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茫茫藻海 豆瓣
Wide Sargasso Sea
作者: 里斯 译者: 方军 吕静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7
《茫茫藻海》由琼·里斯编著。
《茫茫藻海》讲述了:安托瓦内特是一名西印度女孩,嫁给了一个不知名的小伙子,后来又随这个小伙子一起回到了伦敦。伴随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充满敌意的气氛,安托万内特精神不振,时常颠疯。她的丈夫将安托瓦内特圈养在位于桑菲尔德的一所房子的阁楼里。只有他本人以及一位佣人知识安托瓦内特的存在…… 这是一个关于殖民者混血后代、无法给自己身份定位的克里奥尔女子悲怆人生的往事,也是一个关于那个时代女子用生命打破黑暗来抗争的宿命结局。
现代主义最伟大的女作家带你重识《简·爱》,桑菲尔德庄园顶楼疯女人的真实面目首次清晰。
2015年1月26日 已读
”所谓的可敬绅士,在我看来,又冷酷又愚蠢。“看简爱的时候就觉得男女主婊子配狗天长地久,原来是这种铁石心肠的气质所致。琼·里斯很会写,但还不够会写。再一想,安托瓦内特要是和圣约翰在一起就不会悲剧了,印度和她故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能让她超越自怨的浅薄,可他们间毕竟有着从英国到西印度群岛的距离。啊,是所谓,茫茫藻海。
20世纪 英国
天使与昆虫 豆瓣
Angels and Insects
作者: [英国] A·S·拜厄特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天使与昆虫》内容简介:在南美丛林里研究了十年蚂蚁、蝴蝶之后,博物学家威廉历经漂泊回到英国,落脚在牧师的贵族庄园,替他整理珍奇标本。一次舞会上,威廉被牧师的大女儿尤金尼娅所吸引,与其结婚生子。不料这桩婚姻的背后却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妻子家族的隐情暴露,威廉决定彻底离开腐朽、凝滞的贵族生活,与知心的家庭女教师一起,重归渴望已久的亚马逊原始森林。
2015年1月24日 已读
昆虫:柔软温敦色彩斑斓散着脂粉顺从着本能的残忍的抽象的物质所塑的简单会死亡会重生的缥缈的分离的淫荡。天使:诡异诗性充满癔病灵魂可游离身外的用象征来修辞的有着绝对平静的强大耐心的僵硬的不易的永生不灭的合一的深情。像男人的女人可有别于像女人的男人。我怎么竟认同了这句话。认同意味着痛苦,是更不容易的。反抗没有结果不过是表演;妥协呢?是不甘心。“我在诗思中用尽了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多怕在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死在暗夜之中,永不复焉。也许,也许他会像阿图罗一样活过来,站在海边,又是天使,又是昆虫,那就是世人所不晓得又横加曲解千年之久的爱了。
20世纪 Feminism 心头好 英国
美丽新世界 豆瓣 Goodreads
Brave New World
8.7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王波 重庆出版社 2005 - 6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2014年12月11日 已读
看的过程中一直想到《发条橙》,讲的都是选择权的问题。是不可选择的幸福还是可选择的苦难?当然要前者。英雄主义和永恒都只是人类的幻想。事实上即便有那个上帝,他造人的时候也是严格(或者不那么严格)地在遵守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厄普西隆的比例的。但我们的可悲(或者说幸运?)之处在于,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幸福的。即便阿尔法也是,他做不到阿尔法应有的工作,便无法融入这个社会。
20世纪 英国
等待戈多 豆瓣
8.6 (6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施咸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角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是树下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论次地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就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候,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
写于1948年的两幕剧《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2014年11月14日 已读
当发现其实他们都是死人后我顿时背后一凉TUT。等待戈多不是等待死亡,而是等待赦免。戈多说今天准来,但弗和爱仍然在昨天和今天的跨度中睡过了“昨天”和“今天”(可以从他们与波卓第二次的谈话看出)——如果他发现你们身体肮脏、贪吃贪喝、呼呼大睡,你们就要大祸临头了。“跟他说,你看见了我。”他们以为自己应约来过了。“要是我们不理会他呢?”“他会惩罚咱们的。”凡是补救、抗争不了的事情,必须逆来顺受。爱斯特拉冈是自杀的,如我所想的最高等级的反抗,但反抗的机会只有一次,死后不能再死。没有驯服者的天堂,也没有英雄主义的地狱,唯有永恒的等待和游荡和没有结果的希望,他就这样直白地回答和威吓了我。
20世纪 英国
豆瓣
The Sea
