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當代中國雇傭工人之研究 豆瓣
作者: 黃德北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008 - 9
本書是透過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中國大陸雇傭工人這個群體的誕生與發展,採取宏觀的比較研究與微觀的田野訪談來分析中國大陸雇傭工人的來源、中共的勞動政策及其對工人階級形成所產生的影響。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質就是大量雇傭工人的出現,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發展是由前資本主義的農業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透過「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大量農民被迫成為雇傭工人;但中國大陸是由社會主義社會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農民轉變為工人外,還有大量國有企業工人也要被改造為雇傭工人。由於它的雇傭工人來源是多元的,因此中共可以將他們分割對待,使其無法形成一個整體。資本主義社會工人不能形成一個強大的階級,對於這個社會的政治發展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2018年12月11日 想读
杜家骥讲清代制度 豆瓣
作者: 杜家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4 - 8
《杜家骥讲清代制度》主要讲清代制度,不以鸦片战争为分期局限,由清初至宣统年间的制度一并讲述。开课时,因听讲者有一部分是明史及中国古代史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所以适当加进了明代制度的内容,且有些内容又联系整个中国古代,曾以“明清制度”为课程名称,但考虑到这部分内容与主体的清代内容不成比例,因而此次出版将课程名称改为“清代制度”,至于书名,是出版社为这套丛书统一规划的名称。
2018年12月9日 想读
千面美食家 豆瓣
Garlic and Sapphires:The secret life of a critic in disguise
作者: 露絲.賴舒爾 译者: 黃芳田 天下文化 2006 - 8
當你想找一家餐廳吃吃喝喝、與情人、家人、友人聯絡感情時,通常怎麼選擇?你可能憑經驗、聽口碑,翻翻報紙美食版、雜誌推薦,再上網google個幾家。
這麼多的餐廳資訊、心得分享,是誰在發聲?誰的品味左右了你的選擇?
著名的「米其林」美食評鑑,每年有無數神秘客在各家餐廳穿梭,他們的結論,深深影響了眾人的決定和餐廳的命運。而在紐約,也至少有一百萬以上的紐約客受到《紐約時報》餐廳評論的影響。這些美食影武者如何觀察一家餐廳?如何決定給幾顆星?
本書作者露絲.賴舒爾,就是這藏鏡人之一。
她在即將接任《紐約時報》餐廳評論員前,意外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紐約各大餐廳的廚房裡已貼出她的照片,嚴陣以待。
因此,即使她已具備一流餐廳評論員需要的條件:懂吃、會吃、知識豐富、文采一流,卻還得再加上一個關鍵條件:不被餐廳認出來,如此才能寫出專業的評論。
為了與這些精明的餐廳過招,作者決定喬裝打扮成不同身分,微服出巡,以便和其他顧客感受同樣的服務和食物水準。於是,她化身為拘謹的退休教師、動人的金髮尤物,頤指氣使的老太太、怯懦樸素的老婦……
這下,不論餐廳的食物和服務水準如何,都逃不過她的偵察!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看懂食物标签 豆瓣
作者: 邝易行 编著 2010 - 7
现时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超”方便食品,就是可以在原来的包装中,用微波炉“叮”热便可食用的食品,连“碗”也不需要用一只,便可解决一餐。然而,您知道其中的利弊吗?您知道什么是反式脂肪吗?您知道哪些色素是不安全的吗?您知道什么样的甜味剂是可以放心吃的吗?要想知道这些,您先要注意食品标签。看不大懂?没关系,本书正是要告诉您如何看食品标签的。本书在告诉您如何看食物标签的同时,还告诉您选择不同的食品时,应该重点注意些什么,比如饼干,用的是什么油;比如薯片,它的不健康性存在于哪些方面;比如糖果,其中的色素会对儿童产生什么后果;再比如选择食用油重点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食用油……作者还特别提醒消费者:不要以为我们不会吃的部分——如食品包装袋——就无碍健康,有些包装物料的有害成分会转移到食品中,或者是在高温下会转移到食品中。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難忘香港食與色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6
此陳雲在《信報》文化版「我私故我在」專欄的結集:「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兩朝政府為香港撰寫偽史,我為山村癡情朋友、叔伯婆娘、遊方術士、剃頭匠人作傳,為野魚昆蟲、山精水怪、番薯芋仔寫記。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寿司笔记 豆瓣
作者: 坂本一男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 5
