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与孩子一起学编程 豆瓣
Hello World!Computer Programming for Kids and Other Beginners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桑德Warren Sande / Carter Sande 译者: 苏金国 / 姚曜 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 11
一本老少咸宜的编程入门奇书!一册在手,你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跟随Sande父子组合在轻松的氛围中熟悉那些编程概念,如内存、循环、输入和输出、数据结构和图形用户界面等。这些知识一点儿也不高深,听起来备感亲切,书中言语幽默风趣而不失真义,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细心的作者还配上了孩子们都喜欢的可爱漫画和经过运行测试的程序示例,教你用最易编写和最易理解的Python语言,写出你梦想中的游戏程序。
“Hello, World!我来了!”编程乐趣无穷,起点就在脚下,请引导你的孩子走进这奇妙的世界。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其他初学者,都可以跟随本书学习Python编程,并过渡到任何其他语言,重要的是你将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7年6月19日 想读 没有孩子。但我的智力大概也就是个孩子
工资、价格和利润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64
2017年6月18日 想读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豆瓣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ce
作者: [英] G. A. 柯亨 译者: 段忠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 6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辩护方法是提供有利于它的论证,但更多地是以一种我希望的吸引入的形式介绍这一理论。马克思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他在不少方面提出了许多思想。但他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愿,或没有书斋的宁静,把这些思想全都整理出来。因而,声言对他的一些主要思想提出比他本人提供的更有条理的表述……这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需要尝试所作的事。
序言
2000年版导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第一章 黑格尔的历史图景和马克思的历史图景
第二章 生产力的构成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生产力
第二节 一些术语的要点
第三节 劳动能力
第四节 科学
第五节 生产力一览表的另外的候选项
第六节 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对生产力的所有权
第二节 生产者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所有权状况
第三节 从属关系
第四节 重新定义无产者
第五节 阶级的结构定义
第六节 社会形态的具体区分
第七节 生产方式
第八节 经济变化的种类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第一节 区分的提出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使用价值和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这一区分的革命意义
第五节 对马克思关于密尔的看法的异议
第六节 劳动关系
第五章 拜物教
第一节 宗教中的拜物教和经济中的拜物教
第二节 拜物教中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
第三节 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第四节 对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第五节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
第六节 商品拜物教、宗教和政治
第七节 作为内容解放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生产力的首要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
第三节 马克思对首要性的论断:《序言》之外
第四节 首要性的论据
第五节 生产力的首要性的性质
第六节 生产力、物质关系、社会关系
第七节 “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第八节 附录
第七章 生产力和资本主义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节 四个时代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使命及其命运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前提
第七节 阶级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第八章 基础和上层建筑,权力和权利
第一节 对上层建筑的界定
第二节 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以生产关系解释财产关系和法律
第四节 基础需要上层建筑
第五节 经济结构单独观察得到吗?
第六节 再论权利和权力
第七节 无产阶级的权利和权力
第八节 附录
第九章 功能解释:一般性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解释
第三节 功能一陈述和功能解释
第四节 功能解释的结构
第五节 确证
第六节 任何功能解释都是真实的吗?
第七节 后果解释和演绎一规律模型
第十章 功能解释:马克思主义中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对功能解释的概念批评
第三节 功能主义、功能解释和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详尽阐述
第五节 马克思的例证
第十一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
第三节 先进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矛盾
第四节 米善和加尔布雷恩
第五节 对这一论证的再考察
第六节 资本主义是那种特殊矛盾的必要条件吗?
