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亨利去爬山 豆瓣
Henry Climbs a Mountain
作者: [美]D.B.约翰逊 译者: 柳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取材于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一个片段,用充满想象的笔调刻画了一位向往自由生活的小熊亨利的形象。亨利想去爬山,但他的一只鞋送去修理了。在去拿鞋的路上,收税员以不向政府交税的理由把亨利投进监狱。牢门并不妨碍亨利的自由,他拿出画笔在墙上画风景,用自己的想象爬山。他“看到”了花、蜂鸟、大树、河流、瀑布,在云中穿梭,在山顶遇见一位朋友,两人唱了很多很多的歌……想象如小鸟一样自由,像大海一般浩瀚,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流星划过天空的夜晚 豆瓣
On the Night of the Shooing Star
作者: [美] 艾米·赫斯特 / [英] 珍妮·德斯蒙德 译者: 黄筱茵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兔子和狗儿住在篱笆的两边。每天早上,兔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隔着篱笆和高高的草丛,看看狗儿。每天早上,狗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透过篱笆和高高的草丛,瞧瞧兔子。可是,没有谁首先打招呼,没有谁向对方问好。直到有一天晚上,一颗流 星划过了夜空……一切都改变了。
豪斯医生 第八季 (2011) 豆瓣 TMDB
House M.D. Season 8 所属 电视剧集: 豪斯医生
9.3 (101 个评分) 导演: 大卫·肖 演员: 休·劳瑞 /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继将好兄弟Wilson的爱车开进旧情人Cuddy的客厅后,备受伤害的House终于在等待假释的看守所内找到了新的刺激。当然,编剧没有忘记为House安插新的小朋友进行调教:这次被House征服的是具有一副混血面孔的美丽女医生Adams。
House在新剧集里再次展现了惊人的天赋。过人的观察力、大胆的推理、剑走偏锋的行事风格和神乎其技的查体功底一览无遗。曾在Hopkins训练过的高材生Adams医生态度也从开始的倨傲转向惊奇,并最终成为House式行动的追随者。
本集的病例依旧稀有。与往常不同,House这次并没有充沛的医疗资源可加利用,诊断完全依靠最原始的手段。一名年轻男子在狱中相继出现了关节痛、发热、皮疹等症状,Adams起初认为是淋病,但House以更有说服力的红斑狼疮推翻了Adams。不过患者的表现远不止这么简单,该男子被烟草熏黄的手指和接下来发生的骨折使House转向晚期肺癌的诊断。此时的House表现出神乎其技的听诊技能:在没有听诊器的情况下House准确地查出患者肺部存在阴影。有经验的临床专家通过轻拍即可了解患者两肺的情况,更有奇人可仅凭听诊估算患者心脏的EF值(射血分数,通常需要心脏超声的帮助来进行模拟计算)。House的天赋大概集中了全世界最有经验医生的传奇,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中庸之资的凡人来说,追求这种境界其实远不如读好一张胸片或安排一次可靠的超声来的保险。House的神奇并没有帮到这名患者,胸片显示该男子的肺部阴影并非癌症。患者极易流血不止的表现也不符合肺癌晚期常有的高凝状态,病情更趋复杂了。除此之外,患者又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幸好有医生在场,简易情形下的气管切开术挽救了这个年轻人的生命。现在,所有的临床表现终于齐全了:凝血功能障碍、皮疹、骨质疏松、过敏,答案会是什么呢?即将离开的House想到了肥大细胞增多症(Mastocytosis)。这种血液系统疾病能够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过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使得患者产生荨麻疹、喉头水肿甚至窒息。不过,潮红、低血压等类过敏征象并非仅限于肥大细胞增多症,在做出此项诊断之前,还需要谨慎考虑脓毒症、类癌综合征、神经内分泌肿瘤如VIP瘤或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等疾患。而这些疾病的排除需要细致的全身检查和多种实验室检查。House的编剧在此简化了细节,选择利用阿司匹林来进行简易诊断。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同时又可促进产生过敏介质白三烯(LT),增强肥大细胞诱发的过敏反应。因此,当已有过敏潜质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很可能当场诱发过敏性休克。这将有助于排除上述其他原因造成的类似表现。晚餐上的纸条证明,House又一次猜中了结局。
当然,本剧的亮点远非这个case本身。House在深陷江湖危机之时还不忘为室友拯救中毒的宠物蟋蟀,所用的手段仍然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个成功的解救也为后来House乱中解围埋下了伏笔。
House的天赋来自编剧。能够写出各种各样奇怪病例的House编剧,医学功底也相当了得。凑巧的是,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就刊有一篇关于肥大细胞增多症的病例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过敏症状加重,麻省总医院(MGH)的现实版House们终于经过周密的诊治手段确认了病情。当然,在鉴别分析及治疗细节上,专业的医学期刊所体现的又是另一种美感了。本集House的故事原型,是否脱胎于此呢?而如此专业的态度,大概也正是国内编剧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了吧。
福尔摩斯二世 (1924)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Sherlock Jr.
