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生命的厚度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江绪林 2022 - 6
我相信浸透于他的生与死中的心灵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崇明
2022年2月18日 想读
近代科学的建构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韦斯特福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20 - 6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经典,通过两大主题的互动,简明扼地叙述和分析了17世纪科学革命: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以几何方式来看待自然,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秩序原理构建起来的;而机械论哲学则设想自然是一部巨大的机器,并试图解释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机制。科学革命的完全实现要求解决这两种主导潮流之间的张力。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何为科学真理 豆瓣
作者: 罗杰·G.牛顿(Newton.R.G.)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6
何为科学真理,ISBN:9787542848130,作者:(美)牛顿 著;武际可 译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哥白尼革命 豆瓣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作者: 托马斯·库恩 译者: 吴国盛 / 张东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一部科学思想史名著,包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库思深受到了柯瓦雷的科学史编史纲领影响,并突破了《伽利略研究》仅局限于科学内部史的研究方法,将科学置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开创了内部史与外部史的结合的编史纲领。本书不仅准确地详述了许多天文学概念和技术性细节方面和宗教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内部史和外部史的因素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突然袭击出了革命名元性的结构和意义。
2022年2月17日 想读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2022年2月16日 想读
逃避统治的艺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8.7 (31 个评分) 作者: 詹姆士·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其它标题: 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2022年2月14日 想读
Justice 豆瓣
作者: Sandel, Michael J. 编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7 - 9
Justice brings together in one indispensable volume essential readings on justice and moral reasoning. With readings from major thinkers from the classical era up to the present, the collection provides a thematic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Moreover, Sandel's organization of the readings and his own commentaries allow readers to engage with a variety of pressing contemporary issues. Looking at a host of ethical dilemmas, including affirmative action, conscrip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ay rights,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morally, legally, politically-the collection engages with the core concern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claims of community,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morality and law, and ultimately, justice. With concise section introductions that put the readings in context, this anthology is an invaluable tool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anyone who wishes to engage in the great moral debates that have animated politic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our own.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伦理学纲要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2010 - 1
《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未作改动,加一短文《新一轮儒法互用》作结尾。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伦理学 豆瓣
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
9.0 (13 个评分) 作者: 斯宾诺莎 译者: 贺麟 商务印书馆 1998 - 1
《伦理学》一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他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斯宾诺莎的世界观是在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剧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的哲学思想应该看作是对资产阶级自由的论证。
2022年2月11日 想读
野性的思维 豆瓣
9.8 (8 个评分)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nde Levi-Strauss)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 方式相符。书中涉猎广泛,论述方式别具一格,是一部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2022年2月9日 想读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豆瓣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作者: [英国] 伊姆雷·拉卡托斯 译者: 兰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由著名科学哲家,科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伊姆雷•拉卡托斯著。收入了作者关于科学哲学的五篇重要论文,集中体现了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观和历史方法论。拉卡托斯在书中批判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与库恩的非理性主义科学心理学,提出了一个理论演替的合理的、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主张以科学史检验科学方法论,并倡导以典型历史实例进行“案例研究”的方法。
2022年2月9日 想读
繁盛之阴 豆瓣
作者: (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 译者: 甄橙 主译 / 吴朝霞 主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2022年2月9日 想读
世界观(原书第2版) 豆瓣 Goodreads
World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e)
9.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理查德·德威特 译者: 孙天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1
从地心说到三大定律的跃迁,是人类世界观的一次次脱胎换骨!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以地球是宇宙中心为信条。
牛顿世界观 把动者恒动当作真理。
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拥有的世界观,最后也被证明为错误?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世界观在子孙后代看来,也是陈旧而诡异?
从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到科学史上的历史事件和哲学主题,彰显了历史、科学、哲学的无止境魅力。本书化繁为简,剖析根本,纵观西方科学两千年,探讨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它拥有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
本书纵论西方科学两千年,探索科学的起源和思维的本质。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阅读、了解的关于科学的历史和哲理,有助于读者构建正确的世界观
2022年2月9日 想读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豆瓣
作者: Donna Haraway Routledge 1990
Donna Haraway analyses accounts, narratives, and stories of the creation of nature, living organisms, and cyborgs (cybernetic components); showing how deeply cultural assumptions penetrate into allegedly value-neutral medical research.
2022年2月8日 想读
人的现象 豆瓣
作者: (法) 德日进 译者: 范一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汉译经典043:人的现象》是德日进全面论述其进化论思想的代表作。德日进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宇宙的全部演变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探讨。宇宙的历史是一部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的历史:物质不断复杂,意识不断强大,从物质现象发展到生命现象,最终出现了人以及人的思想——人的现象。
2022年2月8日 想读
The Tipping Point 豆瓣 Goodreads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Back Bay Book 2002 - 1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the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of unknown books into bestsellers, or the rise of teenage smoking, or the phenomena of word of mouth or any number of the other mysterious changes that mark everyday life," writes Malcolm Gladwell, "is to think of them as epidemics. Ideas and products and messages and behaviors spread just like viruses do." Although anyone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of memetics will recognize this concept, Gladwell's The Tipping Point has quite a few interesting twists on the subject.
For example, Paul Revere was able to galvanize the forces of resistance so effectively in part because he was what Gladwell calls a "Connector": he knew just about everybody, particularly the revolutionary leaders in each of the towns that he rode through. But Revere "wasn't just the man with the biggest Rolodex in colonial Boston," he was also a "Maven" who gathered ext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ritish. He knew what was going on and he knew exactly whom to tell. The phenomenon continues to this day--think of how often you've received information in an e-mail message that had been forwarded at least half a dozen times before reaching you.
Gladwell develops these and other concepts (such as the "stickiness" of ideas or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size on information dispersal) through simple, clear explanations and entertainingly illustrative anecdotes, such as comparing the pedagogical methods of Sesame Street and Blue's Clues, or explaining why it would be even easier to play 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 with the actor Rod Steiger. Although some readers may find the transitional passages between chapters hold their hands a little too tightly, and Gladwell's closing invocation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social engineering sketchy, even chilling, The Tipping Point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books on science for a general audience in ages. It seems inevitable that "tipping point," like "future shock" or "chaos theory," will soon become one of those ideas that everybody knows--or at least knows by name. --Ron Hogan, Amazon.com
2022年2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