第七节 一种反对意见
第八节 资本主义的偏爱和马克斯韦伯
第九节 附言
第十二章 桎梏
第十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再思考
第十四章 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五章 苏联垮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Ⅰ 卡尔马克思和社会科学的衰亡
附录Ⅱ 几个定义
所引用的著作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2017年6月18日 想读
理解资本主义 (第3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Capitalism: Competition, Command, and Change
作者: 塞缪尔·鲍尔斯 / 理查德·爱德华兹 译者: 孟捷 / 赵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3版)》是一本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它解释了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有时其运转不如我们所愿,以及在长期内它如何改变了自身的运行方式,也彻底变革了我们周遭的世界。《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3版)》的三维分析方法集中于讨论市场中的竞争,企业、政府和国际关系中的统制,以及由技术创新和围绕收入分配的冲突所驱动的、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之永恒特征的变革。
《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3版)》囊括了供给与需求、市场竞争、不完全竞争、总需求、通胀、失业等标准性论题。它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凡活力与物质生产率,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逻辑与局限性,技术变革和新的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国家内部与国家间的不平等。同时,《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3版)》还提供了对新古典经济学教条的批判性评价,对契约理论的清晰介绍,以及来自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新近研究的材料。
2017年6月18日 想读
人类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 亨德里克·房龙 译者: 刘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从人类的起源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精辟论述,房龙的这本《人类的故事》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不放过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或是通读过浩繁巨著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快感。
这本书以房龙的经典原著加入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再现历史的重要时刻,或不同时代典型的社会,人生并以21世纪最新的发现和观点,升级了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局限,附录的20世纪简史,以10年一“断代”和专题的形式补充了原著未及叙述的当代史,精辟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囊括了从生命起源到互联网的过程,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
2017年5月18日 想读
粤菜海鲜大全 豆瓣
作者: 张文 / 张文 2005 - 1
本套丛书由专家撰写,分为“专业系列”和“物料系列”两大类,前者包括烹饪技艺、饮食业经营管理等内容,后者则集中在饮食物料的介绍。有关内容分册出版,每册一专题,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饮食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借鉴,提高专业水平的必备参考读物;饮食爱好者也可藉此丰富有关知识,了解具体窍门,增添情趣和提高生活品位。
2017年5月12日 想读
现代粤菜烹调技术 豆瓣
作者: 巫炬华 / 邓宇兵 2012 - 3
《现代餐饮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现代粤菜烹调技术(第2版)》共分八章,不仅对粤菜烹调所需的基本知识、烹调技术与操作、厨房管理等内容做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列举了许多当今流行的菜式,通过原料、制作工艺流程、制作过程、菜品要求、制作要点等重要环节演绎了160多个典型的菜品实例,大量的粤菜品种可以让读者进行实战操练,使读者真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2017年5月12日 想读
导读巴特 豆瓣
Roland Barthes
8.6 (17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厄姆·艾伦 译者: 杨晓文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编辑推荐
罗兰•巴特作为一个创新者和引路者,是语言、文学、文化和媒体研究的中心人物。本书为初次接触巴特的重要作品中所涉及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思潮等方面的读者提供帮助: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或“符号的语言”
•结构主义和叙事作品分析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作者之死”
•文本理论和互文性
在讨论巴特的最重要的观点及其影响力的同时,格雷厄姆•艾伦也梳理了他与其他关键思想家,如让-保罗•萨特、费迪南德•德•索绪尔、雅克•德里达、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等的关联。书末提供了便捷的巴特关键文本的翻译版及宝贵的进阶阅读建议。
《导读巴特》对罗兰•巴特的深入解析,对于所有研究当代批评的读者来说,都必不可少。
·内容简介
《导读巴特》试图为不同类型的读者归纳出罗兰•巴特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每个章节都围绕这些重要思想展开。让读者了解到巴特作为一个作家、教师、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种种不同阶段也很重要。因此《导读巴特》的章节在一定程度上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第1、2章是巴特的早期思想,第3、4章主要讨论他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著作,第5、6章进入到他的后结构主义阶段,最后的第7到第9章介绍了他后期著作中引发的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年代顺序介绍巴特的重要思想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发现这些思想之间的重要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各个单个的思想。
