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网络是怎样连接的 豆瓣
ネットワークはなぜつながるのか 第2版
8.5 (30 个评分) 作者: [日] 户根勤 译者: 周自恒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1
本书以探索之旅的形式,从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开始,一路追踪了到显示出网页内容为止的整个过程,以图配文,讲解了网络的全貌,并重点介绍了实际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是如何工作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网络的本质意义,理解实际的设备和软件,进而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同时,专设了“网络术语其实很简单”专栏,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一些网络术语的词源,颇为生动有趣。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非常适合计算机、网络爱好者及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2018年11月13日 想读
日本未来时 豆瓣
The Future is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Futures and Brand New Fantasies from and about Japan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真澄· 华盛顿 编 / [美]尼克·马马塔斯 编 译者: 丁丁虫等 新星出版社 2018 - 10
一位作家能用言语杀人。一颗核弹终于炸平了东京。
代理人专帮网恋的情侣分手。少女在树海寻找自杀的父亲。
寂寞的铁路通往世界尽头。孤独的毛笔遥望着百鬼夜行。
从赛博朋克到和风怪谈,
十三位幻想家用心描绘“日本的科幻”与“科幻的日本”。
2018年11月12日 想读
伯力城审判 豆瓣
作者: 孙家红 2015 - 5
二战结束后,战争罪犯的审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普遍追求。但在1946-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中,在“冷战”阴云的笼罩下,由于某些大国的操控、掩护,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严重细菌战罪行,最终竟没有被提起诉讼,主要细菌战罪犯也得以逃脱法网,铸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最大的“漏罪”之举。
有鉴于此,1949年底苏联在其远东城市伯力城(Khabarovsk)就日军在战争期间“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对包括最后一任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等人在内的12名日本战犯公开审判。这场审判第一次全面揭示了日军在中国东北进行活体实验、实施细菌战争等严重罪行,劣迹斑斑,令人发指。这场审判是二战以后,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细菌战罪行的国际大审判,开创了人类公开审判细菌战争犯罪的先河,具有重大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导致这场审判长期湮没,很少为国人所知。
《伯力城审判:沉默半个世纪的证言》一书,系根据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年出版发行的《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中文版编校整理而成。该书记录了伯力城审判全过程,再现了预审、庭审、举证质证、终审判决等各个环节,资料原始,细节生动,国内罕见。本次编校整理,重版再现,并与该书英、日等文版本互校,厘正原书诸多讹误。不仅为研究提供难得史料,更希望世人不忘战争历史,共期和平未来!
编辑推荐:
★首次揭示了日军侵华期间在中国东北进行活体实验、实施细菌战争等严重罪行。
★二战以后,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细菌战罪行的国际大审判,开创人类公开审判细菌战争犯罪的先河。
★原始记录,生动再现伯力城审判的全过程,国内罕见。
★ 本书完整记录了1949年底苏联在其远东城市伯力城公开审判12名日本细菌战犯的详细过程,揭示了日军侵华期间在中国东北进行活体实验、实施细菌战争等严重罪行,是二战后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针对细菌战罪行的国际大审判,开创人类公开审判细菌战争犯罪的先河。
下面列举上述12名战犯出生年份、军衔、职务及刑期等:
(一)山田乙三,1881年生,陆军大将,前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二十五年。
(二)梶冢隆二,1888年生,军医中将,医生兼细菌学家,前日本关东军医务处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二十五年。
(三)高桥隆笃,1888年生,兽医中将,化学家兼生物学家,前日本关东军兽医处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二十五年。
(四)川岛清,1893年生,军医少将,医生兼细菌学家,前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生产部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二十五年。
(五)西俊英,1904年生,军医中佐,医生兼细菌学家,前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训练部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十八年。
(六)柄泽十三夫,1911年生,军医少佐,医生兼细菌学家,前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生产部分部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二十年。
(七)尾上正男,1910年生,军医少佐,医生兼细菌学家,前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第六四三支队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十二年。
(八)佐藤俊二,1896年生,军医少将,医生兼细菌学家,前日本关东军第五军团军医处长;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二十年。
(九)平樱全作,1916年生,兽医中尉,兽医,前日本关东军第一○○部队工作员;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十年。
(一〇)三友一男,1924年生,上士官,前日本关东军第一○○部队工作员;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十五年。
(一一)菊地则光,1922年生,九年级毕业生,上等兵,前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第六四三支队医务实习员;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两年。
(一二)久留岛祐司,1923年生,八年级毕业生,前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第一六二支队医务实验员;判决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三年。
被审讯者对战争罪行的描述,特别是对和平居民进行人体试验的回忆让人毛骨悚然。铭记历史,目的并不是要仇恨,时刻警醒,企盼永世和平!
