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
私语词典 豆瓣
作者: 柳美里 译者: 于荣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9
《私语词典》主要内容:柳美里,1968年6月22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在日韩国人,剧作家、小说家。横滨共立学园高中肄业。1986年以剧作《致水中之友》闻名而开始受到关注,199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水边的摇篮》、《家庭标本》、《私语词典》、《鱼之祭》、《家庭电影》、《淘金热》、《命》等。
《私语词典》是柳美里的一部随笔集,她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四十四个词语,以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自己的回忆为主料,佐以辛辣独特的诠释,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越来越迷离而冷漠的世界。一方面,书中所描写的内容满足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猖獗、深深隐藏的偷窥欲望;另一方面,作者一贯以大胆揭露隐私而著名,甚至把隐私视作“难得的财产”,《私语词典》也恰如其名。这部随笔集堪称颠覆我们常识的一部“新辞典”。
黄色潜水艇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文汇 2006 - 1
黄色潜水艇,1966年收录在披头士唱片里的一首歌曲。三年后,它又变成了一部卡通片的名字。据保罗·麦卡尼回忆:“当时我突然想到不如写一首儿歌,继而想到各种画面,黄颜色和一艘潜艇随之浮现,我想,这个主意不错,一艘充满了童趣的黄色潜水艇。”
安伯托·艾柯在1989年曾提出过一个辨别影片是否色情的标准,因为那类片中充斥着角色上车和开车好几里的路程,“若角色从A点到B点的耗时超出你愿意接受的程度,那么你看的那部电影就是一部色情片。”
闲情偶拾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韦尔乔 / 绘者 韦尔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闲情偶拾》讲述了医生画家韦尔乔与甘肃诗人人邻合作的一本感人的图文小书。选取百张图画,分为“幽梦”“流逝”“谣曲”“咀嚼”“钟声”“羁旅”六部分。文字于画是非常到位的,却又若即若离,非一页图一页文的解说。字里行间散发着淡淡馨香,唯美而不失厚重,“哀而不伤、美而不艳”。并可见出周作人、丰子恺、阿成、阿城、汪曾祺等散文大家的影响。
饮食男女 豆瓣
作者: 沈宏非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 8
继《时髦是毛 时间是皮》、《写食主义》、《食相报告》等专著之后,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饮食男女》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集结出版。
沈宏非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报刊的新锐专栏作家之一,他的最有影响力的专栏包括《南方周末》的“饮食男女”、“写食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的“吃弗消”,《经济观察报》的“废话点心”,以及正在《新民晚报》开设的“准风
尚谈”等等。《饮食男女》正是其在南方周末开设的专栏“饮食男女”的集结。
由沈宏非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时下报刊界的风景,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沈宏非写过诗、小说,当过记者、编辑,连续居住超过10年以上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和香港,对南北饮食文化的热爱、对报刊口味的熟埝以及对中西时尚文化的敏感造就了他在他在专栏写作的领跑地位,从而改写了谈吃谈喝一向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历史。
与《食相报告》、《写食主义》等书不同的是,《饮食男女》并不仅仅着眼于“饮食”,而是把笔触伸向了“男女”,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书中,沈宏非坚持一贯的游戏文风,写饮食男女和男女饮食,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入木三分,如《安能辨我食雌雄》,《鸳鸯茶》,《霸王别鸡》,《男左女右》、《惹火尤物》等篇章,将饮食的活色生香与男女的欲说还休表达得津津有味,令人捧腹之余,又满口余香。
张看(上下)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 9
全书共分为“日常生活”、“亲友素描”、“未名小草”、“艺文天地”和“著译自述”五辑。每辑作品均按最初发表或首次结集的时间先后编排,以便让读者对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进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
《张看》本是张爱玲第二部散文集的书名,是张爱玲自己选定的,她对此有过一个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
