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祖与占 (1962) 豆瓣 IMDb TMDB
Jules et Jim
8.4 (506 个评分) 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演员: 让娜·莫罗 / 奥斯卡·威内尔
其它标题: Jules et Jim / 朱尔与吉姆
一战前,德国人祖(奥斯卡·威内尔 Oskar Werner 饰)和法国人占(亨利·赛尔 Henri Serre饰)在巴黎结识。他们意趣相投,对诗歌和小说都有强烈而共同的兴趣,甚至二人为着同一个雕塑也着迷。顺理成章地,祖与占都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聪明貌美的凯瑟琳(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饰)。
在这样的关系中,占选择了成全温柔单纯的祖。他们一起到乡间度假,度过了美妙时光。然而一战的爆发,却让他们失去了联系,在自己国家服役期间,他们多么担心会在战场上杀死自己的好友。而祖,从不间断地给妻子凯瑟琳写信。
战争结束,祖与占再次相遇,占觉察到祖和凯瑟琳的关系很糟糕——她对婚姻以外的感情从没停止过追逐,喜欢在各种爱情关系中享受自由。占在祖家中住下,凯瑟琳毫不掩饰对占的爱,这段三角关系平衡而快乐的维系着,旁人完全看不透。当占要离去时,凯瑟琳直率锐利的性格让事情起了变化……
2024年5月8日 看过
明明是个什么都想要的贪心又自私的作精,怎么就真女人和爱情的极致表现了。凯瑟琳莫名其妙拿枪出来就该送去看医生了好嘛,扯什么自由。话说你们文艺青年既然随性,那还计较什么孩子是谁的这等俗事,而且才29岁,想生小孩慢慢努力呗。别说什么三角关系平衡快乐,那是因为祖一直爱得卑微,把不满隐忍着好嘛。
话说川普祖上是不是德国人或者奥地利人啊,我看这德国人祖有时候侧脸好像川普让我出戏= = 虽然故事看得我生气,但是楚浮的镜头语言我还是很喜欢。那个抽烟拍得如火车进站一般,我一边担心要是搞反了烫到嘴怎么办,一边觉得真好看呀。
友情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爱情 生活
孤独患者 豆瓣
La Différence invisibl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法]朱莉·达什 著 / [法]卡罗琳小姐 绘 译者: 万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3
玛格丽特27岁,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她喜欢动物,喜欢阳光灿烂的天气,也喜欢她的小猫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从外表上,你看不出她和其他女孩的区别,但玛格丽特的确与众不同。她不喜欢生活里的变动,上下班要走一样的路,甚至早餐都要吃一样的东西。她对人群和噪声格外敏感。她很难听懂同事开的玩笑,也不理解其他人委婉的表达。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和其他人不同,直到有一天,她知道了一个名词——孤独症。
2024年5月6日 已读
有点伤感的是,接纳自我最终也还是靠医生的一纸论断。另外看这书里的内容,职场也好,男朋友也好,亲戚家人也好,垃圾男邻居也好,烂起来全世界都一个狗样,可不分什么文明社会。书里有点点刻画成因为女主人翁是阿斯伯格病症才遭到了这样的对待,哎。
不过女性更难被诊断这个科普的点我记下来了。
VancouverLib 图书馆 图像小说 心理 法国
火车进站 (1896) Min reol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TMDB
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9.4 (258 个评分) 导演: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 路易斯·卢米埃尔 演员: Madeleine Koehler / Marcel Koehler
其它标题: 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 火车到站
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利用“活动摄影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这一年也成为了电影的诞生年。
《火车进站》是他们最有名的和最被人仿效的作品之一。在影片《火车进站》中,火车头冲着镜头呼啸而过,当时的观众看了大吃一惊,十分恐慌,以为真会被火车轧死,吓得惊慌四散。
树下长椅 豆瓣
Un Peu de Bois et d’Acier
8.5 (52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后浪漫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4
一场无声的交响曲
一部无对话的话剧
《灯塔》作者的又一次艺术实验
用一把长椅展现人生百态
用一个个过客描绘光阴的故事
——————————————
*编辑推荐*
《灯塔》作者挑战自我、拓展漫画边界之作。已有电影短片、音乐剧改编版,但原著的魅力无法超越!
《树下长椅》近乎无字,不借助任何外力。
“漫画诗人”只用极简的黑白图像和缓慢的固定镜头叙事:一点木头加一点钢,构成一把公共长椅,一刻、一天、一季、一年,有人视而不见地路过,也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登场,在巧手安排下擦肩而过、相遇、命运交织,犹如表演了一场芭蕾舞。
这是一本沉默的书,沉默得如同一把椅子,只待读者来参与、体验,来唤醒一个个无名之人,激活一幕幕人间喜剧,品味隐藏在书中的情节……和时光。
*内容简介*
这部三百多页的图像小说讲的是一把长椅的故事。一点木头加一点钢,一棵树下的一把公共长椅,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相遇、分离、成长、转变,他们有的定期来这里小憩,有的一去不复返,有的一直在等待……
树下长椅默默地见证了这些男女老少的登场、退场,在漫长的时光中撷取一个个瞬间,构成一幅人生的拼图。
*媒体推荐*
一部绘声绘色的无声电影……鲜有人能如夏布特一般会讲故事,会将无事之事讲得如此扣人心弦。
——《法国电视周刊》
离奇、感人、滑稽……
——《世界报》杂志版
诗意、有趣、感性!
