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摩登时代 豆瓣 Goodreads
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 译者: 秦传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本书英文原名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是保罗·约翰逊较为重要的世界史著作,美国版全书厚达近900页。全书分为20章,从科学革命的划时代事件“相对论”提出讲起,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批判意味、怀疑意味。迄今为止可以说最为我们熟知的的20世纪历史,在他的笔下时常呈现的是另外一种面貌,比如对于相对论及其提出者、贡献者、追捧者的新认识,以及他对于诸多被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等等。
保罗·约翰逊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其后的洋洋百万言讲述或曰剖析的实质上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和裂变——欧洲在1914-1918年自杀式的迷狂、1939-1945年歇斯底里的虐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迷醉和理性微声、美国从世界一隅的天命崛起及其一代代个性迥异的领导人的表现、1930-1940年代旧欧洲东西两部分的分道扬镳和惊人类比、亚洲的日本在二战前的“地狱神权国家”面貌、中国自晚清开始的一系列无力挣扎……20世纪每个年代都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来自他对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势力力量对比和全球形势演变的深刻洞察。与在《知识分子》一书中一样,保罗·约翰逊到处挖苦讽刺,以充满批判的冷嘲热讽描绘20世纪,特别是各时代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没有人云亦云的评论、跟从、赞颂,这部1991年修订完成的巨著现在读来依然那么铿锵有力、启发意义极大。20世纪的历史,不能没有《摩登时代》这一精彩的注脚。
一部真正卓越的历史著作……《摩登时代》把历史意识和批评意识结合了起来。它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虽说里面充满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名流要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智性愉悦。
——罗伯特•尼斯贝特(Robert Nisbet)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本才华横溢、质地厚密、在智力上颇有挑战性的书,其看待历史事件的新观点,以及观照60年来世界上那些重要行动者和影响力人士的性格特征的崭新视角,频繁地让我们讶异,甚至是震惊,这些人分布于政治、军事、经济学、科学、宗教和哲学等各个领域。
——埃德蒙•富勒(Edmund Fuller)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部我们时代(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涵盖深广,曲径通幽,击中了所有的亮点和热点: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迄至1980年代。……真是一位当代门肯,约翰逊妙趣横生,泥沙俱下,其可读性之强,令人欲罢不能。
——《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
就其惊人的新鲜感而言,约翰逊的洞察力常常是卓越的,而且很有价值。
——彼得•洛温伯格(Peter Loewenberg)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一部不可思议地敏锐而综合的记述。
——戴维•格雷斯(David Gress)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它是一部有力、鲜活、引人入胜、很有刺激性的1917年以来的世界史。
——休•托马斯(Hugh Thomas)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是一份包罗万象的解释,诠释了自1919年凡尔赛调停失败以来的世界史。其中心主题是道德相对主义的破产,社会工程学,以及极权主义政权,这些全都在他的分析中联系起来了,还有开放社会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本书注定要引起争议。……然而,它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约翰逊的知识视野渊博浩淼,他的引文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适当的问题,他很有窍门。他把这个世纪看作是一个屠戮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人类进步的时代。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保罗•约翰逊的《摩登时代》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是当代世界一部包罗万象的叙事史,与此同时,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以及特殊意义上的当代史所作的持续而热情的思考。
——《美国旁观者》(American Spectator)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03 17:40:44
历史
大历史 豆瓣
Big History: Between Nothing and Everything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Cynthia Stokes Brown) 译者: 刘耀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8
比尔盖茨被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念震撼,斥资一千万美元精心打造的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https://school.bighistoryproject.com/bhplive (本书是该项目全部内容第一次集结出版)
本书第一作者在TED的演讲:The hist 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http://www.ted.com/talks/david_christian_big_history
...................
※名人推荐※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天与地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
——威廉·麦克尼尔,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比尔·盖茨,“微软之父”
...................
※编辑推荐※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盖茨的思考方式
★ 这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 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
...................