9.2 (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王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艺术史学家马克斯•默顿回到了他儿时的海滨小村。如今的他,既要逃避人生新的离愁,又同时要面对往昔记忆的折磨。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马克斯被格雷斯家的双胞胎姐弟克洛伊和迈尔斯深深吸引,很快卷入了他们的生活——既充满诱惑,却又狂躁不安。接下来的故事却困扰了马克斯的余生……
“《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的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英国布克奖评委会
2014年11月8日 已读
嘛,说语言大师什么的只有从原文才能看得出来啊,一颗星给译者,注释很用心。想去找艺术史的书来读,有很多很多彩色插图的那种。这类风格看着难人,其实写着最是简单的,山鬼之后我就再不写了。
21世纪 英国
绿厦 豆瓣
作者: 威廉·亨利·赫德逊 译者: 倪庆忾 2008 - 1
一个淳朴天真印第女孩,天赋会和马交流,当地人把她当作魔鬼要杀她。正值一位旅人想找女孩的爷爷帮忙找到传说中的宝藏。爷爷就托旅人顺便就走了女孩。
2014年10月9日 已读
电影看得半懂不懂所以读了,感觉……怎么说呢,一个男的能把玛丽苏写得这么头头是道也挺不容易的,啥生气时候眼睛和身体边有红色的光环这类真是分分钟出戏==!还有那些身世之谜了恋爱剧情了更是鸡肋,不看吧不知道这书在干啥,看完了就希望土人快点把女主烧死算逑咧……说明导演真的很会选角,赫本和蛇精病小哥儿都不叫人 讨厌╮(╯_╰)╭
19世纪 英国
金色的耶路撒冷 豆瓣
Jerusalem the Golden
作者: [英]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译者: 吕俊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这部小说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代表作,以六十年代的伦敦为主要背景,通过对一位名叫克拉拉·毛姆的女学生情感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英国一代青年的爱情观和生活观,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在实现自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对传统的反判以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作品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英国家庭生活的刻板沉闷,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亲情的淡漠以及人性虚伪的一面,同时反映了青年人渴望真情,寻求新奇浪漫的特点。
2014年9月12日 已读
其实利用女主的优势给小三的身份以合理性这种做法最不讨巧了?因为只会让人连着女主也讨厌起来。尤其像Philippa这样的正房,没有道德上的问题,又远离生活和实际,加布里埃尔和女主跑了,她也就要死了。忽视阶级问题真是败笔。而且,“我等了很久你才来,我只好不断地买些东西。”这话是男的万万说不出的,作者疏忽也。不过转念一想,也许是巨蟹座的,不然能讲“在别处我敢这样给你打电话吗,那得多少电话费呀”这样的话?
20世纪 英国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Lord of the Flies
8.3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2014年9月11日 已读
人都是需要迷狂姿态的,强行地剥夺和操纵固然可以使“群众”这一力量为自己所用,但总有阴沟翻船的时候。其实我觉得拉尔夫的问题也很多,作为光明性的代表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本来他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角色,西蒙才是最萌哒。英雄气概和满面病容的人。嘛,为什么戈尔丁这么会写TAT我要一个这么会写的导师,可是没有。不,分明有这么多。但远远不够。
20世纪 英国
一个人的朝圣 豆瓣 Goodreads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7.5 (162 个评分) 作者: [英] 蕾秋·乔伊斯 译者: 黄妙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9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拍摄中
★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笑泪交织的阅读”
★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1 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嘉人》、《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
★他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1个人,87天,627英里
★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2014年8月29日 已读
怎么来的8分?像故事,不是小说。读了开头就知道是女人写的。
