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豆瓣
作者: [英]休•昂纳 译者: 刘爱英 / 秦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诚如作者所言,在19世纪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神州并非真实的场景,而仅仅是一个幻境;虽然不乏中国元素,但像哥特风一样,中国风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欧洲风格,它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理想化的认识和理解,而非某些汉学家所言,仅仅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本书恢弘的气势、严谨的考察和细腻的分析使其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8 09:30:10
历史
零年:1945 豆瓣
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8 09:29:00
历史
八一三淞沪抗战 豆瓣
作者: 余子道 第1版 (2001年1月1日) 2001 - 1
《八一三淞沪抗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2 00:05:14
历史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第八辑) 豆瓣
作者: 李尊庸 / 赵寒星 2015 - 4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选辑和汇集民国时期有关上海抗战的具有代表性的通讯、纪实、回忆录及报告文学等鲜为人知的孤本、藏本加于影印重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即“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和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这套系列丛书是上海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上海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项重大的学术成果,是对上海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总结和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向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2 00:04:12
历史
淞沪会战 豆瓣
作者: 宋希濂 / 黄维 2010 - 9
《淞沪会战》内容简介: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强烈炮火,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毙伤日军四万多人,迫使其从国内及华北、青岛、台湾抽调兵力,四次增援,我军终于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之激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广大官兵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足以永标史册。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2 00:02:46
历史
上海1937 豆瓣
SHANGHAI 1937: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
作者: 何铭生 (Peter Harmsen) 译者: 田颖慧 / 冯向晖 西苑出版社 2015 - 1
在西方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当天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等国随后对德国宣战。然而,如果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算起,此时中日开战两年多,战火已经燃遍了半个中国。近年来有一些历史学家开始纠正这一欧洲中心的观点,但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英文作品依然非常稀少,这也是本书作者何铭生的感叹。
多达100万中日士兵卷入淞沪会战,近300万中国平民被迫亲身经历了这一战役,其中大多数都成为此次战役的受害者。淞沪会战在塑造现代世界格局上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最终导致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并且使得亚洲局势动荡达70年之久。
两栖作战、坦克袭击、空中作战,最重要的是城市作战等战争形式都在1937年的上海上演。这是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更准确地说,作为第一次世界性战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幕式。
本书在内容与表达上皆属佳作。书内战争照片珍贵罕见,资料背景研究也极其详尽。作者从学术层面的军事立场披露了此战役许多不为人知之处,并由此获得了各界好评。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2 00:02:30
历史
淞沪会战 豆瓣
作者: 吕玻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9
纪录片式的军事漫画
全景式扫描淞沪战场
【编辑推荐】
◎以全手绘漫画的形式展现历史,画风精湛,风格突出。
◎全景式扫描淞沪战场, “八一四空战”、罗店攻防、 “八百壮士”、江阴失陷,力图展现淞沪会战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本纪录片式的漫画。没有煽情,没有夸张,没有戏剧性的主角和配角,有的只是真实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作者搜集了淞沪会战的大量历史资料,对作战地图、参战双方的大小将领,以及当时士兵所用的武器等,都进行了细致考证。
◎作者吕玻是嚎叫唱片的创立人。
【内容简介】
1937年8月,在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海,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百万人的大会战,其战况之惨烈、牺牲之巨大,都属世所罕见。而坦克作战、空中袭击、城市作战等同时上演。这场会战直接改变了“二战”中国战区的格局,奠定了中国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本书再现的就是这段历史,整部漫画为全黑白、全手绘,以真实、冷静、纪录片式的视角与口吻,全景式地描述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其中没有主角和配角,没有虚构和煽情,有的只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武器乃至作战地图的再现。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2 00:02:19
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 豆瓣
作者: 武月星 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5 - 1
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1931-1945,ISBN:9787503117664,作者:武月星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0 20:17:36
历史
虎部队:国民党抗日王牌七十四军 豆瓣
作者: 关河五十州 2015 - 1
本书第一次客观、深度还原了国民党抗日首席王牌七十四军的真实面目!