9.6 (377 个评分) 导演: 巴斯特·基顿 演员: 巴斯特·基顿 / 凯瑟琳·麦奎尔
其它标题: 셜록 2세 / キートンの探偵学入門
  影片的男主角基顿(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饰)是一名乡村影院电影放映师,他喜欢阅读侦探类的书籍,经常幻想自己就是一名像福尔摩一样的大侦探。一天,他把价值一元的巧克力糖谎称四元送给女友凯莎琳(Kathryn McGuire 饰),不料被情敌趁机陷害,说基 顿偷了别人的手表拿去当才有钱买巧克力。凯莎琳相信了谗言,遂将基顿赶出门外,并取消了二人之间的婚约。基顿查访之后,发现情敌才是偷表典当的家伙,但却苦无证据洗清冤情。某日,基顿在放映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故事竟和他的遭遇同出一辙,而且人物也雷同,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上流家庭而已。基顿边放映电影边沉溺在电影之中,于是走出放映室,从观众席走入银幕之中逮捕情敌罪犯。可是进入银幕后的基顿却四处碰壁,一筹莫展.随着场景的变化,银幕上的映象不断从幻想变成事实……
真菌:地球分解者 豆瓣
作者: [美]布里特·艾伦·邦亚德 译者: 陈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好看但有毒 隐秘而伟大】
🏆原版荣获ACRL权威杂志《Choice》2022年“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真菌学》杂志创始人执笔,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品,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倾力引进
随书附赠4张菌类科普明信片
【本书包含】
🍄所有关于真菌的重要基本事实
“蘑菇怎么 哪里都有,什么样的都有?”
“蘑菇为什么一夜之间就 长出来了?”
“真菌是动物吗?是植物吗?”
“有毒、致幻、发光、精神控制……真菌怎么什么都会?”
已命名的真菌约有10万种,据估计,真菌的种类可能超过150万种。
本书讲述了42种真菌的故事,以专业的语言,展示了真菌的自然特征、演化历程、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被影响的人类历史,详细、准确、系统地展示了一个隐秘又伟大的菌物王国。
🍄真菌主宰着一切
云南必吃、抗生素、治疗抑郁、做牛仔裤、生物燃料……
剧毒、模仿植物、破坏木材、入侵物种……
从人类餐桌上的美味,到植物的菌根;从腐生生物,到共生生物;从毒性极强的毒鹅膏,到能用于治病的致幻蘑菇……不只讲物种知识,更深入地揭秘地球生物间的互联关系。
作为自然界的互联网,真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支撑这些联系的就是真菌。本书将会讲述真菌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影响人类生活,也提示所有人:在未来,真菌仍然至关重要。
🍄一本优质科普书应有的品质
科普编辑、一流学者、专业摄影
强大且专业的创作团队,区别于常见的图鉴类百科,本书不仅包含基本知识,更有前沿研究成果,以及真正专业的菌类摄影作品。作者拥有多年科普写作经验,长期活跃在各种电视节目、媒体中向大家介绍真菌。在神秘的真菌学和大众好奇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025年5月11日 已读
我想只有关于真菌的书才能让我同时发出超级恶心又超级漂亮的感叹!多神奇!书里还送了很漂亮的明信片呢。了解了毒蘑菇可能会有多毒之后我对吃蘑菇早就没了兴趣,但是看看多样的真菌,它们化腐朽为新生的本领,让我赞叹不已。
从想看这本,到买书,到转运,再到等待几个月书抵达我身边,到我睡前翻几页舍不得读完。真开心啊,可以买书书了,我以后要多买真菌的书🥳
博物 吃完杂粮 生物 真菌 科普
寻找维尼 豆瓣
Finding Winnie: The Tru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Bear
作者: [美] 林赛·马蒂克 文 / [美] 索菲·布莱克尔 图 译者: 杨玲玲 / 彭懿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6 - 5
《寻找小熊维尼》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类主角是作者的曾外祖父哈利?科尔伯恩。哈利在前往欧洲参加一战途中,用20美元从猎人手里买下了一头失去父母的小熊,并给这头小熊起名叫“维尼(winnie)”。他与维尼形影不离,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战争一触即发,他最终不得不将维尼送去伦敦动物园照管。分别之际,他告诉维尼:尽管他们即将分离,但重要的是他永远爱它,而它永远是自己的维尼。
后来,一个叫克里斯托弗?罗宾(Christopher Robin)的小男孩儿经常到动物园来看维尼,甚至把自己的玩具熊也起名叫“维尼”。维尼有了新朋友。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父亲是一位作家,他据此创作了一系列童话故事,于是便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
2025年5月3日 已读
“你必须让一个故事结束,另一个故事才能开始。”
“有时候最好的故事,都是真的。”
这个故事多温柔美好呀,看到后来我默默流了眼泪。没想到维尼原来来源于Winnipeg!
