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读
破晓时分 豆瓣 Goodread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朱西甯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听这索链,多少罪!多少孽!和多少冤苦,在一片黑森里摸索而来,在冰霜上滑来。

《破晓时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十三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人物从《铁浆》中的血气英雄扩展至普通市民,北地乡野传奇与台湾市镇风情相映照,古希腊式悲剧演变为普通人琐细日常与内心战场,呈现更为现代的深邃风景。《春去也》写春日里剿丝师傅的绵绵情思,《白坟》缅怀英雄的陨落,《偷谷贼》悼念正直的衰亡,《也是滋味》写已婚男子的意识流遐想。《福成白铁号》分别以一家四口人的视角,述说牢笼般滞闷的都市日常与生之疲倦。同名短篇《破晓时分》改写自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直指人与荒谬命运之间的纠葛,一幕震慑人心的悲剧,追问“堕落的过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是如何开始的?”

破晓时分,天地不仁,欲与悔、罪与孽,纠结消长,彰显人之存在、人之欲念、人之性灵。在《破晓时分》中,健朗悲壮的北地文风仍存,同时进行丰富面向的现代主义叙事探索,开启台湾现代主义书写的实验。
2021年8月22日 已读
绝了,要重读。又是随着gmd到台湾的上尉,又是福音派本土化的推动者,还是朱天文朱天心的父亲。丰富、冷峻、筋道、诙谐、理智,完全不能用电子书来读,会错过亿个细节。
需重读
The Passionate Torah 豆瓣
作者: Ruttenberg, Danya 编 2009 - 6
In this unique collection of essays, some of today's smartest Jewish thinkers explore a broad range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an effort to balance ancient tradition and modern sexuality.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a number of factors - post-modernism, feminism, queer liberation, and more - have brought discussion of sexuality to the fore, and with it a whole new set of questions that challenge time-honored tradi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 For Jews of all backgrounds, this has often led to an unhappy standoff between tradition and sexual empowerment. Yet as "The Passionate Torah" illustrates, i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see beyond this apparent conflict if Jews are to embrace both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sexuality. With incisive essays from contemporary rabbis, scholars, thinkers, and writers, this collection not only surveys the challenges that sexuality poses to Jewish belief, but also offers fresh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on the changing place of sexuality within Jewish theology - and Jewish live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monogamy, inter-faith relationships,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homosexuality, and a host of other hot-button issues, these writings consider how contemporary Jews can engage themselves, their loved ones, and their tradition in a way that's both sexy and sanctified. Seeking to deepen the Jewish conversation about sexuality, "The Passionate Torah" brings together brilliant thinkers in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xual. The contributors are: Rebecca Alpert, Wendy Love Anderson, Judith R. Baskin, Aryeh Cohen, Elliot Dorff, Esther Fuchs, Bonna Haberman, Elliot Kukla, Gail Labovitz, Malka Landau, Sarra Lev, Laura Levitt, Sara Meirowitz, Jay Michaelson, Haviva Ner-David, Danya Ruttenberg, Naomi Seideman, and Arthur Waskow.
2019年5月7日 已读
Torah study is like having sex every night as if it is the first time.很多地方我都是:???!比如对怀疑妻子让她喝苦水检验的经文应用是强迫被怀疑方赤身裸体在群众面前以达到羞辱目的,又比如对经期后七天不能行房的解释是过多的性交会导致夫妻彼此相厌。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大胆地讨论了很多教内色变的内容,而确认女性的性欲,讨论女性装扮,两性自我认同,还有“淫荡他者”对现在很多问题都有启发。减星是因为体例有些奇怪,更像Essay/Article但引用叭叭地就是两三页。但,有没有人出这本的译本呀?
