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豆瓣
作者: Giovanni Sartori CQ Press 1987
[Sartori] reviews the major democratic theories of our time and canvasses astutely the salient issues among them. Sartori synthesizes a theory of his own which he proffers as a new mainstream view to his readers. His trenchant and swift-moving argument moves deftly among competing schools of thought. The book's greatest strength lies in Sartori's demonstration that 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theories (the ideal and the real) must be blended, to be valid, in an integral whole in theory of the democratically possible. The clarity and dramatic power of this erudite work render it very accessible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2017年4月6日 想读 计划和h组成一个二人读书会了。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 豆瓣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波德维尔 / 克里斯汀·汤普森 译者: 曾伟祯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10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这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2017年2月26日 想读
认识电影 豆瓣 Goodreads
8.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译者: 焦雄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1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作者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认识”电影。
2017年2月26日 想读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8.5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被视为电影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50年法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及电影现实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提出或主张的电影本体论、长镜头理论、景深摄影、作者论和真实美学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与传统的电影蒙太奇不同的理论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成为严肃的艺术研究课题。
《电影是什么?》是巴赞批评论文的选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
2017年2月26日 想读
法醫.屍體.解剖室:犯罪搜查216問 豆瓣
More Forensics and Fiction:Crime Writers Morbidly Curious Questions Expertly Answered
9.2 (5 个评分) 作者: D. P.萊爾 译者: 蔡承志 / 孫家棟 麥田出版 2013 - 1
=本書榮獲2013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非小說類提名=
諸多懸疑.刺激.有趣.超乎想像.想問又說不出口的疑問全都在這一本裡!
讓人不知所以的犯罪情節,許多你半信半疑卻無法解答、稀奇古怪又似假似真的疑問,都交由參與《CSI犯罪現場》、《怪醫豪斯》等知名影集編劇工作的萊爾醫師來解答吧。
◎一個人腦袋瓜中槍後,真有可能不受重創迅速復原嗎?
◎護士有沒有辦法靠施打空氣殺人?
◎吞下剃刀一定會死嗎?
◎器官移植後,受贈者的DNA會不會改變?
◎從自體燃燒的吸血鬼採得的DNA能不能看出他們的年齡?
◎施打酒精能不能殺死已經喝醉的人?
◎一個人被活埋能撐多久?
不管是應劇情轉折需要,還是老掉牙的安排,為什麼好看的書,好看的戲,常常有人受傷、有人死?
這次就以他們為主題好好研究,增進一些醫學常識吧!
道格拉斯.萊爾是位專業醫師,也是小說家、編劇家。書中除了分析案例外,作者也將他與知名影集(如《CSI犯罪現場:邁阿密》、《怪醫豪斯》、《神經妙探》等片)編劇一同工作的經驗納入其中,分享創作時如何讓不具醫學背景的讀者或觀眾,能快速融入劇情中。萊爾醫師由衷希望這是本令人覺得有趣的書,並解答讀者長久以來的疑問,增進醫學常識。最後他溫馨地提醒大家,這只是本休閒讀物,切勿用於犯罪用途喔。
本書特色
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深度提問,滿足你強烈好奇心,以及渴求正解的高度欲望。
全書由教授法醫科學課程的執業醫師D.P.萊爾,回答喜好推理小說以及犯罪影集的讀者的諸多疑問。
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依照常見的元素畫分,如犯罪現場、鑑識人員、外傷、屍體、死亡原因等,總計有216道問題。
2017年1月24日 想读
Being And Even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lain Badiou 译者: Feltham, Oliver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 3
Being and Event is the greatest work of Alain Badiou, France's most important living philosopher. Long-awaited in translation, Being and Event makes available to an English-speaking readership Badiou's groundbreaking work on set theory - the cornerstone of his whole philosophy. The book makes the scope and aim of Badiou's whole philosophical project clear, enabling full comprehension of Badiou's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Badiou draws upon and is fully engaged with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from Plato onwards; Being and Event deals with such key figures as 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 Hegel, Rousseau, Heidegger and Lacan.
This wide-ranging book is organised in a careful, precise and novel manner, reflecting the philosophical rigour of Badiou's thought. Unlike many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Badiou - who is also a novelist and dramatist - writes lucidly and cogently, making his work far more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than much philosophy, and actually a pleasure to read. This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includes a new preface, written by Badiou himself, especially for this translation.
