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The Spivak Reader 豆瓣
作者: Gayatri Spivak Routledge 1995
Among the foremost feminist critics to have emerged to international eminence over the last fifteen year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has relentlessly challenged the high ground of established theoretical discourse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Although her rigorous reading of various authors has often rendered her work difficult terrain for those unfamiliar with poststructuralism, this collection makes significant strides in explicating Spivak's complicated theories of reading.
2017年11月7日 想读
The Making of Addiction 豆瓣
作者: Louise Foxcroft Routledge 2007 - 1
What does drug addiction mean to us? What did it mean to others in the past? And how are these meanings connected? In modern society the idea of drug addiction is a given and commonly understood concept, yet this was not always the case in the past. This book uncovers the original influences that shaped the creation and th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addiction as a disease, and of addiction to opiates in particular. It delves into the treatments, regimes, and prejudices that surrounded the condition, a newly emerging pathological entity and a form of 'moral insanity'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ource material for this book is rich and surprising. Letters and diaries provide the most moving material, detailing personal struggles with addic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ose who cared and despaired. Confessions of shame, deceit, misery and terror sit alongside those of deep sensual pleasure, visionary manifestations and blissful freedom from care. The reader can follow the lifelong opium careers of literary figures, artists and politicians, glimpse a raw underworld of hidden drug use, or see the bleakness of urban and rural poverty alleviated by daily doses of opium. Delving into diaries, letters and confessions this book exposes the medical case histories and the physician's mad, lazy, commercial, contemptuous, desperate, altruistic and frustrated attempts to deal with drug addiction. It demonstrates that many of the stigmatising prejudices arose from false 'facts' and semi-mythical beliefs and thu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not only for the history of addiction, but also for how we view the condition today.
2017年11月4日 想读
First Confession 豆瓣
作者: Chris Patten Allen Lane 2017 - 6
Chris Patten was a cradle Catholic (hence the title),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ory 'Wet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went on to hold a series of prominent public offices - Chairman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last Governor of Hong Kong, 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External Affairs, 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Chairman of the BBC, advisor to the Pope - as he self-deprecatingly puts it 'a Grand Poo-bah, the Lord High Everything Else'. He writes with wry humor about his time in all these offices, taking us behind the scenes and showing us unexpected sides of many of the great figures of the day. In exploring his own identity he also examines the dangers of identity politics, which he encountered in several of his jobs, from Northern Ireland to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No politician now writing is so purely enjoyable as Chris Patten
2017年11月3日 想读
Hong Kong 豆瓣
作者: Ackbar Abba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 3
2017年11月2日 想读 曾经和阿巴斯打了一个照面,他还把椅子让给我,然而我那时并不知道这位阿伯就是阿巴斯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9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2017年11月1日 想读
利维坦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Leviathan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布雷瓦 译者: 李林莹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7 - 11
本书获法国安古兰漫画2014年“最佳新人奖”
前卫摇滚歌手彼得·布雷瓦首部漫画杰作
伦敦《周日独立报》热门连载
来自婴儿的哲思
...................
※编辑推荐※
当童年已逝,用那具称之为“成人”的遗骸踏入社会——一个被尊称为地狱的地方。
问为何我们会惧怕儿童,即便我们是那样地爱着他们,只因他们让 我们看到了自身的衰败。
——布赖恩·奥尔迪斯
◎ 一部包罗万象、难以形容的古怪作品。
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科学、流行文化……几千年人类社会的种种元素都在《利维坦之书》中展现出最为特别的面貌!每个读者都能在大开眼界的同时,重塑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
◎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最受欢迎连载作品。
作为鬼才乐手彼得·布雷瓦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漫画著作。《利维坦之书》收录了原刊登于千禧年初英国《星期日独立报》的《利维和猫的冒险》系列精华,该系列被誉为“知识分子尖酸刻薄的最高境界”。
◎ 与政治论和巨型怪兽同名的无脸小婴儿。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们就变得比你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更加巨大——这就是布雷瓦将书中的小婴儿命名为“利维坦”的主要原因。在婴儿天真无邪的外表之下,是否还隐藏着不为成年人所知的复杂世界?当孩子们收起微笑的时候,或许就是他们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刻。而婴儿就像成年人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成年世界的荒诞。
◎ 丰富、多变的情节与绘制风格。
全书渗透着摇滚歌手特有的洒脱和叛逆气质,内容和绘制形式充满了实验性。阅读者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倾斜的世界:空间滑移的领域、认知双关,以及无限悖论和双重理解打造的镜子大厅。
...................