21世纪 英国
房间 豆瓣 Goodreads
Room
7.2 (10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 译者: 李玉瑶 / 杨懿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比电影《美丽人生》更艰难、更伟大的爱。”
入围纽约时报2010年十佳图书、2010年曼布克奖短名单,荣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
一个年轻妈妈的牢笼,是她五岁儿子的全世界。
我四岁的时候,对这世界一无所知,以为它只是一些故事。我五岁的时候,“妈”对我吐露真相,说真实的世界大到你无法相信,而房间只是它一个又小又臭的碎片。
对五岁的杰克而言,房间就是全世界。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跟妈住在这里,学习、阅读、吃饭、睡觉、游戏。
但对妈而言,房间却是老尼克囚禁她七年的监狱。她在不可能的禁闭环境里尽量让杰克健康成长。每晚,她让杰克睡在衣橱里,不让他看到恶男子强暴她的恐怖画面;她也不让杰克沉溺在电视中,规定他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然而,她终究只是一个母亲,而非圣母,她会不耐烦,她会生气地对着杰克大吼,她甚至间或性情绪低落到一整天不肯起床,也不给杰克做饭。正是这复杂而不完美的母性,让人纠结不已。
靠着决心、机智和强大的母爱,妈为杰克创造了人生。但她知道这样是不够的……对她不够,对杰克也不够。她想出一个大胆的脱逃计划,需要仰赖她儿子的勇气,以及大量的运气。她没想到的是,对这计划一旦成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自己竟然没有充分的准备。
《房间》以杰克的五岁的童真口吻来叙述,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它不是一个恐怖故事,也没有催泪的企图,反而处处透出人类最为纯净的亲情。五岁的杰克打动了每个人的心,他的声音、他的遭遇、他的天真、他的幽默、他对妈的爱,使得故事虽然设定在这么一个令人不安、几近恐怖的前提上,仍然令人时时感受到希望与力量。
2014年8月26日 已读
其实平铺直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不对,这样写就不是为意义而是为展示,展示的难度比写出意义难得多,得对自己的想象力和控制力有绝对的信心才行。不过它只是布克奖提名,就说明作者的尝试还是失败了。想看Hilary Mantel的书。
21世纪 英国
爱,始于冬季 豆瓣
Love Begins in Winter
7.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西蒙·范·布伊 译者: 刘文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爱,始于冬季》中的人物都站在放弃的边缘——他们沉浸在永远无法成真的梦想,怀念那些早已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人——范•布伊笔下的人物游走在这些凄美故事中的街头,直到邂逅陌生人。于是这些失落的灵魂突然就要面对生活的责任,而过去,他们曾以为生活没有他们仍会继续。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爱,始于冬季》中,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布鲁诺•伯奈特,是一个只生活在音乐中的人,他周游世界,通过演奏把音乐艺术带给各地的人。然而在个人生活中,布鲁诺是一个落魄者,他没有希望地活着,不与社会接触,无法维持和别人的关系——他是陷入过往的囚徒。然而,数十年的孤寂在他于酒店偶遇汉娜之后发生了改变。当他们的生活交织,彼此的秘密呈现,他们开始了共同的旅程,相信爱,将带他们度过生命的冬季。
2014年8月6日 已读
“那只野猫常常会突然转过头去看某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也总在做同样的事情。”“每一个悲剧英雄的最后一口呼吸都会将身体变成大理石。”Hanna & Anna. 果然作者是英国人,欧洲人还是装不来米国佬的,反之亦然。
21世纪 英国
轻舔丝绒 豆瓣
Tipping the Velvet
7.9 (3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拉·沃特斯 译者: 林玉葳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 1
一支轻轻奉上的滴露玫瑰,让十八岁的小镇姑娘南儿万劫不复,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南儿在观看杂戏团表演时,遇见了反串男生演出的女角凯蒂,南儿被后者灿烂夺目的形象和演出深深感染,幸运的她在引荐下和凯蒂结识,满心喜悦地成为偶像的小跟班。
凯蒂要去更大的舞台伦敦出人头地,南儿自然是义无反顾地跟随,她的表演才华意外地被挖掘出,初出茅庐的她俩一起搭档表演,火速成为舞台上一对最瞩目的角儿。此时,两人的关系也已升级为恋人,凯蒂的终生承诺让南儿深信不疑。
可是变得最快的总是人心,凯蒂竟然背叛了南儿,要嫁为人妇,无法接受打击的南儿逃离了这一切,开始将自己放纵在这座黑暗的城市里。
BBC热门影集《南茜的情史》动人原著。1999年获“贝蒂特拉斯文学奖”。
2014年6月6日 已读
我当年十八岁,懵懂无知。那时我想,我愿为爱她而死。她的最后一首歌是关于玫瑰和失去的情人的温柔民歌。Her final song was a gentle one——a ballad about roses and a lost sweetheart.
