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auyuih - 标记
如何停止胡思乱想 豆瓣
作者: 【美】卡罗尔·克肖 【美】比尔·韦德 著 方一雲 译 时代华语 出品 译者: 方一雲 2022 - 2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烦恼,都是“反刍”造成的。反刍是一种持久的、循环的抑郁思维,表现是使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以过去为主导、集中于负面内容,而且很容易陷入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
·每次想到过去做的蠢事,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凡事总是先想到消极的一面,每天负能量满满?
·一遇到大场面,就习惯性焦虑、失眠、不安?
·思虑过重,想太多,愁太甚,永远处在焦虑状态?
以上都是反刍的表现。
在本书中,两位心理学博:士基于30多年的执业经验,为我们提供了8种焦虑自救良方,从理解自身的状态到学会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这些方法层层递进,为我们破解反刍带来的焦虑,帮助我们重获安全、自控、自在的生活。
2023年1月31日 已读
根据自己情况来吧。不要过于追求书里的某种状态本末倒置
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 豆瓣
6.1 (37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桥政史 译者: 袁小雅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6
这是一本教读者如何通过记笔记整理大脑思路的书。
麦肯锡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各大外资管理咨
询公司,以及考取东大的学生……
聪明的人都在用“方格笔记本”。
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使用方格笔记本,可以“理清大脑思路”。
整理笔记的同时,也能使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意思,
效率自然也就越高。
笔记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只要看一个人的笔记本,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大脑。
你的前途暗淡、人生迷茫是因为你在使用错误的笔记本,错误的记笔记方式。从现在开始使用方格笔记本,遵循空、雨、伞之道,开始新的笔记之路,开启新的人生模式。
2023年1月23日 已读
无语住了日本人钱太好挣了
子弹笔记术 豆瓣 Goodreads
5.2 (20 个评分) 作者: 杉野干人 译者: 许诗雨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职场达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记笔记的方法!
在工作中,越是复杂的项目,需要记录的事情越多,花费的时间自然也越多。如果使用传统笔记方法,规划将变成苦差事。子弹笔记术的核心是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它可以帮助你找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可以说,能否写好子弹笔记反映出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指出,好的子弹笔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条理化、故事化、信息化。
条理化,就是把内容整理出层次感。只把事情列出来没有任何意义,易于传达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
剧情化,就是制作勾起信息接收者兴趣的诱饵,让对方按你想要的方式思考。
信息化,就是抛弃正确的废话,让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意义。
如果你经常被工作追着跑、有时必须在众人面前演讲、常常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点子……
就让快准狠的子弹笔记术来拯救你吧!
2023年1月23日 已读
挺好的但是日本人还是太繁琐了
不拖延的人生笔记术 豆瓣
Dot Journaling - A Practical Guide
作者: [美]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 译者: 许佳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5
你想记录所有要做的事情?
想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希望掌控自己的工作进度和生活状态?
蕾切尔·威尔克森·米勒是美国有名的手账创作者,她在本书中介绍了手账和子弹笔记术的基本含义,将手账的制作方法细化到年计划 、月计划、日计划,以及各种任务清单的使用原则和设计方法,简单实用,让使用者的生活条清理晰。本书适合全年龄段的读者,相信每位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2023年1月23日 已读
怎么说呢买本hobo吧
为女权辩护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译者: 常莹、典典、刘荻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 第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 * 2005年,《女权的辩护》与《圣经》、《物种起源》等一同入选英国著名作家梅尔文·布拉格评选出的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根本还没有“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语,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书中谈到了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的区别对待,及其造成的对男女双方的不良后果。而“女权主义”追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先驱,也因为这种种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
2022年11月21日 已读
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她真的很厉害。但是是什么导致女人变成那样?难道不是男人?男人统治的社会?不如说她们更聪明地学会如何伪装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可惜她们没想到男的不当人了她们赢不了。
Feminism Is for Everybody 豆瓣
作者: Bell Hooks Routledge 2015
What is feminism? In this short, accessible primer, bell hooks explores the nature of feminism and its positive promise to eliminate sexism, sexist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With her characteristic clarity and directness, hooks encourages readers to see how feminism can touch and change their lives―to see that feminism is for everybody.
