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山雨欲来 豆瓣
作者: 陆建德 / 罗志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3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六位在不同领域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将视角前移至革命的对立面,审视清王朝的最后岁月。山雨欲来的不确定感贯穿着晚清的最后十年,且看六位学者共议清政府豪赌改革的十年,看那部事与愿违的历史如何展开。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1-16 08:40:06
历史
战国歧途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新星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zhanguoqitu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2017-05-26 00:50:07
历史
美第奇家族的兴衰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ouse of Medici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克里斯托弗·希伯特(Christopher Hibbert) 译者: 冯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在其鼎盛阶段曾是欧洲财富、权力和影响力的中心。作为一个靠贸易和金融支撑的共和制邦国,她不乏血腥争斗的政治统治权掌握在富有的商人家族手中,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美第奇家族。这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细数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内容始于15世纪30年代,美第奇王朝在近乎传奇的科西莫·德·美第奇的领导下崛起,中间经历了他们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最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资助者的黄金时代,再到美第奇家族的各位教皇和大公统治的时代,直至佛罗伦萨陷入衰败与破产以及1737年美第奇家族血脉的终结。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1-03 01:18:16
历史
活着回来的男人 豆瓣
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9.2 (46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熊英二 译者: 黄耀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1-03 01:17:52
历史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豆瓣 Goodreads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作者: [加拿大] 卜正民 译者: 王兴亮 / 李磊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
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
【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
《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
《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
《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
【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
【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
--------------------------
【名家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
——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
——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
——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
——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
——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
——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
——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
——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
——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
——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7-01-01 03:03:13
历史
第一声礼炮 豆瓣
The First Salute: A View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万里新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8
◆详细,可信,生动,好读的美国独立战争史,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一个新诞生的国家
◆从欧洲视角看美国革命的光荣与偶然
◆备受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历史学家费正清、威廉·夏伊勒推崇的两届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
----------------------- -------------------------------------------------------------------------------------
【内容简介】
1776年11月16日,荷属圣尤斯特歇斯岛一个不起眼的要塞上传来了隆隆炮声,这是对美国战船“安德鲁·多利亚”号进入外国港口时循惯例发出礼炮的回应。礼炮声尽管微弱,却首次宣告了那个世纪最为重大的事件——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进程的新国家的诞生。
巴巴拉·W·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书写了美国革命,她的笔下不只有华盛顿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还有英军将领罗德尼的挫败与颓丧,法、荷两国出于各自复杂的原因所给予的援助。用乔治·华盛顿的话说,美国“似乎是上苍专门为了展示人类的伟大和幸福而设的”;不过,人类并不如自己所赞颂的那样稳步迈向自由,在真理与无尽的谬误之间,理性所受到的束缚仿佛才是永恒的。
------------------------------------------------------------------------------------------------------------【编辑推荐】
1、本书副标题为“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与其他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作品不同,作者着重研究和描写了当时的英国将领,法、荷两国跟英国的旧怨以及对美国的帮助,即欧洲视角下的美国革命。本书开篇即记录了《独立宣言》发表以来,外国首次对美国国旗和独立国地位予以承认的珍贵始末。此外,在书中,作者对海军所起的作用做了新的阐释,刻画了一位极其英勇的乔治·华盛顿,并搜罗了具有决定性的约克镇之役的种种有趣细节。
2、本书对美国革命做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作者既认可美国革命中光荣而进步的一面,同时她认为美国能取得胜利源于诸多巧合和机缘,这一切都与美国独立前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史有着密切的关联。
3、首次集结出版六部塔奇曼作品《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第一声礼炮: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使读者得以领略这位历史写作大师的风采。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
以如此准确、富有激情的文字重建这些场景,只是塔奇曼的诸多天分之一。……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关于人类之贪婪、愚蠢和勇敢的书。
——《人民》
···
她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兼具气势与文采的叙述融合了小细节与大理论,巴巴拉·塔奇曼的作品会继续闪光。
——《休斯顿邮报》
···
紧密交织的叙述,独特新颖的结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巴巴拉·塔奇曼写作的是正统的叙述历史……一本有说服力的书,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愉快的画面、场景和人物。
——《芝加哥论坛报》
···
令人愉悦……塔奇曼的书中充满了各类掌故和精巧叙述,这使她的作品独异于人。
——《洛杉矶时报书评》
···
出版她的第十本书就好像获得了一个为她放二十响礼炮的机会。所以,为了生发的智慧和获得的愉悦,射击!