VancouverLib 儿童 吃完杂粮 图书馆 绘本
美丽的螺旋 豆瓣
作者: [美]乔伊斯·西德曼 著 / [美]贝斯·克罗姆斯 绘 译者: 范晓星 新星出版社 2014 - 4
蜗牛的壳,圆蛛结的网,向日葵的花盘,潮汐的漩涡,甚至是人的耳蜗……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呈螺旋形存在的。螺旋这种形状为什么如此常见?它有什么作用?作者用精炼优美的诗文,极富韵味的刮版画,将螺旋世界的美丽与奇妙展现在我们眼前,带我们感受蕴涵于大自然中的无限美感与力量。
二手世界 豆瓣
Secondhand: Travels In The New Global Garage Sal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亚当·明特(Adam Minter) 译者: 王小可 / 曹易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 前彭博社驻上海记者,因《废物星球》而广受赞誉的作家亚当•明特又一力作
★ 《书单》《出版人周刊》《自然》《科学》《图书馆杂志》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
★ 作者历时4年,横跨五洲四洋,用职业记者的敏锐视角,通过生动的故事、触目惊心的数据全方位讲述全球旧货市场现状
★ 当你把不要的东西放在二手商店,它们会去哪儿?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留下的东西会经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买买买?如何构建一个没有冗余的未来?深刻拷问现代消费型社会主导下人的购买欲望
★ 囤积狂、二手物品爱好者、环保主义者必读
----------------------------
当你把一盒不要的东西扔在当地的旧货店时,这些东西的去向如何?
本书作者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手世界的宏观图景。
跟随作者的足迹,我们将认识形形色色的二手回收机构、个体与理念,从美国古德维尔旧货店到非洲加纳的阿博布罗西,从日本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整理法到BOOKOFF的“让旧书在书架上重获新生”的服务理念,从马来西亚阿马广场上的跳蚤市场摊贩再到星牌抹布厂的威尔森,涉及形形色色的二手贸易从业者和令人感慨抑或震撼的精彩故事。
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被我们捐给慈善机构或者卖去二手店的东西,很可能穿越整个国家,甚至半个地球,来到地球的另一端,来到渴望这些东西的地方和人们的手中。即使在这个重视崭新、闪亮的物品的时代,二手物品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它为我们带来娱乐,帮助我们创造财富,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2025年4月28日 已读
补标。
浪漫亦是有浪漫的地方,“当拥有的东西失去时,一种更深层次的伤感会随之而来。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情感。你失去的是你自己”。不过这里面随处可见把锅推到中国制造业纺织业兴起导致产品质量变差浪费增多,拜托一个巴掌拍不响好嘛,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是哪里的咧?另外呢对于有些美国和日本的消费者,麻烦搞搞清楚,环保是意味着“你”物尽其用,而不是“你”疯狂买新东西满足物欲然后用旧了闭眼交给goodwill幻想出这个东西在“别人”那里重复利用。就,这里面对与环保和重复利用的期待可能还比不上“你看我的生活多好我用旧不要的东西还有人当宝”的优越感。脸被打得啪啪响,可别着急立牌坊。
可悲我最后读出来什么呢,希望物件被重复利用,那么最实际的办法是,其实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一部分人非常穷。哎。
商业 无工作游民 社会 科普 美国
特技狂人 (2024) Eggplant.place Min reol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he Fall Guy
6.3 (127 个评分) 导演: 大卫·雷奇 演员: 瑞恩·高斯林 / 艾米莉·布朗特
其它标题: The Fall Guy / 特技玩家
特技演员为爱犯险,翻身做主角。
科尔特·西弗斯(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是一名特技演员,就跟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特技演员一样,他常常被炸飞、辗压、破窗而出以及从高处坠落地面,全都是为了娱乐观众。如今,他才刚因为意外受伤几乎被迫无法再从事特技表演,平凡的科 尔特必须找到一名失踪的电影明星汤姆·赖德(亚伦·泰勒-约翰逊 Aaron Taylor-Johnson 饰)、破解一个阴谋论,并且赢回他一生挚爱乔迪(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 饰)的芳心,同时还要继续当一名特技演员。分身乏术、焦头烂额的他有可能一帆风顺吗?
