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Hong Kong 豆瓣
作者: Ackbar Abba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 3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麥田出版社 2008 - 2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説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千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家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了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表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出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了下列議題: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
.文學的現代「性」之路
.歷史的空間想像
.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
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饑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寫在家國以外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周蕾 译者: 米家路 / 羅貴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5
本書收集作者論及香港文化的五篇論文, 如作者在新寫的「代序:不懂中文」中所說的,這幾篇關於香港文化的文章,每篇內容雖然不同,但寫作的意圖都是藉著一些涉及香港的文化現象,去討論一些不止於香港的理論性問題。意旨並非是用論及的例子去代表或概括香港文化,而是希望為香港文化作出較公道的分析,在辨別出香港文化的獨特的價值之餘,同時引導出香港文化的世界性。
2018年10月22日 想读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豆瓣
作者: Jane Burbank / Frederick Coop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 7
Empires - vast states of territories and people united by force and ambition - have dominated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for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departs from conventional European and nation-centered perspectives to take a remarkable look at how empires relied on diversity to shape the global order. Beginning with ancient Rome and China and continuing across Asia,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Africa, Jane Burbank and Frederick Cooper examine empires' conquests, rivalries, and strategies of domination - with an emphasis on how empires accommodated, created, and manipulated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Burbank and Cooper examine Rome and China from the third century BCE, empires that sustained state power for centuries. They delve into the militant monotheism of Byzantium, the Islamic Caliphates, and the short-lived Carolingians, as well as the pragmatically tolerant rule of the Mongols and Ottomans, who combined religious protection with the politics of loyalty. Burbank and Cooper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empire on capitalism and popular sovereignty, the limitations and instability of Europe's colonial projects, Russia's repertoire of exploit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the "empire of liberty" - devised by American revolutionaries and later extended across a continent and beyond. With it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and imperial states,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offers a fresh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empires on the past and present.
2018年10月14日 想读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增订插图版) 豆瓣
作者: [波兰]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 / 绘者 芊祎 译者: 杨徳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在庄重而幽默的语气下,嘲笑了那些缺乏自知、却又自鸣得意的人,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自我陶醉。十三个故事短巧有趣,却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天堂的钥匙》是故事新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圣经•旧约》作出解释,并且为每一篇故事得出结论,或者说“教训”,保持着超然的、争辩的、欲言又止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面孔。
《与魔鬼的谈话》叙述的题材都是我们——或者说欧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与魔鬼的关系。基督教教义所指的魔鬼(Devil),本来是上帝创造的天使之一,但是他妄想和上帝比高下,因为反叛上帝而堕落,变成魔鬼。但是他依然具有超人的能力,专门抵挡上帝,引诱人作恶、犯罪。八篇短篇故事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与魔鬼相关的人和故事,充满了讽刺批判的力量。
“撒旦的王国不仅仅是阴暗的中世纪,在今天,恶也在我们周围设置陷阱,不断地把我们拖拉进去。”
2018年10月11日 想读
正义的两面 豆瓣
作者: 慈继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共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2018年9月21日 想读
追跡香港文學 豆瓣
作者: 黃繼持 / 盧瑋鑾 oxford 1998
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 / 鄭樹森 1
香港小說的蹤跡 - 五、六十年代 / 黃繼持 11
附錄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說 / 黃繼持 26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散文身影 / 盧瑋鑾 29
附錄 香港靑年散文格調描述 / 盧瑋鑾 35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新詩 / 鄭樹森 41