——《时代周刊》
···
才华横溢……《第一声礼炮》带着丰富的细节分析了美国革命能够胜利的条件。
——《圣路易邮报》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6 12:58:53
历史
中国之翼 豆瓣
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作者: 格雷戈里·克劳奇 (Gregory Crouch) 译者: 陈安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5 - 5
《中国之翼》书写了一段未被透露的航空编年史的篇章,它讲述了二战时期亚洲战场动荡的背景下的航空冒险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的主体是激动人心的真实的“空中兄弟连”的冒险事迹。正是这些人在二战期间帮助打开了被封锁的中国的天空,并勇敢的在各种冲突中勇敢守卫着它。
“在 《中国之翼》中,格雷戈里·克劳奇记述了当无畏的美国人和他们的中国伙伴努力地在一片连电为何物都不甚了解的辽阔大地上建立复杂的空中交通网络时,一个古老的文明和世界上最现代的技术所发生的非同寻常的碰撞。这本扣人心弦的书将你送到一个令人着迷的已经消失的时代。”
——詹斯·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家,著有《父辈的旗帜》和《皇家邮轮》
“太多的人以为太平洋战争始于日本人毫无来由地对夏威夷的偷袭,克劳奇的书生动地解释了1930年代,美国人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是怎样引发了珍珠港事件的。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讲述了富有进取精神的泛美航空公司飞行员们建立了一家有开拓性的航空公司,飞越喜马拉雅山,在拯救中国上助力,从而改变世界,成为航空英雄。”
——詹姆斯·D.霍恩费希尔(James D. Hornfischer,《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锡罐水手的最后一站》(The Last Stand of the Tin Can Sailors)和《海王星的地狱》( Neptune's Inferno)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6 12:57:36
历史
滑铁卢 豆瓣
Waterloo: The History of Four Days, Three Armies, and Three Battles
9.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伯纳德·康沃尔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无与伦比的故事,登峰造极的讲述……不可能更美妙了。”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由于硝烟弥漫,威灵顿公爵的视野有限……法军实心弹和榴弹在他附近飞舞,噪音在震动他的鼓膜,不仅是炮声和炮弹爆炸声,还有伤员的哭喊、远方山岭的鼓声以及……各团的军乐……威灵顿最大的天赋是在这混乱中保持冷静……他在用望远镜观察远方山岭,企图解读拿破仑的意图,但他也将望远镜指向东方。”
在《滑铁卢》的末尾,读者会感到,仿佛他们自己也能指挥一个营。历史书写得这么精彩,谁还需要读小说去寻求刺激?
——《华尔街日报》
滑铁卢战役或许是一个已经被挖掘很多的话题,但这部新书一定会让军事历史迷心满意足……康沃尔给这部详尽而可读性极强的叙述注入了人性的因素。
——《出版商周刊》
任何人,甚至伟大的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爵士,都不能比康沃尔更精彩地描述或解释一场战役……康沃尔的记述非常清晰,而且节奏感极强,让这一系列混乱而令人迷惑的战役也变得清晰可辨,容易理解和欣赏。
——《图书馆期刊》,星级评论
一个伟大而恐怖的故事,讲得精彩纷呈而清晰晓畅,作者对战斗中的人,以及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有着深刻理解。
——《经济学人》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5 10:03:13
历史
王国与权力 豆瓣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stitution That Influences the Worl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张峰 / 唐霄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5 10:03:01
历史
欧洲民族主义,1890-1940 豆瓣
作者: 【英】奥利弗·齐默(Oliver Zimmer) 译者: 杨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始于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现代性的理论论争,概述一些最著名的解释,并探讨民族意识与现代民族主义的可能联系。第二章描述和解释民族主义在1870年后发展成为大众现象,聚焦于民族化(nationalising)国家的作用,帝国主义和国家间竞争,民族仪式和节日的意义,以及民族主义对地区认同的影响。第三章着重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尤其是其后,民族主义的争论和政策影响处理少数民族的方式。第四章探讨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强调在地缘政治动乱和随之而来的先前统治集团被剥夺特权地位的背景下,民族主义的修正主义形态在法西斯主义动员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五章探讨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观念。
这五章在分析上各有侧重。第一章有很强的概念导向。第三和第五章主要涉及特定的历史发展。第二和第四章则以同等笔墨综合了力概念性、历史编纂性和历史因素。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2 19:55:55
历史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2 19:53:25
