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豆瓣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7.9 (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马克·哈登 译者: 印姗姗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3
深夜,邻家小狗威灵顿死在草坪上。我心疼地抱着它,却被主人误以为是凶手。我决定侦破这起谋杀案,并把探案的过程写成一本书……
克里斯托弗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与超群的数学天赋。他知道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首都的名称,知道7507以内的所有质数,也能轻松地默算出复杂的数学题。不过,他习惯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不爱跟人说话,也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想法,独自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街角的商店。
一个旁人眼中的怪孩子,内心孤独又敏感、骄傲又脆弱,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他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勇气……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和《指环王》等经典作品一样,是孩子长大后还会去重读的书,只是那时他们看到的已然是另外一部完全不同作品。——萨尔曼•拉什迪
马克•哈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一个情感游离的精神世界。他拥有罕见的使人共鸣的天赋,睿智且幽默感十足。 —— 伊恩•麦克尤恩
2013年7月14日 已读
and sometimes he tried to talke to me through the door, but i didn't anwer him. and sometimes i heard him sitting on the floor outside the door quietly for a long time. 其实感觉只有在外国和中国有钱人家才允许自闭症小孩这样闹,不然早被打个半死了= =不过作为社会心理学的辅助读物这书呈现的症状还是相当生活化的。而且作者的用心随处可见。
21世纪 英国
玫瑰的秘密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 译者: 黄声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什么时候繁星在天空四落而散,如同铁匠铺中的火星,然后消逝?毫无疑问,你的时光已经到来,你的狂风在劲吹,遥远,最为神秘而不可亵渎的玫瑰啊!
跟随叶芝的步履,寻找远逝的天真,感悟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窥视生命有限的窄缝出生无限的冥想。我们将远离这阴部的尘世,跟随精灵的脚步起舞…… 当代最伟大的诗人,“爱尔兰的灵魂”、“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将带你领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爱尔兰,骑士、精灵、吟游诗人的精神家园,一个浪漫、爱情、幻想、理智、自然秩序、民间传统相交融的世界……
本书是叶芝散文性作品合集,展现了爱尔兰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秘密的玫瑰》中的故事围绕着“超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同时也展现了精神与自然秩序之间的斗争;《凯尔特的曙光》是叶芝所搜集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红发汉拉翰的故事》则是以主人公汉拉汉为线索的民间故事。
2013年5月30日 已读
奇迹时代的余温遗梦,阴沉凉寒天气滋养出的冷清清的诡秘。对火焰的爱惧,玫瑰开的是真理门亦是死亡门,红色,遮蔽在阴沉凉寒中,看到黑色的无家可归的游吟诗人。枯萎苍白嶙峋蹒跚,我且大笑,因为我还年轻,蜡烛一样在不断融化的世界,加百利从水中走出。
20世纪 英国 预言咏
道连·葛雷的画像 豆瓣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8.5 (2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美少年道连·葛雷面对好友霍尔沃德为他画好的肖像,说:“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我愿拿我的灵魂换青春!”这一荒唐的愿望构成了王尔德唯一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情节基础。不料此言一出,竟一语成谶。环境影响和追求享乐的结果,导致葛雷在自我放纵的泥淖中越陷越深直至彻底毁灭。本书还收入了王尔德的两部中篇名作,基本囊括了王尔德的小说精华。
2012年12月13日 已读 是我的菜怎么办这么老了才看他的书T^T!!!后面两篇沉不下心看了标记一个。
19世纪 英国
第五个孩子 豆瓣
7.7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 何颖怡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第五个孩子》是莱辛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充满哲理意味的“恐怖的好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当一个异于常人的孩子诞生后,和睦家庭随之发生的变化。莱辛将主人公班置放在一个渴望幸福、快乐、安定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在书中,大卫和海蕊一结婚后,渴望多子多福,生了4个孩子后,家庭生活和乐融融。但海蕊怀了第五个孩子班时,身体出现异状。等到班出生后,即具有蛮力,随时要攻击其他孩子,加上他的反应又异于常人。此时,整个家庭便面临重大的转变,家人日益陷入恐慌。父亲大卫终于无法忍受。将班送到了所谓的“疗养院”,在那里班受到监禁,并受到不人道的对待。终日牵肠挂肚的海蕊又将班接回家中,短暂平静之后的家庭再次陷入恐慌和怨恨。莱辛以极其简洁流畅的叙述风格,写出了让人欲罢不能的《第五个孩子》,探讨面临黑暗力量时,人性的正面与负面。有别于悬疑、刺激等刻板化描述,作者用一个正常家庭如何对待异于常人的小孩,阐述邪恶的本质,直指人性幽微处,勾勒出共同的不安和惶惑。
《第五个孩子》的续集《浮世畸零人》则描述了长大成人后的主人公班的遭遇,他对温情的渴望,对寻找同类的希望,无不令人伤感唏嘘。
2012年11月15日 已读
是翻譯的問題么,感覺保羅的事說得虎頭蛇尾的,不通順的句子也多,出版社該註意了。對於那個都是畸形孩子的收容所印象頗深,幾月或是幾年的疼痛難捱能消他們多少罪惡?這樣說來人間即是小地獄。
20世纪 英国
浮世畸零人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 朱恩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浮世畸零人》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所著。《浮世畸零人》是《第五个孩子》的续集。莱辛叙述班离家出走后,过着流浪生活的故事。班四处飘泊,时时受人欺负、骗钱和利用。如毒贩詹士顿暗中利用班,在他皮箱内藏了毒品,走私到法国尼斯,以赚取巨款,而美国人亚丁,因班奇形怪状而带他到巴西拍电影。这些人只有将班当成工具,以遂行私利。不过,莱辛弘调人间仍有爱的存在。例如老妇人爱莲、丽妲、妓女德蕾莎都十分善待班。她们并没有将班当成异类,而是将他视同一般人。最后,班在巴西还被研究中心的史蒂芬抓走,以便探讨班这个异类。不过,十分关心他的德蕾莎却把他救出来。在结尾,莱辛以超现实的笔法,让班掉落于山谷中,并在空气中消失,而且暗示班已经回到他的异类族的怀抱中。
2012年11月1日 已读
這樣的存在最後總免不了一個死亡。但是,我們何嘗不都是這浮世中一零落的畸人?