陈丹青音乐笔记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 3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五味 豆瓣 Goodread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4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花间一壶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同心出版社 2005 - 6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随遇而安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京华出版社 2006 - 3
追踪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的脚迹,无论是早期的“语丝派”,“论语派”,赞美母爱的“冰心体”,“跑野马”的徐志摩散文,还是被一度奉为新经典的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散文,直至海峡对岸立志要“剪掉散文的辫子”的余光中,甚或近来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罢,至少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我手写我口”。不管何种“文调”,无论向杂文倾斜的硬邦邦抨击时政的,还是抒情感怀到软绵绵无病呻吟的,或触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诉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灵魂的避难所或精神的栖息地而存在的。艺术是独立的,散文须是个性的。
《随遇而安》题目就透出了闲情逸致的情趣,汪曾祺把自个儿被错打成右派的苦难写成了“三生有幸”,因为他下放时“切身体会了劳动是沉重的负担”,摘掉右派帽子后回到所里,又成了“全国盖无第二的吃过这么多种马铃薯品种的人”。他就是这么随遇而安!他要让读者到他静谧的文学天堂里悠闲一下,展现眼前的却是五味俱全,多姿多彩的生活。
汪曾祺融合着以沈从文和废名为代表的“京派”审美趋向,无形地渗透在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之中。读他的文章,那份感觉好比繁忙之余悠闲地品味香茗。
梁实秋散文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2
梁秋实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与《秋室杂文》被认为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现在我们从《雅舍小品》及梁秋实的其他散文作品中,选出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的作品,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扣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平实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已灯下夜谈,或者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话语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起舞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个女人的心声。她将与你一起分享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成长心事以及成长经验。从孩童到结婚,从亲情到爱情,一切女人的体己话,都写在这里。
我相信女人的一生,也要靠某种梦想的鼓励生活下去,这种梦想有时伤害她,有时将她的生活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却仍旧是她内心的支柱。成长的过程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它包括在表达和体会纯真感情时最初的造作。要慢慢等你所经历的生活,来帮你洗去它的铅华。无论用什么眼光眺望镜中的女人,都能发现她有了一种情色的美。那种美是知晓秘密后的默而不宣,是被打碎了什么的释然与放肆。是在泥沼里嬉戏的欢陕与惊慌。因为你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你发现了自己的天性。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有了责任,然后付出,然后才产生爱,就像鲜花是开在泥土里的一样,爱是产生在全力的付出之中。爱情没有了以后才能看出来,你和那个他,是血肉相连了,还是成为陌路。家庭是一个不怎么能讲原则的地方,因为有世界上最混乱也最柔软多变的感情在里面。三十岁以后,那些在你忙于应付的生活里被你向后推去的心愿,在你对时间的惊异里纷纷站了起来。
你遇到的那个人,像一根火柴一样,划亮了你的生命。他让你明白自己的心还可以这样激烈地再跳动一次,你心里还有许多没有被照亮过的柔情,你的生命还可以再次盛开。这个人,你自己,在爱情中,那种孤注一掷,那种火一样的忙乱和失控,还有内心的灼痛,爱情从来就不只是甜美的感情,灼痛必不可少。生活对女人的侵蚀有两种:一种是贪婪和过度,像夜夜出入于晚会;另一种是劳累和磨损,像双手日日在冷水量浸得又红又肿。一个女人四十岁了,在惊艳于生活的同时,已经开始接受生活本来的面目,懂得不向它拼命所要。也许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要,才有了惊艳的喜悦。女人的心思总是百转千回,因为太多太细太难照顾,而让人不免生厌,为了不让人,有时也不让自己生厌,大多数女人都选择了沉默。生活重新造就了你的脸,一张注释着你经历的脸。它与你心里有多少善,有多少恶有关。了解到爱情是会开,也会谢的蛤了,一个女人的态度,并不是释然,而是犹有不甘。她此后的生活,就是在不甘中争取和挣扎,用千百种方式。生活原来是这样此一时彼一时。
