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豆瓣
9.9 (98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专辑介绍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A Window in Time: Rachmaninoff Performs His Solo Piano Works 豆瓣
10.0 (12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Sergei Rachmaninof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8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这是Telarc出品的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在1930年的钢琴演奏,以极其高保真的方式呈现给了当代乐迷。当年留下拉氏演奏的是一架“可以录音”的自动钢琴。这架钢琴利用演奏者的击键力度和速度变化,通过机械在纸带上打孔,然后再利用精密机械还原打孔纸带所记录的音乐讯息,这样另一架钢琴便 可以忠实地再生出演奏者的声音。这种“不需人弹的钢琴”可以保留演奏者百分之百的神韵,而后人听到的亦是百分百真实的钢琴音色,而非任何经过电、磁污染的失真音色。为制作出这张噱头十足的唱片,Tealrc首先弄到了留下拉赫玛尼诺夫当年“手迹”的那些纸带,其次他们特别改装了一部可以再生纸带孔洞的蓓森朵夫290SE自动钢琴。这部自动钢琴的琴键琴弦以及踏板上安置有先进的光感应器,可以感应当年演奏者的速度、力度和情感表现,这些机械能通过光电转换成数码,再通过后期编码以及模数-数模工艺流程,才制成了这张专辑。至此也就听到了大师在几十年前琴手弹奏的19首精美作品。弹指一挥间,流光溢彩的琴音冲破了时间长廊,不是吗,大师就静坐于面前,琴音流动间,醉人醉己。
2016年3月12日 听过
这算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人味儿么,怪不得根本停不下来_(:з」∠)_
Classical
婆罗门引 豆瓣
华夏室内乐团 / 李凤云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雨果唱片
华夏室内乐团的演奏水准极高----张维良的箫,赵承伟的三弦,常静的古筝,陈一涵的琵琶,曹德维的二胡,张侠的扬琴,王以东的敲击,以及特邀参与录音的李凤云(古琴)、王军(敲击)等都有超水准的表现。以声论音,上述每一件乐器的像真度极高,而且主次分明,每一件主奏都跟伴配的层次分明。近者近,远者远,制造了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本碟将重现华夏室内乐团的发烧音乐。
2016年1月14日 听过
婆罗门引,合欢令都是心头好。宋曲有些闹。倾杯乐还是喜欢另一个版本。
Classical
JS古琴-黄梅古琴专集 豆瓣
黄梅
详细内容: 01 《阳关三叠》Three Piles in Yang Guan02 《梅花三弄》Three Variations of the Plum Blossom03 《酒狂》Crazy of Wine04 《流水》Floating Water05 《神人畅》Tune of God06 《渔樵问答》Dialogue between fisherman and axman07 《梧叶舞秋风》Leaf of phoenix tree in Autumn wind08 《萧湘夜雨》The Night Rain of Xiao Xiang09 《广陵散》Guang Ling San广告语: 关于《古琴》音乐:古琴相传为“伏羲作琴”本五弦,文王武王加二弦,嗣后多用七弦,一真保流致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定中国“古琴”和“昆曲”为世界保护文物。古代古琴原为声乐伴奏之乐器,到春秋战国出现了著名古琴演奏家和琴曲,现在使用的古琴与一千七百年前古琴的体形和演奏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件国宝源远流长,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杰盛唱片公司为此特请古琴名师吴文光先生大第子黄梅女士演奏专集,由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为琴曲编配,把古琴的妙音与多声结合,使古老之琴穿上了新装,把名曲置与现代乐技之中,是我公司录制中国古典名典系列的出发点。
2016年1月13日 听过
钢琴伴奏的梅花三弄挺有意思的,但每首曲子加的音效都好多……
Classical NewAge
Story of Christmas 豆瓣
The Swingle Singers
发布日期 2001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Primarily A Cappella
2015年12月9日 听过
妈呀美哭了好吗,都想在圣诞唱第二首O Come, O Come, Emmanuel,就怕被讲道人打到颅骨爆炸_(:з」∠)_
Classical
八面风 豆瓣
李萌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13年4月10日 出版发行: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八面风》国内首张多声筝原创作品专辑,专辑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新老作曲家及演奏家,既用完美的音乐谱写了多声筝的改革与创新,也由著名的演奏家,教育 家,古筝改革家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的获奖学生,青年古筝演奏家的佼佼者展现了对古筝演奏极限的挑战。
专辑里面收录了李萌教授创作的《八面风》,宋心馨,夏金瓯改编的单机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的音乐《葵藿》(百万点击率),关乃中教授创作的《行云流水》,台湾樊慰慈教授创作的《夜魔》,以及青年作曲家韩雪为多声筝和八孔笛而作《凉谣》。是一张值得珍藏的艺术佳作。
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 / 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豆瓣
8.0 (5 个评分) Simon Rattle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9月7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The name of Simon Rattle had not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s of Johannes Brahms so it was even more rewarding when his first Brahms recording with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Ein deutsches Requiem", won critical accolades and both Grammy and Classic FM/Gramophone awards. Now Sir Simon and the Orchestra have committed to disc the complete Brahms symphonies, recorded in concert at Berlin’s Philharmonie in the autumn of 2008. In the words of Die Zeit, "Simon Rattle has finally dared to tackle Brahms with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 combines Furtwängler’s monumentality with Karajan’s beautiful sound."