《导读巴特》对巴特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学术生涯的介绍梳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思想和议题产生的背景。除了介绍巴特主要思想的章节,本书还加入了另外一章“巴特之后”,讨论了其思想的现实重要性和相关性以及研究巴特持续影响力的意义所在。
《导读巴特》的“进阶阅读书目”部分简要介绍了巴特的每部作品,有助于读者在前九章的基础之上,巩固及加深对巴特作品整体脉络和轨迹的认识。这一部分可以以多种方式使用。巴特著述颇丰,有时难免令人望而生畏。该部分提供了巴特主要作品的简明路线图,可供读者在阅读本书主要章节时随时查阅。此部分还包括了其他巴特研究的著作的注解列表,旨在方便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2017年5月8日 想读 以前精读过Camera Lucida,真的非常可怕了。记得有一段里面有几个词,看上去平常,眼睛滑溜的话一下就晃过去了。事实上都是术语。
香港法概論(新版) 豆瓣
作者: 陳弘毅、陳文敏、李雪菁、陸文慧(編)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 - 7
這部具權威性的中文法學典籍,特點是論據精闢、分析詳盡、深入淺出、觀點清晰。各章所討論的課題,諸如法律制度、訴訟法、證據法、憲法性法律、行政法、刑法、合約法、民事侵權法、房地產法、房地產轉讓及租務法、信託法、繼承法、家事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合夥法、僱傭法等,無不影響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讀者增進法律知識。
本書在初版的內容基礎上,作出全新修訂及增補,其中對香港回歸後在法律上遇到的考驗和挑戰,不乏獨到的專業見解。另外,書末附錄「關鍵詞英中對照表」及「與香港法律和法制有關的網站一覽」,很具實用價值。
推薦語:
“《香港法概論》一書,對於增進市民的法律知識,強化社會的法治精神,幫助普通法的詮釋和發展及促進內地和香港之間法律界的交流,必會有很大的貢獻,誠然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李國能(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本書是第一本由香港本地法學教師編寫,全面地介紹整個香港法律體系的中文書;也是在香港成文法的雙語化完成後,根據這些成文法的正式中文文本所採用的中文法律詞彙而編寫的第一本中文法學著作。”
──陳弘毅(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2017年4月29日 想读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Marshall McLuhan / Quentin Fiore Gingko Pr Inc 2001 - 8
30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Marshall McLuhan's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remains his most entertaining, provocative, and piquant book. With every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advance" McLuhan's proclamation that "the media work us over completely" becomes more evident and plain. In his words, Uso pervasive are they in their pers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moral, ethic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that they leave no part of us untouched, unaffected, or unaltered'. McLuhan's remarkable observation that "societies have always been shaped more by the nature of the media by which men communicate than by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is undoubtedly more relevant today than ever before.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explosion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here ha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 to revisit Marshall McLuhan. New printing - 2011 - with cover design by Shepard Fairey.
2017年4月28日 想读
The Politics of Ecstasy (Leary, Timothy) 豆瓣
作者: Timothy Leary Ronin Publishing 1998 - 9
Writings that sparkle with the psychedelic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of Ecstasy is Timothy Leary's most provocative and influential explor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writte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his Harvard days to the Summer of Love. Includes his early pronouncements on the psychedelic movement and his view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ramifications of psychedelic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Here is the outspoken Playboy interview revealing the sexual power of LSD-a statement that many believe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voking Leary's incarceration by the authorities; an early outline of the neurological theory that became Leary's classic eight-circuit model of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an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novelist Hermann Hesse; an effervescent dialogue with humorist Paul Krassner; and an impassioned defense of what Leary called "The Fifth Freedom"-the right to get high.