——《巴黎竞赛画报》
这328页打上夏布特“注册商标”的黑白漫画华丽无比,充满感性、极简和人道主义的味道。
——《剧本》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读过本书的人再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观看或者坐在一把公共长椅上了。
——《书迷》
2024年4月28日 已读
读者如我,会想起成长过程中,小镇电影院前一排石头椅子。尚存少许幼时玩耍的记忆,又听爸妈说,妈妈怀着我的时候,他们会坐在那里乘凉聊天。
如果它们还在,我想再去坐一坐,穿梭时空。
图像小说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爱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Lov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译者: 叶晗 岳麓书社 2023 - 9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德国《时代周刊》)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潜心20年研究成果
★梳理18世纪至今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成因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学科视角,一本书让你读懂当下我们情感关系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不断下降的生育率……
更少的承诺、更多的自由,这样的情感关系真能幸福吗?
男性和女性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
性自由真的为两性带来了实质的解放吗?
★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尔·伊亚尔、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等人力荐
★《明镜周刊》《每日镜报》《时代周刊》《爱尔兰时报》等国际知名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一项从根本上质疑现代爱情概念的启发性研究。”——德国《时代周刊》
“书写人类心碎的历史学家。”——《爱尔兰时报》
“没有人比这位社会学家更热情、更准确地分析了互联网和消费资本主义对爱情的影响。”——德国《明镜在线》
2024年3月30日 已读
社会学家尝试去描述和分析平日里相对模糊的概念,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是畅快淋漓。以前只看过心理学家剖析亲密关系,像是把一棵树拉近镜头给你看,枝杈如何,树叶如何,树上的鸟和虫子又是如何。这次看社会学家讨论看似差不多的议题,结合资本主义以及现代性的讨论,感受却像是把树根和孕育这棵树的土壤一并搬了出来让我见识。很有意思,另外这书20%的篇幅都是结尾参考书目哈哈。
读完全篇,要说不悲观是假的。只觉资本主义逐渐全面接手我们的爱情,性,还有婚姻。藏在“自由”这个巨大议题背后,是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控制,人的自我和依恋相关的方方面面愈加被商品化,而这所有的一切势不可挡。
爱的终结将会是常态,而爱与亲密,逐渐成为奢侈。
亲密关系 婚姻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爱情
一点巴黎 豆瓣
Un peu de Paris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译者: 黄小涂 2022 - 11
★ 法国国宝级漫画家桑贝代表作,一点巴黎,一点浪漫,一点悠然,一点逃离
★ 巴黎的魅力在咖啡馆,在塞纳河畔,在无名小巷,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假设你生活在《一点巴黎》,你会……
在街上驻足片刻,凑热闹看看交通事故,随人流在绿灯变之前跑步穿过马路,巧妙地避开遛狗的路人,拐进小巷,和晒太阳的老妇问好,抬头一看,两个邻居隔着栏杆在兴高采烈聊天,接着穿过塞纳河上的桥,瞥见从商场满载而归的贵妇,走进熙熙攘攘的咖啡馆,偶遇正模仿波伏娃写信的女孩。
桑贝用温柔、幽默的画笔勾勒出巴黎人的百幅生活图景,让人于点点细节中体味巴黎的无穷魅力。
一点法国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桑贝是谁?他是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绘本的代表画家。他是法国国宝级的漫画大师。几米把桑贝奉为偶像。桑贝迷遍布全世界。他的20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流传。
《一点法国》中的黑黢长夜,浓烟一样笼罩。多心的人会害怕,快乐的人在飞驰。明亮暖和的家,是人的希望和绝望的峡谷。我们总是从那里出发,再回到那里集合。桑贝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
2023年12月28日 已读
妙趣横生。桑贝的画有种动感,每翻开一篇都会让你忍不住去想象下一秒要发生什么。两个人要握手?电梯要上行?风要吹过?树叶要摆动?酒杯要被斟满……真舒服,阴天读书,读着读着人不知不觉来到了晴天。
很早就知道这位漫画家,没想到去年就过世了。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生活
白鲸记 豆瓣 Goodreads
Moby Dick
8.5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高文婧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一个男人对抗一头白鲸的孤独狩猎
一个关于复仇、信念与殉道者的伟大故事
《灯塔》作者夏布特畅销作品
美国经典文学《白鲸记》改编图像小说
...................