2025年4月28日 看过
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个师兄,帅气能干,和我们这一届的一个家世相当也同样出色的同学谈恋爱。有天期末考试,师兄似乎是考砸了,关掉所有通讯,消失了一天。我们这个同学怎么都找不到她男友,最后几乎去报警了。后来师兄现身,解释说在考试中受了打击,需要独自静一段时间。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男主表演的时候失败了,然后因为觉得无法面对失败和美好的女主,所以自己遁世去了,无论女主怎么尝试联系,都保持静默。
虽然我那找人找到吐血的同学和女主一样,最后选择原谅了她男朋友,只说下不为例。 也只有两个数据点,我最好还是别武断评论,不过我真的不意外啊,不意外。自尊心强没错的,可是怎么不晓得同时也要尊重自己亲近的人呢。
withCYTang 动作 喜剧 悬疑 电影
语言恶女 豆瓣
Wordslut: A Feminist Guide to Taking Back the English Language
7.6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曼达·蒙特尔 译者: 李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6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2025年3月25日 已读
原来英语里有这么多的词来形容性器官和性行为,还演变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版本……看花了我的眼👀。
分析没什么不好的,也不难懂。但是……有点点流于表面,而且当你在阅读的某一刻意识到发出提议的这个作者其实是一个蛮privileged的白人女性,如何不会质疑那些个人语言的改变是真的可以shake父权制度本身,还是更多的只是号召者的一腔天真呢?
女性 漂在加拿大 社会 美国 语言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2025年3月22日 已读
咦,郑培凯竟然是史景迁的学生!
翻译不是很顺畅。我说怎么书名叫王氏之死,书都快读完了王氏咋还没出来。我想作者想表达的,是不是,在民不聊生的年代,若是所有命运不被自己掌握的普通人,都是“王氏”。
小时候读蒲松龄,以为重点在那个“异”字,通过这本书里的引用,现在倒是读了更多的“义”出来。突然意识到曾经读来或香艳或奇特的鬼怪狐妖故事,却是战乱和灾害频发,徭役赋税严重,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大多数普通人失去生活希望的现实催生出来的啊。
VancouverLib 中国 历史 小说 漂在加拿大
海象海象在哪里? 豆瓣
作者: (美)斯蒂芬·萨维奇 宁波出版社 2014 - 6
海象在哪里?
他从动物园逃跑了!动物园管理员能找到他吗?他是怎样聪明地扮演橱窗模特、建筑工人、消防队员、甚至高抬腿的舞蹈演员等来掩饰自己逃脱追捕的?
在这本色泽明亮的无字书里,海象在大城市的幸运历险离不开帽子这个小道具,仔细观察,他尝试戴着不同的帽子体验不同职业的人们的生活。
但是当帽子摘掉时将发生什么呢?
中情局律师 (新扎律师) (2025) 豆瓣
The Recruit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中情局律师
导演: 朱利安·霍姆斯 / 虞琳敏 演员: 丹尼尔·昆西·安诺 / 德维卡·贝斯
中情局律师Owen Hendricks(诺亚·琴蒂内奥 Noah Centineo 饰)在韩国陷入了一场危及生命的间谍活动,结果却发现更大的威胁可能来自中情局内部。
2025年3月18日 看过
后面编剧瞎写了……但是场景里看到温哥华图书馆和SFU。看来温哥华就是一个编剧/导演/演员既能假装在东欧又能假装在纽约的地方哈哈。
withCYTang 动作 悬疑 漂在加拿大 电视剧
夜间探员 (2025) 豆瓣
The Night Agent Season 2
6.9 (8 个评分) 演员: 加布里埃尔·巴索 / 卢西安·布坎南
当神秘专线响起,负责接听的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完成任务?
