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内在经验 豆瓣
L'expérience intérieur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程小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是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之一种。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的这部著作,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是作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份隐秘的个人心灵纪录,是巴塔耶的一部代表作。
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重创,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巴塔耶,于灾难中不断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欧洲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他试图以经验和直觉的方式,探讨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本书的思想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包含着对笛卡尔、黑格尔的反思或对尼采、兰波、普鲁斯特的解读。这部书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思辩、叙事与诗歌杂糅,分析、想象与抒情并置。此书的出版,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重创,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巴塔耶,于灾难中不断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欧洲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他试图以经验和直觉的方式,探讨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本书的思想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包含着对笛卡尔、黑格尔的反思或对尼采、兰波、普鲁斯特的解读。这部书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思辩、叙事与诗歌杂糅,分析、想象与抒情并置。此书的出版,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的孩子 豆瓣
    
    
  
    
      作者:
    
    
      
        
        熊易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以往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阶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客观因素对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工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研究表明:第一、家庭、学校、国家(包括基层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干预(NGO、志愿者)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建制化的政治学习与事件化的政治学习两种机制,前者主要型塑他们的价值观,后者则更多地影响他们的知识库存。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互动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身份的确认与否认、斗争与妥协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是以身份生产为中心的。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结构与具体情境共同作用下的权宜性结果,一旦失去外力的推动,一种特定身份就可能停止运作了。身份认同从来不是自由意志的表达,而是始终存在于特定的权力结构之中。当农民工子女试图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群体和国家治理行为的制约,防御性认同和进取性认同便应运而生。本文用“运作性认同”来表述农民工子女身份生产的这一特性。
第三、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积极性高于前者,但却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对个人的前景也更加悲观,其成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由于对社会流动的预期很低而主动放弃学业上的努力。农民工子弟学校则盛行“反学校文化”,如果说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是因为低预期而选择“自我放弃”,那么,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反学校文化”并不是因为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感到自豪。通过否定学校的价值系统、蔑视校方和教师的权威,他们一方面获得了独立与自尊,另一方面则心甘情愿地提前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加速了阶级再生产的进程。
但是,反学校文化并不是一套独立的底层文化,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农民工子女对基本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儿童相差甚微,价值倾向基本一致,只不过城市儿童的态度更趋近于政治正确性,也就是说,对于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强烈的支持;对于主流价值观否定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坚决的反对。简言之,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民工子女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轻微的疏离,但他们并没有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他们与城市孩子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库存:在遭遇群际冲突事件之后,农民工子女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将其整理为相应的“故事”,当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件时,这些生活记忆所构成的知识库存将成为他们判断和行动的依据。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还讨论了相关命题与概念的适用范围,在超越个案的同时避免过度夸大结论的解释力,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深层机制,另一方面也补充和修正了政治社会化的一般理论。
关键词:身份生产 政治社会化 建制化的政治学习 事件化的政治学习 运作性认同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工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研究表明:第一、家庭、学校、国家(包括基层政府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干预(NGO、志愿者)是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农民工子女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包含建制化的政治学习与事件化的政治学习两种机制,前者主要型塑他们的价值观,后者则更多地影响他们的知识库存。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事件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互动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身份的确认与否认、斗争与妥协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是以身份生产为中心的。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结构与具体情境共同作用下的权宜性结果,一旦失去外力的推动,一种特定身份就可能停止运作了。身份认同从来不是自由意志的表达,而是始终存在于特定的权力结构之中。当农民工子女试图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群体和国家治理行为的制约,防御性认同和进取性认同便应运而生。本文用“运作性认同”来表述农民工子女身份生产的这一特性。
第三、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学习积极性高于前者,但却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对个人的前景也更加悲观,其成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由于对社会流动的预期很低而主动放弃学业上的努力。农民工子弟学校则盛行“反学校文化”,如果说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是因为低预期而选择“自我放弃”,那么,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反学校文化”并不是因为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为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感到自豪。通过否定学校的价值系统、蔑视校方和教师的权威,他们一方面获得了独立与自尊,另一方面则心甘情愿地提前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加速了阶级再生产的进程。
但是,反学校文化并不是一套独立的底层文化,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农民工子女对基本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与城市儿童相差甚微,价值倾向基本一致,只不过城市儿童的态度更趋近于政治正确性,也就是说,对于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强烈的支持;对于主流价值观否定的观点,城市儿童表示更坚决的反对。简言之,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民工子女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轻微的疏离,但他们并没有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他们与城市孩子的不同更多地表现在知识库存:在遭遇群际冲突事件之后,农民工子女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将其整理为相应的“故事”,当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件时,这些生活记忆所构成的知识库存将成为他们判断和行动的依据。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还讨论了相关命题与概念的适用范围,在超越个案的同时避免过度夸大结论的解释力,一方面揭示了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深层机制,另一方面也补充和修正了政治社会化的一般理论。
关键词:身份生产 政治社会化 建制化的政治学习 事件化的政治学习 运作性认同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4 (24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豆瓣
    