横扫日本美食图书排行榜的超级口袋书登陆中国,让您2个小时变身美食达人
《寿司笔记》是日本著名的水产专家坂本一男为广大食友送上的一部寿司宝典。书中介绍了现今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握寿司以及其所使用的食材,同时还列出了这些食材的旺季和产地。此外,《寿司笔记 》中也有一些与鱼类有关的小知识,即“坂本老师的鱼类杂学”。在关注寿司的同时,了解一下食材的相关情况也是不错的。更为重要的是,寿司的发展已经融入了日本的历史与文化之中,是日本文化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小小的寿司中其实也包含了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寿司笔记》不仅是一本美食笔记,而且也是一本日本文化笔记。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潮菜天下 豆瓣
作者: 张新民 山东画报 2006 - 11
《潮菜天下:潮州菜系的文化与历史》作者是汕头市美食学会秘书长,“潮菜天下”以在《汕头都市报》“守望潮汕”栏目上长达两年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该书分“独树一帜的潮州菜”、“奇异的饮食习俗”、“吾乡物产之荤菜卷”、“吾乡物产之果蔬卷”、“美味民谣”、“天庭的美食”、“潮州帮口的历史”、“潮汕糖蔗史”、“韩江茶话”9个部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察潮菜文化与历史,逻辑缜密,想像丰富,文笔优美,既有学术性,有有可读性。该书的出版,是潮菜研究领域的喜人成果,对于弘扬潮汕饮食文化、扩大潮菜乃至潮汕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家常真味-壹 豆瓣
作者: 江献珠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 - 1
《家常真味1》以一日三餐的居家菜为主,强调粗料细做,让居家菜轻而易举地走上一个新台阶。以梅菜扣肉为例,从选肉、选梅菜,到煮肉、煎或炸肉、猪肉去腻,最后选盛器、填碗等细节安排都有讲述。作者见多识广,几十款菜里除了在香港的日常菜式,还有儿时家族鼎盛期吃到的美食,在美国学到的家常菜肴,教烹饪课时给学生演示过的菜式,到美国豪门大户上门到会时烹制的旧式排场大菜。力求以味为先,清淡为尚,注重时令,中西共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步详解读者关心的焦点,操作中的难点、关键点,每个菜都配上心情故事,娓娓道出粤菜文化的演变和种种趣事。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中国点心(下) 豆瓣
作者: 江献珠 2010
《中国点心(下)》注重操作,深入浅出,从入门必备的各类工具,到源流、细节、关键技术,全面图解公开大披露。绝不留一手,把中国"上乘酒楼"的点心搬入寻常百姓家,堪称中国经典点心大全。江献珠为了寻回失传的点心手艺,自美国返回香港,乔装打扮,进入酒楼当点心女工,学习制作点心的种种诀窍。之后她回到美国钻研十载,在家里开点心班,把学师见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中国点心》这部倾力之作。此后再译成中文,拍摄制作又耗时十载,备尝艰辛。现把《中国点心》分成上下两册出版,其中内容包括北京点心(宫廷点心,民间点心、清真点心)、淮扬点心、四川点心、广东及香港点心一一东、西、南、北四大门派,还有历史点心和中西合璧点心。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钟鸣鼎食丛书②:菌肴 豆瓣
作者: 江献珠 2010 - 9
《钟鸣鼎食丛书2:菌肴》为羊城首席美食家后人、美食大师江献珠女士点睛传艺的经典家常菜谱。作者选用最健康、最流行的培养菌和介乎培养菌与野生菌之间的食用菌为食材,是一部展示家常烹制菌肴技法、传承粤菜经典味道的巨献!《菌肴》的内容以图解菜谱的形式展示了读者关心的焦点,操作中的难点、关键点,阐明了传统技法与中西烹饪新法的区别,道出保留原汁原味的秘诀。
《钟鸣鼎食丛书2:菌肴》达到“四结合”境界:绝妙的菌肴烹饪技法──粤菜文化和掌故、菜式的演变、技法源流、辨别菌类食材的基本功、窍门、传承、原创技法与味道真实纪录;几十款经典菌肴食谱,展示无限珍贵的居家美味;菌肴处理细节与味道的点睛要诀;精妙典雅、烘托美味的典雅隽秀文字。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家常真味-贰 豆瓣
作者: 江献珠 2011 - 1
《家常真味2》以一日三餐的居家菜为主,强调粗料细做,让居家菜轻而易举地走上一个新台阶。作者见多识广,几十款菜里除了在香港的日常菜式,还有儿时家族鼎盛期吃到的美食,在美国学到的家常菜肴,教烹饪课时给学生演示过的菜式,到美国豪门大户上门到会时烹制的旧式排场大菜。每个菜都配上心情故事,娓娓道出粵菜文化的演变和种种趣事。
《家常真味2》在选菜上与从前略有变化,那就是简化:一是省时易做,二是材料简单,三是口味至尚,四是价格便宜。其特色依然是以味为先,清淡为尚,注重时令,中西共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步详解读者关心的焦点,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钟鸣鼎食丛书③:蒸煮 豆瓣
作者: 江献珠 2010 - 9