※内容简介※
婴儿每天都在思考什么?
在他们天真无邪、呆萌可爱的外表之下,
是否隐藏着不为成年人所知的复杂世界?
请跟随这个与怪兽同名的光头小婴儿利维坦,
一起漫步在生活的巨大谜题中。
他将用婴儿与生俱来的超凡理解力,
为你解读你或许还不太了解的艺术、科学与哲学。
彼得·布雷瓦的《利维坦之书》收录了原刊登于千禧年初英国《星期日独立报》的《利维和猫的冒险》系列精华。书中的内容设定在显然不受编辑控制的卡通世界里,这一系列漫画也让《辛普森一家》的作者马特·格勒宁做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评论:“是我看过最棒也最怪的东西之一”。时而离奇古怪,时而充满言外之意,一会儿黑暗,一会儿逗趣,这部作品跟随着没有脸孔的婴儿利维的脚步进出世界。这是一场逃离之旅,不过,正如某些圣人曾经说过的:只有囚犯才会对“逃脱者”感到轻蔑。
...................
※媒体推荐※
布雷瓦解放了这个早已被平淡诗歌和喋喋不休的名言警句所充斥的闭塞世界。
——《旧金山纪事报》
...................
※名人推荐※
彼得·布雷瓦的漫画是我看过最棒也是最古怪的东西之一。无《利维坦之书》,毋宁死!
——马特·格勒宁,《辛普森一家》作者
每当我被问道文学、艺术和诗歌是否可以存在漫画中时,我都以彼得·布雷瓦这本书为例证。
——本·凯绰尔,《纽约犹太人》作者
2017年11月1日 想读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2017年10月29日 想读
Staging Politics 豆瓣
作者: Strauss, Julia C. (EDT)/ O'Brien, Donal B. Cruise (EDT) Palgrave Macmillan
2017年10月26日 想读
从九七算起 豆瓣
作者: 叶健民 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 2007 - 10
本書匯集了十六位公民社會領袖的文章,為香港過去十年的管治作出深入剖析,及為特區未來籌謀獻計。 回歸十年,公共領域顯得日趨「政治化」。從積極的意義來看,這意味著公眾更重視個人權益,更勇於據理力爭、表達意見,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也同時看見爭論不休、各走極端的紛亂局面,妥協與共識更難確立。十年來特區政府也在不斷找尋有效的管治策略,以回應新的政治要求。引入政治問責制,以政治家代替專業官僚為管治核心,是其中一項嶄新的嘗試。政府也試圖以更積極的手段介入經濟運作、更大力度去分配公共資源,以求滿足各界需求。
然而這種「求變」心思以回應政治生態的改變,卻受制於特區格局另一主軸:力求「不變」。當中包括:重經濟、輕政治的發展思路、行政主導的權力格局、維護資本家特權的安排。誰不知正是這種「不變」思路,局限了特區政府回應改變的能力,埋下了種種管治危機的禍根。
如何重拾政治秩序,可以由「管治」概念出發。管治(Governance),就是指要超越以政府為主的角度去分析政治秩序。關鍵是要致力建立官民的夥伴關係,共同處理公共議題。此書正是以此為出發點,要為社會團體、意見領袖提供平台,就回歸以來的變化各抒己見。十六位作者以持份者、主人翁的角度為特區未來籌謀獻計,正正反映出公民社會的生機處處。鼓勵理性論爭,重奪公共討論的主導權,便是出版此書的最終目的。
本書分「民主管治」、「參與民權」、「經濟市場」、「民生和諧」四大部份,作者包括:張炳良、陳家洛、張楚勇、陳健民、谷淑美、黃英琦、陳智遠、李律仁、曾澍基、陳茂波、羅祥國、李兆富、陳智傑、蔡海偉、呂大樂及施麗珊。
2017年10月26日 想读 谷淑美
香港·生活·文化 豆瓣
作者: 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 合編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一直以來,社會文化分析對於社會、文化、生活三者之間的界面及互動特別敏感和好奇,因此題材也相當廣泛。由呂大樂、吳俊雄及馬傑偉合編的《香港.生活.文化》,分析了不同社會部門與生活各個方面的文化現象,除近年討論得較為熱鬧的話題如身份認同、城市社會運動、媒體與公民社會之外,還有接觸到社會生活中不同層次與維度的問題──由父母育兒對策到公共知識份子,成衣工人的處境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的殖民性、地緣政治與香港研究。
書共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的四篇文章以不同的介入點來探討後九七的身份認同問題。第二部份是城市社會運動。第三部份以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為主題,探討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第四部份所觸及的課題,從不同層次、領域去探討不同形式與性質的權力關係。
本書另一特色是各篇社會文化分析的經驗與實證基礎。本書內各位作者所採用的方法並不統一,有的引用問卷調查的統計資料,有的翻開歷史檔案文件,有的以政策文件或學術文獻為本,也有作者進行深入訪談,或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總之各自按其研究的題材與需要回答的問題,選擇適合的方法與材料,來支持其分析與論點,讓讀者多角度反思不同的社會議題。