2022年9月5日 已读
简单清晰明了入门最佳
莱姆狂想曲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ary Magnitude
8.7 (2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老光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故事简介】
如果没有智慧,人类原本可以进化得更完美。
为政府服务了数十年后,军事计算机“泥人”造反了。
它曾作为zui高司令官,指挥跨国军事行动。
如今却当众羞辱议员,拒绝与军方合作。
然后,就此沉默不语。
“泥人”再度开口,却面向全人类,道出惊人之语。
人类智慧是一个陷阱?
人类文明是一场赌博?
人类进化是一连串错误?
…………
如果这才是进化的真相,所谓“人类是高等生物”,岂不成了荒诞的笑话?
5支细思极恐的未来狂想曲,5篇嬉笑怒骂的后现代寓言。
【编辑推荐】
◆莱姆,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智商180,通晓7国语言,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畅销4500万册。
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莱姆影响了刘慈欣、道格拉斯·亚当斯、厄休拉·勒古恩……
莱姆作品启发了《黑客帝国》中的“红、蓝药丸”概念。
◆如果没有智慧,人类原本可以进化得更完美。
翻到第135页,只读28个字就让你脸上发烧!
人类智慧是一个陷阱?人类文明是一场赌博?人类进化是一连串错误?
◆硬核科幻*哲学思辨*怪诞幽默*辛辣讽刺。
够黑——黑色幽默,讥讽揶揄,让我等人类面红耳热、坐立难安;
够狂——超前时代,大胆预言,天才的思维超越凡人想象,只能膜拜!
◆精美双封面典藏版,科幻迷必入经典。
莱姆御用插画师Daniel Mróz授权封面。
著名科幻学者江晓原撰写序言,带你领略莱姆的思想深度与语言魅力。
莱姆基金会授权,收录多张莱姆珍贵照片。
随书附赠莱姆照片明信片。
◆他有一种奇妙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三体》作者 刘慈欣
【名人评价】
◆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他有一种奇妙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三体》作者 刘慈欣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莱姆)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特·冯内古特
◆波兰的不世出的小说大师、科幻大师、未来学家、很古怪的哲学家。 ——梁文道
◆莱姆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zui智慧、zui博学、zui幽默的一位。——《发条橙》作者 安东尼·伯吉斯
◆莱姆是科幻小说中的巴赫,他在本书中对基本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变奏。——《纽约时报》
◆人们可以通过莱姆的作品来探观整个宇宙。——《纽约时报》
◆不要在这本书里寻找故事,或任何正统意义上的小说——但这是一种奇怪的、令人满意的娱乐,无与伦比的莱姆在书中从各个方面展现着他的深刻、挑衅、幽默感。——《科斯克书评》
2022年6月8日 已读
现在读来仍是“预言”,但“少女皮封面”那里还是让我不舒服了。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什么都怪女的就对了……还好无意识死了……不然跟男主再纠缠下去估计要自杀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豆瓣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7.2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 徐阳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读得很难受。到现在才知道那段时间我遭遇的是什么,几乎所有女孩都经历过这一切……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女孩这么做……书里写了一点并没有写清楚。作者说她主要研究的是白人女孩……但感觉女孩间的“霸凌”模式都差不多?并没有解开我的疑惑,只是让我知道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经历过那一切,有过那些想法。想找到女孩这么做的原因。
该我开枪了 豆瓣
The Pier Falls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马克·哈登 译者: 宋琦 新星出版社 2018 - 2
这是一个寻常的圣诞前夜,盖文像往年一样回到了父母家中。令人烦躁的大雪,众人的虚伪寒暄,毫无长进的乏味晚餐,一切并没什么不同。
突然,一个流浪汉闯进了客厅,掏出一把枪放在桌子上,说要跟他们玩个游戏。全家人都吓坏了,只有盖文勉强维持镇定,接过了那把枪。
“你,到底想玩什么游戏?”他问道。
“开枪打我。” 陌生人说。
————-——————
★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BBC国际短篇小说奖、《星期日泰晤士报》EFG短篇小说奖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作者马克•哈登备受好评新作,《独立报》《卫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观察家报》《纽约时报》《纽约客》……欧美评论界一致好评,《卫报》称《该我开枪了》为“近年来最好的短篇小说”