《钟鸣鼎食丛书3:蒸煮》为羊城首席美食家后人、美食大师江献珠女士点睛传艺的经典家常菜谱,一部传承粤菜蒸煮技法、经典味道的巨献!《蒸煮》中内容以图解菜谱的形式展示了读者关心的焦点,操作中的难点、关键点,阐明了传统技法与中西烹饪新法的区别,道出保留原汁原味的秘诀。
《钟鸣鼎食丛书3:蒸煮》一书达到“四结合”境界: 绝妙的“蒸煮”技法──粤菜技法源流、基本功、窍门、传承、原创技法与味道真实纪录;几十款经典蒸煮食谱,展示无限珍贵的居家美味;蒸煮技法与味道的点睛要诀;精妙典雅、烘托美味的典雅隽秀文字。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钟鸣鼎食丛书⑥:小食 豆瓣
作者: 江献珠 2010 - 9
《钟鸣鼎食丛书6:小食》为羊城首席美食家后人、美食大师江献珠女士点睛传艺的经典家常菜谱,一部传承粤菜小食技法、经典味道的巨献!《小食》一书的内容以图解菜谱的形式展示了读者关心的焦点,操作中的难点、关键点,阐明了传统技法与中西烹饪新法的区别,道出保留原汁原味的秘诀。
《钟鸣鼎食丛书6:小食》一书达到“四结合”境界: 绝妙的小食技法──粤菜技法源流、基本功、窍门、传承、原创技法与味道真实纪录;几十款经典小食食谱,展示无限珍贵的居家美味;小食技法与味道的点睛要诀;精妙典雅、烘托美味的典雅隽秀文字。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糖史(全二册)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 9
糖史(全二册),ISBN:9787539254845,作者:季羡林 编著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最详尽的冷冻保存教科书 豆瓣
冷凍保存の教科書ビギナーズ
作者: (日)吉田瑞子 译者: 闫凤敏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10
内容简介:
北京书中缘金牌产品“最详尽的教科书”书系:《最详尽的冷冻保存教科书》。
吃不完的食物该如何保存才能留住原始的味道?买回来的新鲜食材要如何存放才能让营养不流失?冷冻食材一次用不完怎么办?可以用冷冻食材做出美味的菜肴吗?食材在冷冻保存前需要经过哪些处理?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食物、食材的冷冻和解冻的基础知识和窍门,还介绍了以各种冷冻食材为主角制作的料理,让你再也不必为食物和食材的保存犯愁,还能合理利用每一种食材,做出美味的食物!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说关于家庭使用的冷冻保存的第一书。它将冷冻和解冻的窍门进行了一次全面汇总,从食物营养成分及声香味的保留,到多种冷冻保存的食材及食物搭配的食谱,让您再享受美食的同时能够毫不浪费地充分利用食材。全书结构简单明了,循序渐进地从冷冻的基本方法、不同食材的冷冻方法、用冷冻食材快速烹饪、料理冷冻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精美的图片将多种食材和料理的保存利用呈现得淋漓尽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合家庭参考使用的冷冻保存教科书。
本书作者吉田瑞子是活跃于杂志、书籍、电视等各大媒体的日本著名美食厨艺家和料理研究家,她以简单美味而又富于变化的料理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尤其擅长儿童可爱便当的制作,食谱制作十分精细。著有《简单完成一道菜!》(日本宝岛社)、《幼儿园幼童的美味便当》(日本新星出版社)等一系列深受欢迎的烹饪、料理书籍。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恶魔花园 豆瓣
In the Devil's Garden: 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
作者: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Stewart Lee Allen) 译者: 陈小慰 / 朱天文 新星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懒惰”一章中则介绍了“懒惰之根”——马铃薯的悲惨故事。马铃薯在爱尔兰广受欢迎,致使英国的卫道人士宣称,因马铃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饥荒浩劫是神施予爱尔兰人的惩罚方式,因为他们吃了这么一种导致懒惰、让人学坏的食物。
《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请尽情享用这顿美味大餐吧!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香港味道1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香港味道》是香港著名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以多年之力寻访香港食肆,为香港大众饮食文化所做的一个“全记录”,囊括了香港饮食的历史。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国菜精华 豆瓣
作者: 王仁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5