21世纪 Anna 英国
瑰宝 豆瓣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作者: [英] 韩素音 译者: 孟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4
《瑰宝》内容简介:1940年代末的香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中转站,各色观望人群的“避难”岛。在这里,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归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两人坠入情网。韩素音一心要回大陆报效祖国,而在当时的情势下,马克这样的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还不可能被人民政权接受……于是,中英文化、欧亚文化,不同人种和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存意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精神信仰,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爱情奇妙地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他们用生命与历史撞击的爱情时光。
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诗意与艺术使这部小说比历史本身更加长久。
2014年5月18日 已读
并不像想的那样好,开始时极像三毛了之类的末流言情,所以最后看到mark的死,也并没有多悲戚。
20世纪 Feminism 英国
烟花散尽 豆瓣
作者: [英国] 萨拉·杜楠特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1527年,罗马遭劫。美丽绝伦的罗马名妓和她聪明忠诚的侏儒男仆吞下珠宝,逃亡威尼斯。在这个美轮美奂却也藏污纳垢的繁华之地,光艳照人的交际花,石榴裙下拜倒的男子,机灵的侏儒,神秘的女巫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牵肠挂肚的悲喜剧……
本书有的章节美得像童话——文明苏醒时候的城市,娇媚可人的女子,她如花的笑颜,瀑布般的金发;有的章节又锋利得似剪刀--剪开水城华丽的外衣,露出其下赤裸的肉欲,血色的罪恶,低沉的啜泣。
杜楠特是写历史小说的好手,她的世界里虚构和真实交融,残酷与柔情缠绕;近看是两个颜色明亮的人儿演出一幕幕悲喜剧,为爱也为利;远景却是一个城市的轮廓,或者不如说整个欧洲的轮廓,在新教初起的时代,酝酿着不安与骚动。
2014年5月7日 已读
喜欢希斯洛普的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写历史题材小说,所以现在看到这本多少有点同行相轻的刻薄。还有,英国女人的小说都是老太婆的裹脚布,绝大多数。
21世纪 英国
写在身体上 豆瓣
Written on the Body
7.9 (3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周嘉宁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情?
一部爱的挽歌,讲述爱是如何获得,又将如何失去。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又一经典作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
入选美国圣马克书店评选的“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作家周嘉宁首部翻译力作。
张悦然推荐,《鲤》杂志参与策划。
————————————
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次哲学沉思。
—《纽约时报》
温特森充分展示了她令人震惊的控制题材、驾驭语言的魔力以及洞察人性的天赋。
—《环球邮报》
温特森写了激情的状态,将一只着迷的眼睛投射在身体上,绘制它的每个细节和私密的角落。温特森是个令人激动的作家。她有高层次的文学天赋。
─Vogue
一部大胆的、富有争议的新小说……关于纯洁而炙热的激情。温特森无疑是她的时代里最具有天赋的作家。
─Mirabella
温特森对欲望的再现远远超越了性别;她穿过一切二分法,进入一种性意象的语域。在那儿,身体就是武器,是植物志,是动物志,是气候,是动物,是地理,是监狱,是食物,是光线,是巢穴,是锯齿状的边缘。身体就是整个世界。
─《村声》
2014年4月21日 已读
哪需要强调是作者经历以确立主人公的性别呢,对女性身体这样熟悉这样痴迷的只有女性。只是,真的是海洋的味道么?红发,碧眼,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Lily·Potter。不知道是译文的关系还是什么,那些议论的段子太过矫揉造作,减一颗吧,虽然在他们眼里我的议论段也是这样席勒式的。
20世纪 英国
老虎的妻子 豆瓣
The Tiger's Wife
作者: (美)蒂亚·奥布莱特 译者: 于是 译林出版社 2013 - 1
【我们讲给自己的那些故事远比我们眼目所见的世界要真实。】
25岁的蒂亚,以写作者的诚意,荣耀“说故事”的古老艺术。
美国全国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纽约时报》书评掌门人角谷美智子、《时代》杂志最看好的文坛新人
【台湾作家骆以军热情推介】 “这个故事美得让人晕眩。博尔赫斯最爱的老虎的神秘,流动,班斓金黄,像梦游般穿过,轻轻抚摆所有创痛,其实是整个人类被现代性伤害而对峙静止的“往昔”时光枯叶堆。聚落、失踪的老人尸体、死不了的男人、老虎的妻子、崩解的历史,这是福克纳的《熊》之后,我读过最棒的,以“动物神”为人类无言、却启动穿天入地,骗过时间刻度或死神眼皮,找寻失落之精神象征的美丽小说。”
“要理解我外公这个人,必须知道两个故事:一个关于老虎的妻子,另一个关于不死人。这两个故事犹如秘密的河流贯穿外公的一生…… 第一个故事是他去世后我才得知的,关于外公如何成为一个男人;第二个故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关于他如何变回一个孩子。 ”
在一个正在修复战争创伤的巴尔干国 家,年轻的女医生纳塔利娅和好友佐拉结伴去敌国一所海边孤儿院,为当地孤儿慈善接种疫苗。当到达目的地时,她感觉到一种神秘的气息笼罩着她,迷信、秘密弥漫在海边的小村里。
而纳塔利娅自己也有隐秘的故事。外公离家,在不知名的小村里过世,三天后家人才得知消息。带着伤痛,纳塔利娅开始从现实与回忆中追索真相,试图了解外公的最后心愿,解开谜题。
蒂亚凭借短篇小说就入选 《纽约客》“40岁以下最优秀的20名作家”、
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35岁以下最优秀的5名作家”
★ 25岁获英语女性文学至高奖奥兰治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011年唯一获得《纽约时报》两篇传略报道的女作家
她的首部小说震撼文坛
★ 美国全国图书奖决选五部最优小说之一
★ 《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络书店十大好书