Being and Event is a must-have for Badiou's significant following and anyone interested in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豆瓣
作者: Jean-Francois Lyotard 译者: Geoff Bennington / Brian Massumi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 6
Many definitions of postmodernism focus on its nature as the aftermath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age when technology developed dynamically.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Jean-Francois Lyotard extends that analysis to postmodernism by looking at the status u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the significance of technocracy, and the way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re controlled in the Western world. Lyotard emphasized language; the world of postmodern knowledge can be represented as a game of language where speaking is participation in the game whose goal is the creation of new and ever-changing social linkages.
真實的貧窮面貌 豆瓣
作者: 周永新 中華書局 2014 - 7
「香港有什麼變化而令我有執筆的決心?首先,香港社會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我熟悉的貧窮,情況很不一樣。三十年前,我認為香港的貧窮已非「吃不飽、穿不暖」,今天再這樣形容貧窮,看來也不再貼切?其次,常說香港的收入分佈極不平均、貧富懸殊,香港的穩定會受到破壞嗎?第三,香港的住屋問題轉化為階級矛盾,抨擊「地產霸權」的聲音此起彼落,香港的房屋建設為什麼淪落到如斯地步?第四,香港的家庭顯得支離破碎︰年輕人不結婚、不生育,老人被形容為「社會包袱」,親情去了哪裏?最後,香港人追求的「獅子山下精神」是怎麼一回事?「獅子山下精神」仍存在嗎?」──周永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目睹六十年來香港社會的動盪與演變,指出香港已出現根本性改變,特別是人所不願見又偏偏避不開的貧窮問題。本書結合周教授戰後在香港的成長經驗,以及四十多年來在社福界工作及教學的親身經歷,主要圍繞香港社會的貧窮面貌作比較及探討。周教授強調,現時香港的貧窮已由個人的問題演化為制度的缺失,成為結構性的問題,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和衝突,是香港無法擺脫的枷鎖。其實,貧窮面貌所反映的,又何止限於窮人的物質生活?貧窮又豈可與社會其他現象分割?各位可以借周教授的慧眼,透視香港社會六十年來的貧窮真相。
2016年12月14日 想读
鯉魚門的霧 豆瓣
作者: 舒巷城 花千樹
從前,啊,常常稱呼他「貴哥,貴哥」的木群,那個一年到尾梳著一條烏油油的大鬆辮子、十九歲、會搖櫓、會撐船、煮一手香噴噴的飯、又唱得一口好聽的鹹水歌的小姑娘,也不知嫁了人或者,唉,或者……
2016年12月14日 想读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豆瓣 Goodreads
9.3 (9 个评分) 作者: Ursula K. Le Guin Creative Education 1992 - 10
Some inhabitants of a peaceful kingdom cannot tolerate the act of cruelty that underlies its happiness.

The story 'Omela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New Dimensions 3' (1973), a hard-cover science fiction anthology edited by Robert Silverberg, in October 1973, and the following year it won the prestigious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The work was subsequently printed in Le Guin's short story collection 'The Wind's Twelve Quarters' (1975).


Ursula K Le Guin
(1929–2018) was an American writer who published twenty-two novels, eleven volumes of short stories, four collections of essays, twelve books for children, six volumes of poetry & four of translation, and has received many awards: Hugo, Nebula, National Book Award, PEN-Malamud, and more. She was known for her treatment of gender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1969), 'The Matter of Seggri' (1994)), political systems ('The Telling' (2000), 'The Dispossessed' (1974)) and difference/otherness in any other form.