※编辑推荐※
一艘捕鲸船,一头苍老的白鲸,一位孤独的船长。
一条被白鲸毁去的腿,一柄以信念和雷火淬炼的鱼叉。
一场复仇,三日不眠不休的追捕:最终全船覆灭,白鲸逃亡,仅余以实玛利一人生还,回来讲述这个故事。
◎ “有人死于退潮,有人死于浅滩,有人死于涨潮的最高峰。”——《白鲸记》试图探求的是人和真理、自然与上帝、生与死的关系。
◎ 《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全新力作,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图像小说的成功典范:夏布特对400余页、30万字的原著小说做了一个干脆的减法:就好比剔去鲸鱼的血肉和脂肪,只留宏大的骨架。
◎ “《白鲸记》最令我动容的,是位于‘坚持’和‘疯狂’之间的那条细细的红线。”夏布特再次探讨人与海洋的关系:简洁、有力的黑白线条、明快的空间分割感、兼具效率和力量感的分镜、回肠荡气的对话,凸显了“人”面对自然的英雄气概。
...................
※内容简介※
本漫画根据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改编。
水手以实马利和土人好友魁魁格,登上一艘捕鲸船,跟随船长亚哈追捕一头曾咬掉亚哈半条腿的白鲸。他们最后终于在太平洋海域遇见了这头白鲸.经过三天的追捕,全船人在和白鲸的战斗中覆灭,只余以实玛利一人,回来跟世人讲述这个故事。
...................
※媒体推荐※
一场狩猎。最后的伟大狩猎。
猎捕的是什么?
莫比·迪克,巨大的抹香鲸:苍老、古远、巨大,独来独往;愤怒时极为可怕,常常受人攻击;白得像一座雪山。
它当然是一个象征。
它象征着什么?
我怀疑就连梅尔维尔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最妙的地方。
—— D.H.劳伦斯
我希望呈现这条密闭的捕鲸船上的人类处境。
我希望呈现这头虽为主角,但从来不曾现身的白鲸。
比起电影改编里如磐石般不可转折的亚哈,我更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苍老、衰弱而又强大的亚哈,一个像‘人’的亚哈。
——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夏布特抵达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境界。他笔下的一幅画,足抵千言万语。
—— 《纽约书评》
《白鲸记》是一部神奇的书,充斥着戏剧性极强的场景和对话。这本书对读者是有要求的。
—— 鲍勃·迪伦
夏布特对《白鲸记》的改编让我们看到,图像小说这种体裁可以给一个已经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带来更多的东西,偶尔,它还能够突破原故事的局限。
—— 美国漫评人 贾森·塞加拉(Jason Segarra)
《白鲸记》是一种悸动、一种神秘、一种预兆、一种热情、一种生之恐怖与战栗的感觉、命运的不可逃避以及邪恶的巨力,这些都紧紧勒住你的喉咙。你觉得已被击倒在地,但又奇妙地被提升高扬。
—— 英国作家 毛姆
2023年12月10日 已读
这是我第一次读白鲸记,以前在其他引用中常常看到它,大抵是宇航员,船员,或是船长们最爱书籍之一。
这么流行,不知是不是因为整个故事散发出的意味——“surrender?绝不。”是美国人最为崇尚的品质之一。我不怀好意地想,如果船长吃点Psilocybin冥想一下,会不会走向不一样的结局。
VancouverLib 图书馆 图像小说 法国 漂在加拿大
Through a Life 豆瓣
作者: Tom Haugomat Nobrow 2018 - 11
Told through a series of poignant vignettes, Through A Life is a sweeping story of dreams, expectations, nature, and loss. Rodney spends his life looking through. Windows give way to screens as he comes of age dreaming of what lies beyond Earth's atmosphere. This powerfully silent graphic novel follows the saga of a boy who grows up to be an astronaut, just like he always wanted, until a fatal space shuttle crash upends his life, and he begins to find solace in the beauty here on earth.
2023年11月13日 已读
特别特别喜欢这个绘画风格。所有的人生跌宕起伏,感情,不着一字,都在画里了(虽然吧,这故事还真是挺typical老美的)。
作为给成年人看的图像小说,竟然讲是星辰大海般又终于寂静的人生(完全不丧气),好难得啊。 我原来是不太在意图像小说里具体的时间的。最近注意到,感觉读这个故事的真实感有一份就是来自于具体的时间节点,和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感受到的时间的流逝。寥寥几个字,故事就多了一个维度啊。
另外,大哥小时候在阿拉斯加一直看的虫子,是不是蝽!
richmondlib 图书馆 图像小说 法国 漂在加拿大
去他的父权制 豆瓣
RAGE AGAINST THE MACHISM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蒂尔德·拉雷尔 译者: 何润哲 中信出版社 2023 - 5
★女性到底在争取什么? 犀利幽默、图文并茂,讲述从18世纪至今的“法国女性主义200多年”。
★原来这个问题早就有女性前辈讨论过了?!女性的权益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花费巨大代价争取而来。
★源源不断的脚步声仍在继续,这就是我们如今继续发声的理由。
——————————————
【内容简介】
女性到底在 争取什么?
