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昨日的美食 01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よしながふみ 译者: 王詩怡 尖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9
「昨天了吃了什麼?」——答得出來的人有福了!
律師筧史朗和美容師矢吹賢二是一對住在市區某棟公寓的同志情侶。
既然生小孩無望,為了攢存養老基金,筧律師豁出去了。
左扣男友的零用錢,右向老家伸手討罐頭,
還要將每個月的餐費控制在二萬五千日幣以下。
吃得好還不夠,吃得省才厲害,且看筧律師如何大展身手!
2019年1月29日 想读
东方舞后 豆瓣
作者: [埃及]纳吉娃·福阿德 译者: 周玉珠 / 艾文 漓江出版社 1986
2019年1月24日 想读
《资本论》修炼宝典 豆瓣
作者: [美]大卫·史密斯(David N.Smith) 著 / [英]菲尔·伊万斯(Phil Evans) 绘 译者: 饶青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在书中,他对剩余价值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本艰深的巨著就让很多希望读懂它的人望而却步。现在,学者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打破了这本革命性的经典之作很难为大众所理解的“ 困难神话”。通过200页漫画书,认识230万字《资本论》,这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2019年1月21日 想读
地球之美 豆瓣
Le Beau Livre de la terre
作者: [法] 帕特里克·德韦弗 文 / [法] 让·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 图 译者: 秦淑娟 / 张琦 新星出版社 2017 - 6
★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200个改写地球命运的时刻,呈现46亿年漫长的地球史!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地质学会、法国国家地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专家权威撰写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提供素材
★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
★世界最丰富、最罕见动植物和矿物标本
★在这个地球环境屡遭破坏,PM2.5爆棚的时代,这是一本让我们回味地球之美,期待美好未来的读物。
★四色大开本精美彩印,适合收藏!
--------------------------------------------------------------------------------------------------------
翻开这本书 有如坐上时光机
亲身经历这颗美丽星球令人惊叹的阶段
炙热的岩浆地球,如何冷却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时变身美丽的蓝色?
氧气曾经是一种毒气?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类?
巴黎是用货币虫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钟爱的象鼻海岸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
3570万年前的一次陨石坠落,在今日的俄罗斯形成了巨大的钻石坑?
垃圾将汇聚成第七大陆?
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她吗?
2019年1月19日 想读
Eureka 豆瓣
作者: Edgar Allan Poe Hesperus Press 2002 - 9
Written only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Eureka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Poe’s masterpiece and the key to unlocking his entire writings. Its significance, in both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world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Turning his immense intellect and remarkable artistic flair to the most challenging concepts of all—tha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its continued existence, and its ultimate end—Poe has created a truly extraordinary work. In his strange blend of poetry and scientific treaty, fact and frenzied speculation, he displays amazing foresight, anticipating some of the ke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of the 20th century. Foreword by Sir Patrick Moore.