历史
波斯战火 豆瓣
Persian Fire: The First World Empire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8.8 (8 个评分) 作者: 汤姆·霍兰 译者: 于润生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1
古典世界第一次横跨欧亚的国际性较量
拉开两千多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大幕
本书荣获朗西曼奖 / 《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卫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独立报》赞誉推荐
【内容简介】
公元前 5世纪,波斯决心向西征服希腊,东西方世界陷入战争。
波斯是当时世界空前强大的超级帝国,铁骑铮铮、灭敌无数。从“宇宙之王”居鲁士开始,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波斯横扫整个中东地区,建立起一个从印度延伸至埃及的庞大国家。希腊偏安于爱琴海岸,贫瘠弱小、城邦林立,领土不及波斯境内一个小小的省份。在波斯人眼中,希腊是一群流氓国家,波斯理应为他们带去真理和秩序;在希腊人眼中,波斯是不可理喻的蛮族,而希腊人骨子里流淌着“不可被奴役”的血液。两个文明存在无法跨越的差异,差异产生疑虑,疑虑最终导致战争。
《波斯战火》讲述了波希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全部经过,从精于权术的波斯帝王与热衷内斗的希腊城邦,到军事化变态管理的斯巴达勇士,以及标榜良治政府的雅典政客,书写了一部充满野性的磅礴史诗。书中最精彩之处在于还原了波希双方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不论是公元前 490年,双方在马拉松平原相遇;还是斯巴达 300 勇士在温泉关隘口血战“万王之王”薛西斯;抑或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 1200 支战舰被雅典人 300支战舰彻底击溃……每一个场面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古代战场,透过盔甲亲眼看到的一样。
波希战争作为古典世界第一次横跨欧亚的国际性较量,拉开了数千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序幕。《波斯战火》从一个全新视角再现这场古典世界的文明角斗,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是最值得期待的入门读本。
【专家及媒体评语】
精妙绝伦……汤姆·霍兰是一位头脑冷静的学者,他在这部关于古典希腊的著作中展现出来的权威性和动人之处,毫不逊色于他的上一部叙述古罗马的历史著作《卢比孔河》……霍兰处理希腊和波斯文明所使用的手法,在同类书中也非常难得。
——玛莉·贝尔德(Mary Beard),享誉国际的古典学家
《波斯战火》讲述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关于波斯战争以及弱小的希腊如何击退薛西斯的超级军队。本书既不是对胜利者的称颂,也不是对“立场正确”的标榜,而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写给所有读者的杰作。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杀戮与文化》作者
这是我读过的最激荡人心的一部史诗。
——简·莫里斯(Jan Morris),英国著名作家
这是一部关于希波战争的权威著作,它所呈现的历史严谨可靠,它的文字像小说一样充满吸引力。
——克里斯托弗·哈特(Christopher Hart),英国知名历史小说作家
汤姆•霍兰笔下的历史充满活力,血腥且残酷,带有强烈的讽刺感和无法抗拒的叙事节奏……尤其对温泉关一役的描绘,是全书最精彩的内容。
——《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波斯战火》描绘马拉松战场上雅典人冲锋的场面,就像从希腊重装步兵的铠甲向外看到的一样……书中所呈现的戏剧性时刻令读者战栗。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都是发生在2000年前的事件,但是汤姆·霍兰让人觉得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一样。在他令人惊讶的生动笔触下,即使我们已经知道战争的结局,仍然会为之提心吊胆、兴致盎然。
——《伦敦旗帜晚报》年度最佳图书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0 00:45:49
历史
BBC世界史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 [英] 安德鲁·玛尔 译者: 邢科 / 汪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极富画面感的历史读物
英国著名政治新闻记者、BBC前政治编辑为你讲述人类文明5000年兴衰
犀利评论我们的科技进步、政治愚行以及“由成功引发的失败”
………………
※编辑推荐※
☆作者文笔优美,全书极富画面感。
☆内容、视角新鲜,多为我们熟知的大事件周边鲜为人知的故事, 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相似性。
☆全面描述了人类科技进步与政治发展的历程,探讨了人类未来要面对的危险和希望。
………………
※内容简介※
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总是在不断改变,因为世界各地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发现,并向我们的旧有偏见发起挑战。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重游了那些熟悉的历史重大事件,从古希腊罗马到拿破仑加冕,再到21世纪的环境与人口危机,然而他向我们介绍的却是围绕在这些事件周围鲜为人知的故事,地域横跨秘鲁、乌克兰、加勒比地区。书中既检视了那些失败与消逝的文明,也讲述了当今强权的起源,并且揭示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是何其相似!