※内容简介※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1-03 19:38:46
历史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1-03 19:35:11
历史
拥抱战败 豆瓣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9.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三联书店 2008 - 9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0-19 14:45:05
历史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奥斯特哈默尔 译者: 强朝晖 / 刘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其它标题: 世界的演变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0-17 18:35:12
历史
陶瓷之路 豆瓣
陶磁の道 : 東西文明の接点をたずねて
作者: 三上次男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 - 4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9-14 22:10:51
历史
从晚清到民国 豆瓣
晚淸七十年
7.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唐德刚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 6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9-14 22:08:03
历史
财富之城 豆瓣
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
8.8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 张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2
地中海史诗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财富之城》则可算是威尼斯共和国简史,不过侧重于其在地中海上的外交与战争,尤其是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数百年间,威尼斯从礁湖渔村崛起为海上贸易强国,并且开疆拓土,盘踞了爱琴海沿岸许多地区,凭借狡黠的外交手腕、强悍的海军和金钱贿赂,左右逢源于东西方势力之间,与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都做生意,在不同时期与双方都发生过武装冲突,此中故事非常精彩。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2016-11-14 21:40:05
历史
海洋帝国 豆瓣
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9.1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战争来临,如世界末日。
大炮轰鸣,烟柱装饰天空。
刀剑与肉体碰撞,鲜血染红大地与海洋。
士兵的呐喊与怒吼,惨叫与呻吟在战场回荡。
战旗飘扬,基督徒与穆斯林不死不休。

实在是太精彩了!
尤其是马耳他攻防战和勒班陀海战!
闭眼就像回到战场。克劳利の历史作品真是比小说精彩!
不像《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从名字就被剧透了结果,阅读《海洋帝国》全程充满悬念,读起来无比愉快!
曾经的奥斯曼土耳其和西班牙多么强大,然而时光流转,天地哪有唯一的主角。
多少英豪,如彗星划过天空消逝在黑暗中,让人叹息。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啊。

@2016-09-23 21:25:59
历史
像史家一般閱讀 豆瓣 谷歌图书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Teaching Literac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s
作者: Sam Wineburg / Daisy Martin 译者: 宋家復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 - 4
 歷史不等於背誦,更重要的是──思考。
當「網路上找到的事物」被偽裝成知識,
該如何從龐雜且真偽難辨的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出事實的脈絡?
本書以真實歷史事件為本並佐以史料,引領讀者批判性地重新解讀歷史,
真正地──像史家一般閱讀。
歷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的堆砌,閱讀歷史更非背誦強記。本書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幫助你批判性地閱讀史料,提出關於歷史證據性質的深入問題,有助於提升閱讀素養,培養歷史思維。

本書共有八章,每章環繞著一個美國的歷史問題(起始於開拓、殖民與詹姆士鎮的事件,結束於古巴飛彈危機),由實例教導讀者如何探究史源與史料脈絡化,為歷史學的閱讀、教學與思考作出示範。

每章附有該主題所需要的教材──一手文獻、表格、圖像與政治漫畫、網路上哪裡可以找到額外資源的諸多建議,以及指導讀者如何貼近核心歷史觀念。讀者可一步步學習本書的取徑,強化思考力、判斷力,大幅提升閱讀素養。

像史家一般閱讀,當面對過往史實或今日的新聞事件,乃至工作及生活瑣事,你將更能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及透析本質,有效地處理過去及現在的複雜性。歷史從不是腐舊片段的沉積,而能面對今日,面向明天。

本書教你──
1. 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不受政治風潮的影響。
2. 區分歷史與迷思,了解歷史知識是被建構出來的。
3. 質疑史料,判斷史料的可信度及代表性。
4. 探究文獻的史源與史料脈絡化。
5. 綜合多重的歷史記述。
6. 進行以證據為基礎的思考與論證。
7. 活用視覺史料來探究歷史。
8. 以複數的歷史(histories)解釋事件。
9. 區分虛構小說與歷史。
10. 激發對當代議題的進一步研究。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7-17 22:52:55
历史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 豆瓣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作者: 沙培德 (Peter Zarrow) 译者: 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5
