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张维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的目的是对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和分析,它可以服务于三个目的:一是作为经济学和相关专业领域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二是供未曾修过博弈论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专业的学者自学用;三是放在书架上作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一本参考手册。

在写这本书是作者假定读者有中级微观经济学基础,但并不具有博弈论的入门知识,因此,本书对博弈论的核心概念的引入是循序渐进的。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告诉读者博弈论说了些什么,而在于引导读者运用书中介绍的理论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陈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例子,其中有些例子是作者自己杜撰的。尽管大部分例子是经济学的,也有不少是其他学科的,如法律、政治学、社会学等。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经济学专业的读者开阔视野,而且也是为了诱惑其他专业的读者,近几年来,经济学一直在为其他学科提供武器,但恐怕没有任何其他工具比博弈论更有力了。
我的奋斗 豆瓣
7.4 (84 个评分) 作者: 罗永浩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4
《我的奋斗》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作者他是一个走路都往下掉个性的胖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
读“老罗式”的幽默,可以感知他的诚恳和热情;读老罗的传奇经历, 可以领悟如何用剽悍的内心创造传奇。
《我的奋斗》读者对象:中学生、大学生;老罗在新东方和老罗培训学校的学生;都市里奋斗的年轻人;15-40岁的读者。
《我的奋斗》附赠品:罗永浩全国高校巡回演讲DVD光盘。
不如不遇倾城色 豆瓣
6.4 (9 个评分) 作者: 倾蓝紫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 7
《芥子园画谱》中说: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设色也;地生草树,斐然有章,此地之设色也;人有眉目唇齿,明皓红黑,错陈于面,此人之设色也。
唐的王维说: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秋景则天如水沟以,簇簇幽林。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宋的郭熙说: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
而清的沈宗骞说: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彩晶莹,当略现粉光,少施墨晕,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当墨主内拓,色由外提,要有光华发越之象。……
从这些文字里,满目唯见色彩斑斓。
人间因为有颜色而美,而中国的文字皆是有颜色的。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
喜欢中国的文字,喜欢中国的文字写成的诗篇,更喜欢写诗的诗人,他们是人间最美的颜色,倾城倾国。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亲。。。你资料引用的。。。稍稍有点多。。。用那么绵柔的笔触写刘邦,不喜欢。。。堆砌辞藻,空若无物。
中国 图书馆 硕士 诗词/诗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1 - 2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不仅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曾国藩诸多不为人知的方面: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张宏杰笔下的曾国藩更具体温。同时,《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填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首次详细研究了一位古代官员的收入与支出,揭示了清代官员的工资条、灰色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关系。
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在做总督的时候,用下属单位进贡的钱,给自己建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小金库的钱公款吃喝、送红包。
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时候,一遇到左右为难之时,就翻开《易经》,自己算卦。
他曾经十分迷信风水,甚至嘱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风水之学。不过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对风水置之不问。
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陆陆续续读了一个星期。觉得可能放在过去十多年里头帮助外国人去认识中国,意义还是很大的。
中国 旅行 硕士 美国 随笔/散文
浪潮之巅 豆瓣 Goodreads
8.6 (136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8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突破视觉 豆瓣
作者: 新京报社 2008 - 10
《突破视觉:新京报摄影(2003.11.11-2008.11.11)》是《新京报》的一期,《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四颗星给开头汶川地震的照片,好的照片总有能力把你带回到当时当地…看哭了。
中国 图书馆 摄影 新闻 硕士
晴天旅行团 豆瓣
作者: 春十三少 2011 - 8
《晴天旅行团》内容介绍:这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又是一场安静却充
满激情的蜕变。
当帅气的周衍撑着那把大大的红伞带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蔡知乔持续
了26年的平静生活被完全打破了,一场全新的人生之旅开始了。
接手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旅行节目的独立制片人,又不幸遇到投资人
撤资。为了筹措资金,她和周衍一起参加了一个有机会获得一百万美元的真
人秀旅行竞赛节目。
个性迥异的他们能否协力应对,成功获得奖金?又能否在这次经历中领
悟更多的人生真谛并收获纯粹、真实的爱情?一切都在这场特殊的旅行中静
静上演……
《晴天旅行团》的作者是春十三少。
张飞流水帐 豆瓣
作者: 于卫江 2005 - 9
幽默、爆笑、发人深思的三国故事!超级无厘头搞笑张飞,诠释人生哲理,嬉笑怒骂间,含尽人间百态,说尽人生智慧。
很多人都说我长的黑,魏延说我掉进煤堆里绝对找不着,其实我觉得他长的跟只绿头蝇一样,有什么资格来说我。我最好的朋友是子龙(大哥和二哥是我的亲人),他说我长的很男人,这让我从此改变了小白脸没好心眼的观点。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以为是跟师太那本书差不多的呢。感觉作者有点自作聪明,不喜欢,两星半。
中国 小说 幽默 硕士
票房毒药 豆瓣
作者: 忆锦 2012 - 4
从十九岁出道,二十岁主演第一部电影,到今年二十二岁,我片约不断。
我在屏幕上谈过恋爱,也吊过钢丝;拍过喜剧,也演过悲剧……但唯一不变的是票房——全都一样烂。
号称业内最毒舌的娱乐周刊《大嘴爆报》曾这样评论我:
“白蓦然这个演员,说演技派没人会相信,说偶像派又觉得缺点什么,拍的电影要内涵没内涵,要票房没票房,说她‘花瓶’是看得起她,简直就是票房毒药。”
我曾一度认为,这是我出道以来,对我最客观的一篇评论。只可惜它才存在了一天就被封杀得无影无迹,就连那位观察透彻的记者同志,最后都被报社一脚踢回了老家。
以上种种,并不是因为我运气太好,
只是因为:
我有后台!