2016年12月7日 想读
猫的私人词典 豆瓣
Dictionnaire amoureux des Chats
作者: [法] 弗雷德里克·维杜 译者: 黄荭 / 唐洋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关于猫】
猫爱吃鱼,却不想弄湿爪子。 ——公元10世纪谚语
当我和我的母猫玩耍时,谁知道是它在打发我的时间呢,还是我在打发它的时间?我们彼此用滑稽的动作来交谈。如果说有时候是我先开始,或我拒绝和它玩,同样有时候是它。 ——蒙田
天空在它的眼里,地狱在它 的心中。 —— 巴尔扎克
所有猫都有一死,苏格拉底也有一死,所以苏格拉底是一只猫。 ——尤内斯库
我相信猫是谪仙的神灵,一只猫,我坚信,可以行走云端。 ——儒勒•凡尔纳
上帝造了猫是为了给予人类抚摸老虎的乐趣。 ——约瑟夫•梅里
【关于猫词典】
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曾经说过: “猫是唯一最终把人类驯服的动物。” 在众生沦为猫奴的年代,点点君强烈向大家安利一本“猫控”们必备款图书——《猫的私人词典》。
本书的作者弗雷德里克•维杜是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也是一位“骨灰级猫奴”。在这部猫词典中,他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人与猫之间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战争、戏剧、音乐等各领域的奇妙轶事。正如作者所言,“猫”这个意象拥有无尽的意义。而这个意象则让读者们沉浸在一片温柔活泼的感动之中,并让每一位读者以一种奇特愉悦的方式,重新审视、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意翻开这本书,从对猫本身的描写读到关于猫的逸闻趣事,一定让你惊喜连连。希望猫是在这个也算最高文明领域漫步的同行者——因为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当他接受猫在身边之后才开始文明的历程,把猫当作一个自由的伙伴、一个同谋,而不再是一个被驯服、被豢养的家畜;而猫,也从来不想被驯服、被豢养,它更喜欢扮演同伴的角色,甚至是优雅、美丽的主人的角色。谁知道呢?它不能说出口的智慧里蕴含了多少宇宙的秘密。
2016年11月10日 想读
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Gallagher / Stephen Greenblat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 9
For almost 20 years, new historicism has been a highly controversial and influential force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 two of its most distinguished practitioners reflect on its surprisingly disparate sources and far-reaching effects. In lucid and jargon-free prose, Catherine Gallagher and Stephen Greenblatt focus on five central aspects of new historicism: recurrent use of anecdote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nature of representations, fascination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sharp focus on neglected details, and skeptical analysis of ideology. Arguing that new historicism has always been more a passionately engaged practice of questioning and analysis than an abstract theory, Gallagher and Greenblatt demonstrate this practice in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aly dazzling readings of works ranging from paintings by Joos van Gent and Paolo Uccello to "Hamlet" and "Great Expectations". By juxtaposing analyses of Renaissance and 19th-century topics, the authors uncover a number of unexpected contrast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Are aspects of the dispute over the Roman Catholic doctrine of the Eucharist detectable in British political economists' hostility to the potato? How does Pip's isol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shed light on Hamlet's doubt?
2016年10月10日 想读
精英惡鬥 豆瓣
作者: 徐承恩 / 易汶健 東宝 2012 - 7
「官商勾結」早於港英殖民地時期經已植根,九七回歸後,勾結依然存在,但精英霸權網絡的結構已產生了微妙變化。作者詳細翻查數據及史料,以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進行研究,比較近三十年的政商界精英互動結構,從中分析政府、商界和非牟利界別權力的分配變化,發現中共早在二十甚至三十年前,已著手開始赤化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教授在本書的序言表示:「民間對應日趨封閉的精英階層,或者日趨犬儒、或者躁動、或者尋找代罪羔羊、或者在暴力邊沿對抗制度的暴力。如果整個體制不進行調整,只會空轉、撕裂或全面潰敗。建制內外的民粹思潮已在發酵,希望此書讓大家冷靜腦袋,共同思索香港社會的去向。」
著名博客兼自由時事撰稿人庫斯克在序言稱:「主權移交後流行所謂的『官商勾結』、『小圈子』、『利益集團』。的說法,通常只是個案式的描述,少有系統化的分析。這次三位作者以量化數據給大家描繪這個不同背景的政商權力圈子圖畫。」
主導本書研究的作者之一徐承思總結撰寫本書的感受時表示:「若讀者能細心閱讀本書的研究,會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發展難以樂觀。當香港人仍然迷信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當建制中的精英仍妄想以舊思維延續昔日的風光,當進步的朋友因路線之爭而內耗不斷之際,中共已悄悄地做好全盤操控香港的準備。」
2016年9月2日 想读
豆瓣
Kar
8.4 (29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 张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雪》是帕慕克的第7本小说。故事发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里。主人公卡,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借着记者的身份在土耳其偏远小镇卡尔斯城游逛。现代与传统,政治与宗教……这些冲突把卡尔斯城的人们分为两极,整个小镇的氛围充满了压抑、愤怒、阴谋和暴力。
大雪封途,卡尔斯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断。大雪下得无休无止,杀人的枪声响起在舞台上,卡尔斯陷入了军事政变的恐怖之中。爱情故事、恐怖谋杀案、历史纠葛及政治冲突,都浓缩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城镇中。
2016年7月18日 想读
当代电影分析 豆瓣
作者: (法)奥蒙 等 译者: 吴珮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本书相当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地区,重要当代电影理论分析流派,对结构主义文本分析,叙事学分析,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完整的的分析和评介,颇为完整的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影思潮与电影分析的发展轨迹,向读者展示了电影和影评界的发展状况,并教会读者如何“看”(分析)电影。
2016年7月9日 想读
DOOM启世录 豆瓣 谷歌图书
Masters of Doom
9.1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卡什诺 译者: 孙振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 4
由David Kushner 撰写之著作 《Master of DOOM》在 Amazon 和 eBook上的销售喜人。本书的中文版权由我公司拿到,将在2004年4月出版。本书忠实详尽地讲述了两个玩家是如何走上游戏之路,如何制作出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游戏作品--DOOM和Quake,以及他们为何在最辉煌的时候分道扬镳。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游戏领域的传记。与所有传记一样,不同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或是那游戏制作的背景内幕、光环之中的趣闻轶事、年少创业的梦想豪情、奋斗途上的汗水艰辛,亦或是那成名之后的势易情迁,独辟蹊径的商业模式、天下为公的黑客精神、众说纷纭的暴力问题…
2016年7月5日 想读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e Navarro / Marvin Karlins 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2008 - 4 其它标题: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 An Ex-FBI Agent's Guide to Speed-Reading People
He says that's his best offer. Is it?