为理解中华民国,本书并不采取直线叙述,而是以专题章节的形式提供对于中国转型这一中心主题的深度阐发,再将它们综合起来,编织入整体的叙述。尽管本书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推进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种更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几十年中的特定方面:政治、社会关系、思想、外交、经济以及其他主题。因此,本书避免单一的故事线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教科书的作品。将其抟为一体的是贯穿这一时代内外的一系列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检查不同颜色的丝线,我们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样织成的。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与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在外国干涉、战争与经济紊乱的情况下,中国古老的王朝政治制度以及支持它的社会结构瓦解了。成百上千万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为了自己与家族(有时是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奋斗。民族本身也有待构建。如我们将看到的,尽管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国认同的版本,但正是在20世纪初,知识分子与激进行动者首次试图通过混合种族、文化与历史等观念来界定中华民族。这些令人兴奋的观念触动了受教育阶层与城市群体的心弦,最后,它们还传布到了农民阶级之中。与此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帝制就此结束,并在随后试图建立一个共和国。清朝是以汉民族主义的名义被推翻的,满族统治者被视为外国侵略者——他们在两个半世纪之前突然冲出了东北森林,征服了中国。1911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清朝不过是前后相继的二十多个皇室中最近的一个,其“正统性”可以被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像之前的所有王朝那样,清廷以其自身而非人民的名义实行统治。
在王朝最后的那些年中,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容忍。他们想要一个代表国人利益的强大政府。由此,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联系在了一起。对受过教育的群体——如数量日渐增加的学生、军人、专业人士以及商人——来说,这些理念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他们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工人与许多乡村社群也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行动者,他们也迫切要求实现自己的社群与正义理念。民族主义将那些算得上数或应被算上数的人群重新界定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它唤起了对一个问题的注意,那就是一个软弱且四分五裂的中国如何保卫自己抵抗外国自19世纪以来的威胁。而它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正义——权力与财富在中国内部如何产生与分配——的问题缠结在了一起。
因此,建立某种新政府的斗争就关涉到政治共同体成员如何作为——哪些成员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这与建立强大国家以抵抗外国威胁和直接侵略的迫切需要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这几十年中,战争肆虐,没有哪个城市、村庄或家庭能不受其影响,且它又与新权力源及其反对力量的出现关系巨大。在摧毁旧社会结构并为新权力竞逐者的出现开辟道路方面,外国帝国主义与赤裸裸的侵略、内战、地区与宗族暴力以及匪患都发挥着作用。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还被进一步拖入世界经济之中,这促进了城市化(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并为新的文化交互与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
在这几十年中,几乎所有的政治运动都以民主为名义,而民主自然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群体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民主有时意指选举制度或实行选举的保证(以西方人最为熟悉的方式),不过,它还意指各式各样的群众动员以及从公民权到经济安全等种种权利制度。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中,新社会群体——例如妇女、工人、商人、少数民族以及各种“爱国者”——要求在政治上发出声音。城市精英在挑战王朝权力以及随后反对自封的建国者时,都既用民族主义又用民主主义来正当化自己的行动。在工人与农民之中,民主、社会正义与民族主义也变成了强有力的潮流,塑造着长期革命斗争的进程。中国革命者反抗着传统习惯与道德的重负,同时也与民国时期新出现的掌权者作斗争。
因此,“民族”与“民主”的概念就成了竞争中的社会与政治群体的斗争舞台。同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标志就是国家建设的努力与实验,这种努力与实验宣称能加强国家力量且创建民主,而事实上通常是通过创建民主来加强国家力量。然而,在像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就此而言)民主主义这样的社会运动中可以看到的解放与乌托邦冲动也可能受到了限制,理由则是国族统一以及抑制对国家或法团权力的阻抗。中国民族主义是通过面对外国的频繁干涉与侵略的耻辱感塑造出来的。领导者与人民都同样尽力试图恢复历史上的伟大。他们将中国理解为一片有着古老荣光的土地。而为了生存与发展,它需要新的制度。首要的则是新的公民,他们会被像学校、法律、兵役以及国家宣传这样的共同制度塑造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本书的绝大部分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追索这些尝试——教育普及化,语言标准化,改造法律制度,并一般性地加强政府。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可能互相冲突。领导者批评说民主会带来不统一与无效率。政府的批评者不得不为他们的爱国心辩护——尽管他们可能同样因为政府不能保护民族利益而攻击它。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中间互相冲突的成分是不可能被否认的,不过同时,它们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虚假造作或白日梦。在竞争性民族国家体系中,民族国家的逻辑完全以对人民的动员为基础。对旧式的王朝国家来说,只要人民交了税,它大体上就满足于让他们自行其是,而新式民族国家则需要他们热忱的合作。本书考察了中国奋力创造公民的过程。那么,被理解为是权利与义务结合的公民权就同样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民族主义要求创造公民——认同于政治共同体的人民。作为一位公民,在那个共同体中也就有自己的一份。在此类政治问题之外,本书还考察针对家庭、欲望、性关系、休闲以及身体本身(例如如何出行与着装)——它们承载着公民权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态度变化。