Feminism OT 宗教 需重读
The Moral Vis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豆瓣
作者: Richard B. Hays HarperOne 1996 - 8
A leading expert in New Testament ethics discovers in the biblical witness a unified ethical vision -- centered in the themes of community, cross and new creation -- that has profound relevance in today's world. Richard Hays shows how the New Testament provides moral guidance on the most troubling ethical issues of our time, including violence, divorce, homosexuality and abortion. "Hays' passionately written book, with its bold agenda, has neither peer nor rival." --Leander E. Keck, Winkley Professor of Biblical Theology, Yale Divinity School "There are few people I would rather read for the actual exposi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than Richard Hays. This book is filled with wonderful readings that not only inform us about how to think better about the so-called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w Testament and ethics' but, even more, speak of how our lives should be lived in the light of Christ's cross. - Stanley Hauerwas , Gilbert T. Rowe Professor of Theological Studies, 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 "Richard Hays has succeeded brilliantly in bringing New Testament studies, contemporary theology, and ethics into a deeply reflective conversation... Hays' point is that the New Testament norms the Christian life, and, with the help of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can address the moral conflicts of our time." --Ellen T. Charry, Perkins School of Theology,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This book isn't just a breath of fresh air. It's a hurricane, blowing away the fog of half-understood pseudo-morality and fashionable compromise, and revealing instead the early Christian vision of true humanness and genuine holiness. If this isn't a book for our time, I don't know what is." --N. T. Wright , autho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耶稣撒冷 豆瓣
Jesusalém
6.8 (12 个评分) 作者: [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译者: 樊星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五个男人,一头母骡。一段等待上帝道歉的时间。
“他躲开了世界与他人,却无法逃离自己。”
当今非洲葡萄牙语文学 响亮的声音
狂揽多项文学大奖 直指诺贝尔
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非洲文学。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这部精妙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每一页,我们都感受到阅读科托的快感,它出现在每一处语言从“规则”令人窒息的控制下偷跑的瞬间。
——《纽约时报》
一些评论家称科托为“走私作者”,他像词语的罗宾汉,从其中偷出意义,再用到每一种语言里,让两个明显分隔的世界能够交流。在他的小说里,每一行都是诗。
——纽斯塔特文学奖颁奖词
莫桑比克内战结束后,希尔维斯特勒的妻子意外去世,他在极度悲痛中举家迁往野兽群居的偏远地方,取名“耶稣撒冷”,在那里等待上帝的道歉。和他一起的有小儿子姆万尼托、大儿子恩东济、饱受战争创伤的老战士扎卡里亚、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阿普罗希玛多,以及希尔维斯特勒的性伴侣——一头名叫泽斯贝拉的母骡。
为了彻底抹去丧妻之痛,希尔维斯特勒造了另一个地狱。耶稣撒冷是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否认时间、否认记忆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学着不再哭泣和祷告,远离时光之河,将女人和外来者视作家族的仇敌。哥哥恩东济一生想要逃离父亲的牢狱,他偷偷教导姆万尼托用识字和写作的方法重获记忆。直到白人女性玛尔达闯入耶稣撒冷,揭开母亲的真正死因之后,耶稣撒冷终于开始分崩离析。
2019年2月28日 已读
很多地方想起《要塞》。“思念就是期待面粉重新变回小麦。”诶我不应该断断续续拖这么久才看完,到最后已经忘记前面的mood了……这个评分并不公正,得再读一次。
21世纪 需重读 非洲
诗学 豆瓣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理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其中一册。
2018年11月26日 已读
1450b〔“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物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在对话中)这些活动属于伦理学或修辞学范围,旧日的诗人使他们的人物的话表现道德品质,现代的诗人却使他们的人物的话表现修辞才能。……“性格”指显示人物的抉择的话(在某些场合,人物的去取不显著时,他们有所去取);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的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指证明某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还是为了OT作业看的。[情节只要有条不紊,则越长越美]昨天读网文倒有这体会。
希腊 爱智 需重读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2018年11月24日 已读
第三章疯人感觉可以用来写先知书的论文。第五和六章一脸民科昂……第七章里说理性的不可靠✓ 第九章讲精神病院的机制☆☆ 结论☆ ……以及以前的博士论文可以这样写的吗?!QUQ……再以及如果用这套来分析精神病院类或者恶魔附身类恐怖片应该很666啊……再再以及,昨天和同学说了认为“人有一个合理的范式,所以不一样的人有问题”是西方的想法,再读一遍福柯觉得这说得很对。
爱智 需重读
裸颜 豆瓣
Till We Have Faces
作者: (英)C.S.路易斯 译者: 曾珍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裸颜》是一部以“死而重生”为主题的神话小说,全面反映了路易斯的救赎神学、宗教视野和艺术成就。
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沿岸、尼罗河畔……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多致——有一位神,死了,却又复活;他的死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C.S.路易斯借用“丘比特和赛姬”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其中不但有与基督信仰基石相合的寓意,更在于把教义化了的信仰还原为耐人寻味、需要人用心灵加以体会的神话。
2018年9月19日 已读
“奥璐儿女王,我开始觉得你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爱。”_(:з」∠)_笑了五分钟……老祭司提议的大祭,对伊思陀的传说和“我”的记忆间的差别,后面女王梦到承认自己就是安姬,都好山鬼啊……以及写这本的lewis有点疯,以西结的那种疯。
20世纪 英国 需重读
异乡客 谷歌图书 豆瓣
Resident aliens : life in the Christian colony
作者: Stanley Hauerwas / 侯活士 译者: 贺志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 4
本书作者根据自身在"拓荒地"---教会的经历, 以此书为牧师以及他们的教会作出一种批判, 同时又满怀希望的反思.内容包括:新世界的基督徒政治;作为探险的救赎;拓荒地生活----作为基督教伦理基石的教会;普通人----基督教伦理;作为探险的教区事奉----学会欣赏讲真话等.