在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中,有靠嫡系上位的,有靠美式先进装备称雄的。只有第七十四军,是真正靠自己本事在抗日战场上打出来的主力之首的名号。
在抗日战争中,第七十四军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在正面战场参战时间最长,歼敌最多,战功最大。它多次挫败日军,曾有“抗日铁军”的称号。这支部队出现在哪里,哪里就能出现转机,日军因此称之为“虎部队”(虎の子),在战场上畏之如虎。本书以抗战时期的第七十四军为主线,在揭秘这支赫赫有名的部队的成长内幕的同时,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表现了正面抗日战场的全景,在还原抗日战场真实细节的同时,与众不同的新写法定会让你大呼过瘾!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0 20:17:20
历史
正面抗日战场 豆瓣
作者: 关河五十州 2010
《正面抗日战场第二部:烽火大地》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队得寸进尺,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从东北到上海,一片烽火大地。在上海,国民党缘何在奉行不抵抗之命令下,誓死保卫上海,让日本军队屡受挫折,甚至不顾临阵换将的兵家大忌,不得已而三易主帅?《淞沪停战协定》一直被称为卖国协定,它是在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签定的?因为它的签定,是否就可以断定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在东北,日本不顾国际舆论和国联的反对,绑架溥仪成立“满洲国”,并发动武力清除反抗者。东北义军的精神楷模马占山投靠日军,成为东北伪政权的“四巨头”( 张景惠、马占山、臧式毅、熙洽)之一。虽然后世史学家称马占山此次行为是“诈降”,但为什么“诈降”之后,马占山复出抗日之时,很多旧部已难召回,军力大不如前了?在国联,中日外交家唇枪舌剑。民国时期签定的外交协议,向来被骂为丧权辱国。为什么中国外交家颜惠庆、顾维钧却得到了欧美诸国的广泛赞誉,甚至使日本被迫脱离了国联组织?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0 20:17:15
历史
正面抗日战场 豆瓣
作者: 关河五十州 武汉出版社 2010 - 9
《正面抗日战场(第1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述了:清朝政府彻底覆灭之后,进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仍然陷于一片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乱世之中,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脱颖而出,依靠自己的谋略,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北洋军中的奉系派别首领和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掌权者。为了与对手“争夺天下”,这位“东北王”既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又要对日本入侵和控制东北的企图保持着一定戒心,甚至采用虚与委蛇的办法应付。日本关东军先是通过“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接着又突袭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上御侮自强的一部恢宏诗篇由此展开卷轴。
本书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政局为参照,以“九一八”事变为铺垫,通过马占山抗战、“一二八”会战、国联外交等生动的历史画面,着力展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纷纷登场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并刻画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战争上的历史纠葛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方位殊死角逐。
这是一个关于抗战但又不仅限于抗战的长篇历史故事,作者想集中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近代历史的形成固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规律,但能够构成并延续这一发展链条的,更多的还是无数的偶然和精彩瞬间,而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地方正在于此。
《正面抗日战场(第1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适用于:大众读者、国共两党的人、历史爱好者、有抗日情绪情节的人。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8-20 20:17:11
历史
成都街巷志 豆瓣
作者: 袁庭栋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6
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本书是第一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名城风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栋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资料积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与爬梳,生动、详尽地介绍了500多条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作者掌握资料丰赡、论证谨严,加上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使本书具有科学性、欣赏性、实用性及收藏价值。书中所编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贵历史地图,特别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国驻华使官,美国《国家地理》记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部分私人收藏照片以及当代摄影作品,极富收藏价值。此新版为全新修订版,修订了老版中的一些错漏,增加了许多民国时期的成都老照片,并以精美礼盒套装以飨读者。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7-26 16:57:07
历史
文明对比手册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6
《文明对比手册》,通过对比“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 中部分展品与我国的遗物、遗存,旨在提供一些线索和想象。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理解人类的不同文明,甚至能尝试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境遇下面对某一挑战时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建筑、墓葬、名物、壁画、宗教、史诗……以此发现基因,剖析文明碰撞与包容的过程,认识文明的演进之路,解释其内在因素与发生的机理。
从希腊到罗马的古典构建
从埃及到中国的海上交通
从沃伦杯到霸王别姬
从亡灵书到T形帛画
从iPhone到景德镇瓷器
从尘世乐园到清明上河图
......