    
  
    
      作者:
    
    
      
        
        Yiyun Li
      
    
  
    
    Penguin
    
      
        2018
        - 2
      
    
    
  
  
    Written in the grip of suicidal depression,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is an uplifting account of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Yiyun Li interweaves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her childhood in China and her adulthood forging a new life in America with meditations on the many writers she admires - from William Trevor to Katherine Mansfield, Virginia Woolf to Ivan Turgenev. And with quiet integrity, she confirm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at define an author - why write? And why live?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 3
      
    
    
  
  
    What is the sentimental? How can we understand it by way of the visual and narrative modes of signification specific to cinema  and through the manner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llective imagining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What can the sentimental tell us about the precarious foundations of human coexistence in this age of globalization? Rey Chow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nin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rectors (Chen Kaige, Wong Kar-wai, Zhang Yimou, Ann Hui, Peter Chan, Wayne Wang, Ang Lee, Li Yang, and Tsai Ming-liang) whose accomplishments have become historic events in world cinema. Approaching their work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question of origins, nostalgia, the everyday, feminine "psychic interiority," commodification, biopolitics, migration, education, homosexuality, kinship, and incest, and concluding with an account of the Chinese films' epistemic affinity with the Hollywood blockbuster  Brokeback Mountain, Chow proposes that the sentimental is a discursive constellation traversing affect, time, identity, and social mores, a constellation whose contours tends to morph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in different genres and media.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she argues, the sentimental consistently takes the form not of revolution but of compromise, not of radical departure but of moderation, endurance, and accommodation. By naming these films sentimental  fabulations--screen artifacts of cultural becoming with irreducible aesthetic, conceptual, and speculative logics of their own--Chow presents Chinese cinema first and foremost as an invitation to the pleasures and challenges of critical thinking.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 11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豆瓣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8.1 (158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郑冉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很久很久以前,精怪故事不光是给孩子们看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就是如此。这部精彩的集子囊括了抒情故事、血腥故事、令人捧腹的故事和粗俗下流的故事,它们来自世界各地,从北极到亚洲——里面决没有昏头昏脑的公主和多愁善感的仙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女仆和干瘪的老太婆,狡猾的妇人和品行不端的姑娘,巫婆和接生婆,坏姨妈和怪姐妹。
这些出色的故事颂扬坚强的意志、卑鄙的欺诈、妖术与阴谋,采集它们的只可能是独一无二且令我们深深怀念的安吉拉·卡特。
最初以《悍妇精怪故事集》和《悍妇精怪故事集第二卷》的形式出版
  这些出色的故事颂扬坚强的意志、卑鄙的欺诈、妖术与阴谋,采集它们的只可能是独一无二且令我们深深怀念的安吉拉·卡特。
最初以《悍妇精怪故事集》和《悍妇精怪故事集第二卷》的形式出版
焚舟纪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Burning Your Boats
    