★创作风格包含了伊恩•麦克尤恩的细腻幽深、安吉拉•卡特的怪趣以及弗兰纳里•奥康纳不动声色的杀机,文字具有强烈的穿透力
★九个故事,取材于历史、神话、民间故事及现实生活,以不同形式展示九种独特的境遇。但无论是日常的阴郁还是荒诞不羁的想象,传达的都是一种深层次的孤独:对他人和世界既渴求又疏离的一种永恒孤独
★这些洋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故事,书写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疏离、人性中无辜与怨毒一面;充盈着精心编排的细节与以小见大、内蕴深远的广博……《该我开枪了》是近年来最好的短篇小说。——《卫报》
★有些作家了解世界运转之道并出色地将其展示出来,但马克•哈登走得更远,他描绘的是支离破碎的世界、人与人之间脱离日常轨道的关系、崩塌的心灵和正走向无尽衰颓的现实……我们阅读时甚至顾不上去惊叹他是怎样创造出这么多毁灭性的情境,而是彻头彻尾地臣服于他文字的力量。——《芝加哥论坛报》
★大师级的作品。每个故事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同时又挑战了想象力所能达到的黑暗的极限……效果震撼人心。——《观察家报》
★他的写作手法堪比朱利安•巴恩斯,甚至可以说,和杜鲁门•卡波特不相上下。”——《泰晤士报》
★故事构思精巧,让人哀伤,很难想到还有哪部短篇小说集能与之媲美……每个故事都展现了哈登非凡的想象力,也展示了他出色的语言掌控力。作者的述说都犹如一束强光,照亮了人性最阴暗的角落。”——《精英》杂志
2022年4月26日 已读
像做了场噩梦
酒店女仆 豆瓣
The Maid
5.1 (9 个评分) 作者: [加]妮塔·普洛斯 译者: 拾九 2022 - 3
本书包括:
一起发生在五星大酒店的谋杀案件
一个古怪却可爱的酒店女仆
边缘人物质朴的人生哲理和居家清洁小妙招
尚未出版就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出版后一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
特立独行的主人公+“阿加莎式”古典推理
经理、酒保、门卫、后厨、客房服务、顾客
你愿意相信谁?
------------------------------------------------
★内容介绍
我是你的酒店女仆。
我帮你清理房间。
我知道你的秘密。
但是你呢?你了解我吗?
莫莉性格古怪又有点洁癖。作为模范员工,她每天都会兢兢业业地打扫客房,从不无故缺勤。她孤身一人,没有人会注意到她。毕竟,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酒店女仆,一个隐形的人。
然而有一天,莫莉的“隐形术”忽然失效了,因为她发现了一具死在客房里的尸体。
“隐形人”莫莉被卷入谋杀案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时,她古怪的性情引来了无数非议。
他们说她是怪胎、机器人、一板一眼的神经病。
聚光灯下,她的怪异令人轻视又畏惧,却也成了她唯一的保护伞……
------------------------------------------------
★媒体评价
2022年Buzzfeed最受瞩目图书之一!
“非常美妙。”——《卫报》
“令人无法拒绝。”——《周日电讯报》
“一个真正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女主人公。”——詹尼斯·哈莱特(《隐居》编剧)
“写得非常聪明,节奏轻快,而且令人耳目一新。”——丽莎·朱维尔
“这本书立刻就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寻找犯人身份的过程写得十分精彩。”——STYLIST
“这是自《埃莉诺好极了》之后最可爱的‘不着调’女主人公。”——路易斯·坎德莱斯
“非常引人入胜,结构精巧,而且主人公莫莉令人十分难忘。”——艾玛·斯通
“和我读过的其他书都不一样!忍不住通宵看完了,超级推荐。”——凯蒂·福德
“这本书肯定会大卖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公,一个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案件。”——克莱尔·珀利
2022年4月6日 已读
现在的推荐语真得夸张一百二十倍。读完我整个人???我宁愿凶手是莫莉本人也精彩些,吉赛尔完全没看出来作用是啥。and莫莉,我真的,我觉得这个人设啊是有点矛盾?按照她的行事逻辑她更应该早就察觉到身边两个烂人,结果还能被骗?而且怎么说呢,感觉是她故意让别人误会呀,为什么最后还要说你不能因为我跟你预想的行事不一样就怀疑我之类的,这不是pua别人吗?就十分一般...设定真得很奇怪
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 豆瓣
5.1 (21 个评分) 作者: [日]池田千惠/著 译者: 范宏涛/译 2021 - 1
坚持早起26年、风靡日本的“早起计划”发起人池田千惠,倾囊相授自己的1小时习惯改造法。不仅讲述了如何早起——早起的心理准备、早起的4个步骤、5个早起小技巧;
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步骤指导你如何养成习惯,提升工作效率——制订计划、确定优先内容简介顺序、切割工作内容、细化工作、付诸行动,从而让你扫除精进路上的障碍,有效增加可支配时间,增强行动力,改变人生!