无不渗透着中西文明间的交融与碰撞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7-24 15:42:04
历史
黎明破晓的世界 豆瓣
A World Lit Only by Fire: The Medieval Mind and the Renaissance: Portrait of an Age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张晓璐 / 罗志强 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
★《光荣与梦想》作者、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 威廉·曼彻斯特
唯一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之有力著作
.
★美国国家畅销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
彭博新闻社年度推荐历史图书
.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全面呈现一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探险家、改革 家、艺术家、诗人,以及由之引发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
没有钟表、警察和通信工具,
人们信仰魔术和巫术,
杀害那些与他们信仰不同、冒犯他们信仰的人。
.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充斥着无止境的迷信、腐败、暴力、反智主义和无知,
上层人物沉迷于火刑、任人唯亲、谋杀、享乐和售卖赎罪券。
.
这是一个“杂草已经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
马丁·路德将教皇的通谕扔进火堆,
“因为你败坏了上帝的真理,
愿上帝在熊熊大火中将你毁灭”。
.
这是一个天堂和地狱每隔24小时就会轮换的时代,
宇宙的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构成了对基督教的最大威胁,
而麦哲伦则航行到了世界的边缘——据说恶龙就潜伏在外面。
.
这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渐分裂为不同文明体的时代,
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
.
从惊心动魄的骑士故事,到残酷野蛮的宗教审判,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恐惧、敬畏;从璀璨夺目的文艺复兴到荡气回肠的环球航海,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兴奋、惊叹。这是半梦半醒的一千年。
.
威廉·曼彻斯特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以及叙述历史故事的优雅和严谨,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如何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书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改革家、探险家、艺术家、诗人,以及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大航海时代。
.
一般来说,中世纪的时间跨度为公元5世纪-16世纪,而文艺复兴主要是自14世纪开始,宗教改革主要是从16世纪开始。
.
第一章主要是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发生之前的中世纪,也就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产生做了一个背景介绍,为全书的第二章(主要部分)做一个铺垫。
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城市、乡村、生活、宗教、战争的整体概况。
.
第二章为全书的一个主体,主要介绍了基督教的腐化堕落(以教皇为首的圣职买卖、贿赂、色情)以及在这一背景下所发生的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以伊斯拉莫为首发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文艺复兴的兴起。
.
第三章主要讲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
【媒体推荐】
.
“曼彻斯特为我们走进眼花缭乱的中世纪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入口,那是一个我们的现代意识刚刚萌生的时代。”
——《芝加哥论坛报》
.
“这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书中精彩的细节和奇闻异事,将一个昏暗污浊的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达拉斯晨报》
.
“言辞犀利,文笔流畅,穿插中世纪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曼彻斯特不愧是一位大师级的写作者。”
——《科克斯书评》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7-12 01:44:59
历史
爱的历史 豆瓣
Love: a History
作者: 西蒙·梅 译者: 孙海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爱是无私的吗?爱是无条件的吗?
爱由美或善引发的吗?爱是永恒的吗?