2018年11月8日 想读
电影动作设计 豆瓣
作者: 桑林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绣春刀》里藏武学,揭秘动作导演思维,开创真武侠电影
张家振、张震、路阳等前辈同侪情义相挺,作序推荐
迄今为止电影动作设计从业者的唯一一本专业技术论著
倾囊相授从业二十余年的“经验秘笈”,以及刀法兵法等武学之理
分享华语动作影人闯荡欧洲、好莱坞的幕后故事
.....................
※编辑推荐※
近年来,电影《绣春刀》系列掀起了一场革新华语武侠动作片类型的大讨论,其主创团队的精耕细作、锐意创新广获业内同行与观众肯定。特别是其独具风格的动作设计,反套路、重写实、强调实战性和凌厉感,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反响极为强烈,因此提名了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本书便是《绣春刀》系列的动作导演桑林对其动作设计理念、方法的全面揭秘,更是其在此领域耕耘二十余年的经验总结。
◆◇◆◇◆◇
《电影动作设计》作为首部动作从业人员的理论性著作,用文字的形式探讨了我自己作品中动作设计的经验。在当下中国电影腾飞而武侠动作片式微的局面下,希望以此与大家交流,也算是填补动作设计领域的学术空白……我知道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和精力著成此书的用意,它比拍两部电影去赚钱来得更加有意义。
——桑林
◆◇◆◇◆◇
☆ 谈创作经验:详解两部《绣春刀》经典动作戏之风格定位、创作思路,如口碑极佳的“锦衣卫三兄弟身陷重围”“鸳鸯双刀战大苗刀”“竹林夜戏一对三”“案牍库刀破流星”。
☆ 授导演方法:“武戏文唱”“一横一竖”,从动作设计、镜头拍摄、剪辑节奏、音效制作,细述藏在动作戏中的各项电影制作技术指标,以及武戏与人物、与情节、与电影本体的关系。
☆ 道武学理念:溯古追今,分析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武术原理,如戚家刀的渊源、擒拿法的反关节技、不同兵器与空间的关系、群战戏的兵法战术、流星锤绝技“三连发”、阴阳手抽刀法,讲究武侠片打戏的“有理”“可信”“古意”。
☆ 诉影人秘史:介绍中外动作行业生态,讲述华语动作影人对世界影坛的贡献,既包括吴宇森、元奎、李连杰、袁和平的“西行故事”,吕克·贝松、杰森·斯坦森早期如何开启动作之路,也涉及鲜为人知的普通武行武师的艰辛过往。
☆ 论武林之逝:比较中日武文化之发展异同,梳理传统武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化,探究武学百脉合一、融会贯通的包容性,思考动作电影的未来之路。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事电影动作设计二十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迄今为止该领域从业者的唯一一本专业技术论著。全书从《绣春刀》《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创作实践出发,揭秘武打动作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用电影的技术指标分析整个动作电影制作的流程和依据,如动作设计与镜头拍摄、后期剪辑、音效制作的关系,并深入探索武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武戏中的戏剧性冲突、武戏与文戏的结合、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为读者讲述最毫无保留、真实质朴的心得体会。
书中还介绍了动作领域的行业生态,回溯了华语动作影人“西行”闯荡好莱坞、欧洲的幕后故事,以及作者与吕克·贝松、杰森·斯坦森等海外影人的合作经历。
.....................
