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
真菌:地球分解者 豆瓣
作者: [美]布里特·艾伦·邦亚德 译者: 陈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好看但有毒 隐秘而伟大】
🏆原版荣获ACRL权威杂志《Choice》2022年“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真菌学》杂志创始人执笔,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倾力引进
随书附赠4张菌类科普明信片
【本书包含】
🍄所有关于真菌的重要基本事实
“蘑菇怎么 哪里都有,什么样的都有?”
“蘑菇为什么一夜之间就 长出来了?”
“真菌是动物吗?是植物吗?”
“有毒、致幻、发光、精神控制……真菌怎么什么都会?”
已命名的真菌约有10万种,据估计,真菌的种类可能超过150万种。
本书讲述了42种真菌的故事,以专业的语言,展示了真菌的自然特征、演化历程、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被影响的人类历史,详细、准确、系统地展示了一个隐秘又伟大的菌物王国。
🍄真菌主宰着一切
云南必吃、抗生素、治疗抑郁、做牛仔裤、生物燃料……
剧毒、模仿植物、破坏木材、入侵物种……
从人类餐桌上的美味,到植物的菌根;从腐生生物,到共生生物;从毒性极强的毒鹅膏,到能用于治病的致幻蘑菇……不只讲物种知识,更深入地揭秘地球生物间的互联关系。
作为自然界的互联网,真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支撑这些联系的就是真菌。本书将会讲述真菌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影响人类生活,也提示所有人:在未来,真菌仍然至关重要。
🍄一本优质科普书应有的品质
科普编辑、一流学者、专业摄影
强大且专业的创作团队,区别于常见的图鉴类百科,本书不仅包含基本知识,更有前沿研究成果,以及真正专业的菌类摄影作品。作者拥有多年科普写作经验,长期活跃在各种电视节目、媒体中向大家介绍真菌。在神秘的真菌学和大众好奇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025年5月11日 已读
我想只有关于真菌的书才能让我同时发出超级恶心又超级漂亮的感叹!多神奇!书里还送了很漂亮的明信片呢。了解了毒蘑菇可能会有多毒之后我对吃蘑菇早就没了兴趣,但是看看多样的真菌,它们化腐朽为新生的本领,让我赞叹不已。
从想看这本,到买书,到转运,再到等待几个月书抵达我身边,到我睡前翻几页舍不得读完。真开心啊,可以买书书了,我以后要多买真菌的书🥳
博物 吃完杂粮 生物 真菌 科普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豆瓣
作者: 叶灵凤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 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版,全彩精装,首次加入大量珍贵实拍图及手绘图
 "香港学"的开山之作,唯一一部全面介绍香港方物的博物志
 自然科学、历史民俗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经典读物
 最新繁体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
释读方物,在散文中遇见科学;图解香港,让历史立体鲜活。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风土物种。许多人或许会奇怪,这个繁华市声所在之地居然也会有这么些鸟兽虫鱼么?《香港方物志》便是这样一本描写香港的山川风土和草木虫鱼的小书,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以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全新视角记录下来,知识、情趣、文笔都在不大的篇章里传达自如,因此读起来亲切宜人。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现在,在“博物热”兴起的今日,时空隔阂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绘的方式再度呈现,便增添了满满的新意。
有关香港史地知识的出版物十分缺乏,尤其是关于方物的记载近乎一片空白,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今日。因此叶先生的这本小书,无可避免地填补了这空虚。这本香港方物志(珍藏版)不是新书,又是新书。早在1958年繁体版首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由上海书局重版;2010年再次由香港中华书局进行重版。简体中文版则首次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重版。多次的出版印证了这本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本2017年最新的简体中文版加入大量珍贵的实拍图与手绘图,并补充了相关物种信息,由商务印书馆倾心推出;繁体插图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同步推出。