本书还针对不同人生阶段——工作上升期、结婚生子、副业和自由职业,制订不同的工
作计划,明确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是什么,从而朝着理想努力践行。
2022年3月27日 已读
怎么能把简单的事说这么复杂?这就是日本人吗?
隐痛 豆瓣
Le malheur du bas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内丝·巴亚尔 译者: 焦君怡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 《隐痛》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入围2018 龚古尔文学奖、龚古尔中学生奖、法国南锡市书店文学奖、法国花神文学奖、法国处女作奖、法国邮局发送奖等,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 伊内丝·巴亚尔以冷静、冷峻的笔法,向我们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除了女主人公心理上难以言说的痛苦,作者首先注重的是探讨女性的身体所遭遇的暴力,女性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的伤害。在性侵这一议题上,我们或多或少更注重受害者心灵上的伤口,相较之下对身体所受的伤害有所忽略,这本《隐痛》正是要呼吁我们关注女性的身体,尤其是遭遇性侵后女性身体所受创伤。
★ 这部小说写作手法独特,故事和语言都充满西方式的直白和残酷,既是对遭遇性侵后女性身心所承受痛苦的揭示,也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主义式悲剧的写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女作家伊内丝•巴亚尔的处女作,入围2018年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以直面现实的笔法和勇气,撕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三十岁的女主人公玛丽美丽优雅、魅力四射,在巴黎有着体面的工作、相爱的丈夫、幸福的婚姻,正下定决心要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玛丽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苦痛,但她的家人和朋友无一人施以援手。她一次次努力尝试自救,却只是陷入更深的深渊,最终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拯救”一家三口。
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被性侵后,身心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伤害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女性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全社会对待性侵的可悲态度。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隐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悲剧,不仅仅有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还有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存在主义式悲剧,乃至人(受害者)对自我和他人存在意义的认知变化。
伊内丝•巴亚尔以冷峻到近乎残酷、惊悚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2022年3月25日 已读
怎么会那么痛苦啊……读得很痛苦不得不停下不得不让自己从这本书的情感里出来,找到现实世界的锚点,不得不告诉自己我很安全,我很好……可是玛丽,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现实中的每一个人……这是现实啊……那我的锚点是什么呢?
沉默的病人 豆瓣
THE SILENT PATIENT
7.1 (58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历克斯·麦克利兹 译者: 祁阿红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
世界狂销300万册的烧脑悬疑神作!
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
——————
杀死丈夫时,艾丽西亚33岁。
她往丈夫脸上连开五枪,从此不再说一个字。她被精神诊所收容,成为臭名昭著的“沉默的病人”,唯一留给外界的,只有一副诡异的自画像。
我,心理治疗师西 奥,被她的故事所吸引,希望能通过心理 治疗,帮助她走出沉默的死局。我确信,只有她能述说真相,只有我能使她开口。
哪怕艾丽西亚的沉默背后,是远超我想象的黑暗深渊,正引诱我步步深入,直到万劫不复……
当她真的开始述说真相,我又真的有胆量倾听吗?
——————
多少看似完美的夫妻,都在等待杀死对方的契机。
一起残酷的谋杀,一则诡异的希腊神话;一段漫长的沉默,一场致命的心理治疗!
-
◆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整整392天!
◆出版1年来,发行102个版本,热销45国,世界范围内销量突破300万册!
◆2019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年度悬疑佳作;
◆2019年《出版人周刊》年度悬疑佳作;
◆2019年Goodreads读者票选年度悬疑佳作,12万册书评疯狂推荐!
◆伏线千里◆细思极恐◆极限反转
翻开本书,直面300万读者口中的“烧脑神作”!
