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死在香港──流眼淚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 蘇美智 三聯 2013 - 7
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流眼淚》第一部份關懷喪親家屬,香港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專家估計大約兩成的親友在一年半後依然抑鬱,然而急趕的社會容不下這份傷痛,尤其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更需要支援。香港每年也大約有一千人自殺,當中主要是長者!第二部份探討醫療和社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死在醫院、死在院舍、死在家裡……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2016年6月26日 想读 哈哈采访的社工参与编写的书,我很少看关于死的东西,因为他是个有趣的人,可以把死亡的意义沉淀成一团轻盈的飘絮的人,所以感觉可以鼓起勇气读。
让我们害怕的食物 豆瓣
Fear of food
作者: [美]哈维·列文斯坦 译者: 徐漪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5
1.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热点,我们主要关心两点:食品安全吗?食物吃进去有益健康么?
2.这是一本篇幅适中、附有插图的社会史著作,处理的主要是现代美国人对食品安全、食物是否有益健康感到忧心的历史。
3.农药、添加剂、经过加工的食品会要人命吗?鸡蛋是否是“胆固醇炸弹”?红酒是否对心脏好却对肝脏不好?作者历史地看待了美国人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4.作者的主要观点是,食品恐慌在很大程度上不见得是理性的,因受专家意见影响、受食品生产厂家鼓动而对食物产生偏见的情况屡见不鲜。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科夫宣称喝酸奶能让人活到140岁,因为它们能杀死肠道内的致命病菌。维生素的“发现者”Elmer McCollum剪裁自己在维生素缺乏症方面的理论,以迎合资助他的食品生产厂家的需要。作者也记述了大食品厂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推销产品。比如所谓“天然食品”运动,认为喜马拉雅深山中的居民更健康长寿,因为他们的食物是纯天然的,未经处理。再如美国的营养学家、“地中海减肥法”的推动者Ancel Keys整合学者、医生、厂家等各方意见,提出高脂肪的食物是致命的。
5.作者对食物、食品安全持一种乐观态度,会给陷入食品安全恐慌中的中国人带来一种新的观察角度。
媒体推荐
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波士顿环球报》
如果说吃什么补什么的话,那么我们害怕自己前一天兴冲冲吃下去的食物又意味着什么呢?哈维·列文斯坦以坦率的叙述笔法记录了从19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曾席卷过美国的一波又一波对食物的忧虑,从新鲜蔬果带来的威胁(因为在露天市场里,苍蝇落在上面)到脂肪恐惧症(享用任何一种形式的高脂肪食物都被视为自杀行为)。这是一本深入探究食物恐慌史同时又非常有趣的书,一大批公众利益的捍卫者和营私舞弊的操作者在其中先后登场。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哈维·列文斯坦开出的药方是怀疑和独立思考。他在各种“责怪食物”运动的中心发现了道德主义的身影,他告诫我们,对其要有所提防,并提出吃绝大多数食物都应该适度,这才是保持健康的正道。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列文斯坦先生对美国人在食物上的恐惧和信仰的历史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绘,且多有出彩之处,所有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今天的决策者、监管者、政治家、新闻记者和企业高管也同样受益。
——《金融邮报》(Financial Post)
哈维·列文斯坦说,美国是一个陷入味觉偏执的国家。运用这种言简意赅而又风趣的叙述风格,他揭示了美国消费者是如何遭受长达数十年的焦虑之苦,只是为了一块猪肉或是鲜奶酪中的脂肪。他说,一大批科学家掀起了各种各样的恐惧浪潮,从细菌、维生素缺乏到添加剂到工业化加工,无意中培养出困扰了整个现代美国社会的进食障碍。列文斯坦呼吁对待所有的食物都要适度——当然也包括适度自身——这样才能重获美食的乐趣。
——《自然》(Nature)
《让我们害怕的食物》是一本美味佳作。