2023年12月26日 已读
在香港生活过的人一定会觉得很亲切,至少勾起了我很多当年行山的回忆,只恨自己没有早一点发掘其中乐趣,多走一些路看风景。
花鸟虫鱼都讲一讲,蛇鼠蚁也没落下。香港的香原来和土沉香的香同宗,而鲎兜兜转转和“发姣”搭上了线,多有意思。 这个新版本里编辑添的照片和勘误都很好。
遗憾是很多物种都提到了吃法或是用法,书里所叙述无非当时的家常风俗,而今编辑的注告诉我们,它们多半濒危甚至灭绝了。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因为人的口舌之欲,占有之心,一一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河流中。
RichmondLib 博物 图书馆 图鉴 漂在加拿大
撒马尔罕的金桃 豆瓣 Goodreads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吴玉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最翔实、最博学精深,并且写得最赏心悦目的著作。
——《亚洲研究杂志》
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 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
——《星期六评论》
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整个一月份忙于工作一本书都没看完惭愧惭愧。难得停电了几天无处可去,9年的老kindle一如既往坚挺。以至每晚夜色降临,我就坐进车里开始读这本“金灿灿”的书。璀璨无双,可那都是皇帝和达官贵人的日常啊。早几年读我可能还会神往甚至涌起自豪感,现在,在看完了韩国人做的娱乐节目使他们的文化影响到遥远的欧洲海岛,伴着书里提到的可以有实物参考的地方基本都是日本的正仓院,然后看着网上人们骄傲地为了捍卫节日和传统的起源四处吵架。这研究是美国人做的,主题是是long gone的古代生活,留存至今的古物大多在别人国家,即使倒回去一千多年也大概率不会和我们平民生活沾边。果然如同这书名一般,只留在我们的想象中闪闪发光吧。
DataAnalyst 中国 博物 历史 美国
花朵的秘密生命 豆瓣
ANATOMY OF A ROSE
作者: [美] 沙曼·阿普特·萝赛 译者: 钟友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这是一本以花朵为主题的自然科普读物。作者综合植物学和科学史,以生动优美的诗意文字,描绘了花朵不为人知的生存与演化,并深入探讨了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其清晰的逻辑和灵动的文笔,能够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植 物,开启花朵的探秘之旅。
2020年12月1日 已读
煽情过多会影响人理性思考。书里面讲到一种果子叫open-arse,译者大剌剌翻译成枇杷。我读了一激动,有这等好事(?)赶紧去查。结果发现指的是另一种果子,欧楂……照片看差别还挺明显的。明明Wikipedia一秒钟就能搞明白的东西,啧啧。
DataAnalyst 博物 科普 美国 花朵
舌尖上的森林 豆瓣
La forêt qui se mange... ou pas
作者: [法] 大卫 ·梅尔贝克 著 / [法] 康迪斯·阿亚 译者: 李悦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为什么我们吃的蘑菇闻起来都很香?为什么桑葚会把手指染色?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树木的汁液可以喝吗?娑罗子是板栗的丈夫吗?……
你知道吗,森林里有许多可以吃、可以闻、可以品味的好东西,不过有些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千万别碰有毒的浆果与蘑菇!我们为你准备了50个知识小锦囊,让你了解森林里美味的特产,同时学会如何避免误食有毒的植物。
一本让全家人忍不住啃着吃的书!
汪老师的植物笔记 豆瓣
作者: 汪劲武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六十余载,山川课堂,饱读自然奇异
一百来种,植物笔记,尽显生命瑰丽
◎ 编辑推荐
地球上有数十万种植物,或远在天边,或近在咫尺,姹紫嫣红、千奇百怪,它们共同为人类的生活环境编织了美丽的衣裳。但,你留意过它们吗?是否观察过身边的花草树木,知晓那棵树的名字,记住那朵花的模样?甚至,为它们做一份观察笔记?