※名人推荐※
练拳时我们追求所谓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实这就像我们拍摄《绣春刀》系列电影,从心开始发想,通过沟通讨论及训练,然后拍摄,最后呈现给观众,一切都是原汁原味。透过这本书,你会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发想是从何而起,这些效果是由何而来。
——张震,演员
其实我合作过很多非常超卓的动作导演,他们各有所长,但桑林比较年轻,有想法,不怕探索和创新……如今他把创作两部《绣春刀》的思路、理念和设计公诸于世,并加上他表达了对武术及动作设计的一些哲理,令电影同行得益匪浅,也令一般读者对动作电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张家振,资深制片人
桑林指导从小习武,大学念了中文系,之后进入电影行业,师从香港著名动作导演元奎。桑指成熟后先后在香港、好莱坞、宝莱坞参与制作了大量动作电影,经验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毫无“江湖气”,是个真正爱电影的创作人。
——路阳,导演
与桑林的合作,借鉴了他多年来为好莱坞电影工作的经验,以及他对武侠片新的理解,为影片的动作设计带来了丰富的新鲜元素。这也正是后来被广大观众所称赞的“新武侠电影”的动作风格。
——王东辉,制片人
桑林正在为中国的动作电影、为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播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乔凤杰,武术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动作导演”“武术指导”这一行当,乃中国独创,也是中国电影为世界影坛独一无二的贡献……桑林二十多年的实战经验已将我当年为之兴奋的设计理论变成一段段温情可爱、有滋有味的趣人趣事,不但授人以方法,更予人以情怀,这是读者的幸运,也是此书独特的魅力所在。
——张力,武侠动作电影策划人、研究者,著有《功夫片的秘密》
2018年11月7日 想读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豆瓣
作者: 王利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6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选择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个较小片断——3~9世纪华北地区的饮食,将饮食问题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加以观察和理解,以历史学者的视角进行饮食文化史研究,考察那个时代和区域饮食生活的基本面貌、较之此前时代的主要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生态和文化历史背景。
2018年11月7日 想读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豆瓣
作者: Harding, Sandra Cornell Univ Press 1986
關鍵字和詞組
androcentric, gender symbolism,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ternalist, history of science, feminist theory, world view, scientific method, dogmas of empiricism, sexist, gender identity, division of labor, social relations, postmodernism, ontologies, classist, postmodernist, social sciences, masculine, Vienna Circle
2018年11月6日 想读
火车 豆瓣
8.0 (7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部美雪 译者: 张秋明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7
【火车】 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
《观无量寿经》云:人以恶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俱至,必有火车来迎。
《火车》于1993年荣获第6届山本周五郎奖
2008年荣获“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排行榜 “20年最佳”评选“专业人士部门”第1名、“读者投票部门”第2名
入选英国《卫报》推荐“亚洲10大推理悬疑小说”
《读卖新闻》称之为“日本20年来最了不起的推理悬疑小说”
《火车》具有浓郁的社会派色彩和典型的“宫部风情”,于无声处温婉从容地铺陈出一个曲折震撼的当代悲凉故事:
停职期间的警察本间受侄子的委托,帮忙寻找他突然杳无踪迹的未婚妻彰子。本间循着彰子的过往,逐渐发现她失踪的背后暗含无限隐情,她似乎一边在亡命奔逃,一边又时欲登上那辆凄凉的命运之车。
望着无边的黑暗,本间不由寒从心生:谁在追赶她?谁是“火车”上的魔鬼?她究竟在哪里?随着调查深入,悲凉骇人的真相缓缓打开……
2018年11月6日 想读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 豆瓣
作者: [英]唐纳德·萨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1
这是英国著名学者欧洲比较史研究专家唐纳德·萨森的著作,对20世纪西欧社会主义的兴衰起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和研究。本书一经出版,即获得著名的伊萨克·多伊彻奖,并被《纽约时报》高度赞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一本书”。此外,《经济学家》、《金融时报》等杂志均对其好评连连。从那以后,欧洲和美国的多所重点大学将其作为教科书使用,该书亦成为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书中笔调新颖、讽鉴机智、活泼睿智、多富隐喻。
2018年11月4日 想读
冬泳 豆瓣 Goodreads
7.7 (305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9
班宇(@坦克手贝吉塔)短篇力作首度成集 阿乙•蒋方舟•李诞•谈波 齐声推荐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 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编辑推荐】
颇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班宇的处女作——他曾开设《东北疯食录》专栏,浪游工业之城,展示出恣意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曾连载 “工人村”故事集,从细微之处出发,描绘出一幕蓬勃鲜明的悲喜剧。他已在文坛初露锋芒,《收获》《当代》《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皆可觅得他的身影。
从无名之中捕捞个体,在消逝中追寻永恒——《冬泳》是班宇创造的“昨日世界”,遍布萧索的工厂、失落的赌徒。惯于沉默的北方人在这里显得生机、蓬勃。《冬泳》是写给北方的情书,写给你我的(关于旧时代的)备忘录。
细密诗意的语言;轰鸣里深潜宁静,幽默中怀藏温柔——在声音日渐稀少的世界,班宇仿佛浪漫时代的行吟诗人,以准确、克制、优美之笔,书写强力广阔的歌谣。班宇迷恋写作里的“浮生感”,笔下人物在现实的挤压里普遍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他们身上,除了表演出来的“幽默”,还有深藏不露的玄妙和真实。
【推荐语】
文坛新来的高手,有一股雨水冲扫过的、带有野兽气味的生猛劲儿。
——阿乙
班宇有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可是,他抵抗住了天赋的诱惑——没有随心所欲地把作品当做情绪的宣泄,或是横冲直撞地滥用富有才情的语言;他又抵抗住了时代的诱惑——没有把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当做题材的富矿,也没有因平庸的文学时代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以最严格的标准自我训练,使每一个短篇都纯熟得惊人。天才和有天赋的人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独立发展自己,班宇无疑是前者。
