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2017年12月26日 想读
Education In Hong Kong, 1941 to 2001 豆瓣
作者: Anthony Sweeti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 7
This book is a sequel to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 Fact and Opin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It provides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developments in 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from the end of 1941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millennium.
2017年12月24日 想读
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豆瓣 Goodreads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作者: Thomas Piketty 译者: Arthur Goldhammer Belknap Press: An Impri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4
What are the grand dynamics that drive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apital? Questions about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and the prospects for economic growth lie at the heart of political economy. But satisfactory answers have been hard to find for lack of adequate data and clear guiding theories. In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omas Piketty analyzes a unique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twenty countries, ranging as far back as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uncover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atterns. His findings will transform debate and set the agenda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ought about wealth and inequality.
Piketty shows that moder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 have allowed us to avoid inequalities on the apocalyptic scale predicted by Karl Marx. But we have not modified the deep structures of capital and inequality as much as we thought in the optimistic decade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main driver of inequality—the tendency of returns on capital to exceed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today threatens to generate extreme inequalities that stir discontent and undermine democratic values. But economic trends are not acts of God. Political action has curbed dangerous inequalities in the past, Piketty says, and may do so again.
A work of extraordinary ambition, originality, and rigor,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orients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confronts us with sobering lessons for today.
2017年12月22日 想读
The Participation Gap 豆瓣
作者: Russell J. Dal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The dilemma of democracy arises from two contrasting trends. More people in the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are participating in civil society activity, contac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protesting, and using online activism and other creative forms of particip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tatus as an influence on political activity is increasing. The democratic principle of the equality of voice is eroding. The politically rich are getting richer-and the politically needy have less voice.
This book assembles an unprecedented set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surveys to identify the individu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at produce these trends. New forms of activity place greater demands on participants, raising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tatus skills and resources. Civil society activity further widens the participation gap. New norms of citizenship shift how people participate. And generational change and new online forms of activism accentuate this process. Effective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requires a participatory citizenry and equal voice, and participation trends are undermining these outcomes.
The Participation Gap both documents the growing participation gap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and suggests ways that we can better achieve their theoretical ideal of a participatory citizenry and equal voice.
2017年12月21日 想读
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法治探索(增訂版) 豆瓣
作者: 陳弘毅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4 - 4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多年,「一國兩制」的實踐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本法》的實施是否順利。本書作者陳弘毅是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1996年 至2002年)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1997年至今),過去十多年《基本法》在香港的實施過程中遇到過的問題和爭議,作者都曾親身經歷甚至直接參與其中。
本書收錄了回歸以來作者就香港法律問題所寫的文章,主要涉及與《基本法》的實施相關的課題,例如香港和內地法院的管轄權、「居港權」訴訟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此案件對《基本法》的解釋、香港就實施《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建議,以及行政長官最終普選的問題、2010年的政改等,讀者由此可以較全面看到香港回歸後的法治軌跡。
今次增訂版增加了作者近期的十篇新作,並對一些原有的文章作出了修訂,包括討論2017年特首普選的問題,讓讀者能通過本書增訂版,較全面掌握至今為止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法治探索」的概況。
2017年12月18日 想读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豆瓣 谷歌图书
Główne nurty marksizmu. Powstanie, rozwój, rozkład
作者: Leszek Kolakowski 译者: P. S. Falla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 1
Leszek Kolakowski’s masterpiece,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books—for the first time in a one-volume paperback.

