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读
大眼睛的女人 豆瓣
Mujeres de ojos grandes
作者: 〔墨西哥〕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 译者: 詹玲 译 / 段若川 校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9
每一轮圣洁的月华下,每一个大眼睛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你,也是这世代相传的奇女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本书缘自一段真实的经历。作者的女儿幼年时曾患重病,昏迷不醒达数天之久。为了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世代相传的奇女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生活值得她付出努力活下去,作者从家族故事中取材,并发挥想象力,在女儿床边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传奇。讲完三十九个大眼睛女人的故事后,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女儿健康地活了下来!
《大眼睛的女人》有如一幅充满魔幻色彩的拉美女性群相,睿智幽默,热烈奔放,性感撩人。
梵蒂冈地窖 豆瓣
Les caves du Vatican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这是一部讽刺性作品,围绕一伙歹徒劫掠财富的阴谋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八九一年。伪装成神父、哲学家的意大利骗子普罗托斯轻易地使圣普里伯爵夫人相信:罗马天主教皇被人绑架,关在梵蒂冈地窖里已达三年之久。而坐在教皇位置上的,是一位几个共济会会友推举的、长相貌似教皇的冒牌家伙。受了他的欺骗,在捐助建立十字军,拯救教皇的名义下,伯爵夫人开出了支票。支票后来被交给她的一位朋友,这朋友的丈夫是阿梅代·弗勒里苏瓦尔。阿梅代是虔诚的教徒,他四处打探消息,企图营救教皇。在经历了一系列吵吵闹闹的倒霉遭遇之后,他偶然在罗马与那不勒斯间的一趟急列车上,遇到一位同车厢的年轻人——长相俊美的拉夫卡迪奥。拉夫卡迪奥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把阿梅代推下火车。阿梅代不幸身亡,而拉夫卡迪奥则成了“无动机行为”的英雄。拉夫卡迪奥这个新型的小丑和罪犯是个年仅十九岁的冒险者,还是是个私生子。贵族生父提供给他生活费却不肯承认他,自由无拘的生活使他成为善恶不分之人。他的放荡和他的活力成正比,他总是让机会去决定他的行动,他成了无动机行为的化身。
又来了,爱情 豆瓣
Love, Again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瞿世镜 / 杨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1
早晨她经常呻吟着醒来,又睡着。如果它是一幅忧伤的风景,那么它至少与醒来的这一幅不同。如果是在家,她会睡一下午,几乎不工作,十点又睡着。有时她强迫自己早晨起来,但没到中午就又回到床上。通常她会惬意地入睡,梦里有令人愉悦的东西,还常有一些消息的线索。现在她爬进梦乡,那里既可以逃避又存在威胁,可以摆脱心中的痛苦。她好奇地观察着自己的症状,并没有什么——真的吗?——那只是爱的必不可少的症状吧。
伪币制造者 豆瓣
Les Faux-monnayeur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德烈·纪德 / André Gide 译者: 盛澄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伪币制造者》在纪德全部作品中占据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以篇幅论,这是纪德作品中最长的译本;以类型论,这是至今纪德笔下唯一的一本长篇小说;以写作时代论,这是纪德最成熟时期的产物。在日记中,纪德称他用毕生积累而写成这部作品,是他最重要的使命,写成以后,死而无憾。因此,可以说它代表了作为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纪德的最高、最总和性的表现。该书内容宏大,描绘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现实面。它既是一部成长小说、伦理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小说,甚至还是一部表现如何提炼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元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裴纳尔偶然间发现自己私生子的身份而离家出走,又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作家爱德华的秘书,而爱德华又正是他最好的朋友俄理维所爱恋着的叔叔……小说真实地记录下了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记录下他们如何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又不断迷失。“伪币”寓意丰富;追查伪币,也即揭露用话语及行为编织的各种谎言、伪装和虚假表象。
斯普特尼克恋人 豆瓣 Bangumi
スプートニクの恋人
7.9 (6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其它标题: Sputnik Sweetheart / スプートニクの恋人
斯普特尼克,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意思是“旅伴”。沉湎于创作的少女堇,突然宣称“爱”上了她的音乐同道、年长17岁的敏,成了她欧洲之行的旅伴。然而,在希腊的小岛上,堇却神秘地失踪了,因为她发现,“恋人”原来只是一个躯壳,而灵魂早已在一个惊险之夜消逝了——绝望于异性之爱的少女 ,同样也追求不到同性之爱的幻影。“为什么人们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一位为堇而单相思的青年喃喃自语,“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寥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
