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豆瓣
9.6 (5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2016年12月1日 想读 一本书指向另一本书......我算真正体会到了.......应当是 一本书 指向超级多到我来不及看 本书
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不可告人的乡愁 豆瓣
作者: 林俊頴 新星出版社 2013 - 2
2012年最具风格的当代华语小说
这一日我多么爱这个世界,我忠诚地过完它,没有二心。
2011中时开卷十大好书奖、2012年台北书展大奖
朱天文、朱天心、侯孝贤、骆以军、苏伟贞、唐诺 赞誉推荐
在房地产公司厮杀多 年的雄性工蚁,逃离职场寻求新生,开始为死者书写生前事……
让毛断阿姑和少年陈嘉哉再恋爱一次,让东螺溪边的斗镇再活一次。
文字控林俊颖在首部长篇中,语言依然细琢精雕,且勇敢地作了突破。本书呈现的是古汉文的华丽丰姿,以及古今汉语琴瑟和鸣的各种风情。 ——2011中时开卷十大好书奖获奖理由
他展现了一个好小说家对所生长之地最自然(爱憎情仇全不隐藏拣择)因而最深刻的书写,我妒羡极了,反复慢读如同品尝珍稀的吃食不舍得终须吃尽它。——朱天心
过往我从不会读完一本书马上开始第二次,但《我不可告人的乡愁》这回例外,也许对这本特别的、有一半用闽南语(化为)文字写成的小说而言,这样做才算是一次完整的阅读,视觉加上声音。——唐诺
2016年10月20日 想读 唐诺花了一节来介绍 仅看到的几个句子 都很动心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胡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蒙古国就在咫尺之外的北方,却又可能是我们永不会踏足的天涯。正如我们渊源如此之深,却又如此陌生。
陌生的国度,荒凉的国度,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三百万人口。乌兰巴托向西,孤身向西横贯西蒙古,几座城市,之间是无尽的草原与戈壁。漫长的旅行,漫长的等待,你永远不知道去往下一座城市的长途客车,会在何时出现在哪里。
晴朗、风雪与沙尘的艰辛旅途,可以安慰艰辛的,是在旅途与城市与普通的蒙古国百姓相遇——哈拉和林经营旅馆的嘎雅、借宿的阿尔拜赫雷市民甘巴特尔、午夜为伴的巴彦洪格尔餐馆服务员、阿尔泰汽车站的许多司机以及去往科布多的一车旅客——城市与人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蒙古国,关于外蒙古。还有曾经与我们反复纠葛的历史,还有那些重回蒙古国的中国商人,从起点的乌兰巴托,到终点的布尔干。
全书精选135帧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旅途之中的135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路途、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2016年8月19日 想读
已知的世界 豆瓣
The Known World
作者: [美] 爱德华·P. 琼斯 译者: 曹元勇 / 卢肖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8
《已知的世界》以美国十九世纪末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实为基础,叙述了一个黑人奴隶主匪夷所思的一生。
主人公亨利·汤森生为黑奴,用钱赎得自由身后,经营有方,在弗吉尼亚买下了自己的种植园,蓄养起自家的三十三名黑奴。汤森喜读弥尔顿的《失乐园》,却像他从前的白人主子一样,经常让他的奴隶吃鞭子。汤森死后,他性格柔弱的寡妻难以为继,种植园终于在内战的前夜陷于大乱……
《已知的世界》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间英语文学中无与伦比的史诗巨作。以宏大的气魄,将个人的命运交叠成了历史;以完美的小说技巧,再造了“一个世人自以为了解的非凡世界。”
顶级作品……感人至深又精美细腻,看来它必定会在描写奴隶制的伟大的美国小说长廊永久占据一席之地,与之毗邻的只有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和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波士顿环球报
刺痛人心……有时,《已知的世界》回应着威廉·福克纳……有时,它又追随者《圣经》。
——达拉斯新闻晨报
数年来出现在我书桌上的最为出色的美国文学新作……有托尼·莫里森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子……还有福克纳……和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美国文学的表现相反,《已知的世界》证明:小说不是无足轻重的,它能传达出其他方式不能传达的东西。
——华盛顿邮报
这部作品拥有一切伟大艺术无可置疑的魅力,它充满了生活中的美好,洋溢着对生命的悲悯、幽默和大爱……用最直截了当毫不夸张的方式来说,即:《已知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也许可以永远列入美国最佳文学榜单的作品。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历史小说的卓越范本……它会打消你的偏见,丰富你的洞察力……作者琼斯讲述故事的方式令人想到科马克·麦卡锡、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
——新闻日报
2016年8月15日 想读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胡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9
记述作者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经历。9288公里横贯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是俄罗斯的脊髓,无数历史与城市依附铁路而生。作者搭乘列车旅行全程,记述沿途的风景与城市,记述在列车与旅馆中相逢的人——哈萨克的金矿工人亚历山大、萨哈林的流落小旅馆的亚历山大老头、布里亚特蒙古 人小阿廖沙母子、安加尔斯克的亲爱的奇斯佳科娃·亚历山德罗夫娜老太太、新西伯利亚租住床位在里异乡谋生的漂亮姑娘、叶卡捷琳堡的书商米哈伊尔——人与城市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俄罗斯,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沙皇俄国。
全书精选114帧黑白与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作者旅途之中的114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同时也为更加直观地展示作者经历的俄罗斯,列车的车厢、城市的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昨天的中国 豆瓣
作者: 袁伟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昨天的中国》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近代中国的轨迹,回顾了晚清何以在立宪中走向灭亡,并分析了大国盛衰的五大枢机,在作者看来,一向被我们斥为晚清“假立宪”清末宪政,若用一个“假”字全盘否定清政府的立宪,未免过于简单。事实上,清政府的确为立宪做了不少准备,相反,最后导致清王朝的速灭,也与这场宪政有关。
下篇则是对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一些独特思考,作者眼里的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干材,若不是宋教任被刺后,革命党人断然发起二次革命,中国极有可能走上宪政之路,因为牵扯事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都被传唤到了上海审问,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司法机构作为正义的最后守护者的威力。
类似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观点在书中频频出现,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至少也能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切的了解昨天的中国,从而更清楚明天将要走的路。
2015年5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