——————
【媒体评价】
◆这本独特、布局精致的心理悬疑小说,建立了麦克利兹的一线地位。──《出版人周刊》
◆藉由向希腊神话、艺术以及爱情的致敬,成功模糊了精神变态与理智之间的界线。──《书讯》
【名家评价】
◆亚历克斯·麦克利兹的《沉默的病人》是我有史以来看过的所有心理悬疑小说中的佼佼者。这部小说拥有绝对出人意料的结局,它是一场压力沉重的偏执梦魇。——布莱克·克劳奇(《人生复本》作者)
◆实在太诡谲独特,应该自成一个类型才是。我花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所有优美的文字、恐怖的相会、惊奇的转折,都让我回味不已。指尖急速翻阅的摩擦力,将会让你的书着火!──大卫·鲍尔达奇(《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2022年3月18日 已读
我又犯了致命错误就是先入为主以为时间线是当下
无辜之血 豆瓣
Innocent Blood
作者: [英] P·D·詹姆斯 译者: 潘鹤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编辑推荐】
◆深埋十年的身世之谜,筹划半生的复仇计划,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漫长梦魇!
◆童年结束了,童年的伤痛也该过去了,迎接你的是崭新而舒展的生活。
◆P.D.詹姆斯是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第三位被请进“世界推理小说名人堂”的作家。
◆P.D.詹姆斯荣获 推理小说两大至高终身成就奖:英国犯罪小说协会“钻石匕首奖”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
◆《无辜之血》是P.D.詹姆斯进军美国文坛的成名作,让其在大西洋彼岸迅速风靡。
◆P.D.詹姆斯早年在刑法部门负责青少年犯罪案件,《无辜之血》深受这段经历的影响,以一个“寻母悲剧”探讨了血缘、救赎、自我认知的深刻主题。
---------------------------------------------------------------------------------------------------------------
【故事简介】
18岁时,菲利帕得知自己的身世:她的亲生父母是一对强奸杀人犯,父亲已死在狱中,母亲即将获释。
她一步步接近母亲,却在看似渐渐弥合的亲情之中,走向更为残酷的真相。
凶手、凶手的女儿、受害者的亲人……每个人的悲剧,最终都指向他们童年的创伤。那些伤痛,犹如盘旋不散的游魂,跨越 数十年,依然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所有人的命运。
---------------------------------------------------------------------------------------------------------------
【媒体名人评价】
阿加莎去世后,只有P. D. 詹姆斯配得上推理女王的桂冠!——美国推理作家协会
P.D.詹姆斯的小说极富想象力,情节令人信服。P.D. 詹姆斯是继柯南•道尔和阿加莎之后世界尤其重要的推理小说家。——《时代周刊》
P.D.詹姆斯书写的结局往往令人陷入道德伦理的困境。她不会避重就轻,对那些棘手处境一笔带过,也避免轻飘飘的抚慰。她是这个时代的镜子。——英国文化协会
P.D.詹姆斯创作了尤为博学的侦探小说,她对复杂人心的洞察无处不在。——《时尚》
P.D. 詹姆斯的作品罕有地兼具了推理小说的精准和文学的美感。——《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桩关于血缘、恐惧和罪恶感的心理学研究。——《周日电讯报》
在《无辜之血》中,所有的父母都欺骗了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由畸形的爱孕育而生。——国家图书评论奖得主 莫林·霍华德
2022年3月15日 已读
怎么说呢倒也不必这么吹……能看下去但就那样。感觉就是把一个平凡故事说完整了
三故事 豆瓣
Trois contes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1
《三故事》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完整的虚构作品,创作时间跨越30年,被公认为作者的成熟之作。是福楼拜小说艺术的集中体现。屠格涅夫不等法文原作成书,就陆续译成了俄文。福尔考说:“认识福楼拜的,在这里寻见他;不认识的,在这里认识他。”
其中《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取材于一则中世纪故事,作者去芜存精,把飘渺的传说带回到现实上来;《一颗简单的心》化腐朽为神奇,把不是传奇的材料写成一篇动人的短篇小说;《希罗底》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将矛盾冲突集中到一天时间里,从早到晚,让人想起戏剧的严谨结构。这三篇短篇小说分别呼应了作者的《圣安东的诱惑》、《包法利夫人》和《萨郎宝》。
2022年3月5日 已读
逃不开宗教如果我足够熟知大概能更理解。很遗憾自己的储备信息不够。以前不想学的现在又回到我眼前。
面具后的女人 豆瓣
7.8 (21 个评分) 作者: [法]柯莱特 译者: 陈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法国文坛瑰宝
柯莱特短篇小说集
...................