——蒋方舟
班宇是聪明的,刻薄的,但不是轻浮的。他显然知道这世界哪儿出了问题,并且没什么希望好转,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轻巧的态度,文字上,他还在苦熬。
——李诞
班宇用他干净、硬朗的笔触,冷静、耐心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端庄肃穆、具有经典品相的短篇佳作。那字里行间的东北寒风,凌厉又温柔。
——谈波
2018年11月3日 想读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6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2018年11月3日 想读
Draft No. 4 豆瓣
作者: John McPhe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7 - 9
Draft No. 4 is a master class on the writer’s craft. In a series of playful, expertly wrought essays, John McPhee shares insights he has gathered over his career and has refined while teaching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where he has nurtured some of the most esteemed writers of recent decades. McPhee offers definitive guidance in the decisions regarding arrangement, diction, and tone that shape nonfiction pieces, and he presents extracts from his work, subjecting them to wry scrutiny. In one essay, he considers the delicate art of getting sources to tell you what they might not otherwise reveal. In another, he discusses how to use flashback to place a bear encounter in a travel narrative, while observing that “readers are not supposed to notice the structure. It is meant to be about as visible as someone’s bones.” The result is a vivid depiction of the writing process, from reporting to drafting to revising―and revising, and revising.
2018年10月26日 想读
亞洲教父 豆瓣
Asian Godfather:Money and Power i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作者: 周博 译者: 劉盈君 天下雜誌 2010 - 1
1996年,也就是使東南亞經濟大逆轉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年,《富比士》雜誌(Forbes)在其公布全球年度最富有個人排行榜上,東南亞地區商業鉅亨在排行榜前二十五名中佔了八位,在前五十名中則佔了十三位。對整個地區所有經濟產出加起來都無法超過一個全球五百強私營企業的東南亞而言,其首富人數卻在全世界最富有的二十五人中佔了超過三分之一。這些人就是亞洲教父的先鋒,每位名下都有超過四十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了李嘉誠、郭鶴年(Robert Kwok)、謝國民(Dhanin Chearavanont)、林紹良(Liem Sioe Liong)、鄭周敏(Tan Yu)、郭令明(Kwek Leng Beng),以及一群擁有十億到三十億美元資產的商業鉅亨。
整個香港和東南亞的經濟實際上只由四十到五十個家族所主導。這些家族的經營事業跨足銀行業、地產業、船運業、糖業、博弈業到伐木業。巔峰時期,全世界最富有的二十五個家族中,來自東南亞的家族就佔了八個。
對比這些富商所生存的國家而言,這些極為有錢的鉅商們似乎形成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強烈對比。
本書帶大家一覽亞洲商業大亨們的世界。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賭場大亨、也是十七名子女的父親何鴻燊;馬來西亞雲頂高原遊樂區創始人林梧桐;印尼的幾位銀行家,以及由工友變成菲律賓菸業大亨的陳永裁。
透過這些神祕且迷人的大亨生活背後,作者周博深入探討這個擁有五億人口區域當中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帶領讀者了解巨亨們何以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如何度過亞洲金融危機,同時揭露隱藏在權力、與巨大財富背後的種種驚人事實。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香港股史 豆瓣
作者: 郑宏泰 2007 - 1
《1841-1997香港股史》讲述香港股市是什么?是投资融资的交易所?是政治经济社会的晴雨表?是国际资本的角力场?一谈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极为活跃的股票市场。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说股票市场是金融的核心,相信不会有很多人反对。事实上,香港从一个细小而荒芜的小岛,发展成今日的世界第三大股票市场,过程的曲折和多变,实在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而深入而系统地去分析金融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扎根的始末,却肯定可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清算 豆瓣
Liquidated: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柔宛 译者: 翟宇航 / 宋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2
获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2010年格雷戈里·贝特森图书奖荣誉奖
金融崩溃——无论是垃圾债券市场、互联网泡沫,还是高杠杆的房地产市场——通常被解释为市场周期的必然结果:上涨的一定会下降。在《清算》一书中,人类学家Ho Karen刺破了抽象的、无所不能的市场光环,揭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是如何形成的。
曾在投行工作过的Karen访谈了压力重重的第一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些从精英大学招聘的投资银行家被社会化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世界。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条件是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他们的工作场所文化和特权网络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工作无保障会塑造性格,而员工的流动性会带来聪明、高效的生意。基于这种与挥霍无度的交易相联系的流动性和补偿行为文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重塑了美国企业的形象。他们的使命是创造股东价值,然而他们的做法和假设却会产生危机。通过将投资银行家的价值行动与市场建设和美国公司重组联系起来,《清算》一书揭示了华尔街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常常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胜利解读所遮蔽。
-------------------------------------------------------------------------------------------------------