本书混合性地借鉴了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以及实证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以集中探讨这些主题。我所设想的读者无须对中国有任何了解,不过要乐意在少数广为人知的事件中扑腾,并要间或游入深水之中,考虑这些事件的原因、方式以及潜在的替代性选择。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7-14 23:53:52
历史
黑麋鹿如是说 豆瓣
Black Elk Speaks:The Complete Edition
作者: [美] 尼古拉斯·黑麋鹿 (口述) / [美] 约翰·G.奈哈特 (记录) 译者: 龙彦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6 - 5
“我要说的是关于众生的故事,是神圣美好值得传颂的故事,是我们这些双脚行路的人类应当与四足奔走的动物,羽展翅翱翔的鸟类,与所有青草树木分享的故事;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位母亲的孩子,而我们的父亲,便是宇宙唯一的圣灵。”
——黑麋鹿
《黑麋鹿如是说》是一本世纪之书,自1932年出版至今80余年,仍高踞美国亚马逊书店五星推荐,长期占据历史文化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被美国学术、文化、出版界评选为“西方百年十大心灵书籍”。
这本如诗般的书,诉说着一个族群伟大的生命史与心灵史,通过印第安先知黑麋鹿的叙述,一部波澜壮阔、美丽的草原故事,宛如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电影场景。黑麋鹿用简单而有力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人类阅历的一个面貌,鼓励我们重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最美好的事物。
在越来越重视心灵探索的当下,《黑麋鹿如是说》的心灵价值也被逐渐发现。黑麋鹿族人的世界观,人类与宇宙共享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挖掘人类广袤无边的内在世界,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与心灵的普适信条。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7-14 23:51:06
历史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Goodreads 豆瓣
9.5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其它标题: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7-10 18:50:56
历史
1453 豆瓣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8.9 (83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1453
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克劳利引人入胜的叙述……读之更像生动的小说。人物……描摹极其细致,全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洛杉矶时报》
克劳利对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重述极富戏剧性,激动人心。
——《旧金山纪事报》
出神入化……罗杰•克劳利为一个古老而永远引人入胜的故事注入了新活力。《1453》融合了军事史的令人着迷的细节和对宗教意象的丰富指涉,这些意象对战争的双方都有极大影响。
——《经济学人》
节奏轻快,是了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长期敌对关系的入门必读书。
——《科克斯书评》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8000人与8万人的对决
2个月孤立无援的绝望围城之战
千年帝国古典时期无与伦比的防御巅峰
在新时代的炮火下溃败
也曾有机会抵抗住
但命运奇诡,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还是没了君士坦丁堡
只剩伊斯坦布尔 @2016-09-13 13:31:30
历史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终于看完了。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近代中东政治乱像缘由。再次知道政府并不是一个充满效率和智慧的机构,历史展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是如何的愚蠢和拖沓。管人果然是个难题。
感受到了战争の残酷。
从内心希望永远不要爆发战争。
劳伦斯和耶鲁个性的蜕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有些感同身受の感觉。
@2016-09-02 23:23:02
历史
极简人类史 豆瓣
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
6.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 王睿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4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脉络清晰的人类简史。它讲述现代智人近10万年的发展轨迹,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在138亿年宇宙演化的壮阔背景下,俯瞰人类历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构建一幅关于人类历史的大图景。
本书从宇宙大爆炸、星系演变、生命进化,讲到早期社会的诞生、农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与文明危机。全书共4个篇章,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清晰地勾勒出每一阶段的发展框架,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历史大图景,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清,人类历史从哪里来,以及人类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这本书用一个大比例尺看待人类历史,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接一个了无生趣的事实”,而是富有逻辑、互动连接的人类共同的故事。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05-01 00:35:52