香港文學的界定 / 鄭樹森 53
香港文學硏究的幾個問題 / 盧瑋鑾 57
關於「為香港文學寫史」引起的隨想 / 黃繼持 77
香港文學主體性的發展 / 黃繼持 91
化故為新:「香港現代文學與中國古典關係」漫談 / 黃繼持 103
「南來作家」淺說 / 盧瑋鑾 113
葉靈鳳的書話 / 盧瑋鑾 125
香港淪陷期間,兩種鮮為人提及的作品 / 盧瑋鑾 131
附錄 《吞旃隨筆》是「物證」之一 / 盧瑋鑾 137
侶倫早期小說初探 / 盧瑋鑾 139
「以劉以鬯論」引耑 / 黃繼持 153
張愛玲與兩個片種 / 鄭樹森 161
西西連載小說:憶讀再讀 / 黃繼持 163
讀西西中篇小說 / 鄭樹森 181
試談小思散文 - 以《承敎小記》為主 / 黃繼持 187
後記 / 鄭樹森 199
鳴謝 200
2018年9月3日 想读
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 新詩卷 豆瓣
作者: 陳智德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4 - 7
《香港文學大系》共三輯,包括新詩、散文、小說、評論、舊體文學、通俗文學、兒童文學等共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早期香港文學作品。
本卷選錄1949年以前在香港發表的新詩,根據目前所見的文獻資料,本卷實際選錄1925年至1949年的作品,橫跨戰前時期、抗戰時期與戰後初期的不同階段,編選原則是兼容不同時期的各種流派和風格,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並重。本卷所選錄的鷗外鷗〈和平的礎石〉、李育中〈維多利亞市北角〉、陳殘雲〈海濱散曲〉、劉火子〈都市的午景〉、袁水拍〈梯形的石屎山街〉、何浧江〈都市的夜〉、黃雨〈蕭頓球場的黃昏〉、沙鷗〈菜場〉等詩作。
2018年9月3日 想读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也斯卷 豆瓣
作者: 也斯 天地 2014 - 8
也斯(梁秉鈞)是香港當代具有國影響力的作家。此書是「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第一批推出的三本之一。此書是也斯生前作品的最詳盡作品選,收錄小說、詩歌、散文、評論等。
2018年9月3日 想读
香港文学书目 豆瓣
作者: 黃俊東 / 楊美儀 青文书屋 1996
本書收入約兩百本香港文學的書籍評介,以七O年代以來為主,亦酌量報括五、六O年代及香港以外地區出版的重要香港文學著作,書後附有五O年代至九O年代的文學書目,是第一本香港文學書目,包括不少難得的資料,可供關心香港文學的讀者及文教人士參考。
2018年9月3日 想读
我這一代香港人 豆瓣
作者: 陳冠中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1980年代我們的一些作為,決定了今日香港的局面。

舉世無雙的香港本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不知道是天才的劇本,還是自然渾成:土地是皇家的,政府做莊家,以限量供地造成稀有令房價不斷上揚,我這一代香港人紛紛向銀行貸款買房,世代相傳了地產必升的神話。有餘錢就繼續買房,或投在當時七大地產公司主導的股市,有恆產者與地產商、股市、銀行利益與共。至於在私人住宅市場買不起恆產的人,政府建公屋,或租或賣讓大家住。政府同時靠賣地增收入,保持低平窄稅,聯繫匯率,法治開放,繁榮安定,進一步吸引全世界包括中國的直接投資、避難逃資、投機熱錢湧入我們香港。房價股市越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我城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 - 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誰還理會製造業空洞化,資源投在非生產性的建設,競爭力消失,房價比新加坡高三倍,大陸在改變,地緣優勢在磨滅,熱錢靠不住?

往前走,不能不解掉那些1980年代以來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自己設下來的套……
2018年9月1日 想读
四代香港人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7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2018年9月1日 想读
飞毡 豆瓣
8.8 (20 个评分) 作者: 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西西长篇小说代表作,2005年获《星洲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奖。全书以花氏家族兴衰作线性的串联,配以魔幻现实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书写香港(肥土镇)百年世俗生活史。
打开世界地图,真要找肥土镇的话,注定徒劳,不过我提议先找出巨龙国。一片海棠叶般大块陆地,是巨龙国,而在巨龙国南方的边陲,几乎看也看不见,一粒比芝麻还小的针点子地,方是肥土镇。如果把范围集中放大,只看巨龙国的地图,肥土镇就像堂堂大国大门口的一幅蹭鞋毡。那些商旅、行客、从外方来,要上巨龙国去,就在这毡垫上踩踏,抖落鞋上的灰土和沙尘。可是,别看轻这小小的毡垫,长期以来,它保护了许多人的脚,保护了这片土地,它也有自己的光辉岁月,机缘巧合,它竟也飞翔。蹭鞋毡会变成飞毡,岂知飞毡不会变回蹭鞋毡?
——西西
春天与阿修罗 豆瓣
8.1 (44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泽贤治 译者: 吴菲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5
《春天与阿修罗》是宫泽贤治的一部诗集。作为曾经的诗坛“异类”,宫泽贤治至今仍是昭和诗人中独特的,也是日本影响力大的诗人之一,被选为日本千年来伟大的作家第四位。《春天与阿修罗》开宇宙诗风之先河,代表了早期现代诗歌的成就,中原中也、谷川俊太郎等名家直言受其巨大的影响。
The Lonely Cit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Olivia Laing Picador 2016 - 3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lonely? How do we live, if we're not intimately engaged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How do we connect with other people? Does technology draw us closer together or trap us behind screens?
When Olivia Laing moved to New York City in her mid-thirties, she found herself inhabiting loneliness on a daily basis. Increasingly fascinated by this most shameful of experiences, she began to explore the lonely city by way of art. Moving fluidly between works and lives -- from Edward Hopper's Nighthawks to Andy Warhol's Time Capsules, from Henry Darger's hoarding to the depredations of the AIDS crisis -- Laing conducts an electric, dazzling investigation into what it means to be alone, illuminating not only the causes of loneliness but also how it might be resisted and redeemed.
Humane, provocative and deeply moving, The Lonely City is about the space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things that draw them together, about sexuality, mortality and the magical possibilities of art. It's a celebration of a strange and lovely state, adrift from the larger continent of human experience, but intrinsic to the very act of being alive.
2018年8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