年已九旬的北京大学植物学教授——汪劲武老师就一直默默做着一件事: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用轻快的文字分享自己的实践体会。六十余载的观察心得、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温和细腻的情感体悟,汇聚成了这本充满“植物学者风格”的植物笔记。
即刻行动起来吧,跟随汪老师一同认花识草,学习观察植物的科学方法和技巧,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聆听自己的心声。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植物为一个条目进行讲解,每个条目基本包括植物的彩色照片、科属位置、学名、中文名、英文名、分布范围、形态描述以及作者的观察随笔。部分条目还设有“近缘种”和“逸闻趣事”版块,供读者比较、辨识形态相似或亲缘关系密切的植物种,以及了解与植物相关的文化趣闻。
我们唱歌的鸟 豆瓣
Our Songbirds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休厄尔 译者: 苏澄宇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7
继《我们花园里的鸟》畅销英国之后,艺术家马特•休厄尔推出了另一本精美的鸟类读物《我们唱歌的鸟》。他以水彩画和清奇幽默的文字描绘了52种唱歌的鸟。在这里,凤头麦鸡歌声忧郁,蛎鹬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河乌的歌声水晶般透明。
《我们唱歌的鸟》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是一本绝佳的精美礼 物书。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将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
会唱歌的鸟才是鸟类世界伶牙俐齿的头面人物。愿它们一直唱下去。
——英国江湖郎中乐队(The Charlatans)
这本书以幽默有趣的方式描绘了鸟儿们和它们的行为……这些画本身就是艺术品。
——英国亚马逊 读者
独特而迷人,一年中的每个星期都有一只鸣鸟。这本赏心悦目的礼物书会吸引观鸟者、儿童和成人,以及艺术爱好者。
——英国亚马逊 读者
有趣,信息量丰富,便于携带。
——英国亚马逊 读者
我们花园里的鸟 豆瓣
Our Garden birds
7.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马特·休厄尔 译者: 苏澄宇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7
一本别致的小书,52张精美全彩插图展现我们深受欢迎的鸟儿们。
——《BBC野生动物》
————————
在《我们花园里的鸟》这本可供珍藏的美书中,艺术家马特·休厄尔从自己的独特视角,用水彩画和幽默古怪的文字描绘了52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花园里的鸟。
休厄尔的网站专栏“每周一鸟”一开设便成为英 国 的文化事件。他波普艺术风格的水彩画别具一格,迷人,而在他清新而精确的文字描述中,大山雀能把周围的鸟吸引到身边,让它们听它歌唱;红腹灰雀俏皮而娇羞;而你很难相信太平鸟是进化的产物,它们更像北欧的神设计出的由电脑控制的鸟。
《我们花园里的鸟》在出版后,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爱,也吸引了一大批鸟类爱好者、艺术和插画爱好者,成为英国当年度的畅销佳作。
————————
马特的插画让我十分开心。他不仅在鸟类这门学科上十分专业,并且很幽默 (对,鸟类的那种幽默感),他的个性表现在他的字里行间和插画之中。
——英国鸽子乐队(Doves)
这些图画是可爱的,远比我在许多鸟类书中发现的乏味照片更有趣,也比我在后花园看到的更容易辨认。……(马特)把它们的特点和习性描述得如此准确而又幽默,我忍不住要把它们读给任何人听。
——英国亚马逊 读者
这本书对于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以及观鸟者来说是鼓舞人心的。这是一本你可以带上它去旅行的书,或者只是把它放进你的包里,这样你就可以在火车上、汽车上或者飞机上进行这场愉悦身心而充满趣味的阅读。
——英国亚马逊 读者
这本书不仅会吸引成年人,也会吸引孩子们,不过可能只有成人才能理解到其中的幽默。
——英国亚马逊 读者
2019年11月6日 已读
超可爱的,看完心情可好啦!虽然这里面我可能只见过戴胜和喜鹊……小时候妈妈总教育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倒觉得,处处留心,就是生活中的喜悦啊。
博物 漫画/绘本 英国
水的密码 豆瓣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许丹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荣获2020年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年度思想大奖
———————————————————————————————————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荐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 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媒体专家推荐
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2019年11月2日 已读
这本书太棒了,推荐给常去远足的人和生活在海边的人。有时间又能细心观察的人简直可以发掘出自然中无穷无尽的意趣。再上一步,理解这山林野趣其后现象变化的机制,这样的生活真的是金不换啊,金不换。
DataAnalyst 博物 科普 英国
塞尔伯恩博物志 豆瓣
作者: [英] 吉尔伯特·怀特 译者: 梅静 九州出版社 2016 - 7
英国18世纪“富闲绅士”、博物学家怀特,以书信体描绘家乡的自然风物,以其闲适的心境、严谨科学的态度,观察并记录了塞尔伯恩的鸟兽鱼虫。怀特质朴、率性的行文,将塞尔伯恩描绘得宛如画卷,同时展现了18世纪的英国乡绅生活,充满了牧歌般的趣味。
塞尔伯恩更因此成为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2017年8月26日 已读
注释太差了……这译者比@伏维阁主 差太多惹! 有钱就是好啊,天天看花鸟虫鱼,看季节变化。嫁得好算个啥,有钱的爸爸/能赚钱的大姐才是王道!(参观纽约Jewish Museum有感……
GIS 博物 科普 自然 英国