历史
蹇蹇录 豆瓣
作者: [日]陆奥宗光 译者: 徐静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7
陆奥宗光在甲午战争期间是日本政府的外务大臣,与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同为此次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和决策人。《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是陆奥关于甲午战争的外交回忆录。书中记述了日本自朝鲜东学道事件发生后,蓄意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开始,直至马关议和止的全部历史过程,以及欧美各国对战争的干涉,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详细经过。其所述之欧美列强围绕中国和朝鲜问题展开的利益争夺以及日本政府的各种决策内幕等内容,为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历来为国内外研究者所看重。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5-11-30 10:49:15
历史
非零年代 豆瓣
作者: 罗伯特·赖特 译者: 李淑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是不是非赢不可?继《性·演化·达尔文——人是道德的动物?》之后,罗伯特·赖特的又一创新力作。
人类,是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还是要深植在互相依存的非零和网络中?毁灭或互利,你的选择!


博弈理论早就了,也已用脑模拟来验证过互惠利他理论,但将视为天择的“游规则”却是本书独具之创意。作者从生学、人类学、历史、文化发展史等领域,广征博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空中思考全球化影响。本书生动有趣、述博大精深、文笔却清晰易懂。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5-09-28 17:43:38
历史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豆瓣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7.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 安雯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内容简介】
人是一种怎样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乱,自相矛盾,不可思议!他裁断世上万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宝库,灌满了谬误和不确定性的阴沟,宇宙的光荣和糟粕。
——布莱兹·帕斯卡
----------------
研究人性,必然关注暴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如果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让人们停止儿童献祭,不再在晚餐的餐桌旁互相捅刀子,或者不再公开行刑,将犯人大卸八块来娱乐大众?是否是因为人们开始阅读小说、培养餐桌礼仪,开始敬畏警察或者将精力转向发家致富?原子弹是否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它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摇滚乐是否要对20世纪60年代的犯罪高潮负责?堕胎合法化是否促成了犯罪率在90年代的回落?
平克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
平克汪洋恣意的才华和知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本书的结论必然会引起争论,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它将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尔·弗格森(《文明》作者)、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约瑟夫·奈(《软实力》作者)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赞誉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 关于人性最恢弘的著作。
◎穿透10万年历史,以暴力的尺度,度量人性的进化。
◎人类做对了什么?未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
◎一部全球瞩目的杰作——《时代周刊》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经济学人》
◎历史、科学和故事讲述的完美结合——《金融时报》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售出30多种语言版权,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入围塞缪尔·琼森奖、英国皇家学会“温顿科学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图书奖项提名;
◎革命性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
◎平克将最权威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结构完整流畅易读的大众读物,写出了一部超级畅销著作。大视野的格局、引人入胜的叙事、博学自信的论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你期待的年度必读图书;
◎《卫报》《自然》《科学》《纽约客》《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重要媒体跟踪报道;
◎全球科技巨头、政治首脑、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切人文关怀人士,争先阅读、赞誉推荐。
------------------------------------------------------
【媒体及学者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 —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 《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2020-03-19 23:04:34
历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5-05-11 13:20:18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