谈情说菜 豆瓣
作者: 胖星儿 2006 - 9
《谈情说菜》(相对美女私房菜)一本摘自胖星儿博客的结集。书中自成一种新的菜谱写法——直击男女关系理论的男女关系菜:将烹饪美食与解说情感结合,使刺激味蕾和探寻情感同步,把男女关系和美味卷起来。《谈情说菜》(相对美女私房菜)既能学做菜,又能找到情感共鸣的博客,因此获得了新浪首届博客大赛情感类一等奖,并在8个月的时间里获得了将近200万点击,成为当前最热的中文美食博客。
十九札 豆瓣
7.9 (10 个评分) 作者: 朱青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5
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初见即别离 豆瓣
作者: 张亚东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6
《初见即别离》内容简介:“一个月看似漫长的旅行就这样仓促地结束了。时间有限,行程匆忙。想必一定错过了很多有趣的、值得纪念的事……也不遗憾。不是一直都这样吗?我们错过和不能拥有的总是太多。从一段旅程走向另一段旅程,从别人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地方,都快分不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难熬时光、重大时刻,还有那些我认为绝不能失去的东西,不也都过去了吗?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我们是天生的旅人,不能有片刻停留。就算我们相拥在一起,也依然能觉察到我们正在离散的速度。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离散,爱上这旅途。在此,向出现在我照片和旅程里的人们表达我由衷的感谢和尊重。能遇见你们,不虚此行。”《初见即别离》共有二百余幅作者在旅行中记录下的作品我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压抑、沉闷。《初见即别离》讲述著名音乐人放下所有的头衔和后缀,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一万多公里,此时此刻,张亚东只是在欧洲的一个最普通的旅客。一个月,两百多张亲自拍下的照片,独特、精辟的文字,一本关于旅行以及人生的新书。所以,这本书谈及话题除了旅行,还有关于我们的人生与思考。
男女内参 豆瓣
6.2 (25 个评分) 作者: 不加V / 木子美 文汇出版社 2012 - 6
网络红人、专栏作家不加V首部主题随笔集。广东女子,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城市画报》杂志编辑,性格内向、腼腆,却是网络上最受关注和争议的网络红人,大胆另类、特立独行。她是一个被简单符号化的人,但其实没有人是真正有资格或能力去解读她的。
绿皮火车 豆瓣
7.6 (73 个评分) 作者: 周云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6
《绿皮火车》是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初的歌游记合集。包括“一路”“二歌”“三人”三个部分。这其中有不少文字出自他在《南方都市报》开的“首如飞蓬”的专栏。周云蓬天南海北地游唱自己的歌,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自己天涯海角的“行路,歌唱,遇人”经历写成文字,为自己过去的岁月作个见证。他关心很多事情,关心很多人,这位盲人歌者内心广阔的世界,会令“正常人”倍感羞愧。未来日子里,他还将继续写字,唱歌,行走,一直在路上。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他在书里提起绿妖,口吻熟稔得仿佛是相处多年的老友。是什么时候爱情消逝了呢。
RA 中国 旅行 随笔/散文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豆瓣
9.5 (16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8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有一次,吕楠在北京安定医院拍摄,在一间病房外面,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病人,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就在这时,那个病人却向他伸出一只手,要和他握手。在这一瞬间,吕楠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吕楠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精神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精神病人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正常的感情。
吕楠在拍摄中发现,精神病人在“文革”中一度被当作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群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语录曾经被用来作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他在四川一家精神病院的墙上看到一条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那个“魂”的云字旁被人抠掉了,变成了“没有灵鬼”。
陶世茂,22岁,是四川一个偏僻农村里惟一的大学生。寒假回家时首次发病,杀死母亲,打伤父亲。极度恐惧的家人便把他关进石头房子里。每天为他送饭的是最疼爱他的85岁的奶奶。
采访完患者的家属,吕楠提出要见一见患者,患者家属用杠子为他抬开压在石头房子顶部沉重的石块。吕楠下到石头屋子里,和病人聊了一会天。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下去,但吕楠却发现病人非常正常。只是因为石头屋子里面太暗,环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吕楠才回到屋外。
患者的父亲和奶奶满面愁容地坐在石头房子前。吕楠和石头房子里的患者商量:我希望别人知道你在这样的屋子里,你的手能不能伸出一点来。患者照办了,于是,吕楠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只从狭小洞孔里向外徒劳挥舞的手比出现完整的病人像更令人震撼。
在谈到精神病院拍摄时,吕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尊严”。广西一家精神病院的重病者病房,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立在铁栅栏做成的铁门背后,双手搭在铁栏杆上,病房外的近景坐着一个老年女病人。照片旁的说明文字写着:重病者病房里23岁的女病人住院超过一个月,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13号病房。
吕楠说:“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要让她的尊严显现出来,只要她是歪七扭八地靠在这个门上面,我就不会拍。”