2019年1月18日 想读
长日将尽 Goodreads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8 (231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2019年1月14日 想读
西藏隐秘岁月 豆瓣
作者: 扎西达娃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5
本书收录了作者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自由人契米、冥、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等十四篇作品。
2019年1月14日 想读
从丹药到枪炮 豆瓣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作者: [美]欧阳泰 译者: 张孝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用火|药烧出来的一本奇书。打通中国枪炮进化史,颠覆“鞭炮帝国”刻板印象。从皇权到共和,“玩火”是重点。刷新中国火|药历史,讲透火|药政治,说清火|药经济、重现火|药战争、细看火|药技术。从丹药到枪炮,复盘当代中国要看懂的历史K线图。
为什么中国黑科技造就西方霸权?宋元明火枪战争为何被彻底遗忘?中国大炮如何力挽狂澜,在1661年中荷战争中大展神威?欧洲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从唐朝炼丹炉到北洋旗舰定远号,中国从辉煌坠落到屈辱深渊。从君士坦丁堡沦陷到滑膛枪诞生,欧洲在战火洗礼中极速崛起。中国,西方,在军事格局上分道扬镳,大分流颠覆了经济、社会、政治与文明,散落在历史聚光镜下的火枪粉末,引燃思想火光,照亮技术变革。从丹药到枪炮出乎意料的命运,呼应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从火器锻造到文明的冲突,重构军事史上真实的中国。
显而易见,中国一度是世界上富有、技术先进、国力强盛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怎么在18、19世纪丢掉优势,让位于西方的?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和中国衰落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心结,也是一个全球热议的话题。欧阳泰之前的作品《1661,决战热兰遮》,就是以具体战役为原点,探索中国军事与发展模式的真实状况。《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则通过聚焦于火器战争,试图解释中西大分流这一问题。
黑火|药的源头可追溯到中国炼丹术。中国炼丹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明黑火|药。自公元900多年第一次用于战争,黑火|药时代开始,到公元1900年左右被无烟火|药取代,黑火|药时代结束,前后长达千年。考察黑火|药时代1000多年的历史,能够重新让我们思考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中国又是如何“停滞”的问题。
很多著作中一直广泛流传一种说法: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也没有多少技术创新,所以火|药技术裹足不前。黑火|药传到西方后才被欧洲人开发应用,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欧阳泰认为这是一个“文化迷信”,实际上,早在火|药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就研究了火|药的多种用途,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技术创新也未曾中断,明朝甚至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火|药帝国”。 1550—1700年,东西方在军事技术上实力相当,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战争数量下降的“平靖时期”,而欧洲经历了一连串激烈的战争,中国和西方的军事模式才分道扬镳,出现“军事大分流”(Great Military Divergence)。
欧阳泰试图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他不仅着眼于中国,而且有意把亚洲、欧洲的军事史也纳入讨论,不单追问为何中国被西方越落越远,还要追问为何西方和东亚分流改道。欧洲的军事发展并非一条简单的轨道,中西两方都互有影响。在任何情况下,军事现代化的动力都不该被狭隘地理解为西方化。世界史上的这一进程为火器时代的所有国家都留下了痕迹。
《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作为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以火器演变视角,讲述中国历史的重量级作品,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更新知识地图,拓展认知边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1《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这本书凝聚了美国汉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对中国军事历史的沉思。西方人看中国,打破国人偏见。欧阳泰受叙事史学(Narrative History)影响颇深,这从本作精彩的叙事、微观历史细节的完备可以窥得。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馒头大师张玮、贾雷德·戴蒙德、卜正民等推荐阅读。
《从丹药到枪炮》从中国枪炮演化视角,讲述公元10世纪(宋朝)到20世纪(晚清),整个1000年的火器战争时代。丰富且深入地解读了中国军事变迁、中西交流与冲突、东西方军事大分流等热门话题。获美国军事史学会2017年杰出图书奖。