该剧改编自马修·奎克的同名小说,第一季结尾,FBI基层探员彼得·苏德兰(加布里埃尔·巴索 Gabriel Basso 饰)因拯救总统而立下大功。本季中,他将正式成为暗夜行动的一分子,然而,加入这个绝密组织,也意味着投身危机四伏、尔虞我诈的世界。
终极名单 (2022) 豆瓣
The Terminal List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终极名单
7.8 (66 个评分) 导演: 弗雷德·托耶 / 西尔维恩·怀特 演员: 克里斯·帕拉特 / 拉莫尼卡·加勒特
海豹突击队全队在一次高风险的秘密任务中遭到了伏击,里斯(克里斯·帕拉特 饰)带着对那件任务的矛盾记忆,以及对自己过失的疑问回到了家。然而,随着新的证据浮出水面,里斯发现了对他不利的黑暗势力。
头号外交官 第二季 (2024) 豆瓣 KevGa-NeoDB TMDB
The Diplomat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头号外交官
7.6 (22 个评分) 导演: 艾利克斯·格雷夫斯 演员: 凯丽·拉塞尔 / 阿丽·安
伦敦市中心发生的致命爆炸摧毁了美国大使凯特·怀勒(凯丽·拉塞尔饰)的世界。凯特努力重建破碎的生活和四分五裂的团队,而她最担心的事情也随之而来:这场导致她被派往英国的袭击并非来自敌对国家,而是来自英国政府内部。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她唯一真正的盟友是她的准前夫哈尔·怀勒(卢夫斯·塞维尔饰)— 他不仅活得好好的,还参与了很多事情。凯特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婚姻、与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丹尼森(大卫·吉亚西饰)的复杂关系,以及来自副总统格雷斯佩恩(艾莉森·珍妮饰)的一次威胁性访问。
豪宅、国家机密、叛国罪、下午茶 — 由创剧人、剧集主管兼监制黛博拉·卡恩执导的荣获艾美奖提名的剧集《头号外交官》推出第二季。贾尼丝·威廉斯、艾利克斯·格雷夫斯和凯丽·拉塞尔担任监制。演员阵容还包括阿丽·安、罗里·金尼尔和艾托·艾桑多。
电幻国度 (2025) TMDB IMDb Min reol ReviewDB 豆瓣 维基数据
The Electric State
5.2 (44 个评分) 导演: 乔·罗素 / 安东尼·罗素 演员: 米莉·波比·布朗
其它标题: 일렉트릭 스테이트 / エレクトリック・ステイト
1990年代,机器人对人类发起了全面攻击,人类成功镇压机器人后,没想到世界竟然面临技术崩溃。人类只好借助一种奇怪的技术,在各自被孤立的VR头盔里驾驶一种人形机器人。
一个失去双亲的少女(米莉·波比·布朗 饰)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涉险穿越美国西部。结伴同行的除了一个如漫画中走出来的机器人,还有一个走私客(克里斯·帕拉特 饰)和他的机器人搭档(安东尼·麦凯 配音)。他们浩浩荡荡来到沙漠中与世隔绝的机器人隔离区,遇见了一群奇特又活泼的机械盟友,更发现失踪之谜背后暗藏着邪恶阴谋……
2025年3月18日 看过
最后的小小机器人好可爱呀。原来我看过绘本,但是一点印象都没了。煽情的地方似乎做得不够,我这么个泪点低的人都没哭……
withCYTang 漂在加拿大 电影 科幻 美国
古纳什小兔又来了 豆瓣
作者: (美)莫·威廉斯 文·图 译者: 阿甲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0
古纳什小兔和翠西又来了!继前一本凯迪克奖作品《古纳什小兔》之后,莫·威廉斯再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趣味十足、打动人心的温情故事:当孩子最最亲密的小兔发生“意外”的时候,即使是凌晨两点半,爸爸们也不得不从睡梦中爬起来……动态的黑白实景照片和夸张的极富表现力的漫画的结合,让我们在熟悉的风格中再见长大了的小翠西,感受父女间越加浓厚的深情。一只小兔两度受到凯迪克大奖的青睐,莫·威廉斯创造了一个奇迹。
The Anxious Generatio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nathan Haidt Random House US 2024 - 3 其它标题: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Caused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来自《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心灵的溺爱》的合著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溃的重要调查,以及一个更健康、更自由的童年的计划
经过十多年的稳定或改善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 2010 年代初期急剧下降。 抑郁、焦虑、自残和自杀的比率急剧上升,在大多数指标上都增加了一倍多。 为什么?