吕楠对女病人说道:你能站过来一点吗?病人按照吕楠说的靠近门站着。近景的老年病人本来也在病房外坐着,但是偏离画面,吕楠看见了,希望把她也加进取景框:如果不加进来,可能会有两层歧义,一、会让人觉得这家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关在房间里的,其实病房里的病人只是比较重的一个;另外,画面上没有老年女病人出现,房间里的人就太强了。
吕楠叫老年女病人坐过来一点,更靠近画面中心:“很多人慢待摄影,他们有一个事先虚设的前提:世界是为摄影师准备的,你‘咔嚓’一下就行了,没那样的事。你必须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能违背真实,调整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够,但不能过。如果画面里没有关在房间里的女病人的话,就没有力量,老年女病人不过来,我也没法拍,我等她过来了,就开始拍,拍了五六卷,直到院方很客气地把我请出医院。”
吕楠对待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即使是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的病人。在一张照片旁边,吕楠写道:“天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不会说话,是警察三年前在大街上捡的。她有破坏欲,医院不能为她提供衣服和被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躺在地上,确切地说是躺在自己的尿和屎的混合物上。这些脏物一星期才会有人来打扫一次。拍照半年后,她死于这家医院。”面对这样的病人,吕楠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她挺直身子坐在没有床垫的床上,而不会是歪歪斜斜躺倒的样子。
吕楠在很多照片旁边都有简短说明,写下了病人的姓名、家庭、住院前后的基本状况。以前,别人问吕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照片说明,吕楠也讲不明白,直到看到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里对摄影家萨尔加多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桑塔格这样写道:“这些照片以孤苦无告的蚁民百姓为焦点,却又把他们打回孤苦无告的原形……他们的姓名在图片说明中一律从缺,拍摄人物照却不列出对象的姓名,等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名流文化同流合污,同时助长了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摄影口味的贪婪需索:只授予名流姓名,而将其他人贬降为他们的职业、种族及惨况的代表性样本。”吕楠发现现在可以很地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下说明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把他们的苦难当作他们的职业。
也有例外,画册里有一张拍摄于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照片,小女孩怀抱一只玩具熊猫,目光与镜头对视。吕楠在照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道:女孩,11岁。由于缺少儿童病房,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只能同成年人住在一起。这些成年人不仅不会照顾他们,有时还会打他们。
画册上原来有小女孩的名字,但是在画册制版的当天晚上,吕楠考虑再三,还是把女孩的名字划掉了。吕楠担心女孩以后痊愈了,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以前的经历,有名字就会带来麻烦。
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吕楠并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人世间的悲惨。你看不见的生活的另一面。看到一半我就忍不住哭了。
RA 中国 图书馆 摄影
数学之美 豆瓣
8.5 (8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5
几年前,“数学之美”系列文章原刊载于谷歌黑板报,获得上百万次点击,得到读者高度评价。读者说,读了“数学之美”,才发现大学时学的数学知识,比如马尔可夫链、矩阵计算,甚至余弦函数原来都如此亲切,并且栩栩如生,才发现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这么有趣。
今年,作者吴军博士几乎把所有文章都重写了一遍,为的是把高深的数学原理讲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读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 如何化繁为简,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如何跳出固有思维不断去思考创新。
假装浪漫 豆瓣
作者: 沈睿 文汇出版社 2009 - 8
假装浪漫一个女人的视界,ISBN:9787807415978,作者:沈睿 著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还是亲情好,让你可以义无反顾。看完这个有点不知所措,还要相信爱情和婚姻不?
RA 中国 女性 随笔/散文
红拂夜奔 豆瓣
8.9 (152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红拂夜奔》这书题就会让读者认为是写隋末杨素家妓红拂敬慕大军事家李靖,私奔相从的风流逸事。然而,这本书它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历史,又以历史文化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的结构。历史的重建和复归在于人类有共同的心理品质、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王小波在序言中说:“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人类自身的进化是在不断循环、重演的历史中进行的,唯有如此,那些世代相传的古典名著才能震撼现代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那些借鉴历史原型的现代作品才能激发读者真正的兴趣。王小波写的就是这样一部把历史和现实进行双向建构的小说。
2012年12月22日 已读
在河滩上做爱那段写得真美,可是目击者却是那位性压抑的虬髯大侠,想来伤感。从罗湖回来的火车上读完全篇,摘下我喜欢的那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点可能好梦成真,但也可能不成真就到了梦醒时分。”
RA 中国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