本书的主旋律相当简单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围的世界,这使我们逐渐成为这颗星球的主宰,纵然今天我们已经为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如同我们曾经克服挑战、渡过难关一样,科技能力使我们仍然具有足够的信心;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在政治上的表现就逊色得多,总像一个醉汉一样左右摇摆。因此,本书既是一曲我们现代智人聪明才智的欢乐颂,也是一部我们现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启示录。只有认清人类境况的这种二律背反状态,我们才能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败,重新调整眼前的方向。
………………
※媒体推荐※
整本书就如同BBC的节目一样,充满画面感,同时又透着一种新闻记者式的挥洒自如。
—— 泰晤士报
这本书非常美妙,玛尔的文笔和对材料的掌控令人印象深刻。所有学历史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甚至那些在大学里教历史的人也该读一读。
—— 旁观者
文笔生动,充满了趣闻和鲜活的人物描写。玛尔有一种罕见的天赋,只用几句明快的句子就能解释清楚复杂的问题。
—— 星期天电讯报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20 00:45:25
历史
幸运男孩 豆瓣
作者: [美]托马斯伯根索尔 译者: 杨柳 / 杨力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2
本书作者托马斯•伯根索尔是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幼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这本写于六十年后的回忆录,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以后动荡漂泊的经历。书中朴实无华的讲述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2007年德文版率先问世以来,已译成近十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中文版是首次推出。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07 21:25:00
历史
最美国学·史记 豆瓣
作者: 季旭升总策划 / 文心工作室编著 2014 - 1
精选《史记》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结构统一,包括以下板块:【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2016-12-07 11:33:55
历史
征服者 豆瓣
Conquerors: How Portugal Forged the First Global Empire
8.8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通过“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罗杰•克劳利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是我们这一代研究欧洲伟大航海帝国的卓越历史学家,也是十字军东征之后东西方冲突领域的专家。在《征服者》中,克劳利讲述了葡萄牙崛起的史诗故事。由于莫大的勇气和它的探险家们高超的航海技能——这种战术优势在当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个贫穷的小国在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上霸权。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对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帝国主义征服战争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将永久性地扰乱地中海,并建立第一个全球经济体。
克劳利依赖书信与目击者证词来叙述蕞尔小国葡萄牙飞速而惊心动魄的崛起。《征服者》展现了葡萄牙帝国全副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将雄心勃勃而狂热奋进的阿维斯王朝的人物们描摹得栩栩如生。“幸运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完美君王”若昂二世、四处劫掠的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和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这些人物玩弄着他们个人的野心和帝国的公共目标,为了追寻全球的财富,往往要蒙受惨重损失。葡萄牙崛起的故事的另一个核心是,它努力要消灭伊斯兰文化,在印度洋建立一个基督教帝国。为了寻找神话中的基督教君主祭司王约翰,葡萄牙探险家深入非洲腹地;他们还残酷无情地攻打印度的港口城市,力图垄断贸易。