本书作者积三十余年之功,从传世典籍和甲骨文、马王堆简帛、敦煌古医书等出土文献与古炊器、古墓壁画、画像石中,辑录出一千余款历代代表性名菜的菜谱、相关记载和古菜遗迹与画面,涉及从商代至清代的王侯菜、皇家菜、府宅菜、市肆菜、文人菜、田园菜、食疗菜和胡风菜等。并以专业视角,综合烹调实验数据、食物营养成分和民族学等资料,对每款名菜的用料、制法和创菜智慧,逐一进行深度解说,文中间或配有出土的古炊器或古墓画像等,不时展示出五千年来在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与中华文明的演进中,中国菜从先秦鼎烹到华丽绽放时代的亮点与辉煌。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辣味菜肴烹调270种 豆瓣
作者: 刘自华 金盾出版社 2002 - 1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专门传授辣味菜肴制作技术的读物,系统讲述了辣椒的
品种、营养成分、辣椒对人体的功用及如何把辣椒做香的技巧,分5类
270个品种,详细介绍了辣味菜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另外,还附了11
种辣味面食的制作方法。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宜一般家庭使用,
也可作专业烹饪者和有关教学的参考书。
2018年12月7日 想读
The Language of Food 豆瓣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Dan Jurafsk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4 - 9 其它标题: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Stanford University linguist and MacArthur Fellow Dan Jurafsky dives into the hidden history of food.
Why do we eat toast for breakfast, and then toast to good health at dinner? What does the turkey we eat on Thanksgiving have to do with the country o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an you figure out how much your dinner will cost by counting the words on the menu?
In The Language of F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MacArthur Fellow Dan Jurafsky peels away the mysteries from the foods we think we know. Thirteen chapters evoke the joy and discovery of reading a menu dotted with the sharp-eyed annotations of a linguist.
Jurafsky points out the subtle meanings hidden in filler words like "rich" and "crispy," zeroes in on the metaphors and storytelling tropes we rely on in restaurant reviews, and charts a microuniverse of marketing language on the back of a bag of potato chips.
The fascinating journey through The Language of Food uncovers a global atlas of culinary influences. With Jurafsky's insight, words like ketchup, macaron, and even salad become living fossils that contain the patterns of early global exploration that predate our modern fusion-filled world.
From ancient recipes preserved in Sumerian song lyrics to colonial shipping routes that first connected East and West, Jurafsky paints a vibrant portrait of how our foods developed. A surprising history of culinary exchange—a sharing of ideas and culture as much as ingredients and flavors—lies 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of our daily snacks, soups, and suppers.
Engaging and informed, Jurafsky's unique study illuminates an extraordinary network of language, history, and food. The menu is yours to enjoy.
2018年12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