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对人类孤独本性的最新探究。
城市与狗 豆瓣
La ciudad y los perros
8.6 (33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城市与狗》以位於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Colegio Militar Leoncio Prado)校园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中心人物-军校5年1班的同班同学:「美洲豹」(El Jaguar)、「奴隶」(El Esclavo,里卡多·阿拉纳Ricardo Arana的外号)、「诗人」(El Poeta,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Alberto Fernández的外号)、博阿(El Boa,这个称号有蛇的意思,美洲豹、博阿、「山里人」El Serrano卡瓦Cava、鲁罗斯Rulos是班级地下组织「团体」El Circulo的4大主将);甘博亚中尉(Teniente Gamboa,负责带他们5年1班的军官);核心女角-特莱莎(Teresa,校外姑娘,「奴隶」的邻居和暗恋对象;「诗人」的情人;「美洲豹」小时的邻居和好学伴(後来成为他的妻子),与3大男主角「美洲豹」、「奴隶」、「诗人」有着关键性的连结)等展开铺陈。
《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是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成名作,被认为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本书与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其他作品同样在作者祖国秘鲁的威权时代里遭到禁毁的命运。
人们都叫我动物 豆瓣
作者: [英国] 因德拉·辛哈 译者: 路旦俊 / 辛红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0
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
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
在印度考夫波尔城,一名十九岁的男孩用印地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录在磁带上,根据男孩和外国记者达成的友好协议,记录完全忠实于男孩录制时所使用的语言,译成英文时没有作任何更改。为了方便理解,一些源自法语、难于理解的表述被翻译成了标准的拼写形式。每盒磁带上中断的录音以空行标出。长度各不相同的磁带前标有数字序号。有些磁带上大段大段的地方只录有自行车铃声、鸟鸣声和音乐片断,甚至有一处是长达几分钟、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这是一出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带你领略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最贫穷与毒害最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
自由国度 豆瓣
In a Free State
作者: [英]奈保尔 译者: 刘新民 / 施荣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5
本小说是现当代英国著名作家奈保尔于1971年创作的一个中短小说集。与集子同名的中篇小说描写两个英国白人来到非洲一个新独立的国家,他们目睹黑人部落在相互屠杀,而一些白人却在一旁熟视无睹。小说毫不留情地揭露非洲国家的落后愚昧,以及旧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恶果。
本书是奈保尔获得1971年布克奖的作品,布氏跨文化经验的绝妙呈现。
2010年2月16日 已读
==奈保尔大爷对不起……
需重读
野棕榈 豆瓣
The Wild Palms
9.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蓝仁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野棕榈》是福克纳笔下最令人心痛又最具魅力的长篇小说之一,由《野棕榈》和《老人河》两个独立的故事以“对位法”的方式交织而成。《野棕榈》中的一对男女突破社会规范和世俗约束,为自由和爱情牺牲了一切,最终女的因堕胎而死,男的因非法动手术致人死亡被判五十年监禁。《老人河》讲的是洪水泛滥期间,两个犯人,一个高瘦一个矮胖,受命在洪水中救人,高个子犯人在水上漂泊了十天,颠沛流离达七周,圆满完成救人任务后回到监狱,却被荒谬地加判了十年徒刑。两个故事中四个绝望的小人物拼尽全力期望争得起码的自由和尊严,却注定了只是痴心妄想。
豆瓣
The Island
6.8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译者: 陈新宇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4
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觉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
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
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2010年1月20日 已读
最喜欢的希斯洛普的一本,后来的都比不上了。难道是因为麻风病?啊,那时还不晓得呢。
需重读
微暗的火 豆瓣 Goodreads