The Brahms symphonies concerts drew praise from the German critics: "The fourth symphony was an ecstatic apotheosis of what current orchestral playing, quick reactions and scarcely sketched annotations can get out of this work which has long since become a classic. Especially the Passacaglia finale was a finely-dosed wonder of sound refinement and harmonic finesse. Rattle appears to have finally conquered his difficult Berliners."--Die Welt.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豆瓣
Alberto Ered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9月16日 出版发行: Decca Import
Alberto Erede (8 November 1909 – 12 April 2001) was an Italian conductor, particularly associated with operatic work.

Born in Genoa, Erede studied there before studying in Milan, then with Felix Weingartner at Basle, and after this with Fritz Busch at Dresden. He made his debut in Turin in 1935, conducting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He also conducted at the Salzburg Festival. Fritz Busch invited him to Glyndebourne in England, where he conducted several performances before the war. He went back to England after the war, in 1946, to become music director of the New London Opera Company. From 1950 to 1955 he conducted 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New York. From 1956 he was at the Deutsche Oper am Rhein and was the musical director there from 1958 to 1962. He conducted Wagner's Lohengrin at Bayreuth in 1968, being the first Italian to appear there since Arturo Toscanini. In 1985 he made guest appearances in Sydney with the Australian Opera; a video recording of Puccini's Tosca, with Erede conducting, was made at the Sydney Opera House during that year.

He died in Monte Carlo in 2001.
马克斯·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 & A小调小夜曲 豆瓣
Maxim Fedotov / Rus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AXOS
马克斯·布鲁赫 (Max 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十四岁获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受教于希勒、莱耐克等人。1858年回乡任教,1865年起先后任科隆音乐厅音乐指导、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亲王的乐队长、斯特恩歌唱协会指挥。1880年任英利物浦爱乐协会音乐指导。1883年回国任布雷斯劳和柏林两地的音乐指导和音乐学院作曲主任。曾先后被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布雷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08年获普赫士功绩勋章。他的创作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并受益于对民歌的广泛接触和研究。旋律优美动听,充满激情,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美丽淳朴。写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首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和d小调)、《苏格兰幻想曲》、歌剧《罗勒莱》等。
《苏格兰幻想曲》
《苏格兰幻想曲》,本曲由小提琴与竖琴主奏,作于1879至1880年。作者在各乐章里加入古老的苏格兰民谣的旋律,作成了由序奏和四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的幻想曲。竖琴在本曲中并非作为华丽的主奏乐器,而只不过当作点缀,表示在管弦乐伴奏中,竖琴较为重要而已。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甘甜而优美,有女性化之感,而且作者对于主奏小提琴的技法运用,可以说无懈可击,乐曲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写得十分完美。
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序奏及四个乐章:
序奏 极缓板, 降e小调,4/4拍子。主奏小提琴在凄凉而带有梦幻性的旋律中,娓娓道出了一个凄美故事的开头(片段1)。
第一乐章 如歌似的行板, 降E大调,3/4拍子。管弦乐部分以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沉着而优美的气氛加入进来,接着竖琴的音色也浮现出来,主奏小提琴在衬托之下,表情十足地唱起了乐章主题(片段2),这是一段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充满温情、眷恋之感的乐段,是根据苏格兰民谣的旋律而来的。
第二乐章 快板, 以降E大调,3/2拍子开始,诙谐曲。主奏小提琴奏起了快活的主题,这也是根据苏格兰民谣改编的(片段3)。主奏小提琴继续以华丽而多彩的技巧展开变奏。本乐章到了最后,变为慢板,不间断地直接进入下一个乐章。
第三乐章 持续的行板,降A大调,4/4拍子。主奏的小提琴唱起一个非常可爱的主题(片段4),之后经过转调,变得更加生气蓬勃,与第二乐章的慢板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四乐章 战斗性的快板, 降E大调,4/4拍子。主奏小提琴与管弦乐骤然呈现出一个雄壮的主题(片段5)。乐曲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经过数次的变奏和装饰后,主奏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共同吟唱出一首古老的战歌旋律,全曲告终。
2015年10月22日 听过
序曲上来就是五星_(:з」∠)_不管后面怎样了!