《香港.生活.文化》將助你深入觀察分析圍繞身邊的種種社會現象,從嶄新的視點看我們生活的城市。
2017年10月26日 想读 谷淑美
香港·文化·研究 豆瓣
作者: 吳俊雄 / 呂大樂 香港大學 2005
這本文集的文章,有幾個共同的基調:
˙ 平民生活是焦點
˙ 跨學科
˙ 強調人文的科學

本文集的作者在以上提出的三個共同基調上,開展了各種細緻的研究,由歷史到現狀,既貼身也宏觀,講社會條件,也談庶民心事。文章反映了香港文化與社會多方面有趣又複雜的發展。它們指出香港在許多方面經歷了一個急劇現代化社會普遍面對的壓力和機會。它們同時肯定香港社會發展的軌跡,對本土文化有一種很特殊的、整體的規範。它令香港存在?種種可能在亞洲地區以至全球各地皆屬獨一無二的文化境況。要確切分析香港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這個軌跡、這些規範和特殊的境況。

本書編者:
吳俊雄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馬傑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書內文章所涵蓋的範圍都是適時而重要,充分展現了研究者對於文化研究的觸覺。本書肯定有助讀者了解香港文化的動態及應用,亦對本土文化研究作為一項學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範例,以及進一步追尋的線索。」- 馬家輝

(引至香港大學出版社網站)
2017年10月26日 想读 谷淑美
香港经验 豆瓣
作者: 张秉良 / 戴耀廷 商务印书馆 2009
什么是香港经验?八位专家学者尝试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包括政府管治、法治精神、经济发展、企业模式、社会流动、文学与流行文化,回顾香港在过去历史中累积了哪些宝贵经验,并对未来香港发展提出了深刻的建议。
(摘自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31期)
2017年10月26日 想读
The Sociology of Food 豆瓣
作者: Jean-Pierre Poulain Bloomberg Academic 2017 - 2
A classic text about the social study of food, this is the first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of Jean-Pierre Poulain's seminal work. Tracing the history of food scholarship, The Sociology of Foo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field of food.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oulain begins by exploring the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the modern diet. From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food production and supply, to evolving cultural responses to food – including cooking and eating practices, the management of consumer anxieties, and concerns over obesity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food –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how changing food practices have shaped and are shaped by wider social trends. The second par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mergence of food as an academic focus for soci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Revealing the obstacles that lay in the way of this new field of study, Poulain shows how the discipline was first established and explains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forty years.