Pale Fire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我在少年时代也体验过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着一张茶桌望着那个魔术师,他刚变完一套绝妙的戏法儿,那当儿正在吃一盘香草冰淇淋。我凝视着他那扑了粉的脸蛋儿,凝视着他别在纽扣眼儿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变换过各种不同的颜色,如今固定为一朵石竹花。我还特别凝视着那些不可思议的、流体一般的手指,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些手指就能捻弄那把小匙儿,把它化为一道阳光,或者把那个小碟往空中一扔,顿时变成一只鸽子。说真的,谢德的诗就是那种突然一挥而就的魔术:我这位头发花白的朋友,可爱的老魔术师,把一叠索引卡片放进他的帽子——倏地一下就抖出一首诗来。
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
2010年1月12日 已读
==其实我……根本没看懂……记得当时对这写过一篇脑洞文,到时候找出来好了
20世纪 美国 需重读
稼軒詞編年箋注 豆瓣
作者: 辛弃疾 / 邓广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 10
邓广铬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行销数十万册,蜚声海内外。作者精益求精,经过十数年的酝酿准备,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学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读后对著名爱国词人、宋词代表作家辛弃疾的词作,可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丰富的感受。
蜂蜜与尘土 豆瓣
作者: [英国] 皮尔斯·莫尔·爱德 译者: 周阳 2006
《蜂蜜与尘土》是一次有关希望和治愈心灵的美丽书写。作者皮尔斯·莫尔·爱德在青春的顶峰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为走出内心的抑郁,他选择了一种独特地方法:去寻找最美好的蜂蜜,在自然深处的甘甜芬芳中重获新生。他经历了一种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那些古老民族或部落数千年以来的生活方式……
2009年12月4日 已读
时不时会想起这本书,简直可以算我的个人十佳。
需重读
搏击俱乐部 豆瓣
Fight Club
8.6 (79 个评分) 作者: [美]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冯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搏击俱乐部》:一个美国年轻白领为了克服自己的失眠症,参加了许多心理治疗小组,却没有丝毫改善,直到他遇见泰勒•德顿,一个充满野性的肥皂制造商。为了应对生活的空虚,他俩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搏击俱乐部,宣泄朝九晚五工作的压抑与无奈,谁知这个组织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欢迎,以异乎寻常的势头发展开来。年轻白领发现这个自己一手创建的组织已经非常难以控制,泰勒•德顿的身份也很令人怀疑,他必须要采取行动……
桃花扇 豆瓣
8.7 (29 个评分) 作者: 孔尚任 译者: 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5
《桃花扇》可谓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在许多方面均富有艺术创造性。文学史上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剧中人物的构思与描写颇具匠心,剧中词曲清婉流畅,感情色彩极为浓重。
寂静的房子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 彭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这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说作品,作者自己称之为“永远也写不完的政治小说”。
20世纪初,祖父塞拉哈亭•达尔文奥鲁被政敌赶出伊斯坦布尔,携妻子法蒂玛定居于天堂堡垒。塞拉哈亭一生都在创作一部“可以唤醒东方”的百科全书,可到死也没能完成。多年后,只有他的私生子,侏儒雷吉普作为仆人与法蒂玛一起生活在古旧而寂静的老宅。和以往每个夏天一样,孙子法鲁克、麦廷和孙女倪尔君从伊斯坦布尔来看望法蒂玛,他们谈论同样陈旧而空洞的话题,而后就各回各屋,各干其事。可是,短短几天里,这寂静的房子内外,充满了喧嚣与骚动:每一个人都要适应变化巨大的环境,面对自己摆脱不掉的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迷惘,爱情和仇恨;他们有的失落了信仰,有的找到了不同的信仰,有的为自己所谓的信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一座老宅无法保持它的安详。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作者也借他们描述了伊斯坦布尔历史进程中的新旧冲突,以及社会历史变化给人们带来的震荡。
“这本好看又忧伤的书讲述着三个不幸的兄妹在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一个小城镇,在他们九十岁的奶奶的家里度过的一周……其成功令人惊讶……”——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伦敦
“奥尔罕•帕慕克运用长篇小说的真正标识——值得称道的多视角和准确的眼力搭建起了一连串的事件链:色彩、地志学、象征、详尽的细节……”——Abidin Dino,Le Monde Diplomatique,巴黎
“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的别样的一本书——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令我想起了契诃夫的《樱桃园》。”——Nicol Zand,Le Monde,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