绕过非洲之角去往印度的航道的发现,是航海史上的伟大突破,但也预示着世界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后一个世纪里,没有一个欧洲帝国比葡萄牙更野心勃勃,没有一位君主比葡萄牙列王更掠夺成性。在这过程中,他们创建了第一个远程的航海帝国,释放出了如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全球化力量。在克劳利笔下,葡萄牙帝国的完整故事及其野心造成的人道代价,终于得到了讲述。
绝妙……克劳利的解读既精到又公正。
——《基督教箴言报》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葡萄牙探险家的生活……对喜欢航海故事的人来说,再好不过。
——《出版商周刊》
在扣人心弦的叙述中,克劳利记载了葡萄牙从一个“穷困、边缘的”国家崛起成为欧洲强国的可怕、凶残的历史,葡萄牙与西班牙和威尼斯竞争,争夺香料贸易。
——《科克斯书评》
克劳利之前著作的读者对这个关于海战、陆战和海难的刺激故事一定不会失望。克劳利很好地为葡萄牙的重要性做了辩护,它建立了第一个全球帝国。
——《每日电讯报》
快节奏的、可读性极强的叙述史,涉及迪亚士和达伽马的航行、阿尔梅达和阿尔布开克的战役与征服……克劳利对事件的详细还原建立在对编年史家如巴罗斯和科雷亚的作品的细读之上,他们的作品是用骑士编年史的传统来写的。
——《今日历史》
在他之前的关于十五六世纪基督徒和奥斯曼帝国争夺地中海的研究里,克劳利已经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才华,即将令人手不释卷的叙述与细致到位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同时还能将人性与地缘政治平衡。在本书里,这种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讲述的故事惊心动魄,但并不是每一位历史学家都能把这个故事讲得这么精彩。
——迈克尔•普罗杰,《金融时报》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葡萄牙帝国崛起的历史,是帝国霸业与圣战狂热、骑士的责任感与个人利益相交织的历史。特别喜欢后半部分的主角阿尔布开克,他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精力充沛、工作认真、为人正直。 @2017-03-05 18:52:36
历史
從《史記》到《漢書》 豆瓣
作者: 呂世浩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
漢承秦制,故西漢初年傳統史學幾近中絕,後至武帝又不改秦道,儒術淪為緣飾之工具。太史公作《史記》,上續古史之傳統,下繼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其特徵便是書寫當代史以論治,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對當代政治的挑戰。
隨著《史記》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官方開始採取了種種防制措施,如成帝時刪削《史記》十篇即是。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共四個階段,至東漢初,朝廷先設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一罪,嚴禁私人修史,將史權收歸官方。而後再命人撰述一部「頌漢功德」之史書,以求取代《史記》之影響,這就是班固的《漢書》。
班固為「尊顯漢室」,割離古今而作《漢書》。不僅扭轉《史記》本旨,更使《春秋》、《史記》以來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述古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之史學。後史代代法之,遂使當代史不復重現。《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之大義,至此衰矣。
本論文的題目為「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研究目的在以《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為中心,藉此對兩漢之際史學和政治的互動情形,作一全面而詳細的分析,進而闡明其在中國史學發展上之歷史意義。並期望此一研究,可以對傳統史學形成與演變之大關鍵,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為學者考較《史》、《漢》異同闢一新途。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針對研究範圍與關鍵名詞作一界定,接著進行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最後則對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作一介紹。
第二章先由《史記》對漢代造成的衝擊和挑戰開始談起。自春秋戰國以下,由於王權的衰弱與戰亂的影響,致使「史記放絕」,史學傳統面臨了衰亡的危機。至秦朝統一天下,又因統治者深惡「是古非今」,使這樣的趨勢達到了頂點。除了少數「文略不具」的簡單記載外,秦人幾乎刻意的滅絕了一切史籍。西漢開國,承秦之制,雖不如秦人打擊學術之甚,但對於史學亦未重視。致使西漢前期既無先秦修史之官,亦無先秦官修之史,傳統史學幾近中絕。