作者欧阳泰学术背景深厚,师承汉学宗师史景迁、欧洲史宗师帕克,是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在社科院讲座曾引发热议。这部作品在美国和台湾出版后争议不断,戴蒙德、卜正民、泰勒·考恩、金世杰、约翰·威尔斯、黄一农等知名学者点评并推荐。
《从丹药到枪炮》是欧阳泰迄今为止成熟、完整的一部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从丹药到枪炮》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军事历史,将中国与欧洲的军事变革脉络进行了比较。论证中国军事活力更深入与持久,打破西方中心论。
2.极客范儿。一本讲述火|药历史,充满火|药冲突,研究火|药细节,封面也是火|药“烧”出来的奇书。一反“古代中国只有鞭炮没有枪炮”常规印象,带来崭新的知识冲击与视野拓展。
不同于国内学者既定思路,以西方人的视角,告诉读者能打才是硬道理——战争频率和军事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角度新颖,用数据代替感官分析,给人更深层次的启发。
从技术与军事角度切入中国历史,这与绝大部分从文化角度,讨论中西方历史进程的作品完全不同。不掉书袋,好读,具备极客范儿,有激情也很犀利。
揭示火枪、火炮遍及中国古代战争的真相,火|药“烧”出来的设计效果配合内容,带来全新的知识冲击与视野拓展。
3.以小见大。囊括皇帝、数学家、诗人、儒者、经济学家、政客、物理学家、作家的火器创意,从火铳、火炮、火枪等微观事物入手,研究东西方文明冲突、各领域交互发展的宏大主题。
从热兵器细节写起,讲火器起源、火铳制作、火炮铸造、火器战术、火枪发明、火器战役剧情等,细致入微,有料有趣。
从关键事件写起,讲宋朝武器库爆炸、宋金襄阳之围、蒙古战争、鄱阳湖水战、两次中葡冲突、雅克萨之战、鸦片战争、黄海海战等,激烈好看。
从重要人物写起,讲成吉思汗、火器皇帝朱元璋、徐达、勇敢者腓力、英王亨利五世、数学家欧拉、亚当·斯密、精通火铳的王阳明、郑芝龙、郑成功、李鸿章、林则徐等,博学多闻,启发性强。
从文明进化写起,讲宋朝人下颔和当代人很像,进化出了“现代覆咬合”,其文明程度与火器发展密切相关。讲火枪轮射的战术在中国一直是传统,有力地在军事领域守卫了文明进程。猎奇新鲜。
从数学、物理、弹道学和技术革命写起,讲西方启蒙思想和实验科学对西方军事崛起的巨大推动力,将中国史与全球现代化融合起来,视野开阔,引人遐思。
4.重置思维。击穿“儒生不会用枪炮”“欧洲军事碾压中国”的误区。脑洞大开、观点激进的好书。
脑洞大开,颠覆传统思维:如中国古代火枪火炮普及度很高;宋朝大事故首都武器库爆炸;王阳明、邹守益等明朝儒学大家非常善于使用火铳(佛朗机铳),荷兰人1661年惨败于中国大炮;欧洲殖民者的巨大优势是“棱堡”,棱堡是西方人发明的守城战术等等。这些新奇、烧脑的历史细节,足以让有兴趣的读者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此书。
5.性价比高。一本书+一个通宵,打通世界枪炮进化史。揭示中国为何落后,西方如何崛起。
一个通宵,完全摸清世界枪炮发展脉络。往浅了说是看懂热兵器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程,往深了说是理解中西技术发展的交互模式,对喜欢中国历史、中西发展、技术变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实用的书,爆了中国历史的猛料,是真正的刚需。
6.代入感很强。时间跨度大,故事新奇曲折,战争场景还原度高,让人身临其境。
炮击、火攻、爆炸、围城、海战是这部作品的高频词,治国方略、知识架构、经济组织、财政结构、通信与交通基础设施等背景词,也卷进欧阳泰的复杂文本中。在1000年的时间跨度里,无数经典军事场景被重现,涉及的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又细腻微妙,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代入感。
7.文风解腻,内容解渴。娱乐性强,好读减压。带动好奇心,发明、战争的故事有悬疑有线索。
写东西方各个时期、各个朝代的火炮火枪故事信手拈来,内容不拖沓,轻松好读。
战争冲突有剧情有细节,寓紧张于娱乐,起伏反转豁然开朗,焦灼细腻可比高帧率影像。
穿长袍的中国古代儒者,一样可以拿起火枪,对付敌人,打破常规观念。作者从一开始,也就是宋朝兵器库大爆炸就设置悬疑与线索,以时间顺序不断演绎,火器的故事也步步展开。
主线支线交替,东西方皆备,火器战争时代的兵器与故事大典。权威、有料、令人眼前一亮。
---------------
【赞誉推荐】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部极具突破性、学术功力深厚且文笔流丽的作品。这本书对读者来说价值很大,尤其是对军事史充满好奇心与热情的读者。”
——《华尔街日报》
“在对亚洲和西方军事创新的深入比较与研究中,欧阳泰挑战了传统观点。所谓的传统观点是:西方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就能解释西方在‘后中世纪时期’的全球优势。”
——《南华早报》
“在历史学家的视野里,技术的进步多半来自于战争的需要。欧阳泰教授纠正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看法,即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但没有用在军事上。《从丹药到枪炮》证明,中国在18世纪后相对于欧洲的衰落大概跟战争数量的下降有关,而欧洲则因为高频的战争持续了技术的进步。”
——张军(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发明了火·药和火器。而在19世纪,西方是如何超越并击败中国的呢?《从丹药到枪炮》对于研究、解决这一未解之谜是不可或缺的。”
——贾雷德·戴蒙德(思想家,《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有了一个从欧亚大陆两端重建的火器发展历史。欧阳泰是个谨慎的优秀历史学家,同时也充满讲故事的热情,他认为火器战争时代由中国和欧洲共同缔造——让争议开始吧。”
——卜正民(加拿大汉学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1840年之后,中国人做过很多反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就事论事的角度:中国既然是被西方用大炮轰开国门的,那么为什么不看看我们在火|药发展历程中是怎么落后的?”