通过法国女性 200 多年的平权运动之路历经的十几个关键节点,我们看到,女性踏过荆棘才走到今天。穿长裤、接受教育与参加考试、选择工作、获得财产保护、在银行开户、申请离婚、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接受无痛分娩等,都是女性在时代的激流中一次次与父权制博弈而获得的。一、历史学家玛蒂尔德·拉雷尔振聋发聩之作,犀利幽默、图文并茂讲述法国两个多世纪的女性主义之路。
——————————————
【编辑推荐】
一、本书是历史学家玛蒂尔德·拉雷尔的女性主义力作,回顾了法国历史上十几个女性主义发展的关键阶段,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插画师趣味手绘漫画,整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法国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之路进行了回顾。
从争取普选权、公民平等权、接受教育的机会、管理自己身体的能力到反对暴力,这些在我们当今看来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是无数普通女性一点点战斗而争得的!
二、纵然时代不同,女性面临的困境却总是相似的。面临成长、工作、婚姻与生育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思维进行思考。
“作为教师,她们都深刻地体会到男女两性在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也都意识到妇女的解放必须通过教育来完成——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女性的身体是健康的,而不是如传统医学设想的那样,体弱多病,天生有缺陷,甚至会造成危险。”“相比待在家里,独自面对贫困无法脱身,工作提供了通往经济独立的可能路径。……如果没有应得的工资,女性劳动者仍旧会受困于父权制的统治。”
三、一方面精心整理了自1791年至今,法国女性主义运动之路上的重大事件年表,这条路不仅是“她们”也是“我们”走过的路;另一方面整理了漫画所绘制的影响女性主义历史发展的代表性观点,在“她的声音”中听到“她的历史”。
女性主义的历程无法用“浪潮”来一笔带过,每一次微小的进度背后都是无数普通女性拼尽全力才换来的,而正是通过这个年表,我们得以看到女性主义前行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女性的表达、女性的观点、女性的历史,这些都值得被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有人负重前行,我们自当珍惜且继续与之并肩前行。
2023年9月30日 已读
梳理了过去两百年法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法国(以及其他国)男人的脸,被抽得,啪啪啪,啪啪啪。
身为女性,想想自己一路享受的平静生活,虽非大富大贵,但是可以不受干扰地和男性在一个pool里接受教育,找到工作,可以自由选择伴侣,决定是否生育……这些全是从前的女性流泪流血奋争来的。
Don’t take them for granted.
历史 女性 法国 漂在加拿大
这是我在你内心深处找到的东西 豆瓣
作者: [法] 简-大卫·纳索 译者: 汪颖婷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2
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凝练50年临床经验,成熟佳作!
荣格“无意识操纵着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
无论你是正在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 内容简介 ◆
遇到问题、陷入痛苦,自己解决不了,不合适向朋友倾诉,也不确定心理咨询是否可以帮助自己,怎么办?不妨先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人想要了解的问题:心理咨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咨询师有什么倾听与引导的技巧?咨询师与来访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咨询师如何发现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又是如何用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让人豁然开朗、与自己和解?好起来的标准是什么,被治愈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如果我有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在没有心理咨询师陪伴的情况下,我该如何靠自己面对、思考和处理?
作者凝练超过五十年的临床经验,把心理咨询之所以发挥作用的精髓,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过程就好像:咨询师潜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又重新浮出水面,告诉来访者他在水下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底层逻辑,内隐的动机、愿望与创伤、恐惧,无意识的内心冲突等他意识不到的因素,以及,告诉来访者他该如何帮助自己。
这是一本精彩得有点过分的书。无论你是正在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 编辑推荐 ◆
真正的强大,是与内隐的创伤、恐惧、冲突与欲望和解。
这本书将向你们讲述一位精神分析师如何陪伴自己的来访者走向新生。
这种陪伴不是指牵着他的手,
而是与他的无意识紧密相连。
√无意识指向过去,是生命中一些关键性事件衔接而成的过去,它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无形而私人的无意识可以是一种工具:用来倾听来访者的声音,陪伴他们直到其痛苦得到减轻的工具。
√精神分析师在治愈他的来访者的过程中,不仅是彼此知晓什么、表达什么或做什么,还要感受在彼此的无意识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
√精神分析师倾听来访者的过程,是浸入其内心世界,再浮出来并与来访者沟通他感知到的一切的过程。
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过程,
是看到无意识中压抑的创伤、情绪和欲望,
是回到创伤源头的过程,亦是走向新生的过程。
让自己的无意识浮出水面,
客观地看待让你耿耿于怀的心结,才有能力解开它。
◆ 作者简介 ◆
[法] 简-大卫·纳索
1942年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1969起与精神分析家拉康学习、共事以及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达11年。因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建树,于1999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同时身为拉丁美洲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2016年成为墨西哥大学和美国南康涅狄格大学的“荣誉博士”,并担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纳索博士是成人、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家,作家。著有30余本著作,涉及科普、社会及专业学术各个领域。
2023年9月26日 已读
朋友的先生是精神科医师,听说曾在重型犯监狱做residency。我好奇他的工作,就翻开来这本书看看。看之前已然对书名产生疑问,如果我是一个洋葱,你剥啊剥啊把我剥没了也没发现什么怎么办!!!