Classical
谭盾:琵琶协奏曲; 林光:中提琴协奏曲"悲歌"; 武满澈: 乡愁 豆瓣
Tan Dun / Toru Takemitsu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11日 出版发行: Onyx Classics UK
Third ONYX CD from the Moscow Soloists and their charismatic director Yuri Bashmet. Both previous ONYX releases (Symphonies by Shostakovich, Sviridov and Vainberg 4007- and Stravinsky Apollo/Prokofiev Visions Fugitives 4017) won US Grammy nominations and the latter release won the Grammy Award in Feb 2008. This disc is their most enterprising so far, and features Bashmet as violist and violinist as well as director: a Pilgrimage from Russia to the Far East in an enterprising mix of cultures and flavours in works from China and Japan. Tan Dun is of course well known in the West for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and is now based in New York. This world premiere recording is for pipa, a 4-stringed ancient Chinese lute-like instrument. Wu Man is its foremost exponent and a prominent soloist as well as leading member of Yo Yo Ma’s Silk Road project.
Between Worlds 豆瓣
Avi Avital / Richard Gallian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4年1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A genre-defying tour of the globe exploring the nexus between classical,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music uniquely inhabited by Avi Avital and his magical mandolin.
From Bach to Bluegrass to Balkan Beats, the mandolin is the chameleon of the music world - every culture and musical genre features the mandolin or one of its close relatives - and Avi Avital is this beautiful instrument s most charismatic, versatile exponent.
After the success of Bach , Avi returns to again defy expectations with a selection of beautiful melodies and delightful dances from Europe, Central Asia, and the Americas, each with roots in popular folk traditions, arranged by some of the world s greatest classical composers. The resulting dialogu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New and Old, Classical and Traditional - offers a captivating musical journey Between Worlds
For this journey, Avi is joined by a host of special guests: from music legends such as Richard Galliano and Giora Feidman, to DG stars such as Catrin Finch, accompanied by a hand-picked ensemble of virtuoso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joy is palpable, the colours and rhythms irresistible.
Repertoire highlights include the popular Monti Czardas, Bachianas Brasilieras (Villa-Lobos), Bloch s spiritual Nigun, the finale from Dvo ák s American String Quartet, Spanish, Bulgarian, Romanian, Cuban and Georgian folk dances, and a very special Piazzolla tango.
Dvorak for two (Works for violin and piano) 豆瓣
Gil Shaham / Orli Shaham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吉尔·沙汉姆在这张专辑中与他的钢琴家妹妹奥莉·沙汉姆搭档,演出德沃夏克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四首浪漫曲。奥莉与吉尔相差四岁,两人从小就经常一起玩音乐,乐风相近,也一起开过几次公开的演奏会。长大后两人虽然都住在纽约曼哈顿,但因为忙碌而不常见面,所以这次合作对他们而言显得很珍贵。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特有的波西米亚风与忧郁,在他们的阐述下较为明朗,两个人的音色都如同珍珠光泽般耀眼。
Tchaikovsky: Rococo Variations; Nocturne; Andante Cantabile; Romances 豆瓣
Alexander Kniazev / Moscow Chamber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5年9月27日 出版发行: Warner Classics
Performer: Alexander Kniazev
Orchestra: Moscow Chamber Orchestra
Conductor: Constantine Orbelian
Composer: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Audio CD (September 27, 2005)
SPARS Code: DDD
Number of Discs: 1
Label: Warner Classics
ASIN: B000ANP7MI
The Segovia Collection: Volume Two 豆瓣
Andrés Segovi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塞戈维亚,当代最杰出的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一生的活动,使吉他这种乐器的地位得到提高,使吉他音乐在二十世纪获得了强盛的生命力。他曾说:“我爱秩序,清澄与均衡。”他的演奏音色美妙,技巧高超,音乐充满人情味,格调高雅优美而具有深度。克莱斯勒曾说:“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弦乐器演奏家只有两位--卡萨尔斯与塞戈维亚。”
2015年10月17日 听过
Cuna循环Kyrie Eleison的几个音分分钟出戏。
Classical
Haochen Zhang - Joint-Gold Medal Winner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Van Cliburn Competition 豆瓣
Haochen Zha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19日 出版发行: Harmonia Mundi
Thirteen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09 Gold Medalist
The youngest participant in the competition, 19-year-old joint-Gold Medalist Haochen Zhang gave his debut recital at the Shanghai Music Hall at the age of five.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15 to attend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where he is pursing a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2015年10月16日 听过
这录音的效果感觉像在咖啡馆的公放,冲这就挺喜欢的。
Classical
如是宁静 豆瓣
成公亮
发布日期 2006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如是我闻
这张专辑的特色就在于,以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叶诗梦收藏的唐琴“秋籁”所演奏。1985年成公亮于济南得此琴残躯,同年夏月修复,其音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深得成公亮喜爱。因此,“秋簌”跟随成公亮游历过欧洲、日本、香港、台湾,与西方的长笛、女高音进行过即兴的对话。
成公亮的琴手法细致、情意深邃,弹到情深处,总有折心惊骨之感。此张专辑收录成公亮的打谱的琴曲和改编的琴曲等,共七首。打谱琴曲中有成公亮于1990年为《孔子》所打出的主题曲《文王操》等四首,改编的琴曲有《听松》、《凤翔千仞》,还有一首他久负盛名的古曲演绎《忆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