【编辑推荐】
★ 柯莱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龚古尔学院首位女主席,法国首位享有国葬之礼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吉吉》改编的电影《金粉世界》曾获奥斯卡金像奖九项大奖。
★本书集结了柯莱特的27篇短篇力作,一篇篇作品精准地将女性的外壳逐层剥落,揭示了女性的爱情及婚姻在社会上的挣扎和生存状态。
★作者经历传奇,身份多变,她是自由先锋作家、舞蹈演员、时尚栏目记者、评论员、美妆商人。小说如人,人如小说,柯莱特好像一本百科全书,记录了二十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百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载体。
★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称赞为"写作自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被女权运动创始人、作家波伏娃奉为女神,将其作品视为女性经典启蒙福音书。
★作家阿乙、盛可以、柏邦妮阅后诚挚推荐。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柯莱特的27篇短篇作品,大部分有关人的私密情感,包括爱情、友情、暧昧不清的同性关系,或者莫名的情愫。这些故事长度和强度各不相同,有对爱情的扼腕叹息,也有对两性关系像外科医生一样的冰冷剖析。小说的主人公有恋人、孤独的人、自由的女性、青少年、老处女和离婚者,柯莱特在这些人物缺失的生活上倾注了她讲述故事的经典艺术,而且带来了对人性睿智而深刻的认识。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作者之一,柯莱特呈现了女性的爱情及婚姻、在社会上的挣扎和生存状态。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惊人的直率,描绘出女性的心理活动、内心纠葛,情欲激荡,十分生动逼真。
作者精准地将女性的外壳逐层剥落,揭示出她们在情感关系的复杂心理上的各种挣扎。对爱情关系的逃避,对夫妻生活的挣脱,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对自由及永恒境界的追求……其深度和现代性尤其对当代女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及启迪意义。
...................
【名人推荐】
至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
——纪德
我们羡慕柯莱特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不会在任何男作家身上碰到。
——波伏娃
柯莱特就像她在思想、在感觉、在说话那样写作。在我们所读的和她已经思想、感觉和言说的事物之间,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自然的风格。
——蒙泰朗
我们将不再跟随他探索曲折的秘密,她独自一人徒劳而长久地行进。柯莱特走过的小径索寞孤寂,在落地的风中,遗骸已化为灰烬,法兰西低语声中将失去一只翅翼。
——阿拉贡
柯莱特已辞世60余年,然而我感觉,无论是她写的东西,还是她个人的活法,都在我的未来
——阿乙
时而如浪潮扑袭,冰冷、清晰、准确,撞击心灵。
时而如晨雾浸润,潮湿、细腻、优雅,氤氲神秘。
——盛可以
...................
【媒体推荐】
没有哪个女作家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或者在作品中把性展现得如此细致深邃,她的作品洋溢着女性的睿智。
——《纽约时报书评》
柯莱特的作品就像摆满奇珍异果的桌子:熟透的樱桃,玫瑰色的桃子,薄皮的无花果,带着霜气的葡萄,还有沉重的水晶瓶里气泡翻腾的香槟。琳琅满目,尽收眼底。
——《时代》
2022年3月3日 已读
真实日常念头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300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2年2月28日 已读
深深共情。甚至此时此刻还在发生。
我是猫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夏目漱石 译者: 刘振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我是猫》的主人公以一只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讥讽。作品通过主人公苦沙弥的生活,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和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一批惯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的文人学士和势利小人,淋漓尽致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家、统治者,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社会风气,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
2022年2月28日 已读
最近又读了一遍。已经记不起之前的版本,不知道是否在刘先生前版上有所更改。读来还是比较闲适的。
包法利夫人 豆瓣 谷歌图书 开放图书馆
Madame Bovary
9.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其它标题: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译文经典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包法利夫人》既是福楼拜的成名作,又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的文笔、完美的风格,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女子爱玛的经历,再现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被公认为继《红与黑》和《人间喜剧》之后十九世纪法国文学最重要的杰作;同时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李健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在创作、批评、翻译和研究领域都蔚为大家,他是我国系统研究和译介福楼拜的第一人,《包法利夫人》也由此成为李健吾先生最有代表性的译作,是真正的名著名译。
2022年2月14日 已读
小时候读的时候会跳过大段的描写,只想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重新读之后包括现在看事情的角度已经不一样了感觉跟之前看的也不是同一个故事了。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