——《书籍与文化》(Books and Culture)
2016年6月8日 想读
吞聲忍語 豆瓣
作者: 劉智鵬 / 周家建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9 - 5
十八天的戰事,改變了香港的歷史;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改變了很多香港人的一生。
對經歷過日治時期的老一輩香港人而言,那段苦難歲月的種種生活情景,仍是記憶猶新。
本書藉著17位幸存者的回憶,如實將日治時期香港人的生活片段展現在讀者眼前。第一部分主要依據各種文獻資料,圍繞日治時期香港的糧食供應及其他生活面貌,講解分析,嘗試勾劃出當時香港的民生概況。第二部分為17位受訪者的口述故事,藉他們的經歷發掘歷史的側面,活化歷史,為讀者提供更加真實的歷史記錄,亦可彌補文獻記載之不足;讀者可以跟隨口述者的個人感受,進一步了解和體會香港近代史上滄桑的一頁。
2016年4月20日 想读
後殖民誌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黄碧云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2003 - 9
什麼是後殖民?作者說:「後殖民主義是論述權力的轉移,後殖民的『後』不是只時間上的『後』,此時此刻,帝國主義的控制並非用軍事控制,而是經濟和意識形態的控制,後殖民論述,有反帝國文化控制的意義。」在這本新書的領域中,一年半的連載裡,首先黃碧雲就「英國殖民史」來進行反思,接著以「人權戰爭」為出發,就她所長期觀察弱勢民族的生存自由進行一連串的思辯,而最後又回到對照香港與客家。
就如作者所言「主義從來不只是主義。她是一種,生活的選擇。」無論任何主義的範圍與權力有多大,軟弱的人心,依然纏繞著生活的日常瑣事和情感,我們要做選擇,而我們的選擇這樣有限;我們要生存,而我們的生存會結束,黃碧雲寫了這樣風格強烈的論述文本。
2016年4月20日 想读
醉红尘 豆瓣
作者: 梁凤仪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 4
《醉红尘》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金融内幕触目惊心,再加上波诡云谧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将使你一睹为快.本书为香港最新畅销书之一,它告诉你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一个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香港财经巨子,一个是美艳绝伦,富贵双全的菲律宾富商遗孀,二十年前,这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侣,如何成为自大陆偷渡南下的亡命鸳鸯?如何一个称为负心汉,如何一个成为风尘女,又如何由身无分文而发迹为富甲一方的财阀,二十年后,他们的感情恩怨将如何了结?
2016年4月15日 想读
咖喱香肠的诞生 豆瓣
Die Entdeckung der Currywurst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乌韦•提姆 译者: 刘灯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9
◆ 一个女人最好也最坏的记忆和活下去的热望,造就德国国民小吃的传奇诞生
◆ 战火中的幽室炽恋,黑暗时代里的光明瞬间
◆ 《朗读者》+《再见列宁》+《浓情巧克力》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万能青年旅店乐队
《咖喱香肠的诞生》是德国作家乌韦•提姆的长篇小说,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男人和女人、人与食物的神奇故事。
在二战时期的1945年,英国军队已开过了易北河,德国面临战败,海军士兵布雷默休假归队途中邂逅了在汉堡粮食局餐厅工作的布绿克太太。一场空袭让两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布雷默当了逃兵,躲藏在布绿克太太家中,开始了一段充斥着隐秘激情的时光。
然而不久后,战争突然结束。布绿克太太为了留住比她年轻得多的布雷默,对他暂时封锁了战争结束的消息。可停战的蛛丝马迹却不断地显露出来,布雷默被困于室,越来越失去耐性,后来他终于得知了真相,不辞而别回归自己的家庭,丢下了布绿克太太重新陷入孤独之中。
战后的布绿克太太为了谋生,在机缘巧合下发明了咖喱香肠这一美食,其发明过程充满近乎魔幻的荒诞色彩,布雷默和她的过往也是咖喱香肠的诞生不可缺少的一环。咖喱香肠这种滋味浓烈微妙、带来梦幻愉悦感的街头小食,成为了她那段不寻常的炽热爱情生活的凝聚与象征,也因其结合东方与西方口感、既有北德风味又具异域风情的味道而流行起来,风靡一时。
◆评论:
“这个女人用一段(糅合了拘禁、谎言意象的)爱情记忆,意外地兑换成了如今德国民间梦幻小吃‘咖喱香肠’之发明。 这个小说的结尾让我热泪盈眶。”