2018年9月6日 已读
“在一个让人彼此疏离的世界去信赖他人。”“伦理的首要任务是训练人的眼界。”或者用侯活士的语言造句,“合理的信仰一词本身就有一种无神论的特质”“撇开真理的一切都是某种层面的感情用事“?诶,总之,真-金句要多少有多少。
20世纪 宗教 稣典 需重读
基督教会史 豆瓣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作者: (美)布鲁斯·雪莱 译者: 刘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基督教会史(第3版)》以亲切的笔触将两千年的教会历史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深受读者的青睐,而且成为许多大学的标准教科书。《基督教会史(第3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语言与结构十分清晰明了。读雪莱的教会史如读故事,历史在雪莱的笔下宛若小说,跌宕起伏,感人肺腑。雪莱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学者,为了精确地呈现历史事实,他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基督教会史(第3版)》将教会史分为八个阶段:耶稣和使徒时代;大公基督教时代;基督教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中世纪时代;宗教改革时代;理性与复兴时代;进步时代;意识形态时代。这样的划分使得历史易于把握和记忆,这也是《基督教会史(第3版)》一直备受欢迎的原因。
2018年8月16日 已读
“基督教的伦理自身就是对异教生活的批判。”"占领特别的地方并不能满足基督教的最高需要,而且利剑从来不是神扩展基督教会的方式。"暂到27章,有一种心累的感觉,读不下去了。从历史来看,确实能感受到一件事是真的好是真的坏,当时看不出来,即便过几千年照样看不出来。在这扭曲挣扎反省和审慎中,更加体会到神的主权的重要。
教会史 需重读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豆瓣
8.5 (34 个评分) 作者: [意] 奥里亚娜·法拉奇 译者: 毛喻原 / 王康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3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是一本社会历史、真诚忏悔与虚构故事的混合物,是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这颗精子”和“想象力这颗卵子”天然受孕的结果。
它的主题不仅涉及文学史上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一个未婚母亲与她腹中胎儿的一段旷世未有的缠绵恋情,而且涉及作者对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深刻怀疑与痛苦思索。无论从哪方面说,这本书都是法拉奇的不朽之作。
2018年5月6日 已读
“我希望你具有上帝的特征,其次具有母亲的秉性,最后具有民族的特点。”“诞生总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必须在沉默与空无之中选择其一。”“你徘徊在恭维与恐吓、软弱与怨恨、勇气和恐惧之间。”诶,虽然立场不同,但写得真对呀,所谓对就是,我也是想如此说。结尾说生命存在着,和《沉默》的收梢何其相似,这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她是一个爱神的女人,她有这样多的爱,爱而生demanding。
需重读
钟与鼓 豆瓣
The Bell and the Drum: Study of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作者: 王靖献 译者: 谢谦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鐘與鼓》在國外的《詩》學以及中國文學研究中是頗具代表性的:一是他的研究建立在中西比較文學的基礎上,再則是引入西方現代詩歌批評的新方法,同時也廣泛吸收了傳統研究——從漢代經學家到當代學者——的某些方法與成果。
本書作者王靖獻是將套語理論系統引入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的第一人。一方面,他根據中國語言和韻律的特點,對專為分析西方敘事史詩而發明的套語理論作了相應的修正與擴充,使之可應用於《詩經》這樣的東方抒情詩的研究之中,從而豐富了套語詩歌的理論。另一方面,他又運用這一批評方法,從《詩經》的形式入手,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方式及其美學意蘊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且創獲很多。比如,他認為,“興”即套與理論中的“主題”概念,是一種套語式的表現結構,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創作方式。“興”句所詠景物並不一定是詩人眼前親歷的實景實事,而是平時貯存于詩人記憶之中的現成的套語結構,它們與詩歌所詠的內容有著內在的聯繫。
2018年4月24日 已读
“以形式作为理解功能的线索,以风格来确定思想特点。”以经解经,文法分析,可以,这literary analysis很硬核。
古代文学一 研究法 需重读 预言咏
The Song of Songs 豆瓣
作者: Iain M. Duguid IVP Academic 2015 - 3
This Old Testament book, 'the best of songs', has fascinated and perplexed interpreters for centuries. We hear the passionate melody of romantic love, and are confronted by erotic imagery but whose love is described? Is it a couple’s love for each other, God’s love for his people, or a poem that speaks to love in all its dimensions? Iain Duguid’s commentary explains how the Song is designed to show us an idealized picture of married love, in the context of a fallen and broken world. It also convicts us of how far short of this perfection we fall, both as humans and as lovers, and drives us repeatedly into the arms of our true heavenly husband, Jesus Christ. The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have long been a trusted resource for Bible study. Written by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distinguished evangelical scholars, these twenty-eight volumes offer clear, reliable and relevant explanations of every book in the Old Testament, aiming to get a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Bible and to make its message plain to readers today.
