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银河铁道之夜 豆瓣 Goodread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泽贤治
译者:
周龙梅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1
- 6
这是一部宫泽贤治死后才被发现的遗稿。
《银河铁道之夜》是贤治长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一生的最爱,他改改写写,其间的跨度竟长达近八年之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甚至贯穿了贤治的整个生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在病榻上构思、加工润色。可惜的是,还未来得及完成,贤治就与我们永远地诀别了,这部被后人称之为“贤治的代表作、最高作”的作品,也就随之而成为了“永远的未完之作”。
这是一部为贤治带来最高声誉的作品,也是贤治文学中有目共睹的一部最难懂、最难解的作品。
除了凄美的文笔与妖艳的色彩之外,它的主题、构造、晦涩不明的象征以及隐含在作品深层的贤治的生死观、哲学观、宗教观,都是日本的贤治文学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的话题。贤治文学的研究专著中,关于《银河铁道之夜》的论著恐怕是最多的了。说来也许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仅仅是这么一部不过几万字的作品,日本人竟大动干戈,先后出版过几十本之多!
“虽然这是一个孤独少年焦班尼在半人马星座祭之夜,梦游银河铁道,最后归回现实,知道了好友坷贝内拉牺牲的死讯的物语,但它更被认为是贤治的生死观、宗教观及其思想的全过程的集约之作。未定稿,却是贤治童话的代表作。”
《银河铁道之夜》是贤治长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一生的最爱,他改改写写,其间的跨度竟长达近八年之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甚至贯穿了贤治的整个生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在病榻上构思、加工润色。可惜的是,还未来得及完成,贤治就与我们永远地诀别了,这部被后人称之为“贤治的代表作、最高作”的作品,也就随之而成为了“永远的未完之作”。
这是一部为贤治带来最高声誉的作品,也是贤治文学中有目共睹的一部最难懂、最难解的作品。
除了凄美的文笔与妖艳的色彩之外,它的主题、构造、晦涩不明的象征以及隐含在作品深层的贤治的生死观、哲学观、宗教观,都是日本的贤治文学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的话题。贤治文学的研究专著中,关于《银河铁道之夜》的论著恐怕是最多的了。说来也许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仅仅是这么一部不过几万字的作品,日本人竟大动干戈,先后出版过几十本之多!
“虽然这是一个孤独少年焦班尼在半人马星座祭之夜,梦游银河铁道,最后归回现实,知道了好友坷贝内拉牺牲的死讯的物语,但它更被认为是贤治的生死观、宗教观及其思想的全过程的集约之作。未定稿,却是贤治童话的代表作。”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知日·奈良美智 豆瓣
7.4 (16 个评分)
作者:
苏静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 1
《知日》是“知日ZHIJP.”的纸质出版图书,两月一期,每年六期,专为兼具新知探索和思考力的华文年轻一代服务,我们期望可以提供最有创意、最具价值感的日本文化阅读。
我们想更加深入和更加持续地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一切,所以我们在封面上的导语是“这就是日本,it is japan.”。根据预设,“知日”将侧重有关日本文化生活方面探索,普世价值观是我们做“知日”的基石信念之一。
《知日》的首期特辑专题,我们选择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日本绘画艺术家:奈良美智先生。他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传递着一种不妥协的姿态,深受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喜爱。另外还有众多“知日”名家,带领读者踏上缤纷新奇的岛国之旅,力图忠实地记录和呈现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知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开始。期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大家会真的喜欢上“知日”。
我们想更加深入和更加持续地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一切,所以我们在封面上的导语是“这就是日本,it is japan.”。根据预设,“知日”将侧重有关日本文化生活方面探索,普世价值观是我们做“知日”的基石信念之一。
《知日》的首期特辑专题,我们选择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日本绘画艺术家:奈良美智先生。他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传递着一种不妥协的姿态,深受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喜爱。另外还有众多“知日”名家,带领读者踏上缤纷新奇的岛国之旅,力图忠实地记录和呈现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知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开始。期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大家会真的喜欢上“知日”。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10
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一些张爱玲从未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作品,近2万字。本套图书在内容上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是完全一样,这套《张爱玲典藏全集》的封面图片首次以张爱玲本人的14张照片作为背景,这在整体的设计布局中不仅保证了风格上的一致,而且也使得这套书相对于其他所谓的作品集而言,显得文化层次更高,制作工艺更精致,视觉效果更唯美。
害怕写作 豆瓣
作者:
黄子平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6
传说仓颉造字的那天,“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写作将会带来的灾祥有如此深刻的恐惧,裁是在“写龄。渐长的今天才慢慢地体会到的。你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的”声音中心主义”,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文字文化”所包含的权力关系的深刻敬畏。然而,不要害怕你的害怕。害怕,让你体会写作时的软弱与坚强.孤独与武断,空虚与充实,同时带来清醒和谦逊。写作就是克服害怕。我害怕写作,同时写了《害怕写作》。——黄子平