——骆以军
2016年1月20日 想读
全息玫瑰碎片 豆瓣
Burning Chrome
8.4 (7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李懿 / 梁涵等 新星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收录了威廉·吉布森创作生涯中的最佳短篇作品,包括其科幻处女作《全息玫瑰碎片》,挑战旧式科幻的战斗檄文《根斯巴克连续体》;更有三篇赛伯朋克的先驱之作《约翰尼的记忆》《新玫瑰旅馆》《整垮铬萝米》,吉布森最富盛名的长篇作品《神经浪游者》即滥觞于此。 这十篇异彩纷呈的杰作记录了赛伯朋克宗师的成长历程,是科幻拥趸不可或缺的史料级文本,极具收藏价值。
科幻迷必读的史料级文本
采撷赛伯朋克宗师的十个灵魂碎片
剖析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奇想之旅
威廉·吉布森总能刺中社会的敏感神经。他帮助科幻文类从刻板的昏睡中苏醒,来到现代思潮的明媚阳光下。——布鲁斯·斯特林
赛伯朋克宗师威廉·吉布森唯一的短篇作品集,从其科幻创作的处女作到《神经浪游者》的萌芽之作均收录其中。除了当下最“酷”的赛伯朋克故事,还包括了太空探险、都市奇幻等吉布森鲜有涉猎的题材。
布鲁斯·斯特林和威廉·吉布森本人作序,解读每一个短篇背后的故事,剖析大师的创作成长之路和20世纪下半叶科幻文坛的变幻风云。堪称“史料级”文本,是科幻迷和科幻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2015年12月29日 想读
The Making of a Social Disease 豆瓣
作者: David S. Barn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 1
In this first English-language study of popular and scientific responses to tuberculosis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David Barnes provides a much-neede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a disease that is making an alarming comebac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Barnes argues that French perceptions of the disease--ranging from the early romantic image of a consumptive woman to the later view of a scourge spread by the poor--owed more to the power structures of nineteenth-century society than to medical science. By 1900, the war against tuberculosis had become a war against the dirty habits of the working class. Lucid and original, Barnes's study broad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and why societies assign moral meanings to deadly diseases.
2015年12月19日 想读
谋杀电视机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大头马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本书为小说集,内含十篇中短篇小说。同名主打《谋杀电视机》。
《谋杀电视机》以一个专门捣毁电视机的团伙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反对主流娱乐文化的小人物的传奇经历。行文流畅,构思精巧,在俏皮的黑色幽默叙事风格下,传达出作者对媒体文化的深刻思考。
《你爷爷也一样》《把所有套套都带上》《<风的安全法>补充资料一编》《音乐影响了我的脸疼》《面试》等五篇,是以城市别扭青年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集合。
2015年12月17日 想读
秘密 豆瓣 Goodreads
秘密
7.6 (14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赵博 海南出版社 2008 - 6
一场车祸改变了杉田平介平淡而幸福的家庭生活。妻子直子不幸身亡,女儿藻奈美奇迹般苏醒后,平介却发现她的身体里住着的是直子的灵魂……
平介该如何应对这种“亦妻亦女”的奇妙家庭关系呢?他们的人生又将走向何方?