提到了佛洛依德的解释我觉得也是够玄的,说咨询师“沉入自己的无意识,然后用自己的无意识捕获来访者的无意识”,那恐怖片灵感来了,医师发现捕获的,是自己意识怎么办🤪
另外我觉得要把所有来访者在幻象中推回到孩童时期,难道不会有创伤是在成年时候遭受到的吗?阴谋论的话,是不是如果一个人在治疗期间心理上暂时退回了孩童,可能是不是也更有利于医师进行干预施加影响呢?因为比起浑身竖着栅栏的成年人,(当然不是青春期的)小孩儿更容易听话不是么……
对治愈的解读我还是挺喜欢的。经历过痛苦,便不会完全被治愈,接受它是生命固有的一部分。医师的治疗能帮助有一些人更好地面对意料之外的事情,以及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
心理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科普
亲爱的陌生人 豆瓣
Rosalie Blum
7.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卡米耶·茹尔迪 译者: 章含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一场跟踪与被跟踪的游戏,三个陌生人奇妙而温暖的相遇
逃出泥淖,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
三十岁的主人公樊尚过着微不足道、单调沉闷的生活,直到秋日的一天,他遇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罗莎莉•布卢姆。他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一场跟踪游戏就此开始。就在樊尚越来越沉迷 于 跟踪罗莎莉的同时,另一个陌生人也展开了对樊尚的秘密跟踪……原来人生转折和幸福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刻悄然发生,三位亲爱的陌生人,能否走出困境,温暖相识?
·
·
【樊尚】30岁,理发师
“我的父亲坚持要我早早工作,却没有给我时间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
【奥德】20岁,休学中
“我很想做点儿什么,但我希望她也能主动做些努力。她从来不会试着去理解别人。”
·
【罗莎莉】40岁,独居女人
“你知道吗,我已经有十年没看过大海了。”
·
·
※ 第37届安古兰漫画节“启示奖”
※ 法国RTL电台漫画大奖
※ 法国漫画精神书店金警徽奖
※ 附作者《创作记录》,收录线稿草图、人物设定、取景照等内容
·
·
媒体评论:
·
人物悲喜交织、不可思议,画风温情脉脉、致敬经典。总而言之,此为艺术。
—— Glamour 杂志
·
卡米耶•茹尔迪进一步完善了其风格。她擅长把幽默和忧郁的诗意加入到深沉敏锐的眼光中,可谓是一位对人类社会及其神经症洞察入微的分析者。
—— Livres Hebdo 周刊
·
卡米耶•茹尔迪拥有一项极为难得的才能,那就是谈论日常、描绘现实,而并不因此流于平庸。在她笔下,郊区的列车、周末的购物、运河岸边的闲逛、办公室的交谈,以及构成我们日常的种种琐碎絮叨,突然具有了出人意料的起伏。
—— Télérama 周刊
·
用波西•西蒙兹式的线条和水彩画般的柔和色彩,卡米耶•茹尔迪证明了其图像和叙事才华,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挖掘出独特之处。
—— ELLE 杂志
·
一本拥有柔和魅力和巧妙节奏的图像小说,其间以自然可人的画风和精心琢磨的对话构成的一幕幕生动小喜剧轮番上演,整页的水彩画充满诗意,引人久久凝视。
—— Madame Figaro 周刊
2023年9月23日 已读
我有时候想,巧合和命中注定,其实是不是就是一个意思。
喜欢画风,另外这个故事不知怎么让我想到阿莫多瓦的电影哎。里面大哥才三十岁,结果都喊他老男人,我看到一愣,我要是碰上个30岁的估计喊人家小朋友呢😅
额外一星给超级可爱但神经戏又多的男主妈妈哈哈,虽然足不出户,可家就是她巨大又热闹的舞台。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绘本
自由的她们 (2021) 豆瓣 Bangumi
Libres!
