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咏
看诗不分明 豆瓣
作者:
潘向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作者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开专栏“看诗不分明”。“不分明”取自《子夜歌四十二首》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字里行间弥漫着江南的烟水气。作者认为,人生在世,黑白要分明、爱憎要奉命,赏罚要分明,但看诗可以不分明。现在的日子太忙太紧太实用了,有时让人觉得活得有点可怜。背对潮流坐下来,静静地读古诗,那真是“是个中国人真好”甚至“活着真好”的时光。我们跟着作者看诗,也不必“分明”,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品味那一串串的诗歌,玩味其中的情境、奥妙。品味一下《矛铭》,诵两句《书锋》,重温《渡易水歌》,再咀嚼《渔父歌》,就会对一个“忍”字,有了新的体会;遇到烦人的黄梅天,作者却将贺铸、李商隐写雨的诗词慢慢品玩,那些许烦恼便变成了烟雨画境;讲述“落霞与孤鹜齐飞”、“残菊飘落满地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公案,初读颇有些煞风景,再读则就发现,看诗看得“太分明”无异于“因热爱学问而误食苦果”……作者在诗和历史典籍的长河中,随意掬一捧水,便如饮甘醴。
欧阳修诗词文选评 豆瓣
作者:
黄进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10
这套丛书继承发扬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十六年来出版普及读物的优良传统,也集结了多方面的正反经验:名家撰作,深入浅出,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固然是其基本特点;而文化传统与现代特色的结合,更是她新的关注。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成果,从中获得适应新时代读者欣赏习惯的浅切化与社会化的表述;反俗为雅,于易读易懂之中透现出一种高雅的情韵,是其标格所在。
这套丛书在结构形式上又集前述两套丛书之长,将作者与作品(或原著介绍与选篇解析)乳水交融地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全局与局部相映相辉,高屋建瓴与积沙成塔相互统一。
这套丛书更是前述两套丛书的拓展与简约。其范围将继文学经典后,再推出史学经典与哲学经典;而在品种上,适应新时代知识浓缩的特点,又简约为文学三十种、历史十种、哲学十种,计五十种。既希望用最省净的篇幅,抉示中华文化的一质精神;又通过三部可分可合的组织形式,以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
《欧阳修诗词文选评》分六个部分,具体介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生平事迹,选录、注解和评述了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文中的传世名作,是我们今天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最新读本。
这套丛书在结构形式上又集前述两套丛书之长,将作者与作品(或原著介绍与选篇解析)乳水交融地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全局与局部相映相辉,高屋建瓴与积沙成塔相互统一。
这套丛书更是前述两套丛书的拓展与简约。其范围将继文学经典后,再推出史学经典与哲学经典;而在品种上,适应新时代知识浓缩的特点,又简约为文学三十种、历史十种、哲学十种,计五十种。既希望用最省净的篇幅,抉示中华文化的一质精神;又通过三部可分可合的组织形式,以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
《欧阳修诗词文选评》分六个部分,具体介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生平事迹,选录、注解和评述了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文中的传世名作,是我们今天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最新读本。
迦陵诗词稿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7
- 2
嘉莹于一九二四年生于燕京之旧家。初识字时,父母即授以四声之辨识。学龄时,又延姨母为师,课以四书。十岁以后即从伯父习作旧诗。然未尝学为词,而性颇好之,暇辄自取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诸小令诵读,亦仿佛若有所得,而不能自言其好恶。年十一,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中后,母亲为购得《词学小丛书》一部,始得读其中所附之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感其见解精微,思想睿智,每一读之则心中常用戚戚之感。于是对词之爱好益深。间亦尝试写作,然以未习词之格律,但能写《浣溪沙》、《鹧鸪天》等与诗律相近之小令而已。 本书是叶嘉莹先生诗词曲创作的首次完整结集。单以创作而言,则其少作已是才情艳发锐感横生,中年之作律细辞工而尤能深切见意,晚岁之作则信手拈来无不惬当,其内容与风格之变读者自不难窥见。《迦陵诗词稿》也是叶嘉莹先生一生饱经忧患的真实记录,有心人自能从中体会到叶嘉莹先生历劫之后得见真如的菩提之路。然而叶嘉莹先生本人则并不欲以诗人词人自居,往往自称不过是一个爱好诗词的教研工作者而已,其终身盖以弘扬传统文化为职志,诗词创作在叶先生而言不过是其馀事。浅深甘苦,读者可以自加体味。
昭明文选注析 豆瓣
作者:
王友怀 编
三秦出版社
2000
- 1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共收录周朝至南朝梁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该书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必读和必备书。为了方便读者,达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目的,本书对《文选》原书进行了“二次遴选”,舍去了部分文采和影响,稍逊的篇章,保留了最脍炙人口的精华之作,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详细注释,并对原文的艺术性、思想性加以精当的评析。
《文选》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必读和必备书。民间很早就流传着“《文选》烂,透才半”的谚语。人们竞相研习、笺注《文选》,以致形成一项专门的学问——“文选学”。依今天的眼光来看,《文选》所收作品很多,难免有浩繁芜杂之嫌。
《文选》以其搜罗宏富、裒英集粹的特点而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推重,一度成为士人的必读和必备书。民间很早就流传着“《文选》烂,透才半”的谚语。人们竞相研习、笺注《文选》,以致形成一项专门的学问——“文选学”。依今天的眼光来看,《文选》所收作品很多,难免有浩繁芜杂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