2015年11月10日 想读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豆瓣 Goodreads
父が子に語る日本史
7.9 (28 个评分) 作者: [日]小岛毅 译者: 王筱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0
东大教授父亲为女儿写作的日本史
比教材更真实更有趣
【编辑推荐】
身为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的父亲
心怀对女儿满满的爱
也为澄清历史的本来面貌
写下了这本更有趣更真实的日本史
——————————
从神话时代到江户末期
从陆奥平泉到西南雄藩
从天皇、圣德太子到武士、浪人
从遣隋使到黑船来航
————————————
反思教科书僵化的编写方式
将日本史置于全球视野之下
以思想史家的问题意识
解构“故事”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历史”的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写给15岁正值初中毕业的女儿的一本书。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设计了剑、心、宝、锄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历史建构、宗教信仰、社会变动等方面的议题,涉及遣唐使、圣德太子、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幕府更替、黑船来航、尊王攘夷运动等诸多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并对日本中心论等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全书将被分解为琐碎断代的历史重新整合,展现出其整体面貌。作者通过本书,希望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日本史中具体的细节,更强调看待历史的角度与解读历史的方法,以宏大的胸怀与视野走近历史。
2015年9月17日 想读
大正文化 豆瓣
帝国のユートピア
6.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竹村民郎 译者: 欧阳晓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译者说
这是一本讲大正文化的书,但并不是只讲文化的书。
它讲的是世界史里的一段日本史、一个激荡巨变的日本社会,通过关注这一时空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性,考量日本史上首次出现的大众消费社会、民主主义萌芽,达成对这一时代的宏观把握。
如作者所言,为写出世界范围的人们能广泛理解的 同时代史和日本文化论,避免陷入日本社会科学研究上对这一段历史普遍偏重政治史研究的岛国自闭性研究倾向,他放弃使用只在日本通用的“大正民主期”的时期划分,采用了重视世界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九一零年代---一九三零年代”的时期划分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写社会史、写文化论,在理性文字里不吝放入感性的“自己”。那个骑着自行车绕着球场悠悠转,透过高高的白杨树叶看到蓝天上大朵大朵白云的少年,也许不曾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会写这么一本研究大正的书,而那个球场、这段记忆会出现在书中有关“大正文化村”的描述里,并且深深感动了夜深人静敲着电脑的译者。
2015年1月31日 想读
Empir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ichael Hardt / Antonio Negr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9
Imperialism as we knew it may be no more, but Empire is alive and well. It is, as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demonstrate in this bold work, the new political order of globalization. It is easy to recognize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cultural, and legal transformations taking place across the globe bu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m. Hardt and Negri contend that they should be seen in line with our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Empire as a universal order that accepts no boundaries or limits. Their book shows how this emerging Empire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imperialism of European dominance and capitalist expansion in previous eras. Rather, today’s Empire draws on elements of U.S. constitutionalism, with its tradition of hybrid identities and expanding frontiers. Empire identifies a radical shift in concepts that form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modern politics, concepts such as sovereignty, nation, and people. Hardt and Negri link this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to cultur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postmodern society―to new forms of racism, new conception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new network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and new paths of migration. They also show how the power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predominance of postindustrial forms of labor and production help to define the new imperial global order. More than analysis, Empire is also an unabashedly utopian work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 new Communist Manifesto . Looking beyond the regimes of exploitation and control that characterize today’s world order, it seeks an alternative political paradigm―the basis for a truly democratic global society.
2014年12月18日 想读 非常想读,感觉是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科幻六讲 豆瓣
作者: 吴岩 接力出版社 2013 - 10
本书是《科幻应该这样读》的升级版。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国科幻主题,选取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中国科幻理论的思维分野、中国科幻的时代病症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度讲解。第二部分放眼科幻文学的整体,从科幻的文学空间与功能性、科幻的研究方法、科幻跟教育的关系三个主题,展现了科幻研究的丰富多彩性。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性强,但通过口语话化形式达到了通俗性。本书适合于对科幻文学有兴趣的所有读者阅读。