Renowned philosopher Leszek Kolakowski was one of the first scholars to reveal both the shortcomings and the dangers posed by communist regimes. He now presen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one paperback volume, his definitive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A prophetic work,” according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at provides “the most lucid and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origins, structure, and posthumous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thought that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20th century.”
2017年12月16日 想读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 豆瓣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译者: 唐少杰 等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5
科拉柯夫斯基这三卷书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权威书籍。全书三卷于197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130万言。该书阐述了自19世纪40 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马克思主义诸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学说的理论发展,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论述马克思主义史的体系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奠定了作者在当今西方“马克思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套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到马克思,恩格斯过世後的马克思主义各阶段的演变,都有清楚的交代。科拉柯夫斯基本人在这三卷书中也有他本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它们不单是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更是一套解释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
该书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最有影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著作,不仅占有文献翔实,理论分析系统,而且是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史中收录流派和人物最多的著作。因此,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是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影响重大、被普遍关注的文献。
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在论述20世纪哲学时,对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辍笔略过,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无法再改进柯氏上述著作中所作的有关阐释了。
2017年12月16日 想读
The Postmodernism Reader 豆瓣
作者: Drolet, Michael 编 Routledge 2003
The Postmodernism Reader traces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 through the key writings of postmodernist thinkers. This collection of foundational essays restores the poignancy that has been lost - or even emphatically rejected - in the debate about postmodernism by focusing on central formative texts and the predominant thinkers we have come to associate with postmodernist theory. Michael Drolet's authoritative introductory essay and his careful selection of texts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the study of postmodernism by uncovering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present theories and focusing on their major aspects; guiding the reader through the maze of knowledge that we call postmodernism. Arranged into three parts, the essays cover the origins of the term postmodernism, its evolution and its political ramifications. Included are writings by Foucault, Derrida, Deleuze, Baudrillard, Lyotard, Bauman, Jameson, Berman and Irigaray.
2017年12月15日 想读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2 (9 个评分) 作者: 孔飛力 译者: 陳兼 / 陳之宏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1
余英時、許倬雲、王賡武、金耀基|共同推薦



哈佛中國史研究大家「數十年研究的圓滿總結」

走進歷史深處,揭示自帝制晚期延續至今的根本性問題



孔飛力關於中國現代國家起源的精彩系列論文,繼承了他老師史華慈的知識關懷,探討並揭示了舊帝國之下的社會和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之間的深層聯繫。

—— 曼素恩( Susan Mann,美國亞洲學會前主席、加州大學榮退教授)

對專家和普通讀者來說,孔飛力的這本書都極為重要,其中不僅提出了促使人們思考的新史論,對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敘述也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構建。

—— 羅威廉(William T. Row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但卻精深博廣、充滿睿智。孔飛力是駕馭史料和史論的大師,書中每一頁都透露出了他宏大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智慧。

——《亞洲研究雜誌》書評

本書的旨趣在於彰顯中國現代國家如何在「內部的歷史演變」與外在力量衝擊之中出現。作者討論的「根本性問題」所形成之「建制議程」,將帝制晚期與現代中國歷史連結在一起。本書展現中國現代性中普世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特點,對整體掌握現代中國之面貌有重要啟示。

—— 黃克武(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這是一位有著深刻「中國關切」的著名歷史學家寫的一本滲透著人文關懷、深邃思考和批判理念的偉大歷史著作。

——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本書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面臨著諸多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家」,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回應的結果。作者探討的正是在其形成過程中,中國本土提供的知識資源,即「現代性」的中國經驗。