      8.5 (75 个评分)
    
    
  
    
      作者:
    
    
      
        
        Angela Carter
      
    
  
    
  
    
      译者:
    
    
      
        
        严韵
      
    
  
    Nan jing da xue chu ban she
    
      
        2012
        - 3
      
    
    
  
    
      其它标题: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焚舟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全集,一套共五本四十二个短篇。五个集子依次是《烟火》、《染血之室》、《黑色维纳斯》、《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和《别册》。
这些短篇多以童话、民间故事、文学经典为蓝本,文学女巫卡特以奇绝想象力和非凡叙事技巧将之加以戏仿、混酿 、改装和重塑,并以通透戏谑的视角呈现出童话背后的冷僻真相,传奇之中的幽暗细节,为幻想世界打上现实投影,极具颠覆性却又不损奇幻之美,慑人之余又令人迷醉,形成融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风格和寓言色彩为一体的独特写作模式。
正如拉什迪所说,短篇小说是展现卡特独特才情的最佳形式。所录每一篇都堪称深邃智思与瑰丽文字结合而成的魔法杰作。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0467090/
================
我重复,安吉拉•卡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许多同行和迷恋她的读者都明白她的珍稀之处,是这个星球上真正绝无仅有的存在。她应当被安放在我们时代的文学之中央,正中央。她最精彩的作品是她的短篇小说集。
——撒缪尔•拉什迪
如果你想以安吉拉•卡特的风格来再现她的作品之诞生,那么你需要召集一整个戏班的神人之幽灵围拢在她的打字机旁随侍。王尔德必须在场,爱伦坡也要来,还有勃兰姆•斯托克、佩罗、玛丽•雪莱、甚至麦卡勒斯,以及一群热爱蜚短流长的鸹噪老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这是怎样一场烟花般绚烂的表演!像是书封之下别无他物。哥特,奇异,变态,美妙…语言又那么丰沛华美,就像爱伦坡和奥康纳在联手为苏丹新娘谢赫拉莎德捉刀《天方夜谭》。
——Mirabella
遇见安吉拉•卡特奇观和魔法般的小说,你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它必然会流传,会被阅读,被膜拜。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些短篇多以童话、民间故事、文学经典为蓝本,文学女巫卡特以奇绝想象力和非凡叙事技巧将之加以戏仿、混酿 、改装和重塑,并以通透戏谑的视角呈现出童话背后的冷僻真相,传奇之中的幽暗细节,为幻想世界打上现实投影,极具颠覆性却又不损奇幻之美,慑人之余又令人迷醉,形成融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风格和寓言色彩为一体的独特写作模式。
正如拉什迪所说,短篇小说是展现卡特独特才情的最佳形式。所录每一篇都堪称深邃智思与瑰丽文字结合而成的魔法杰作。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0467090/
================
我重复,安吉拉•卡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许多同行和迷恋她的读者都明白她的珍稀之处,是这个星球上真正绝无仅有的存在。她应当被安放在我们时代的文学之中央,正中央。她最精彩的作品是她的短篇小说集。
——撒缪尔•拉什迪
如果你想以安吉拉•卡特的风格来再现她的作品之诞生,那么你需要召集一整个戏班的神人之幽灵围拢在她的打字机旁随侍。王尔德必须在场,爱伦坡也要来,还有勃兰姆•斯托克、佩罗、玛丽•雪莱、甚至麦卡勒斯,以及一群热爱蜚短流长的鸹噪老太。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这是怎样一场烟花般绚烂的表演!像是书封之下别无他物。哥特,奇异,变态,美妙…语言又那么丰沛华美,就像爱伦坡和奥康纳在联手为苏丹新娘谢赫拉莎德捉刀《天方夜谭》。
——Mirabella
遇见安吉拉•卡特奇观和魔法般的小说,你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它必然会流传,会被阅读,被膜拜。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