2014年12月1日 想读
媒介学引论 豆瓣
作者: 雷吉斯•德布雷 译者: 刘文玲 / 陈卫星 2014 - 3
新闻传播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媒介学引论》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传承的时代;“中介即信息”;“这个将毁灭那个”;象征符号的有效性;学科建议;媒介学做什么。雷吉斯·德布雷的媒介学是研究技术和文化之间过去与现在的一种互动。它主要针对标记符号,存档和记忆进行思考研究,媒介学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历史到现金,从文字到因特网。具体地说,媒介学指的是传承当中的中介程序。我们第一次对这个正在崛起的研究领域加以调整,同时包括对这一学科的预先假设及邻近领域的评论性反馈。它综合分析,浅显易懂,很容易提高读者的兴趣,《新闻传播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媒介学引论》适用于大专院校学生和对此感兴趣的研究人员。
2014年11月15日 想读
米格尔街 豆瓣 Goodreads
Miguel Street
8.2 (93 个评分) 作者: V.S.奈保尔 (V.S.Naipaul) 译者: 张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米格尔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
主要内容: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2014年10月29日 想读
如何用你的眼睛 豆瓣
作者: [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草地,夜空,邮票,
马路上的一道道裂缝,肩膀——
平常日子里的普通事物,
当我们去看——真正去看它们时,
我们能看出什么?在本书中,
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邀请我们去观看——
也许是让我们第一次看见周边的世界,
并获得令人屏息的发现。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探家般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荼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2014年10月21日 想读
可以吃的女人 豆瓣
The Edible Woman
9.0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刘凯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玛丽安确实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子,正等着结婚。她喜欢她的工作,她那平庸的同事和冷静的未婚夫彼得。开始一切顺利,可是玛丽安先前没有料到在她内心深处却渴望更多,这种内心的渴望安静地破坏着她周到的结婚计划,稳定的生活进程——还有她的消化系统。婚期逐渐临近,玛丽安发现,她简直无法正常进食了……
2014年10月8日 想读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eter F. Drucker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5 - 1
In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long recognized as a cornerstone work, Peter F. Drucker explains and interprets fascism and Nazism as fundamental revolutions. In some ways, this book anticipated by more than a decade the existentialism that came to dominate the European political mood in the postwar period. Drucker provides a special addition to the massive literature on existentialism and alienation since World War II.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is a social and political effort to explain the subjec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social upheavals caused by warfare. Drucker concentrates on one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 the breakdown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f Europe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rise of Nazi totalitarianism to mastery over Europe. He explains the tragedy of Europe as the loss of political faith, resulting from the political alienation of the European masses.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is a book of great social import. It shows not only what might have helped the older generation avert the catastrophe of Nazism, but also how today's generation can prevent another such catastrophe. This work will be of special interest to political scientists, intellectual historians, and sociologists. The book was singled out for praise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and is considered by the author to be his most prescient effort in social theory.
2014年10月3日 想读
窃美记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韩松落 新星出版社 2014 - 9
在速朽世界里飞奔,在流沙世界里行走
《GQ》2012年“年度人物之专栏作家”韩松落最新作品
林奕华、李海鹏、廖伟棠、张晓舟、马良、孟静 诚挚推荐
在那些迷离嘈杂的娱乐现场,窥见人性的常识,寻找时代的秘密
娱乐圈的美,其实远不是那些光鲜的面孔,而是它背后的隐秘、癫狂、凶险和复杂 。前者是色彩,后者才是质地,韩松落的娱乐评论给我们展现了后者,这是审美层次的提升。
——《GQ》中文版主编 王锋
行万里路,不如读一卷书。
浪费鞋底,不如听有趣人娓娓道来。
这世界没什么好看的,韩松落好看。
——作家 叶三
韩松落的写作,以多样形式、稳定产量的文体实验,不厌其繁地探索着汉语写作的极致之美。他以己度人,以情运笔,老辣慈悲,腾挪自如。既书写这时代里的鸳鸯蝴蝶,也书写时代边缘的落叶长风。既爬梳自身切肤的生命体验,也不作孤冷诛心之语。既与读者呼吸与共,也为时代留下温暖底色。既能站在历史角度观照,也能细勘人性刀锋。虚实之间,在这个诗意与情怀欠奉的年代里建造起一座蔚为奇观的文字桃花源,春风化雨,滋养人心。
——《南方都市报》编辑 徐词
龚琳娜的歌为什么动人?莫文蔚结婚为什么让人紧张?贞子为什么会变萌?苍井空为什么赢得夸张的拥戴?盗墓小说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时代的神话?从这些流沙一样掠过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里,在这些迷离嘈杂的现场,韩松落寻找着我们时代的秘密。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话语系统——参透的,毒辣的,带有哲思的,甚而悲凉的。一如廖伟棠所说:“韩松落的文字敏感于七、八十年代朴素之美又不止于美,按耐不住的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那些锐利的悲伤,或明净的怒火。”
...(展开全部)
2014年9月23日 想读 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