——张玮(馒头说创始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
“这是一本出色的书,充满了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这是中国和欧洲火器演变的平行历史,着眼于解释更大的文明结构。”
——泰勒·考恩(美国经济学家,入选《外交政策》“全球100位思想家”)
“欧阳泰消解了许多人的某种观点——在中国的历史中,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欧阳泰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中国文化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的学者,但他在这个方向上所做的引导工作,迄今为止,比任何学者都要深刻。”
——梅兆赞(《泰晤士报》资深撰稿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最令人心动的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军事历史著作之一。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国早期火器的历史中学到许多美好的东西。中国在17世纪始终具备挫败欧洲淘金者的能力。欧阳泰为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重要贡献。”
——金世杰(古根海姆奖得主,威尔逊中心研究员)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个重要的修正主义历史读物,它汇集了大量新的信息与解释,并将成为必不可少的读本——备受欧洲和中国早期现代史学者的争论。”
——约翰·威尔斯(美国汉学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学术精品,关注的主题实为中西间的‘军事大分流’,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学术‘预流’,史料选择精准而兼顾生动。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通俗易懂,在赋予读者别致的阅读情趣同时,以大历史的格局和比较军事史的视角来研究东西方的大分流,见解独到。”
——张晓东(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本从头到尾都很有趣,也写得平易近人的重量级好书。……恭喜欧阳泰写出这样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书,不仅学界都深受感动,同时他也证明了研究中国史就该重视军事史,而且中国军事史是世界军事史的关键要素。”
——杰里米·布莱克(英国历史学家)
“欧阳泰这本吸睛的新书翻转了我们许多关于火器战事与西方军事革新的固有观念。他检视了火器在中国与欧洲的发展史,藉此证明中国也曾为了适应自己的需求而屡屡进行实验,并且采用新式火器。只不过,如此重视变革的中华帝国最后居然成为自身军事成就的最大受害者。任何人若想了解战争、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亚洲或欧洲的关系,都非读这本书不可。”
石康(美国历史学家,南密西西比大学战争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欧阳泰不只打破传统军事史的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其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种观照全球的研究模式,而且也以强而有力的方式提醒我们,战争史研究不只是让我们看到战场上的输赢而已。……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战争与社会之间长期的共同演化关系,还有这与世界史的那些关键问题有何关系,最好赶快看看这本书。”
——大卫·费德曼(美国历史学家,《亚洲研究季刊》专栏作家)
“欧阳泰新作《从丹药到枪炮》的写作风格一如《决战热兰遮》般深入浅出,但又视野宏大。作者利用庞大的文献资料钩画出东、西方战争的统计资料,呈现了他所谓的‘大清和平时代’,以及东、西方在火器上所产生的‘分流’。中国早于欧洲所发展出的连环射击战术、朝鲜火枪兵在雅克萨战役扮演的角色等等议题,都具体响应了全球史的‘大分流理论’,也展现了作者对史料的掌握与说故事的能力。简言之,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军事史有卓越贡献的著作。”
——黄一农(历史学家,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热兵器’的视角切入,欧阳泰以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证据,论述中国由宋代至元、明时期曾经有过的先进地位。随后他指出明代中期、清代中期的两段和平安定,松弛掉武器研发的热度。相对地,西方国家却在战火频仍中脱胎换骨,武器与战技日新月异,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于焉加剧。《从丹药到枪炮》聚焦于全球化发展历程中的军事层面,强调竞争的意义,令人不禁想起二次大战结束后,著名经济史家内夫(John U. Nef)的名著《战争与人类的进步》(War and Human Progress: An Essay on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值得读者省思。”
——陈国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这本书在西方学术界造成相当大的轰动。在论述中西军事的消长上,作者将亚洲史与欧洲史对照起来讨论,提供一个比较性的开拓视野,书中颇有创新与推翻前人之处。例如,过去对于中国在军事上的积弱不振,常会用文化的解释,认为是因为儒家推崇和平思想所造成。可是作者指出,自宋代开始,中国有好几百年都没有停止过军事上的创新,领先西方长达四、五百年。”
——王成勉(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从丹药到枪炮》探讨一千年火器技术的发展,透过火器的使用,重新审视东西方科技史的变革,从军事史角度对于所谓‘大分流’理论—近代西方何以兴起?中国为何衰败?做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作者有别于前人研究,认为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一样深具军事创新的能力,在1550-1700年期间,双方军事实力仍旗鼓相当。近代中国积弱不振主要是自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中国进入将近一个世纪的长期承平,军队战力因此减弱,军事革新迟缓,遂无法应付来自于工业化西方列强的军事挑战。作者欧阳泰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中国近代史名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及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史专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所以能兼治东西方历史,写出这本深具启发性的好书。”