说舍得 豆瓣
作者: 贾平凹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生于阴历1952年2月21日。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及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出版有《贾平凹文集》。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秦腔》,中篇小说《黑氏》、《天狗》、《阿吉》、《艺术家韩起祥》,散文集《商州三录》、《敲门》、《坐佛》等。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国外出版,

其中,《浮躁》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大奖,《废都》曾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大奖。
鸡窗集 豆瓣
作者: 夏志清 2000 - 3
中国文学研究一代大师夏志清先生,其学术著作令多少人折服赞赏,而他的散文集《鸡窗集》,更让人倾倒。这是夏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展示了他学术以外更丰富的人生趣向和情怀。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位大师为人、治学的禀赋、毅力和学问……
洗牌年代 豆瓣
作者: 金宇澄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洗牌――为求更多更快的变化,替换原有的应对顺序。变动位置,四季也在移动中,声息、光、倒影,切断的瞬间和停顿,一瞥惊鸿。
世象光明剔透,毫发毕现,也是浓云笼罩的黑天鹅绒帷幔,可以掩盖任何的声音和细节。
人与事都不完整,是零碎。也不必为了一个结构写下去。这是徘徊已久的想法。虽然虚构和想象兀自弥漫,难以摆脱――这种本能,有时候很糟糕。
喜欢这样的开头:“从前有个人……”“事情是这样的……”
出走,是為了愛 豆瓣
作者: 素黑 知出版 2008
這是我敢說除了寫過的小說外,我最愛的書。
新書收錄了我過去兩個重要的心性講座內容。
出走是我淨化自己的方式。我喜歡孤獨一個人走,也愛跟心靠得很近的人走一段。
出走是流動的自愛方式。
最偉大的愛不應僅局限於人本身。愛是流動的。愛地球,愛生命,才懂得回來愛自己,愛別人。
書中「生死愛慾。心靈出走」一講裡說的,總結了我前半生思考過經歷過愛過痛過傷過哭過笑過執著過放下過的種種,是我多年來最冷靜也最激情的深邃體驗,也算是我對活過三十八年的生命作出的一個交代。說完,放下,待學好尺八「本調」一曲,我可以帶著它再上路了。
「人最大的尊嚴和神聖是覺知,讓你得到最大的自由,這是愛的核心。」
「從神聖的慈悲中愛人性的一切,讓自己變得透明,讓一切流動,進出,你要出走自己的心,更新它,才能擁抱你的一切。」
「走吧,向前走,莫回頭,在你身邊擦過的緣份,遇見的人,甚至只是一花一草,全都是你的鏡。緣份是鏡,反映你的需要和缺失。」
威尼斯日記 豆瓣
作者: 阿城 天地圖書 1995 - 1
假如威尼斯的一條小巷是不通的,那麼在巷口一定沒有警告標誌。你只管走進去好了,碰壁返回來的時候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氣,因為威尼斯的每一條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祕,或者意料不到,比如有精美的大門或透過大門而看到一個精美的庭院。遺憾的是有些小巷去過之後再也找不到了,有時卻會無意中又走進同一條小巷,好像重溫舊日情人。
應該為威尼斯的每一條街巷寫傳。
病榻雜記 豆瓣
作者: 季羨林 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06
本書是著名學者、95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的最新大作,收錄了他自2002年生病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寫的90多篇文章。內容豐富生動,有回憶自己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畢業回到高中母校任教一年後又去德國留學的整個人生的最初經歷,從而瞭解先生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生活、學習和奮鬥自強的感人的事跡;有回憶自己父母、老師和親友的文章;有為友朋寫的序和跋;但更多的還是先生平時所十分關注的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問題、社會公德問題、愛國主義與奉獻精神、人生觀、生死觀和人生感悟。當然了,先生也介紹了自己的發病經過和治療情況。但不管病情是嚴重還是緩和,即使是躺在化驗室裡,先生也始終堅持打腹稿,筆耕不輟。這90多篇文章、24萬字就是他老人家在病榻上、在治療中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可以說是他這幾年心血的結晶。書中不僅讚美了醫院、醫生和護士,更多的還是抒發了作者在新時代、新生活中老當益壯的豪邁之情。特別是作者將這豐富的激情借助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文字、細心的觀察和生動的事例自然流暢地宣泄出來,從而具有更加強烈的震撼力和感人作用。可以說這部書不僅是先生的最新之作,也是先生的最佳之作,極富可讀性、感染力和教育意義。
今晚去哪里?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 1
包括《在欧洲加上一张小床》,《慕尼黑的蓝天》,《广场喷泉》,《古瑟拉家的早餐》,《雪堡的蔷薇开了花》,《克里姆林宫的红星》等多篇旅游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