在本書中,作者分別從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制三個角度入手,探索「現代國家」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議程」:在政治參與的拓展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上,作者重新審視魏源基於經書典章的傳統所提出的思考;在探討公共利益是否能同政治競爭相協調的問題上,回顧晚清改革家馮桂芬的非正統建議在當時官僚中所引起的反應;面對調和國家財政需求同地方社會需要的問題,對比了清政府與共產黨政府通過政治控制所做的不同努力和試驗。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這個現代國家的實現若成為可能,所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中國的「現代國家」經驗,不僅與中國有關,也具有普世意義。
2017年12月13日 想读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豆瓣
作者: 江泽民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前夕、十四大上以及十四大以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且全面地阐述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和完善这种新的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方针政策和方法步骤,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本书就是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而编写。
全书收录了1992年6月至2002年11月期间江泽民同志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文稿79篇,其中全部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2017年12月12日 想读
Pedophiles and Priests 豆瓣
作者: Philip Jenk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5
This volume takes a close, dispassionate look at the entire history of the issue of sexual abuse among the clergy, and especially among the Roman Catholic clergy. From the first rumblings to today's headlines, Philip Jenkins has written a fascinating, exhaustive, and, above all, even-handed account that not only puts this particular crisis in perspective, but offers an eye-opening look at the way in which an issue takes hold of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Jenkins reassures us about our local clergy, but also delivers a disturbing message about how vulnerable we are to the news media. Meticulously documented and dispassionately argued, this volume marks a watershed in the discussion of an issue of enormous current interest, one that will not disappear from the headlines any time soon.
2017年12月11日 想读
蝶变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昭瑞 / 霍志钊 商务印书馆 2017 - 10
本书以极为丰富详实的田野资料为底,运用科学的人类学调查方法,为我们描摹辨析澳门博彩业的方方面面——中外“赌戏”的规则玩法,全球资本的竞相争夺,帮会社团的纷争,政府的监管和控赌,赌场周围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及由此呈现的独特社会面相与文化。
围绕赌场的百态人生,本书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探究化茧为蝶的瞬间紧张与社会、日常的结构嬗变。百家乐、21点、轮盘、牌九,方寸赌台;沓码仔、赌客、荷官、妓女,众生面相。说不尽的赌场,说不尽的故事。有人四面光鲜,一掷千金,但还有更多的人依附着博彩业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等待着蝶变。蝶变象征着变迁与过渡,同时也意味着不稳定与风险。或破茧成蝶,或殒命其中,就像在赌台上,结局难以预测。
2017年12月10日 想读
香港治与乱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阎小骏 人民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以香港2014年“占 领运动”和2015年行政长官普选制度本地立 法失败为开篇,解析了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当前困局的心理、社会、政治和历史脉络,包括:香港社会对于“一国两制“方针所存在的观念偏差和在国家政治认同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处境,“港人治 港”投入实践之后所面临的政治隐忧,以及在高度自治原则下,作为中国的特殊政治边陲,香港在管治上面临的结构性困难。本书展望香港政治的未来走向以及二十一世纪香港管治的新形势,探索香港特别行政区如何能够在崭新的“自信年代”里与祖国一道成长,继续成为中国治理版图上焕发异彩的国际化现代都市。
2017年12月5日 想读
冷战与香港电影 豆瓣
作者: 李培德 / 黃愛玲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09
冷戰是一場全球性戰役,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身處海峽兩岸政權之間,很自然地成為了意識形態衝突的激烈戰地。有趣的是,在我們的電影裡,冷戰這場影響深遠的爭鬥卻鮮露痕跡;港英政府為了維持敵對派系之間的脆弱和平,嚴格審查電影。這極富諷刺意味的處境,倒又貼合冷戰的本質──思想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另一方面,創作者面對審查和市場的雙重限制下,亦經常能巧妙地以迂迴的方法,在電影中傳達意識形態信息。
2006年,香港電影資料館和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研討會,本書由與會的學者和講者,分別從歷史、文化、社會等角度探索冷戰和香港電影的關係,內容極具參考和研究價值。
[背景]
我們在六十年代長大的人 科大衛
冷戰背景下的香港左派電影 周承人
隔絕中的想像──香港電影與上海基層社會對西方的反應(五十至六十年代早期) 張濟順
[工業與政治]
冷戰時期香港電影的政治審查 吳國坤
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的角色和影響 黃仁
左右可以逢源──冷戰時期的香港電影界 李培德
[傳媒與文化統戰]
南來影人與粵語電影評論 吳詠恩
冷戰時代《中國學生周報》的文化角色與新電影文化的衍生 羅卡
圍堵頡頏,整合連橫──亞洲出版社/亞洲影業公司初探 容世誠
[大歷史中的小故事]
從三十年代到冷戰時期──朱石麟和岳楓的電影之路 黃愛玲
平淡的冷戰──口述歷史中的電影人生 朱順慈
政治夾縫中的電影業──張善琨與永華、長城及新華 鍾寶賢
[文本分析]
冷戰氛圍下的香港寓言──電懋與東寶的「香港」系列 麥浪
不談政治的政治學──港產倫理親情片試析 韓燕麗
無間諜──香港電影對占士邦熱的回應 何思穎
聊齋靈異與冷戰電影 張建德
[附錄]
1950至1970年代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影人座談會紀錄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鬥爭在香港電影的縮影 許敦樂
自由總會簡介與大事記 左桂芳
索引
鳴謝
2017年12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