9.2 (96 个评分) 导演: Ovidie
为什么我们无法大声讨论月经?男性精液对女人皮肤有改善作用吗?衰老是所有女人无法逃脱的梦魇吗?…不!停止这些以性之名对女性的束缚,2021年全新由Ovide和Sophie-Marie Larrouy主创的动画剧集《自由的她们》(Libres!)向陈旧的性观念发出了反抗之声,她们呼吁女性从落后的性别观念中挣脱出来,在想要的时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这一切的前提只应该是她们愿意。她们是自由的,我们也是自由的。
2023年8月31日 看过
厉害。法国人好前卫,脱毛减肥美容伪装高潮月经SM,一定涵盖了作为成年女性的你疑惑/吐槽过的问题。。。短平快,好几段让我笑出声来。
动画 女性 法国 漂在加拿大
夏朗德的田园生活 豆瓣
Our Frugal Summer in Charente
作者: 萨拉·简·巴特菲尔德(Sarah Jane Butfield) 译者: 丁莹莹 / 缪翎婧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20 - 9
不擅长厨艺的萨拉·简试图在法国乡村这种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喂饱全家人。他们从澳大利亚来到夏朗德,不仅要节俭生活,还要修缮一幢古宅……带着不多的钱和两只澳洲牧牛犬,他们要如何在法国生活?答案是:养五只鸡、四只鸭子,打造一个菜园子!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田园生活好充实,好累,好……节俭。看到作者好几次说为了省钱黄油也不敢用……应该多些这样的叙述打破一点田园牧歌的过度幻想。我对他们一家的生活还是敬佩的,像梭罗笔下靠自己用双手辛勤创造出来的田园生活。
另,看她做大黄放多少糖,我吓得再也不想吃大黄酸奶了……
法国 漂在加拿大 英国
坏狐狸 豆瓣
Le grand mechant renard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本杰明·雷内 编绘 译者: 谢昱 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8 - 4
绘本改编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3月16号全国上映!
电影入围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大名单,获得安妮奖三项提名,以及法国卢米埃奖最佳动画电影。
不容错过的法国浪漫主义风格水彩绘本
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少儿类最受欢迎漫画,并荣获法国Fnac心动大奖
……………
※编辑推荐※
◎ 安古兰漫画节最受欢迎少儿漫画,改编电影入围奥斯卡大名单,获第45届动画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动画角色三项提名。
◎ 不容错过的法式浪漫主义风格,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意,晕染的水彩充满诗意,点到为止的线条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作者充分发挥动画导演的优势,每幅画面像电影镜头般一帧一帧自然而紧密地衔接,如绘本般的阅读体验,令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 幽默生动的语言和画风讲述爱与勇气的成长故事 ,充满亲子温暖色彩。爱与勇气的成长故事。这是一次因为爱而爆发的小人物逆袭,爱让一心想当大坏蛋的狐狸转变成最温柔的“妈妈”,从被人瞧不起的窝囊废蜕变成令孩子尊重和信任的最厉害“妈妈”。暖暖的亲子时光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把心都萌化掉。
……………
※内容简介※
面对一只蠢兔子、一头田园猪、一条懒狗和一只脾气火爆的母鸡,一只孱弱的狐狸想树立起他食肉猛兽的地位。可令它感到无奈的是,它尝试过很多方法都失败了,以至于不得不采取新的战略。它的办法就是:偷鸡蛋,孵出小鸡,养大它们然后吃掉。但是,当狐狸发现它的父爱大爆发后,它的计划也开始变味儿……
………………
※媒体推荐※
在本书中,本杰明·雷内成功地让农场的所有角色变得饶有趣味,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瞬间,通过亲子关系方面的俏皮对话,让故事能轻易获得小读者的喜爱。
——Fnac书店
这是一种自发性的绘画,很轻描淡写,同时是具有表现力的。我有意在画中保留一种淡薄的精神,只呈现出精髓的东西,美丽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我们可以用非常自然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本杰明·雷内
这部没有画格的漫画,饱含温情,本杰明源源不断的幽默笑料让我们忍不住爱上这只可怜的狐狸。
——Liberation网站
如果有人借口说这本书是专门给孩子看的而放弃阅读它,那么他就错过了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的诗意与幽默齐飞。
——Bedeo网站
我们很快就被这些拟人化的动物们的魅力深深吸引,我们从一页翻到另一页,被艺术家富有表现力的绘画和优雅的色调所折服。
——Sceneario网站
太棒啦!既推荐给孩子也推荐给大人。画得很美,充满了幽默和温情。值得反复阅读!