野花的邂逅 豆瓣
作者: 郭宪 2014 - 8
作者以20多篇知性小品和大量的原创山花生态图片,对100余种常见和不常见的野花进行解读,既有专业的植物知识,又有植物的历史传说,精彩的古典诗词阐述,加上作者的亲身感受,组成一组生动的、彩色的、具有弦律般曲线的动听、高雅、优美的山花奏鸣曲。
怎样拍摄昆虫与蜘蛛 豆瓣
作者: 拉里・韦斯特 / 朱莉・里德 2002 - 8
拉里毕生致力于技术与艺术创新。你手中的这本包含其运用了几十年的摄影技巧。
本书知识内容以对我们似科合理的顺序排列。摄影技艺的掌握是实践经验综合作用而非按部就班研究的结果。创作理想的照片需要耐心。只有在研读了本书并开始于野外应用那些技巧之后你才会渐渐开窍。你必须使自己的摄影技巧知识基本上本能化,才能在野外自由地理解和观察被摄体。
这种使技巧变为本能的观点和对被摄体的爱对于我们是绝对重要的。这是我们写这本书的缘故。我们通过介绍像“小仙人”这样的作品选部分和拉里的野外摄影实践经验来尽力阐明此观点。
2017年2月16日 已读
好看死了!我的理想!不过好像应该在有钱买尼康之后再看的……
GIS 博物 摄影 昆虫 科普
燕园草木 豆瓣
作者: 许智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是《燕园草木》精装本的普及版。开本小巧,风格平易,更易随身携带阅读。
关于北大燕园里一草一木的一本芳录,既包含了植物学角度的科学描述,也包括一些北大人关于草木的回忆和感悟,呈现了一座几百年园林的丰富自然生态和深厚人文积淀。
全书共收录了160多种植物,科学性很高,更兼图文并茂,展现了北大草木花卉的丰富与美丽。
2017年2月7日 已读
年纪大了,好像不大适应描述里给植物安上人的品格。跟南开那本一个毛病,抒情抒得我眼睛要瞎了。偶尔会出现缅甸人提到过的地名,难免恍惚。国内大学真是好,植物都能考究出一本书来。
GIS 中国 博物 植物 科普
北京地区常见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豆瓣
作者: 李竹 / 杨定 2011 - 3
《北京地区常见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北京地区常见的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动物。昆虫部分收录了148科153种,其他无脊椎动物部分收录了6个纲107种。昆虫纲每个目以及无脊椎动物每个纲都用一首易于记忆和理解的“科普诗”来总结其典型特征。此外,《北京地区常见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还包括对北京地区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动物的概况介绍,以及各类群基本特点的简介。全书共配有800多张原色彩色生态照片,绝大部分都是《北京地区常见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作者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拍摄的,真实地再现了各物种在大自然生境中的生存姿态。每个物种都配有中文名、拉丁名、简要的识别要点和生境等相关科普知识。《北京地区常见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可供从事昆虫学研究、昆虫学科学普及、高等院校等学校学生,以及广大的生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2017年2月6日 已读
太酷了!虽然1)好多照片是人家小虫子在OOXX……2)战战兢兢翻完了半翅目……
GIS 中国 博物 昆虫
自然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汤姆•拜恩 译者: 傅临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40册典藏珍本
400幅精美绝伦的原始手绘图稿,带给您一场视觉的盛宴,和您一起发现自然之美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它的秘藏珍宝之一 ——是一座藏书50 万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还有照片、影片、手稿等藏品。图书馆的馆长在这些镇馆之宝中特别精选出40本书,这些书籍都配有精妙绝伦的插画。在《自然的历史》这本书中,我们将领略这些珍贵的书籍是如何在自然科学史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所撰写的文字解读这些书籍的起源和内容,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从16世纪早期的动物学——那个时候,科学插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到20世纪的专著——自然形态的科学性和美感并重。一册在手,您将随博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度过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自然的历史》整理收集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中最具科学意义、最珍贵稀有、拥有最美丽插图的珍本。翻开这本书,细细体味有灵且美的万物!
2015年5月7日 已读
有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拥之入怀的美丽,也有让人一见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的美丽,多神奇。变色龙的舌头是自己身体的两倍长,实在忍不住遐想它们如果亲吻该是如何销魂~说实话我曾经并不喜欢受收藏所累的人,本是爱好,却逐渐为其囚禁,像是赵明诚那样收藏到最后趣味都所存无几了罢,岂不荒唐。现在才慢慢觉得这其实是以一己之力大大造福后人的举措(即便是无意),经年累月得以留存,与之相隔几百年几千公里的我们,才得以有幸一睹曾经罢。另外,读来深感过往博物学家的门槛奇高,看看哪个不曾经是富商/贵族/医师?最后容我狠狠地嫉妒一下坐拥各色博物馆的纽约人民……
博物 漫画/绘本 科普 美国 自然
南开花事 豆瓣
作者: 莫训强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专家推荐:
阅读莫训强撰写的这部“无用”之书,辨识南开校园一草一木,享受不一样的花季人生。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家
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不只让你认识、教你亲近植物,还让植物与你的生活连结。一本值得推荐给读者的好书!