20世纪 英国
爱在蓝色时代 豆瓣
Love in a Blue Time
作者: [英国] 哈尼夫·库雷西 译者: 吴忆枝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1
《爱在蓝色时代》是库雷西一部风靡世界文坛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蓝色时代》、《我们不是犹太人》、《好的,宝贝》、《你的舌伸进我喉咙深处》、《照片,忧郁的你》、《我的儿子,宗教狂》、《厕所狂想曲》、《夜灯》、《近来》和《苍蝇》等十个中短篇小说。小说以描写爱情的体验为主,写出了当代人总在摆荡之间的爱情体验和选择。作者用东方移民的视角观察着西方社会,将人与人的关系与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小说成功地捕捉了当代人的爱情情绪,在细致、诚恳的笔触下,在其对生命多变本质的了解中,存在罕见的美感,故事铺陈强而有力,艺术性很高。
2012年10月10日 已读
前几篇的感觉很惊艳,但从《我的儿子,狂热者》之后就基本那回事了。跳不出巴基斯坦英国混血裔的生活圈子,才华总归有限。
20世纪 英国
发条橙 豆瓣 Goodreads
A Clockwork Orange
7.9 (85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王之光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Youth is bound to pass. No doubt about it. It is merely an illustration of animal behavior. Or rather, a trinket sold at street vendors, an iron-plated clockwork doll which walks once wound up. A Clockwork Orange is a fantasy novella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problem boy from the future society of Britain. He plunged into crime driven by adolescent hormone before he was deprived of his free will as punishment. When he reentered society after rehabilitation, he realized he was just a clockwork orange in the hands of God.
2012年4月19日 已读
透着暴力的黄,透着黄的暴力,看似维护治安的疗法,是为国家机器服务的手段。给人类以选择善恶的能力最后成为恶人,还是剥夺他们的权利使之成为顺民。当没有人能对恶做出恶的回应的时候,让他们成为这样人的人便是最恶的。没有1984的刻薄到位,却是另一种疯狂。
20世纪 英国
床笫之间 豆瓣
In Between the Sheets
7.9 (4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周丽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床笫之间》是麦克尤恩继《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是作家重要的成名作。本书共收七个短篇,与《最初的爱》一脉相承,却又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尖锐,更加阴郁与绝望,更加现实又更加魔幻,也愈发逼近你拒绝观看的真相,挖掘你隐藏最深的意识深处的欲望与幻想。“恐怖伊恩”不折不扣的代表作。
1984 豆瓣
9.4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周静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9
1949年6月,《1984》在英国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60年来,《1984》对全世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英国《卫报》、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英美法德多国将此书列为中学生必读书。
此外,《1984》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音乐刷、网络版连环漫画,甚至还有一档红遍全世界的电视真人秀《老大哥》……英国调查表明,乔治·奥威尔仍是当今最受同行热爱的作家。
2011年1月10日 已读
就是他妈的共产党。人类就是战胜不了自私,承认了吧。
20世纪 英国
又来了,爱情 豆瓣
Love, Again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瞿世镜 / 杨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1
早晨她经常呻吟着醒来,又睡着。如果它是一幅忧伤的风景,那么它至少与醒来的这一幅不同。如果是在家,她会睡一下午,几乎不工作,十点又睡着。有时她强迫自己早晨起来,但没到中午就又回到床上。通常她会惬意地入睡,梦里有令人愉悦的东西,还常有一些消息的线索。现在她爬进梦乡,那里既可以逃避又存在威胁,可以摆脱心中的痛苦。她好奇地观察着自己的症状,并没有什么——真的吗?——那只是爱的必不可少的症状吧。
人们都叫我动物 豆瓣
作者: [英国] 因德拉·辛哈 译者: 路旦俊 / 辛红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0
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
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
在印度考夫波尔城,一名十九岁的男孩用印地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录在磁带上,根据男孩和外国记者达成的友好协议,记录完全忠实于男孩录制时所使用的语言,译成英文时没有作任何更改。为了方便理解,一些源自法语、难于理解的表述被翻译成了标准的拼写形式。每盒磁带上中断的录音以空行标出。长度各不相同的磁带前标有数字序号。有些磁带上大段大段的地方只录有自行车铃声、鸟鸣声和音乐片断,甚至有一处是长达几分钟、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这是一出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带你领略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最贫穷与毒害最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
理智与情感 豆瓣
Sense and Sensibility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奥斯丁 译者: 武崇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5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本书配有精美原版插图。
2010年2月11日 已读
更喜欢理智的男女主。因为牧师么?
19世纪 英国
在切瑟尔海滩上 豆瓣
8.3 (5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他们年纪轻,有教养,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新婚夜,都是处子身,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话说回来,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
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在即将失去他的痛楚中,她对他的爱一定比以往更强烈,或者更难以自拔,此时如果能听到他的嗓音,她会得到某种解脱,她会回过头来。然而,夏日黄昏中,他只是冷冰冰地站着,理直气壮,一言不发,看着她沿着海滩匆匆离去,她举步维艰的声音淹没在飞溅的细浪中,一直看到宽阔而笔直的、在黯淡的灯光下隐隐闪烁的砂石道上,她成了一个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