媒体推荐:
就实地考察而言,华尔街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家通常在遥远的第三世界社会工作……然而,Karen Ho博士以经典人类学的方式开始了她的研究:融入背景,专心倾听,客观中立非评判的方式,然后试图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关于华尔街文化如何运作的“整体”图景。这种耐心的民族志分析呈现出一个迷人的景象,这甚至对大多数银行家来说都是新奇的。
——吉莉安·泰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Karen Ho是我的英雄。她的20世纪末投资银行家民族志准确描述了投行文化的虚张声势、冷酷无情和矛盾等特征。
——米切尔·阿沃拉菲亚,《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人类学家Karen Ho对华尔街投行的民族志书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旨在打破华尔街的优越光环,揭示其脆弱、矛盾的一面,以及其企业文化和集体行动常常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和金融工作者和金融市场有关,也波及美国其他企业。虽然这本书名列人类学和商业研究领域之内,但它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并将引起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以及任何试图了解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文化、实践与金融变革之间关系的人的兴趣。
——赖凯伦,《经济地理》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清算》一书对大型投资银行的运营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证实了读者的某些猜测:这些机构正在成为傲慢及坚不可摧的“宇宙主宰”,从业人员获得了难以理解的巨额收入和“做上帝的工作”的想法。然而,这也表明了金融社会学研究力量的逆转。本书有助于解释投行从业者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詹姆斯·G·卡里,《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全球各大银行工作的人来说,《清算》一书是必读的。事实上,即使是精英学校的教员,也开始质疑为何有这么多毕业生最终会投身金融行业。这本书应该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必读的书。”
——本·洛里卡,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权威排行Quant Net
《清算》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仔细观察了人们在华尔街成功或失败的方式,戳穿了很多关于市场运作的假设。”
——基尔·马丁,时代文学增刊(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清算》提供了一个丰富详细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民族志…我在本科经济社会学课程中使用了节选,并向一位投资银行家推荐了该课程。
——Aaron Z. Pitluck,《工作、就业与社会》(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2018年10月20日 想读
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 豆瓣
Asimov on Science Fiction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涂明求 / 胡俊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内容简介: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2018年10月19日 想读
人生舞台 豆瓣
I. Asimov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黄群 / 许关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内容简介:饮誉全球的科普巨匠和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写过三卷自传《记忆犹新》、《欢乐依旧》和《人生舞台》。前两卷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出版,讲述了作者从出生直至19781年的经历。书中所述严格以时间先后为序,侧重对事情的准确记叙,纯议论性的文字很少。第三卷《人生舞台》自1990年初阿西莫夫病重住院期间开始动笔,历时125天,于同年5月30日完成。不到两年后,作者便与世长辞了。《人生舞台》并非前两卷的续集,写法也与前两卷迥异,它不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沿着作者的思绪,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将其家庭、童年、学校、成长、恋爱、婚姻、疾病、挫折、成就、至爱亲朋、竞争对手,乃至他对写作、信仰、道德、友谊、战争、生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见解,一一娓娓道来。全书写得坦诚率真,在极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和哲理,使人读后不仅能了解阿西莫夫这位奇才辉煌的一生,而且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领悟人生舞台的真谛。
2018年10月19日 想读
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 豆瓣
Asimov on science : a 30-year retrospective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吴虹桥 / 苏聚汉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8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科学随笔集。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是有着“通才”之誉的世界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
对科学的本质洞察入微,对事物的理解准确深刻,同时辅以广阔的背景、缜密的推理、生动的叙述——这构成了“阿西莫夫文体”独特的逻辑美。在本书中,作者以其非凡的阐释能力,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复杂的社会话题,一经他的生花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更添余韵无穷之妙。
相信您在感悟美妙的“阿西莫夫文体”的同时,更能得到许多知识、智慧和启迪,还有理性思考的乐趣。
2018年10月19日 想读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朱岚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8
本书是“汉译大众精品文库”的一种。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及各个分支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本书作者阿西莫夫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以创作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而蜚声文坛。他那非凡的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断对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
2018年10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