而另一方面,秦人以詐力得天下,又以刑法治天下。漢又承秦道而不改,至武帝更復始皇之所為,孔子之道淪為緣飾其暴政之工具。故自先聖先王至周公、孔子以來所傳承之禮樂大道,因而瀕臨絕滅之危機。太史公生於此時,有興亡繼絕之志,故以父子兩代之力著作《太史公》(即《史記》)一書,上欲重續中國史學斷裂之傳統,下欲繼承孔子《春秋》「撥亂反正」之志,以俟後世聖人君子。其書重要特徵之一,便是繼承書寫當代史的傳統,強調「通古今之變」以論治之思想。但這樣的傳統,無可避免的要對承秦制而不改的漢代統治者提出針貶,故被漢廷視為「微文譏刺,貶損當世」,形成史學對當代政治的新挑戰。
政治受到以《史記》開端的史學之挑戰,則統治者必然會以各種手段來回應。隨著《太史公》一書的散播日廣,對漢廷統治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漢代官方採取了種種的防制措施,其後歷經兩漢之際兩百一十二年,共四個階段的前後轉折過程,終於在東漢明帝時找出了最佳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撰述一部完全站在朝廷立場說話,又足以取代《太史公》的史書,這就是班固的《漢書》。本論文的第三、 四兩 章,便是就此四個時期的演變過程詳細加以考述。
第一時期自《太史公》成書至其外孫楊惲宣布傳本,為抑禁與傳抄時期。蓋此時期《太史公》尚未引起朝廷的特別注意,然中秘之《太史公》藏本,因受朝廷對秘府藏書的嚴厲抑禁政策所限制,凡觸犯者幾近死罪,故其內容未見流傳在外。傳本則由史公傳於女婿和女兒,其部分篇章並在此時期流出,在民間逐漸引起少數人的喜好和傳抄。
第二時期自楊惲宣布《太史公》傳本至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為公布與刪削時期。此一時期《太史公》傳本因楊惲的宣布,加速了向民間的傳播,同時引發了學者如褚少孫等對《太史公》的注意和愛好。而至成帝時,漢廷已開始注意《太史公》一書對統治的負面影響,因此刪削其中十篇。而此「十篇缺」之本,成帝又賜其副於外戚班氏,形成在藏、傳兩本外的第三個重要抄本。
第三時期自成帝賜班斿秘書之副至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為補續與褒揚時期。蓋成帝時,朝廷為嘗試解決《太史公》帶來的問題,故一面刪削十篇,一面又命馮商撰續其書,希望能將此書之影響導向對官方有利的方向。而此時《太史公》之傳播已廣,續《太史公》者亦人才輩出,有名可考者自楊惲、褚少孫下,前後計十八人之多。而在西漢中期以後的「厭漢」思潮中,內容多為「譏刺漢室」的《太史公》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漢之亡即與此相關。此後的新莽則一改漢廷之態度,改採發揚史學和尊顯太史公之作法。
第四時期自班彪作《太史公》之《後傳》至《漢書》成書,為論罪與取代時期。此時期東漢朝廷鑒於西漢之亡,力圖以強烈之政治手段干預學術,尤以圖讖和史學二途最為明顯。首先以前所未見之「私改作國史」罪名,將史權收歸官方。其次,在明帝重重考核和指導後,命班固著作「頌漢功德」之《漢書》取代《太史公》,並推廣之以消除《太史公》之不良影響。最後,再命楊終對《太史公》原書進行大規模刪削。三管齊下,終於大功告成。
隨著《史記》的傳播與統治者的政策變化,兩漢之際史家也有著前後不同的反應。本論文的第五章,將就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補續《史記》諸家、史學新著作的出現等三方面作一補充。
在瞭解從《史記》到《漢書》發展的轉折過程後,本論文的第六章將由此認識出發,重新探討《史記》和《漢書》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蓋班固承明帝之意,為達「尊顯漢室」之目的,割離古今而作《漢書》。從此當代史之傳統中絕,中國史學走上了只述古而不論今的道路,成為殘缺不全之史學。《漢書》又採取「避重就輕」之筆法,將西漢種種亂象之根源,由《史記》所注重的治道與制度問題,扭轉為個人之道德問題。此外,觀察《漢書》之「天人」觀及「古今」觀,亦多隨當世之時宜,處處為尊顯漢室而服務。最後回顧班固一生,其早年不甘寂寞,力求功名而不得見用。至青年時,賴明、章二帝賞識其才,故一意逢迎帝王,為漢歌頌,然自以才高而位低,常懷怨望之心。晚年則阿附權兇竇憲,為虎作倀,尚自以為榮。其雖才華出眾,但所作所為,恐皆為貪利慕榮而發也。
本論文的第七章則是結論,將總結從《史記》到《漢書》之轉折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蓋我中華之史學本為論治行道而作,其本旨與六藝無異,證諸《史記》一書可知。而在太史公原來的規劃中,完整的史學是包括「古」與「今」在內,兩者缺一不可。後世史學之繼其書者,亦當代代「下至于茲」,不斷撰作新的當代史,將古今結合為一體,方可對當世政治有所指導,以維繫理想於不墜。但自班固為迎合人主,篡亂《史記》之法後,後世史學多法《漢書》,遂再無面對當代以論治之勇氣與史識。《史記》所傳「通古今之變」大義,至此衰矣。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時間範圍與名詞界定……………………………2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全文結構………………………… 20
第二章 《史記》對漢代政治的挑戰………………………23
第一節 「弗廢史文」──史學的中衰與復興……………… 24
第二節 「撥亂反正」──以《史記》繼《春秋》………… 47
第三節 「貶損當世」──對漢代政治的挑戰……………… 62
第三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上)…………89
第一節 抑禁與傳抄時期:藏之名山與傳之其人…………… 90