Destined to become a key text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The Sociology of Food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food studies and sociology. This edition features a brand new chapter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tudi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nd a preface, specifically written for the edition.
2017年10月22日 想读
尼伯龙人之歌 豆瓣
Nibelungenlied
作者: 佚名 译者: 安书祉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故事情节取材于欧洲古代英雄传说,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第一歌至第十九歌为第一部分,以法兰克或尼德兰传说为基础,讲的是西格夫里特的故事。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从小生活在父王的宫廷,成年时晋升为骑士。后来与勃艮第国公主克里姆希尔德结婚,婚后登基加冕,成为一位强大的国王,占有尼伯龙宝物。十年后,应勃艮第国王恭特和王后布伦希尔德邀请,西格夫里特携妻子克里姆希尔德去沃尔姆斯省亲。由于两位王后的争吵,引起布伦希尔德的仇恨,忠臣哈根为王后报仇,杀死了西格夫里特,随后夺走了尼伯龙宝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为史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勃艮第传说为基础,内容讲的是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或称勃艮第王国的覆灭。克里姆希尔德在沃尔姆斯宫廷寡居十三年之后,远嫁匈奴国王艾柴尔。又过了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国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里的外国王侯将帅都顺从了她的统治,认为复仇的时机已到。她说服艾柴尔邀请勃艮第国亲人来匈奴国赴宴。客人到达后,克里姆希尔德首先索要尼伯龙宝物,后来又下令焚烧大厅,从而引起匈奴人与勃艮第人之间的大杀戮。克里姆希尔德要求哈根说出宝物存放在何处,哈根不说。她于是下令砍下恭特的头颅,并亲自杀死哈根。老帅希尔德勃兰特看见一位勇士惨死在一名妇人手里,不忍漠视,当即杀死克里姆希尔德。全部故事就此以众英雄同归于尽而告终。
2017年10月19日 想读
埃达 豆瓣
作者: [冰岛] 佚名 译者: 石琴娥 / 斯文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处于氏族社会的后期阶段,集体公有的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封建模式的国家雏形开始出现。北欧居民是骠悍的海洋民族,正如北欧英雄史诗中所说:“大海是他们的后院,战船便是他们的长靴”。在公元8至11世纪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他们横行于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海面上,他们以北欧海盗著称于世,而这段时期亦被史籍称为“北欧海盗时代”。

北欧海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海盗,他们自称是“维京人”,即居住在海岬上的人。由于北欧气候条件差、耕地狭小和粗放,农业产量低下,北欧居民为了生存和追求财富便出海冒险。往往由部落首领组织,整个部落青壮都出动的经常性掠劫,后来发展成为动辄上百艘战船一起出动的侵略战争。

《埃达》就是这几百年里流传在北欧地区的口头文学作品的笔录和集成,它所记载叙述的不外乎海盗和海盗生活。这部英雄史诗中的主人公从君主到奴隶无一不是海盗;神话故事里的神祇,从主神奥丁到他手下的大小神灵亦都是海盗的形象。
2017年10月19日 想读
重塑中华 豆瓣
5.8 (10 个评分) 作者: 黄兴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2017年10月19日 想读
香港政制发展资料汇编(一) 豆瓣
作者: 强世功 编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6
本書選編反映香港政制發展的相關權威資料,時間跨度從1842年英國佔領香港伊始至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涵蓋港英時期的政制發展及《基本法》對特區政制的確立,包括對改變立法局組成的爭論、1960年的地方行政改革、1980年代的代議政制改革,以及中英雙方對未來特區政制安排的協商與爭拗等。資料類別包括憲制法律的規定、政府報告、政府官員的發言等。因此,本書方便一般讀者及研究者有系統地認識、了解及研究香港政制發展問題。
2017年10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