在这本独特的小书中,哲学家西蒙•梅重新审视了关于爱的永恒的追问,探究爱这种情感的本质。作者认为:爱是一种对人或物的迷恋,我们之所以迷恋是因为他/她/它激发了我们对坚不可摧的生命落地感的渴望。这种迷恋让我们踏上一段旅程,开始在我们自身与他/她/它之间进行对安全关系的漫长探寻。我们都需要爱,在爱中找到家的感觉,给此时此地的生活以归属感,并赋予生命以意义、价值和完整性。
纵览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梅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的理想如何从“上帝是爱”变成“爱是上帝”。梅一一回顾了那些对爱敢于持不同见解的哲学家和作家们,一次又一次地纠正那些容易使人对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的错误见解,从而揭示出究竟什么是爱: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强大的奉献精神。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7-03 02:41:54
历史
失落的一代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9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6-22 12:27:37
历史
失落的一代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潘鸣啸 译者: 欧阳因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 1
对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全方位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一章
本书从思想理论的角度,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衰进行了最系统深刻的剖析。
本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知青史的精审之作。
1966年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城镇中学生先“闹革命”,当红卫兵,后被遣送到农村去。据统计,1968至1980年间的下乡人数,大约有一千七百万。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名为“上山下乡运动”,在世界或在中国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城市社会,甚至农村社会。这整一代人可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
本书揭示了发起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二十多年(包括“文化大革命”前小规模的运动),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
本书对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作了全方位研究,指出其动因不仅在经济人口方面,也在政治方面,论述之广泛,分析之深入,构成了当代中国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作者是第一位用中文在中国发表知青问题论文的西方学者,是第一位深入到知青中并且从事知青研究的西方学者,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研究知青问题为己任的西方学者。
刘小萌,知青史专家
作者是法国汉学家,却对中国当代历史有极为准确的洞察。作为同龄人,他对于中国知青的命运既有深切的同情理解,又有立足国际视角的冷静分析。我也是当年的知青,对此书颇为认同和喜爱。
丁东,书评人
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及充分的论据阐释了当年发生的令人心寒的历史事实。
Andre Laliberte, China Quarterly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为一重要事件,但却远不如红卫兵造反那么广为人知。如今,潘鸣啸终于为我们完成了一本含有确凿证据的学术论着。
Lucien Bianco, China Perspectives
眼前这本巨作汇集了曾经经历过那悲惨时期的各路英雄的面谈记录,对纷繁杂陈的中国资料抽丝剥茧寻根究底,经过长期酝酿,最终给我们清晰地勾画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
Marie-Claire Bergere, Vingtieme Siecle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6-22 12:27:30
历史
发现的时代 豆瓣
Age of Discovery: Navigat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Our New Renaissance
作者: [南非]伊恩·戈尔丁 / [加]克里斯·柯塔纳 译者: 李果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5
《发现的时代》旨在探索新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边界,并为我们提出了这样问题:我们是如何更加广泛地分享了这史无前例的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好处?而我们又是怎样地承受着不断累积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震荡?我们每个人又如何才能在这相互缠绕的不确定时代中取得成功?
从健康、教育、财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斩获,到冲突、疾病和大规模移民带来的危机,现在这个世界和14—17世纪的世界之间的相似之处已十分明显且被预示了:这一切我们都曾经历过。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实现我们个人和集体的全部潜力?我们会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抑或重蹈其不幸,又或者喜忧参半?
在《发现的时代》一书中,伊恩·戈尔丁和克里斯·柯塔纳证明了,我们应该如何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时代汲取勇气、智慧和灵感,进而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无论我们是否已被下述人物或事件所俘获:谷登堡或者扎克伯格,美洲的发现或中国的崛起,铜板蚀刻或硅芯片,“虚荣的圣火”或者“伊斯兰国”的毁灭性愤怒,梅毒的蔓延或者埃博拉的流行,此刻的文艺复兴都会在风险最高的时候激励人类奋力获取它能提供的最好礼物。
《发现的时代》聚焦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它显示了,我们所有人如何才能定义和创造500年后的世界仍为之欢欣鼓舞的永久遗产。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6-16 12:24:27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