第二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一):楊惲與褚少孫……………110
第三節 公布與刪削時期(二):十篇缺與班氏家藏本……129
第四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下)………151
第一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一):續《太史公》十八家考………151
第二節 撰續與褒揚時期(二):十八家背景分析與史通子…191
第三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一):「私改作國史」罪與「十篇有錄無書」……………202
第四節 論罪與取代時期(二): 官修《漢書》與刪削《太史公》書…………………224
第五章 兩漢之際的史學與《史記》………………………239
第一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評價……………………239
第二節 兩漢之際諸子對《史記》的撰續……………………265
第三節 史學新著作與《史記》………………………………280
第六章 從《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7
第一節 從體例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289
第二節 從論贊看《史記》到《漢書》的轉變…………………306
第三節 《史》、《漢》中的「天人」觀與「古今」觀………325
第四節 班固之為人與《漢書》…………………………………340
第七章 結論………………………………………………361
徵引書目……………………………………………………367
誌謝 …………………………………………………………381
【訊息來源】: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news/b_view.asp?book_id=544&foo=1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06 23:31:35
历史
秦始皇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吕世浩 2015 - 5
本书利用现代历史学的各种取径,以原典史料为中心,结合考古成果、古代文物等,对历史人物秦始皇以接近管理学“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论述分析。全书以秦始皇充满争议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主轴,探讨了环绕在他身边的人物及具体历史事例,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当下的历史条件与局势,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与抉择,最后再探究其是非成败的道理,以及对于今人的昭示与启迪。
有别于坊间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本书采用双向互动的模式,每到书中人物比如秦始皇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作者就会要读者先把书合上,设想“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做?”接着再把书翻开来,看看秦始皇是如何做出抉择的。作者不仅透过多个案例故事拉近读者与过往历史的距离,同时还利用“换位思考”连结读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让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不再只是纸上冷冰冰的几行描述,而是可理解、可揣摩,甚至可感同身受的具象血肉。
作者精细设计,层层抛出问题,以“思辨”方式启发读者进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训练。在作者笔下,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知识,也不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而是一个个充满参考价值的个案研究。阅读本书,给人的感觉一方面像剥洋葱,一片一片剥开,直采问题的核心;一方面像侦探小说,一点一点搜集证据,而找出事情的真相,引人入胜。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06 23:31:16
历史
帝國崛起 豆瓣
作者: 呂世浩 平安文化 2015 - 1
在歷史上的那一刻,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做?
臺大MOOC熱門課程結集出書!
繼《秦始皇》轟動兩岸,掀起討論熱潮後,
《帝國崛起》將再次帶你深入歷史成敗興衰的關鍵時刻!
秦人歷經了長約千年的奮鬥,
面對無數的坎坷和起伏。
從被當權者當成炮灰開始,一路苦鬥奮戰,
最後終於成為了天下的主宰。
但是就在他們最輝煌的那一刻,
卻轉眼迎來了灰飛煙滅的結局……
不管再怎麼努力,不管再怎麼討好,都改變不了當炮灰的命運。如果你是秦人,請問你該怎麼辦?
秦人的選擇是,奮戰!
秦人的祖先原本是商朝的諸侯,卻因為一次押錯寶,整個氏族被流放到西方當「炮灰」抵禦戎狄。但在那樣的絕境之中,秦人卻始終沒有放棄希望,反而激發出最強的血性!