——亚马逊读者评论
2023年8月21日 已读
“你像牡蛎一样强壮”哈哈法国人的幽默。狐狸并不蠢,它只是心软而已,不应该混为一谈。
翻开这本很有可能是因为昨天在山里看见狐狸了。小小一只在停车场附近的马路边上看着我们的车经过,我们几个本来在车上昏昏欲睡,结果物理大哥喊了一嗓子全醒过来了。我从来没有在野外见过狐狸哎,感觉比熊难见多了,但是不知为什么颜色是浅黄,不是我在网上搜出来的那种橘色。赶紧停车进了树丛,我想仔细看一看。可惜再也没有踪影啦。
动物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童话 绘本
阿兰的初恋 豆瓣
Martha & Alan
8.1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 译者: 崔书凝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
新晋安古兰大奖得主中文版新作
西式水彩与中国文人画的融合
“阿兰”系列锦上之花
全书全彩跨页构图
30年代漫画版《怦然心动》
一首献给回忆和童年的散文诗
💌 编辑推荐
◎ 大师的得意之作:一本“番外”小书
吉贝尔是拿奖拿到手软的著名漫画家,2020年更荣获安古兰漫画节终身成就奖,正式跻身大师之列,他准备十余年、亲赴美国考察后,以千钧之力完成的这部《阿兰的初恋》却是一部“番外”小作品——以很小的篇幅描绘了两个小孩儿之间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是作者的宠儿,因为其中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功力和得意的创新。
◎ 东方韵味+西式水彩=当代文人画
作者二十年前就完成了初稿(阿兰在世时就看到过部分画稿),但始终不满意,后来在台北看唐伯虎画展的时候受到触动和启发,终于创作出一部独特的西方文人漫画。左右两页合起来是一幅构图完整的跨页图,旁白力求洗练、清淡,作为构图的一部分精心布置,犹如在山水画上题诗。
◎ 充满错位的漫画
《阿兰的初恋》有别于一般的漫画,其中有多重有趣的错位。例如对历史事件、人生大事一笔带过,而对一些小故事、细节大书特书。时而失衡的文字与画面,使二者形成有趣的互补结构。简约的文字可能搭配浓墨重彩的画面,越是文字信息密集的地方,记忆中留下的画面反而越少。对话框内巨大的留白,仿佛是对人物欲言又止时的沉寂所做的完美诠释。
◎ 补足“阿兰”系列,串起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这部番外篇衔接《阿兰的战争》和《阿兰的童年》,以独特的题材切入,将阿兰的口述回忆连成一个闭环。前作中的有些人物再次出现,有些事情在对照之下才能道清前因后果。《初恋》是一部独立的小书,是描绘人物一生的“三段论”,也是一块拼图,从另一个角度楔进前作中,使阿兰的故事变得完整、丰富。
👦 内容简介
吉贝尔根据美国退伍老兵阿兰·科普的口述回忆创作了著名的纪实漫画《阿兰的战争》和《阿兰的童年》之后,酝酿、筹备了十余年,在中国文人画的启发下创作了这部浓墨重彩的“番外篇”,展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加州的生活场景,细腻地描述了阿兰与小女孩玛尔塔的交往过程。
纯真、有趣、动人的友谊和若有若无的情愫终于在世俗的影响下渐渐淡漠,成为一段遥远的回忆,令耄耋之年的阿兰怅然若失,又若有所得。
👧 媒体推荐
《阿兰的初恋》用精美绝伦的跨页彩色图画描述了一段受阻的友谊,感人至深。
——法国BFM电视网推荐语
《阿兰的初恋》是一部关于怀旧的传记,它提醒我们,人渐渐长大、变老的过程中,生命中的一些事注定会变化,总有一些人在某个时期不能再会。然而记忆长存,作为回到过去的跳板,时不时地带我们找到自己。
——MangaForever网站
吉贝尔用精湛的配色,用温柔,用简约,再现了一段友谊。还有年老的讲述者阿兰和天才漫画家之间的友谊,两段友谊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了这部杰作。
——ActuaBD
🏆 获奖情况
2017年勒内·戈西尼大奖
2020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终身成就奖
2023年8月19日 已读
天气阴沉,只好窝在家里看漫画。
是不是因为是初恋,哪怕已经是六七十年前的回忆,画面一样明媚艳丽。也可能是因为是在加州哈哈。
最近才意识到,“初恋”这个词,我现在听到,都带了一层悲伤的含义。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爱情 绘本
月球旅行记 (1902) 豆瓣 TMDB Min reol
Le voyage dans la lune
9.1 (423 个评分) 导演: 乔治·梅里爱 演员: 弗朗索瓦·拉勒芒 / 朱勒-尤金·乐可利
其它标题: Le voyage dans la lune / 月球之旅
天文学院院长(乔治·梅里爱 Georges Méliès 饰)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天马行空的月球旅行计划。他和另五名大胆的天文学家监制出了炮弹舱和大炮,并在军队的帮助下乘坐炮弹舱顺利登月。兴奋过后六名天文学家精疲力竭的在月球表面睡去,浑然不知许多星星悄然观察着他们熟睡的样貌。最后一场寒冷的降雪唤醒了他们。众人躲藏到地洞中却不慎用雨伞惊扰了月球人,于是一场慌乱的冒险开始了……
本片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影片于1902年发行了黑白版和手绘彩版,全长约14分钟。后结局与彩版一度失传。1993年,受损严重的彩版拷贝被私人收藏家捐赠给西班牙巴塞罗那电影资料馆;2002年,结局“凯旋而归”在法国被重新发现。影片修复计划持续十余年。
2011年,影片的彩色完整修复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以纪念梅里爱诞辰150周年,此时距离影片问世亦已过去109年。
2023年8月8日 看过