在《焦虑的一代》一书中,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阐述了同时席卷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的事实。 然后,他研究了童年的本质,包括为什么孩子需要玩耍和独立探索才能成长为有能力、茁壮成长的成年人。 海特展示了“以游戏为基础的童年”如何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衰落,以及如何因 2010 年代初“以手机为基础的童年”的到来而被消灭。 他提出了十多种这种“童年的伟大重塑”干扰儿童社会和神经发育的机制,涵盖从睡眠不足到注意力分散、成瘾、孤独、社会传染、社会比较等各个方面。 他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媒体对女孩的伤害比男孩更大,以及为什么男孩从现实世界退缩到虚拟世界,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重要的是,海特发出了明确的行动号召。 他诊断了困扰我们的“集体行动问题”,然后提出了四个可能让我们自由的简单规则。 他描述了家长、教师、学校、科技公司和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结束精神疾病的流行并恢复更加人道的童年。
海特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困难的环境中以数据为依据讲真话——政治两极分化的社区、文化战争的校园,以及现在 Z 世代面临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我们不能忽视他关于保护我们孩子的发现—— 以及我们自己——免受基于手机的生活所造成的心理伤害。
From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coauthor of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an essent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llapse of youth mental health—and a plan for a healthier, freer childhood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stability or improvement,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plunged in the early 2010s. Rates of depression, anxiety, self-harm, and suicide rose sharply, more than doubling on most measures. Why?
In The Anxious Generation, social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 lays out the facts about the epidemic of teen mental illness that hit many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He then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of childhood, including why children need play and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to mature into competent, thriving adults. Haidt shows how the “play-based childhood” began to decline in the 1980s, and how it was wiped out by the arrival of the “phone-based childhood” in the early 2010s. He presents more than a dozen mechanisms by which this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has interfered with children’s social and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covering everything from sleep deprivation to attention fragmentation, addiction, loneliness, social contagion, social comparison. He explains why social media damages girls more than boys and why boys have been withdrawing from the real world into the virtual world, with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societies.
Most important, Haidt issues a clear call to action. He diagnoses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that trap us, and then proposes four simple rules that might set us free. He describes steps that parents, teachers, schools, tech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can take to end the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and restore a more humane childhood.
Haidt has spent his career speaking truth backed by data in the difficult landscapes—communities polarized by politics , campuses battling culture wars, and now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faced by Gen Z. We cannot afford to ignore his findings about protecting our children—and ourselves—from the psychological damage of a phone-based life.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说这么多要控制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啥的,我想起来路上看到的带小朋友的家长,十个有九个眼睛全神贯注在手机上,就这,你还限制小孩?
另外最后说,哎呀男孩现在没有role model了因为学校里面的老师校长都是女的了,所以要增加男老师男校长?这段给我听笑了……
Libby 儿童 心理 漂在加拿大 社会
Kid Glove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Lucy Knisley First Second Books 2019 - 2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If you work hard enough, if you want it enough, if you’re smart and talented and “good enough,” you can do anything.
Except get pregnant.
Her whole life, Lucy Knisley wanted to be a mother. But when it was finally the perfect time, conceiving turned out to be harder than anything she’d ever attempted. Fertility problems were followed by miscarriages, and her eventual successful pregnancy plagued by health issues, up to a dramatic, near-death experience during labor and delivery.
This moving, hilarious, and surprisingly informative memoir, Kid Gloves, not only follows Lucy’s personal transition into motherhood but also illustrates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reproductive health from all angles, including curious facts and inspiring (and notorious) figures in medicine and midwifery. Whether you’ve got kids, want them, or want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there’s something in this graphic memoir to open your mind and heart.
2025年3月8日 已读
这本书很棒哎,随手借回来没想到是知道的创作者。书里细致地讲了她从最初备孕到怀孕生产的全过程,还有此间的detour和最后生产时遇上生命危险的艰辛。她也把流产的两次经历画了出来,真勇敢呀。这里面的有些细致的感受,我也开始体会到了。
更好的是,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关于女性身体和怀孕本身的科普。借由插画的方式,相对不那么尖锐,而且对我们这种生物知识极度匮乏的人非常友好。推荐大家有机会都可以读一读。
里面老美关于生小孩的坊间传闻乐坏我,什么如果你怀孕的时候盯着猴子看,你生出来的小孩就会像猴子。物理大哥听了说,咱们去动物园吧啊哈哈。
RichmondLib 图书馆 怀孕 漂在加拿大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