等到周朝天翻地覆的那一刻到來,秦人抓住千載難逢的良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到了秦繆公時,更一躍成為西方霸主。可是繆公一死,秦國國勢從此中衰,又淪為最窮最弱的國家。
秦孝公力圖自強,迎來商鞅,選擇了「強道」作為秦國未來的道路。在商鞅、張儀和白起的幫助下,秦國成為天下最強的國家,所有的國家都只能匍伏在它的腳下,最終在秦始皇時統一了六國,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功。
花費了數百年的奮鬥,最後終於從最底層爬上來,取得了天下,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故事。然後竟然在短短的十四年內,這個強大絕倫的王朝就轉眼灰飛煙滅,這又是一個多麼令人悲哀的故事。以「強道」治天下,讓秦國成為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但將「詐」與「力」發揮到極致的結果,又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名人推薦
【中華奉元學會常務監事‧周正成小兒科診所醫師】周正成、【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周功鑫、【暨南大學榮譽教授】徐泓、【政治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孫鐵剛、【萬泰商業銀行總經理】張立荃、【TEDxTaipei策展人】許毓仁、【臺灣大學教務長】莊榮輝、【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講座教授暨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陳明哲、【臺大MOOC執行長】葉丙成、【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 強力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身為臺大歷史系的老師,身為奉元書院的講座,世浩以其蘊涵於經典子籍的智慧、見諸生活踐履的實學、思辨理路清晰的言辭,嘉惠許多莘莘學子與社會賢達。「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說辭,並不足以形容世浩演說興學、著書傳世的風采和人文關懷。從與他交談、聆聽講學時,顧盼之間,那種「文不在茲乎」的自信與從容,讓人覺得「觀於人文,以化成天下」比較接近是他的寫照與期許。――中華奉元學會常務監事‧周正成小兒科診所醫師 周正成
呂老師希望讀者不只是讀史,同時在閱讀時訓練讀者用思考建立自己獨立的想法並從中獲得智慧。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採用問題導向的陳述,帶領讀者作大腦運動,讓文字的敘史,深深進入並建構讀者知識層面的認識,活化了歷史,同時也深化了讀者的學習。――前故宮博物院院長‧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周功鑫
讀過《史記‧秦本紀》的人可說不計其數,講〈秦本紀〉的人也不在少數,但都不如作者在這本書裡講的這麼精采!作者獨具慧眼,從〈秦本紀〉讀出秦人是個多難興邦、善處逆境的民族。這樣的看法,發千古所未發,不得不令人讚賞!――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 孫鐵剛
相較於《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這本書分析的時間更長、視野更大,如同前言所說,歷史教育想要培養的「正是眼光不侷限於當代的人才」,這種希望突破現實侷限的教育精神,和臺灣大學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而呂世浩老師在課程上所獲得的大量肯定和鼓勵,更可以看出教學發展中心多年來提升教學品質的努力,確實已收到成果。――臺灣大學教務長 莊榮輝
本書又是呂老師另一個個案教學的好教材,以秦國得天下到失天下的案例,闡析王道、霸道與強道之取捨,不但對從事政治相關事務的人有醍醐灌頂之功,對所有管理階層,或負責商業決策的讀者,亦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觀點角度。呂老師文筆洗練,全書有趣易讀,引人入勝,相信在學學子亦會愛不釋手。――萬泰商業銀行總經理 張立荃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06 23:31:06
历史
敵我之間 豆瓣
作者: 呂世浩 平安文化 2015 - 8
聰明有用嗎?努力一定會成功嗎?
人生成敗的關鍵不在能力,
而是你最終做了什麼選擇!
引起兩岸話題沸騰的「大秦三部曲」震撼最終回!
看似夥伴的人,卻造成了失敗;
看似敵對的人,卻加速了成功。
是福?是禍?都在你的一念之間!
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
以武力逼迫、用財富收買、靠權勢屈服,
可以換得一時的成功,
卻扭轉不了變幻莫測的命運!
「不識其君,則視其使。」要知道領導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怎麼用人。而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除了看他本人的條件外,還要看他碰上了什麼樣的對手。
被復仇之心蒙蔽的燕太子丹,以及時時刻刻將理智置於感情之上的秦王政,他們是宿敵,他們的人生也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秦王政雖然專橫自大,但他唯才是用,重用不擇手段的李斯幫助他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夢想,但死後卻被李斯出賣。太子丹表面上禮賢下士,卻滿腹猜疑、優柔寡斷,以致「荊軻刺秦王」成了流傳千古的悲劇……
敵我之間,如此難辨;禍福之間,難以預測。歷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選擇,而不是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2022年4月30日 想读 @2016-12-06 23:30:48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