距离想看又是过去了十年。昨天看吹牛伯爵的时候就想到这部片子,可我明明从没看过。十几分钟的片子热闹非凡,我看着看着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在看三打白骨精。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电影 短片 科幻
日以作夜 (1973) 豆瓣 TMDB
La nuit américaine
8.6 (140 个评分) 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演员: 杰奎琳·比塞特 / 瓦伦蒂娜·格特斯
其它标题: La nuit américaine / 戏中戏(港)
日以作夜是一个电影技术术语,意思是指在白天拍摄夜景,本片讲的就是一个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故事。电影《Meet Pamela》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摄中,导演Ferrand(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饰)不仅要处理电影拍摄的事情,还要忙于照顾演员们的情绪。其中就有脆弱敏感的男主角Alphonse(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的感情问题,还有精神受挫的女星Julie Baker(杰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 饰)。电影还要赶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完成,拍摄的进展也不甚顺利,一切看起来如此糟糕,《Meet Pamela》还能拍完吗……本片精彩地以“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一部电影拍摄的过程。
本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23年8月6日 看过
这导演白天像老妈子一样到处操心大事到小事,还得时不时面临突发状况improvise,到了夜晚却做自己变成小孩子的梦。看完电影才发现原来饰演导演的就是楚浮本人啊哈哈。状况百出,却又热热闹闹,明明好些情节荒谬,可放在搞电影的人身上,怎么一点儿也不违和。女主演戏中妈妈的角色也是演员,她对电影的评论好打动我,“没法在支离破碎的拍摄中感受到电影的全貌,唯独记得的,是无穷无尽的等待”。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电影
我的舅舅 (1958) 豆瓣 TMDB Min reol
Mon Oncle
8.6 (236 个评分) 导演: 雅克·塔蒂 演员: 让·皮埃尔·佐拉 / Adrienne Servantie
其它标题: Mon Oncle / 糊涂舅父(港)
于洛先生(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 饰)从乡下来,到了巴黎的姐姐(阿德里安娜·色万提 Adrienne Servantie 饰)家里小住,对姐姐家中各种现代化设备极其不适应,经常被搞得手忙脚乱。还好小侄子杰拉德喜欢这个舅舅,和他到处去玩,杰拉德同样不喜欢家里的现代化设备,因此于洛还带他去郊区老屋玩耍。于洛的姐夫阿尔贝勒先生(让·皮埃尔·佐拉 Jean-Pierre Zola 饰)帮于洛在自己工厂找了一份工作,可是于洛同样不适应现代化的操作机器,搞砸了许多事情,闹了许多笑话,姐夫对他忍无可忍,决定介绍另一份工作打发他离开,而于洛开心地同小侄子话别,只当结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
本片是雅克·塔蒂“于洛先生三部曲”的第二部。
2023年8月5日 看过
好久没看老电影,标记想看是十年前哇。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觉得点滴处都是童趣。虽然出现的房子现代感十足乍一看总觉得像是在洛杉矶,不知为何。配乐也厉害,总有种让你期待下一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就要发生的感觉。喜欢花园的混乱一幕,直接笑出了声,也喜欢小孩儿和爸爸无意间的恶作剧之后牵牵手相视一笑。
喜剧 法国 漂在加拿大 电影
火山挚恋 (2022) 豆瓣 IMDb TMDB
Fire of Love
8.5 (439 个评分) 导演: 萨拉·多萨 演员: 米兰达·裘丽 / 卡提亚·克拉夫特
其它标题: Fire of Love / 火山之恋
Katia和Maurice Krafft除了彼此相爱之外,还深深迷恋着火山。二十年来,这对热爱冒险的法国夫妇纵情于与自然之间惊险、刺激的“三角恋”。两人追随全球的火山喷发和余波,用惊艳的摄影和震撼人心的影像记录他们的发现,并通过媒体和巡回演讲与好奇的观众们分享自身经历。最终,Katia和Maurice于1991年日本云仙 (Unzen) 的一次火山爆发中丧命,但他们给世人留下了关于自然的丰富知识和遗产。
这部隽意满满、充满视觉震撼的作品荣获2022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纪录片竞赛单元最佳剪辑奖,同时亦被选为2022瑞士真实影展开幕片。
2022年7月25日 看过
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热泪盈眶。我一开始只是隐隐觉得熟悉,但是想不起来是哪里熟悉。后来惊觉因为在星野道夫的书里提到过这对研究火山的夫妇,他们是朋友,星野道夫和他们一样,人生最后的一刻还是面对着自己热爱一生的事情上面,我觉得他们是幸福的。katia有一句很短的comment,她讲我们这么短的人生,作为科学家观察,然后回到地里去。短暂的一生,然后回到地里去,不知为什么,我想这句话想了很久。另外是不是离自然越近,就会越不爱human了呢。
withcytang 无工作游民 法国 火山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