She says she agrees. Does she?
The interview went great—or did it?
He said he'd never do it again. But he did.
Read this book and send your nonverbal intelligence soaring. Joe Navarro, a former FBI counterintelligence officer and a recognized expert on nonverbal behavior, explains how to "speed-read" people: decode sentiments and behaviors, avoid hidden pitfalls, and look for deceptive behaviors. You'll also learn how your body language can influence what your boss, family, friends, and strangers think of you. You will discover:
The ancient survival instincts that drive body language
Why the face is the least likely place to gauge a person's true feelings
What thumbs, feet, and eyelids reveal about moods and motives
The most powerful behaviors that reveal our confidence and true sentiments
Simple nonverbals that instantly establish trust
Simple nonverbals that instantly communicate authority
Filled with examples from Navarro'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his definitive book offers a powerful new way to navigate your world.
For twenty-five years, Joe Navarro was an FBI counterintelligence special agent and supervisor specializing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A frequent lecturer, he serves on the adjunct faculty at Saint Leo University and the FBI.
2016年7月3日 想读
日本貴婦親授嫁入豪門的五堂課 豆瓣
お金持ちと結婚する方法
作者: 芦澤多美 译者: 連雪雅 世潮出版有限公司
本書為妳揭開迷思背後的真相:
貴婦條件1:要國色天香?──>擁有智慧才是豪門的最愛!
貴婦條件2:整形豐胸維持美貌?──>將金錢用在健康、書本及對周遭的人表達感謝上才是王道!
貴婦條件3:欲拒還迎?──>真心誠意的對待才能留住富豪的心!
貴婦條件4:渾身上下皆名牌?──>有錢人在意的不是妳買不買得起名牌,而是他們能不能買給妳名牌!
這是一本教麻雀變鳳凰的寶典,也是一本教人走上成功之道的「哲學經典」
想成為貴婦的人要看,想成為一位閃閃發亮、魅力無限的女性更不能錯過
本書的作者芦澤多美是大阪一家壽司店的么女,她們家的壽司店雖然月營業額高達千萬,但因父母不擅理財,以致負債連連。從小就一直看著父母為金錢爭吵的多美因而下定決心,自己將來一定要嫁給有錢人,擺脫這種貧窮、困窘的日子,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恰巧,常來壽司店消費的老主顧——就是多美心中理想貴婦的最佳代表,因此便大膽地向林夫人求教。幸運的是,林夫人不因多美才國小二年級就對她的話置若罔聞、嗤之以鼻,反而傾盡所有地教導她。聰明的多美不僅將林夫人的教導牢記在心,甚至還懂得應用,所以就算她窮得一貧如洗,她仍能憑著一股自信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出社會工作後沒多久,多美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逃離家中悲慘的負債狀況,毅然決然地帶著僅有的17萬日圓及一口破英文前往美國紐約。在那兒,除了貧窮她更飽嚐了寂寞、孤單之苦,可是,也正因為如此,而培養了她以更大的勇氣與毅力去面對艱苦的人生。在美國的那段日子並不全然是悲苦的,因為在那兒,她遇見了相知相守一輩子的智庫。
芦澤多美的出身並不富裕,長相也很平庸,但她憑藉著林夫人的建言,努力實踐,終於一步步向自己的夢想邁進。
嫁給有錢人並不難,重要的是要用對方法,相信自己,不輕言放棄。
每個女孩都是位公主,多美做得到,相信妳我也做得到。
2016年7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