——杨维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Word Power Made Easy 豆瓣 Goodreads
Word Power Made Easy
9.7 (35 个评分) 作者: Norman Lewis Pocket Books 1991 - 2
Do You Always Use the Right Word?
Can You Pronounce It -- and Spell It -- Correctly?
Do You Know How to Avoid Illiterate Expressions?
Do You Speak Grammatically, Without Embarrassing Mistakes?
If the answer to any of these questions is NO, you ought to read Word Power Made Easy. Now thoroughly revised to eliminate outmoded references and to to reflect current idioms, it remains the best and quickest means to a better vocabula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Each chapter ends with review. Each section ends with a progressive check. Numerous tests will help you increase and retain the knowledge you acquired. Word Power Made Easy does more than just ass words to you vocabulary. It teaches ideas and a method of broadening knowled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vocabulary building process.
2019年1月12日 想读
七海游侠:凯尔特人 豆瓣
Corto Maltese: Les Celtiques
8.6 (7 个评分) 作者: [意]雨果·普拉特 译者: 闫心悦 / 欧阳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畅销五十载重量级欧漫
《丁丁历险记》齐名作品
六个大师级的短篇图像小说
一场烽火连天的仲夏夜之梦
历史和虚构的勾连交错
一部以武犯禁的凯尔特史诗
◎ 编辑推荐
☆ “画出来的文学”,将漫画地位提升至“第九艺术”的大师作品:“图像小说”这个词可以说是为普拉特发明的。《七海游侠》系列是欧洲成人漫画难以逾越的标杆,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版以来,在欧洲畅销多年。
☆ 雨果•普拉特:卓越的漫画家、航海家、旅行家,共济会会员,影响了一代艺术家的大师:作为向他的致敬,美漫画师弗兰克•米勒在《黑骑士归来》中以“科多•马第斯”命名DC主线宇宙中的一座小岛。
☆ 科多•马第斯:漫画史,乃至文学史上,极其复杂、迷人的人物,永远游走在历史现实和诗意的梦境之间。他生性沉静而不羁,是没有家国的流浪者,拒绝“英雄”标签的反英雄,身无分文的堂吉诃德,世界上蕞后一个信奉浪漫主义的冒险家。
☆ 史上唯一两位替迪奥(Dior)男士香水代言的漫画主人翁:科多•马第斯和拉戈•云奇,与阿兰•德龙和齐达内并肩。
☆ 法国总统密特朗钟爱的书籍;被改编成多种载体:动画长片、游戏;曾有电影项目筹备,大卫•鲍伊和年轻时的伯特•兰卡斯特均被考虑过出演主角。
◎ 内容简介
六个大师级的短篇图像小说
一场烽火连天的仲夏夜之梦
历史和虚构的错纵交织
一部以武犯禁的凯尔特史诗
凯尔特诸神走下神坛,出手干预第一次世界大战
爱尔兰新芬运动、德国王牌飞行员“红男爵”、英国作家D.H.劳伦斯、赫尔曼•戈林……
科多•马第斯在欧洲的游历,和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将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 名人推荐
“想放松的时候,我读恩格斯散文。想读点干货的时候,我读《七海游侠》。”
——翁贝托•埃科 (Umberto Eco)
“早在《七海游侠》有英文版之前,我就开始研究它了,完全是为了学习它的笔触和画法,这极大地启发了《罪恶都市》的创作方式。”
——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
“……(科多•马第斯)是冒险家,却没有目标。是哲学家,却没有主张。是反叛者,却没有动机。是情人,却没有欲望。”
——特里斯坦•加西亚,小说家(Tristan Garcia)
2019年1月7日 想读
民族与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作者: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李金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民族与民族主义》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年1月2日 想读
Topographies of Japanese Modernism 豆瓣
作者: Seiji M. Lippi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 4
What happens when a critique of modernity―a "revolt against the traditions of the Western world"―is situated within a non-European context, where the concept of the modern has been inevitably tied to the image of the West?

Seiji M. Lippit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in English of Japanese modernist fiction of the 1920s and 1930s. Through close readings of four leading figures of this movement― Akutagawa, Yokomitsu, Kawabata, and Hayashi―Lippit aim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modernism.