★《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日报》、《奥普拉杂志》、《经济学人》、《VOGUE》、《Slate》、《芝加哥论坛报》、《西雅图时报》、《代顿每日新闻报》、NPR“包罗万象”节目年度最佳文学类选书
★iTunes年度小说NO.1 、奥普拉年度选书NO.1
呼啸山庄 豆瓣
Wuthering Heights
8.2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 杨苡 译林出版社 2006 - 3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艾米莉打破传统,率先采用了基本倒叙法,即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开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是顺叙。一上来就让读者看到了这场爱情复仇风暴的基本格局,把呼啸山庄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人际冷漠、紧张的气氛,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和洛克伍德一起产生了种种疑团。通过洛克伍德夜宿山庄的所见所闻和可怕的梦魇,山庄有了一种悲凉和神秘的色彩,更加增加了悬念,迫使读者非去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呼啸山庄》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精细,如对两个庄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内部的家具布置的描写等,就连故事情节的年月日,也都非常确切严密,甚至可以列出一张精确的年代表。所用的语言的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遒劲、凝练、简洁,惜墨如金,从而使作品大大地加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像。再加上梦幻、象征、预兆、隐喻的运用,以及神秘、怪诞的哥特式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加强了深度和力度。
2014年4月4日 已读
原来我喜欢的恨和怨是不下作的。奇怪的是,应该没有人不讨厌凯瑟琳矫情做作无理取闹的时候(就像艾伦表现的),但到最后希刺克历夫睁眼死了有人说看见他俩的鬼魂在林间漫步,就觉得这爱情感人至深了矢志不渝了,也不说这情到底深在哪里。至于外界对他们迫害更是无稽,感觉只是两个中二病患者的旷世意淫。
19世纪 英国
简·爱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 黄源深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视做眼中钉,最终把她送进孤儿院。孤儿院教规森严,生活艰苦,简·爱在这里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毕业后,简·爱留校任教,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桑费尔德,住罗切斯特先生家任家庭教师。
罗切斯特先生脾气古怪,但经过几次接触后,他和简相爱了。就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有人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于是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家,她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圣约翰请求筒·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传教,简·爱拒绝了他,她始终忘不了罗切斯特先生。于是,她又回到了桑费尔德,此时的古堡已成废墟,罗切斯特也受了伤。简·爱又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身边……
三十九级台阶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巴肯 译者: 陆元操 新星出版社 2010 - 5
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的25部经典推理小说
入选英国《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4次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希区柯克版为史上最经典的悬疑电影之一
2005年改编成话剧,成功登陆百老汇,一举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和托尼奖。
——————————
理查德•汉内从非洲回到伦敦后,遇见一个叫斯卡德的人,向他透露了一个国际间谍组织的秘密。斯卡德被杀,汉内成了主要怀疑对象。为了躲避警察和间谍的追踪,他逃到了苏格兰,一次次巧妙机智地脱离了危难。最后,根据斯卡德留下的“三十九级台阶”这条线索,汉内成功地摧毁了敌人的阴谋。
从我第一次读约翰•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起,就觉得它一定能被拍成一部伟大的电影。
——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和我都很喜欢巴肯,喜欢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忽然被恐怖所惊扰的情节。
——罗伯特•多纳特(奥斯卡影帝)
2013年9月16日 已读 我还是看看希区柯克如何锦上添花吧。
20世纪 英国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 豆瓣
作者: 布雷克·莫里森 译者: 苗华建 2011 - 3
《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充满着柔情、直率、恼怒与忠诚。布雷克•莫里森从一个逐渐走向独立的儿子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强势父亲的生活、疾病及死亡过程。那种细腻的情感和毫无掩饰的坦荡有着一种直射人心的感动力量,更因为书中所写的父与子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亲身经历,所以读来更加百感交集。《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包括JR Ackerley文学奖在内的一干奖项,由此书所引发的研讨会及各种研究、评论则更是数不胜数,在成为畅销书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崎路父子情》。
2013年9月14日 已读
作者是个相当真诚的人嘛。
20世纪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