恋着过去的日子。过去并不完全美好,但在那种生活里普宁是“主角”之一,他有自己的痛苦和欢愉。然而,在美国背景下,普宁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少数人对他友善,大多数人都看不起他,他的情感是虚茫的,他宁可溜进那保留着过去影踪的幻觉,而不愿意直面现实。他根本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幻觉来战胜时间,以便超越现在、回归过去的世界。
普宁当然不能成功,因为时间之狱不可突破,美国背景下的现实生活在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米拉不可能重现,现在的丽莎比过去的丽莎更自私,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他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普宁沉缅于幻想、不去面对现实的做法危及到了他在温代尔的生存,最终他不得不卷铺盖走人。从根本上说,他不可能冲破现在的重围、实现他的梦想,因为他脚下还是现实的土壤,他受到了时间的束缚。
——王卫东【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
2022年6月8日 已读
大三,补标,很诙谐有趣的写学院中人生活的小说。这几天想起它是由于肩膀疼导致睡觉翻身困难,每回辗转反侧时都想起纳博科夫描写普宁失眠的那句“他恨不能身上长出个第三面来”。这句话我记了二十年,现在自己也有年纪了,算是真懂了这是什么滋味。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天安门 (1995) IMDb TMDB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9.4 (89 个评分) 导演: Richard Gordon / Carma Hinton
其它标题: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天安门》(英语: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美国制作的访问纪录片,通过访问及回顾,描述关于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等地的整个八九学运。该片曾于香港一间戏院上映了几个月,上映期间宣称是由法国拍摄[来源请求],但事实上,该电影是由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卡玛及其丈夫高富贵(英语:Richard Gordon)担任导演及制片,David Carnochan担任副导演及剪辑工作。该片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的Frontline系列历史纪录片的一集,但同时也作为单独的纪录片上映、发行和参展。该片于1995年10月在美国首映。本片由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美国公共广播局资助拍摄。
按照该纪录片的说法,影片“通过采访当年经历过这场运动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再现了这五十天内发生的争端、愤怒、无畏、亢奋、荒诞、以及种种悲剧,并对运动中人们所习惯的思维观念和话语体系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影片内容在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和部分运动领袖在抗议运动进行中的不适当行为。尤其是影片针对另外一位运动指挥柴玲,在她逃亡过程中对外界关于6月4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坦克把学生碾成肉饼”、广场死亡人数达200至4000多的描述,绝食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台湾歌星侯德建强调,他“6点半还在广场上,一点也没有看见”,他接着表示这些描述是“以谎言打击敌人”。其他包括刘晓波、韩东方、吴国光、梁晓燕等人都在反思当时社会和自己的行为。
不过,影片还是纪录了部分发生在天安门周围,以及北京其他街区的解放军开枪及人民伤亡的情况,其中包括后来发起“天安门母亲”活动的丁子霖描述她儿子参加抗议活动被打死的经过。影片还纪录了在当时有人因为接受境外记者采访说政府有拿“坦克压学生”而被判刑10年。影片最后以画外音的方式,指出邓小平“面对改革带来的危机,他拿起来旧式武器”,他“想在历史上留下知民爱民的名声”“但是六四屠杀成为他无法抹去的一笔”。
瞬息全宇宙 (2022) IMDb TMDB Min reol 豆瓣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7.9 (2134 个评分) 导演: 丹·关 / 丹尼尔·施纳特 演员: 杨紫琼 / 斯蒂芬妮·许
其它标题: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妈的多重宇宙
55岁的美国华裔移民秀莲(杨紫琼 饰)家庭事业两崩溃。在老爸爸生日大寿这天,除了要阻止女儿(斯蒂芬妮·许 饰)暴走出柜、替无用丈夫(关继威 饰)擦屁股,还得去税务局向古板大婶(杰米·李·柯蒂斯 饰)解释不太妙的税务问题。才踏进大楼电梯,软烂丈夫竟摇身一变演起黑客任务,声 称自己是另一个宇宙的版本,而秀莲也是千万宇宙里的其中一个。还来不及理解,邪恶势力已在多元宇宙中蔓延,世界即将毁灭,只有在这个宇宙里,“一无是处”的秀莲才能拯救世界……
2022年5月30日 看过
一部令我的眼睛、耳朵和大脑都感觉受到过度刺激的电影。主流社会道德的鸡汤,似乎不被包装成这样一部充满声光电刺激的作品,就没法再灌入当今观众的缺乏长期注意力的头脑和几乎已在各种强刺激中麻木掉的视觉与听觉。与overwhelming至极的视听符号相对应的,则是极其贫乏且俗套的叙事能力,况且影片所采用的隐喻符号,常常都是恶俗并“审丑”式的。想知道用一个面包圈能如何讲好人生道理?建议编导可以看看Dr. Mark Epstein在《Trauma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是如何做到的。跟我一起去影院的女儿看得很开心很感动,但我真的很悲观也很感慨,因为这部电影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一起代表着他们Gen-Z一代美国年轻人所面对的贫瘠而单向度的视觉文化。
欧美商业片 美国
独生之国 (2019) IMDb TMDB
One Child Nation
8.6 (109 个评分) 导演: Nanfu Wang / Zhang Jialing 演员: Nanfu Wang / Jiaoming Pang
其它标题: One Child Nation / 独生子女国度
该片将目光聚焦在有36年历史的计划生育政策。从1979年到2016年,这项政策影响了超过10亿女人、家庭和孩子。 影片的联合总监王男栿(Nanfu Wang,音译)是生活在美国的一名母亲。她用个人的视角来提出问题:这些未出生的孩子怎么样了?那些失去生育权利的女人们是什么感觉? 影片还曝光了因为该政策而引发的腐败问题,贩卖人口的网络也从中收益。 王男栿采访的人中,有的人就对曾经参与实施计划生育而感到悔恨,他们现在意识到,这样的举动会有怎样深远的消极影响。