The 1920s and 1930s witnessed a general sense of crisis surrounding the institution of literature, marked by both the radical politicization of literary practice and the explosion of new form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represented by mass culture.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study traces the heterogeneous literary topographies of modernist writings. Through an engagement with questions of representation, 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 it situates the disintegration of literary form in these texts within the writers' exploration of the fluid borderlines of Japanese modernity.
2018年12月31日 想读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2018年12月30日 想读
Learning from Shenzhen 豆瓣
作者: Mary Ann O'Donnell (ed) / Winnie Wong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 2
This multidisciplinary volume, the first of its kind, presents an account of China’s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via one of its most important yet overlooked cities: Shenzhen, located just north of Hong Kong. In recent decades, Shenzhen has transformed from an experimental site for economic reform into a dominant city at the crossroads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first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henzhen is today a UNESCO City of Design and the hub of 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y industries.
Bringing China studies into dialogue with urban studies, the contributors explore how the post-Mao Chinese appropriation of capitalist logic led to a dramatic remodeling of the Chinese city and collective life in China today. These essays show how urban villages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enable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cases of public health, labor, architecture, gender,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e. Offering scholars and general readers alike an unprecedented look at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metropolises, this collective history uses the urban case study to explore critical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relevant for modern-day China and beyond.
2018年12月27日 想读
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豆瓣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
作者: (英)A.J.P.泰勒(Al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译者: 沈苏儒 商务印书馆 1987
本书以“势力均衡”为主题,评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七十年中欧洲英、法、德、奥、意、俄等国武装冲突,特别是运用外交计谋争雄称霸的情况。
2018年12月27日 想读
变革中国 豆瓣
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8.5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 王宁 译者: 徐尧 / 李哲民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跟踪观察和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的创始人,科斯教授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大师之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国内众多的顶尖学者也深受其影响,诸如张五常、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盛洪、向松祚等,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008年,科斯遍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如蒙代尔、诺斯、福格尔,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组织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五常著名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即根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论文整理而成。
可以说,《变革中国》是经济版的《论中国》,文字通俗,可读性极佳。相比于国内作者,科斯教授的立场更独立,叙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相比于国外的其他经济学家,科斯教授长期以来跟踪研究中国经济,他的叙述更全面更深刻。
2018年12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