2016年10月19日 已读
所罗门这个品味奇差又自恋的反面土豪233333
稣典 需重读
昌耀诗选 豆瓣
作者: 昌耀 2009 - 7
《昌耀诗选》收选作者自1955年到l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包括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基本囊括了作者毕生诗歌创作的精华。他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而壮美,而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共筑为宏大的诗性整体。《昌耀诗选》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的《中国当代名诗入选集?昌耀》编辑。
2016年7月7日 已读
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需重读 预言咏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16年4月23日 已读
这本书的道德关注还是其次的,用来考虑“律法如何应用才算为公义和智慧”的问题比较合适。
20世纪 美国 需重读
柏拉图的《会饮》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20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3 - 8
把柏拉图著作当成戏剧来读,不仅不是时下人们所欣赏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背叛”,而恰恰是一种对柏拉图本身的回归。从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征出发去理解柏拉图,既是文本自身构成的要求,也更是进入柏拉图丰富而多元话语系统的前提。既然生活本身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么,柏拉图用戏剧而不是用论文来表达自身,也就正是为了更全面、更活生生地呈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大部分人仅仅满足表层生动的故事,让细心而智慧的读者既领悟其中的“微言”也不忽视其“大义“。
2015年12月28日 已读
这种书其实被带着精读挺好的,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很多东西发现不了。然而精读完后得出的总结论,仍和王太庆那本的相同。今年也要结束了,所谓与爱有约,至今仍是模模糊糊,却也体会了喜乐,遭遇了苦辛。公义律法的背后全都是爱,不是一时的顿悟已然截止,而是此生的起始,因祢就是爱。
爱智 需重读
山间夏日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缪尔 译者: 川美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 8
《山间夏日》生动记述了他初次接触优胜美地山的那种兴奋和新鲜的经历。他对大自然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爱。他的作品和行为教导了美国人用一种20世纪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自然。由于缪尔既带有19世纪理想主义的色彩,又有20世纪科学的精神,他的视野更为开阔,而他在实践与行动方面,也比他的先驱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已经开始思索并着手解决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问题,因而使他在美国生态文学中占有不同凡响的地位。
2015年11月5日 已读
“浪费和死亡都不会成为我们悲叹的借口,而是应该因为生生不息且永不消失的宇宙财富而感到欢欣鼓舞。没有什么不会凋谢和死去,我们可以用忠实的态度去观察和等待它们重新回来。” 放羊真是基督兔的必修课_(:з」∠)_
19世纪 美国 需重读
尤利西斯(上下)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文洁若 / 萧乾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 6
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的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青年学生斯蒂芬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飘泊相比拟。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
2015年6月22日 已读
2012.04.26~2015.06.22。溺死在海里,这是亘古以来最安详的死。教会的博士们编出了整套的神学。这是一个精疲力竭的淫妇衰老后在寻觅着神的时代。毫无出路的空虚和孤寂,只有用精神胜利法和偷情妥协度日,意义在何处?乔伊斯和庞德都硬着心不肯回转,但事实上他们也无法回转。庞德还有热心些,就更显困顿,而乔伊斯则是彻头彻尾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20世纪 英国 需重读
菲雅尔塔的春天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纳博科夫 译者: 石枕川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1
本书的内容包括一则童话、门铃声、小矮人、巴赫曼、旅客、飞来横祸、雷雨、柏林的夜晚、海港、旧梦重寻、仁慈、圣诞节、宵小之徒、“列奥纳多”、谈话断片,一九四五、菲芽尔塔的春天、征兆与象征、初恋、机缘、那是在阿勒顿、连体怪物生活的情景、云影·古堡·湖光、译后记详细内容。
2015年3月11日 已读
《柏林的夜晚》:你知道电气列车在空架桥上呼啸而过时发出的巨大的响声吗?它通体透亮,从所有的窗口飞出哈哈的笑声。上帝慷慨赐予人的孤独。《菲雅尔塔的春天》:为了不弄皱她的微笑,她小心翼翼地吻着我。石头像肌肤一样温暖,突然间我明白了某些我一直看见却未能理喻的事情——为什么一张锡箔纸会在路面上闪闪发光,为什么一只酒杯的光会在桌布上震颤,为什么海水会泛出微茫的光。《初恋》的科莱特应该是后来的安娜贝尔。“他疏于人际交往,但工于写作形式及文体。”
20世纪 俄国文学 需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