2017年4月28日 想读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豆瓣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作者: Jürgen Habermas 译者: Burger, Thomas The MIT Press 1991 - 8
This is Jurgen Habermas's most concrete historical-sociological book and one of the key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ostwar period. It will be a revelation to those who have known Habermas only through his theoretical writing to find his later interests in problems of legiti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eshadowed in this lucid study of the origins,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2017年4月26日 想读
The Mass Ornament 豆瓣
作者: Siegfried Kracauer 译者: Thomas Y. Lev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6
Siegfried Kracauer wa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ajor cultural critics, a prolific scholar and a theorist of film. In this volume his writings on modern society a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is book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masses - their tastes, amusements, and everyday lives. Taking up themes of modernity, such as isolation and alienation, urban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oup and the individual, Kracauer explores a kaleidoscope of topics: shopping arcades; the cinema; bestsellers and their readers; photography; dance; hotel lobbies; Kafka; the Bible; and boredom. For Kracauer, the most revelatory facets of modern life in the West lie on the surface, in the ephemeral and the marginal. Of special fascination to him is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eventually settled after fleeing Germany and whose culture he sees as defined almost exclusively by "the ostentatious display of surface". With these essays, written in the 1920s and early 1930s and edited by the author in 1963, Kracauer was the first to demonstrate that studying the everyday world of the masses can bring great rewards. This work remains a tribute to popular culture and its interdisciplinary essays continue to shed light not only on Kracauer's later work but also on idea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the genealogy of film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Weimar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exigencies of intellectual exile. In his introduction, Thomas Levin situates Kracauer in a turbulent age, illuminates the forces that influenced him - including his friendships with Walter Benjamin, Theodor Adorno, and other Weimar intellectuals - and provides the context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his ideas.
2017年4月26日 想读
五号屠场 豆瓣
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
9.2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8 - 8
《五号屠场》是一部独特的反战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敌无害、对友无益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通过这个傻乎乎的主人公的独特感受,一方面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另一方面又抨击了盟国轰炸德累斯顿的野蛮行为,嘲笑人类发动战争是多么愚蠢。
2017年4月21日 想读
港式法團主義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馬嶽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3 - 7
香港政治發展的討論多年來離不開普選特區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席,當中立法會組成的重大爭議就是功能界別的廢與存。事實上,早在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代議政制改革之時,有關功能界別的爭論已初見端倪,更為近年社會在政制發展上的分歧埋下伏線。有人指出功能界別選舉有違民主精神,是「小圈子選舉」,應予以廢除;亦有人堅持功能界別有其存在價值,是達至民主的另一路徑,倡議改革保留。
要議論功能界別何去何從,必先要了解其本源和影響。香港的功能界別選舉制度,以產業和專業界定選民資格,在世界各地並不常見,故此亦更具學術上的研究價值。本書先從學術理論—「法團主義」—理解功能界別制度,再就兩屆立法會選舉作實證分析,繼而闡述功能選舉制度對香港政治的宏觀影響,嘗試從學術和實證兩方面,探討香港獨特的政治生態。
近年社會論政風潮越趨熾盛,卻甚少針對功能界別的完整學術著作。香港正走在政制發展的分岔口,本書正好是議政論事不可少的參考讀物,讓關心社會和政制前路的社會人士,對功能界別制度有更透徹的認識。
2017年4月12日 想读
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 豆瓣
作者: 本土研究社 2002 - 2
《不是土地供應》這研究簡介
香港有關土地資訊因地產霸權的政治經濟壟斷而變得相當封閉(當然大量數字政府也不願如實公開),普遍市民活在「地少人多」及「土地供應不足」的抽象理解中。這些基礎土地知識的匱乏,往往令政府可以透過虛構的估算與粗率的理據,就能以「公眾利益」的大前提下合理化所有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
然而,究竟香港土地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供應出錯、分配不均、過於經濟主導還是其他?除了透過在地的實踐來啟發一些有異於經濟功能以外的土地「價值」,我們更加需要的是一套對現今土地狀況整全的理解,以幫助公眾從根本上討論土地問題,而並非只是見樹不見林的即時反應。例如,某處說要填海,就只回應某處應否填海,失去回應香港究竟是基於什麼理據要推動填海,或填海本身是一種怎樣的土地發展等宏觀問題的關鍵判斷。
自2011年發展局成功營造出一種香港需要「增加土地供應」的議程後,探求土地真相與迷思的研究工作其實已經來晚了,在鄉郊土地與融合的危機到境前,研究工作必須盡快開展。
本研究旨在:
從實際數字層面反映土地狀況的「基本事實」
回顧與批判人口與房屋的土地需求估算
從概念上分析都市土地問題本質提出多方面具體土地政策建議
2017年4月12日 想读
空间的力量 豆瓣
作者: 陆铭 格致出版社 2013 - 3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
2017年4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