——徐仁修,台湾著名生态摄影师,荒野作家
莫训强以独到的眼光,以时光为轴,对南开大学校园以至华北观察到的约110种花草树木做了赏析,顺手拈来,颇为有趣。
——李振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内容介绍:
本书以开花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南开校园中的115种春季开花植物以及它们的简要识别特点和在南开校园中的位置。每一篇中,除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知识之外,作者还讲述了与植物相关的故事,有在他丰富的自然观察经历中那些人和事,也有大家都关心的“能好怎”的问题,也有一些我们关于植物的集体记忆——春天的荠菜、冬天的白菜。吃并不是本书的主题,植物和对它们的爱才是。
书中藏有一副南开校园的手绘地图,配合每一篇中关于植物位置信息的介绍,构成了一份南开植物指南。依照本书游览南开校园,可以看到与往常不同的风景。不在南开的读者也不必失望,你可以参考本书的目录,对自己身边的植物进行观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花事日历。
编辑推荐:
一本贴近生活的校园植物故事
植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时间上的分布,我们称之为物候,本书正是以物候的重要指示——花期为线索进行编排,按照开花时间讲述了南开校园中的一百余种植物故事。从空间而言,南开园的围墙并不构成对植物分布的限制,本书中写到的很多植物,都是京津地区甚至华北地区的常见乡土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写的既是南开花事,也不仅仅是南开花事。
对于本书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构成主角的那些植物,尤其是花儿,还有小虫给我们展示的观察、了解身边自然的方法和态度。不论你仍然身处校园还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只要留心对身边的自然持续地观察和记录,你也会得到自己的“花事”“果事”“鸟事”“虫事”。
2015年4月28日 已读
这是一本很棒的赏花指南,却不是足够有趣的科普。作者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却丝毫没有要解答的意思。另一方面有点命题作文写多了的感觉,每篇结尾都要抒发一下感想,某作为一个文青有时读着都嫌酸。#私以为如此感情丰富爱感慨不易找到对象耶# #然瑕不掩瑜某这么mean只是因为刚经历了panic attack尚未平复#
中国 博物 植物 自然 虚度人生
挖掘者手记 豆瓣
作者: 李淳 2014 - 1
《挖掘者手记:一位古生物学者的荒野之旅》以游记和杂文的形式记述了一位年轻古生物学者求学、成长直至独立工作的主要过程,结合作者李淳自身野外考察和游学经历介绍了古脊椎动物学有关领域的历史沿革、工作方法、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同时展示了这一古老学科活泼有趣、惊险刺激的传奇色彩。
此外,《挖掘者手记:一位古生物学者的荒野之旅》也对我国古生物学当下面临的种种乱象作出独立冷静的思考与评论。
2015年4月27日 已读
从这叙述中感觉到,唯有爱得全心全意,不舍追求,方能在某刻体会到众里寻她那人却在的狂喜吧。虽然有的地方游记稍水,作者讲述自己进入古生物学的经过与心路历程还是很棒的。吐槽下最近觉得这类书如果开头说献给爹娘/良师益友,那作者大半恰是因为科研/其他工作才把对象给整没了的…当然这本书的序言说你看生活经历丰富还是有利于找对象的~
中国 博物 古生物学 科普 虚度人生
发现之旅 豆瓣 Goodreads
voyages of discovery
8.6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托尼·赖斯 译者: 林洁盈 商务印书馆 2012 - 1
《发现之旅》,绝对值得您珍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蒐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的珍藏画作/视觉上的一场饕餮盛宴/
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科学家、艺术家联袂演绎/一幕幕迷人的自然历史冒险故事 /三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携您加入未知领域的探险/与历史伟人一起遨游世界
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国家地理杂志》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蒐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
本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一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曾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并从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开启视野、航向未知世界的新探险。最好是随身携带这本书,在车上或飞机上随意翻阅,说不定它会给您新的领悟与启示。
2014年10月3日 已读
读完对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心驰神往。陆陆续续读到许多动植物学家年轻的时候远行考察,做标本画动物,年老的时候发论文整园艺写写科普随随便便活个九十来岁。简直是人生赢家。恩插图美死了有的都把我看饿了= =
博物 科普 自然 艺术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