本书辑录了著名学者黄子平近年的二十余篇作品,都是他对文学研究和写作的真切体会。在作者看来,写作就是克服害怕。作者发扬慎思、谨言的传统,也正是在这小心翼翼之处留存着智慧的光辉和知识的尊严。
本书辑录了著名学者黄子平近年的二十余篇作品,都是他对文学研究和写作的真切体会。在作者看来,写作就是克服害怕。作者发扬慎思、谨言的传统,也正是在这小心翼翼之处留存着智慧的光辉和知识的尊严。
松尾芭蕉散文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尾芭蕉
译者:
陈德文
作家出版社
2008
- 9
本书是日本文坛一代宗师,被芥川龙之介盛赞为“《万叶集》以后的最大诗人”、被日本人尊为“俳圣”的俳句诗人、散文家松尾芭蕉[宽永二十一年(1644)—元禄七年(1694)]的散文与俳句集,收入了芭蕉的主要代表作品。
本书共有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纪行·日记”,后一部分是“俳文”。“纪行·日记”包括松尾芭蕉著名的《奥州小道》及《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嵯峨日记》六篇著作,“俳文”约占全书一半,共一百一十八篇。松尾芭蕉之思想、情感、经历、观感皆在其中。
书中还收入了与芭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俳句诗人、画家破笠、与谢芜村、许六、上村白鸥、英一蝶等人所作的芭蕉形象图以及芭蕉手迹,共计二十余幅。彩色印刷、制作精良。
本书共有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纪行·日记”,后一部分是“俳文”。“纪行·日记”包括松尾芭蕉著名的《奥州小道》及《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嵯峨日记》六篇著作,“俳文”约占全书一半,共一百一十八篇。松尾芭蕉之思想、情感、经历、观感皆在其中。
书中还收入了与芭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俳句诗人、画家破笠、与谢芜村、许六、上村白鸥、英一蝶等人所作的芭蕉形象图以及芭蕉手迹,共计二十余幅。彩色印刷、制作精良。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豆瓣 谷歌图书
8.4 (9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顾随诗词讲记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
叶嘉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叶嘉莹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顾随先生作为她的授业恩师,对其人生学问的影响自不待说,而听顾随讲课的八本笔记一直被叶氏视为一生治学之圭臬,此次,《顾随诗词讲记》则是根据叶嘉莹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顾随先生的女儿之京女士又从新发现的叶氏笔记中整理增补《古诗中的夏天》、《说竹山词》等一万多字篇幅,讲记包括顾随在课堂上泛谈的诗歌妙理,以及诗人诗歌的专论。顾先生对诗歌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凡是在书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属于所谓记问之学的知识,先生一向都极少讲到,先生所讲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之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之所在,并且更能将之用多种之譬解,作最为细致和最为深入的传达”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 豆瓣
作者:
罗岗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全书通过现代文学教育体制、文学史写作方式、文学出版制度、文学翻译等具体问题的剖析,运用知识社会学和方法、结合文学史、思想史与制度史,探讨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回应危机的想像方式是如何在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共处知识的现代化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对文学所在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深度。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全书通过现代文学教育体制、文学史写作方式、文学出版制度、文学翻译等具体问题的剖析,运用知识社会学和方法、结合文学史、思想史与制度史,探讨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回应危机的想像方式是如何在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共处知识的现代化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对文学所在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深度。
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豆瓣
作者:
张涛甫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本书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报纸副刊:《晨报副刊》为典型个案,考察大众传媒与中国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关系。现代大众传媒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公共空间”。凭借这一“公共空间”,知识分子实现了身份的现代转换,同时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本书以《晨报副刊》为例,考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学启蒙、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晨报副刊》经历了中国社会、文化最动荡的十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激越、复杂的时代风潮中的艰难选择。《晨报副刊》的曲折历程反映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公共空间”的双重不成熟。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多舛遭际可以从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不稳定关系中寻得注解。
本书运用现代文学与新闻传媒学二个学科的视野来考察《晨报副刊》,着传眼于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关系的探讨,论述了《晨报副刊》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的重要性。
本书运用现代文学与新闻传媒学二个学科的视野来考察《晨报副刊》,着传眼于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关系的探讨,论述了《晨报副刊》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转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