2022年5月12日 看过
被豆瓣删除条目后补标:2020年,Amazon Prime。
纪录片 美国
艾未未:道歉你妹 (2012) TMDB IMDb
Ai Weiwei: Never Sorry
导演: Alison Klayman 演员: Ai Weiwei / Chen Danqing
其它标题: Ai Weiwei: Never Sorry
这是一部纪录片,一位年轻的美国女导演拍的,说艾未未的艺术,说他的人生,说他和政府的对立等等。原来一切都是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他为了伸张正义,收集遇难的学生名单,却没有想到这一切带来了多少的麻烦,而他的弘扬自由和民主开始成为他生活的主题,直到突然有一天消失。
2022年5月12日 看过
被豆瓣删条目后补标:2012年,纽约IFC。
纪录片 美国
蓝丝绒 (1986) IMDb 豆瓣 TMDB
Blue Velvet
7.5 (200 个评分) 导演: 大卫·林奇 演员: 伊莎贝拉·罗塞里尼 / 凯尔·麦克拉克兰
其它标题: 블루 벨벳 / ブルーベルベット
大学生杰弗里回到小镇照顾生病的父亲,这个表面平静安逸的小镇却让杰弗里在归家途中的草丛里就发现了一只被残忍割下的人耳,杰弗里当场呕吐。这只耳朵引来了警察威廉斯的调查,威廉斯有个纯情年少的女儿桑迪,她与杰弗里相爱了,为了讨爱人欢心她向他透露案情进展,杰弗里循着线索开始调查……
Fassbinder Film Maker 豆瓣
作者: Ronald Hayman Simon & Schuster 1984 - 11
2022年4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1】这本书的中译即是《法斯宾德的世界》。英文版虽然有一些小的编校错误,整体上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艺术家评传。我最喜欢的是梳理法胖作品中关于爱、焦虑、愤怒、压迫及战后德国社会批判等主题的那一章,以及结合法胖生平讨论贯穿了其人生和作品的sado-masochism的几个章节。该书内容验证了之前看电影时的许多感受,比如导演对观众的、给双方都同时带来痛苦和愉悦的“强暴”感,还有法胖对边缘个体的关注并如何通过对边缘人的刻画而抵达了普遍性和共通性。
人物传记 法斯宾德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 美国
Memory's Eyes 豆瓣
作者: Schmidt-Hellerau, Cordelia Ipbooks 2020 - 8
MEMORY'S EYES is a contemporary New York Oedipus novel. It is written for readers who enjoy playing with concepts and storylines, here namely the classical Oedipus myth, Sophocles' three Theban plays, the psychoanalytical concept of the Oedipus complex, and its pop-cultural adaptations in cartoons and jokes. Tragic and funny, playful, but also challenging, readers will find themselves simultaneously knowing and not knowing, anticipating and surprised by how the truth slowly emerges.
2022年4月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5】作者并非专业作家,注定了这部小说不会进入很多人的视野。写作风格也决定了这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起始的诙谐与讽刺,到了中段演变成不知故事将走向哪里的似乎失控的感觉,再到最终篇章里高潮迭起的人性揭秘,层层叠叠的叙事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作者在一月份的座谈会上说:写这本书是为了以艺术表达的方式告诉年轻的精神分析同行,今天我们为什么仍要谈论“俄狄浦斯情结”。以可信的故事在当代背景下重新叙写一个离奇的古希腊戏剧脚本,不由得令读者想到,几千年来大同小异的只是情节的外壳,而一直没变的是人生与人性的悲剧本质。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英语文学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豆瓣
作者: David J. Wallin PhD The Guilford Press 2015 - 4
2022年2月24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15】五年前就买了这本书,最近才因为上一个依恋理论的课把它看了。作者写得非常清晰易读,针对不同依恋风格的病人所造成的差异化的人际模式以及移情关系所给出的临床建议也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实在是一本可以摆在案头用来常常参考的宝典,我都后悔当时没有买不易磨损的精装本。
心理治疗 美国
与安德烈晚餐 (1981) 豆瓣 TMDB
My Dinner with Andre
8.2 (57 个评分) 导演: 路易·马勒 演员: 华莱士·肖恩 / 安德烈·格雷戈里
其它标题: My Dinner with Andre / 与安德雷共进晚餐
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演员兼编剧跟一个导演在餐桌上讨论各种人生话题,有很强的思辨性。片中的两个男人,“我”和安德烈。一个是心比天高,另一个则安于现状。两人在一顿晚饭的时间里谈了各自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和迷惘。说起来,这两个人无限的平凡,不仅貌不惊人,甚至你回过身就会忘了...
1957年,年仅25岁的路易·马勒执导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而一举成名,影片蓄意的打破了传统法国电影的叙事习惯,偷师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的风格化叙事,奠定了个人风格的基础,甚至被誉为是新浪潮的先驱。而这部《与安德烈的晚餐》是导演移居美国后制作的影片,其以两个知识分子在一家餐馆的心灵交流为主线,但采取的是将剧情片与纪录片融合一起的叙事方式,而富有探索精神及实验色彩(后来徐静蕾的《梦想照亮现实》便是明显的借鉴于本片)。标准公司即将发行的版本不但重新修复了画面,还收录了全新录制的两位主角(即华莱士·肖恩与安德烈·格利高里)的访谈、BBC公司制作的相关电视节目“与路易的晚餐”等。
2022年2月6日 看过
一场触及某些根本的存在性问题的思辩晚餐,前面全是铺垫,最后三四十分钟开始逐渐点题,戏剧、人生、婚姻等话题一一与存在性挂钩。
Louis_Malle 美国 美国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