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边缘与前沿 豆瓣
作者: 杨联芬 新星出版社 2018 - 2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学术研究菁华,具有鲜明的原创风格与学术前沿性。无论重释经典、解析革命,还是通过女性问题探究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变迁,均体现出敏锐而独到的见解。作者既重视史料,也擅长文本分析,在跨学科视野中,贯通了文学研究之“内部”与“外部”,使审美与政治、文学与道德、私人生活与宏大历史叙述相互交织、彼此印证,语言深入浅出,富于趣味,适合专业研究者及广大非专业读者阅读。
物质技术视阈中的文学景观 豆瓣
作者: 潘建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物质技术视阈中的文学景观》展现了晚清中国书籍史上重大的技术变革,多维度描述物质技术与小说演进的关系。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关系微妙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话题。
近代以来,新兴印刷技术所蕴含的巨大的出版能量,为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技术变革急剧加速的步伐中,西方先进的印刷文化进入以上海为出版中心的中国,并逐渐辐射到周边的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近代书局利用新的出版技术以及新的经营模式,开展小说征文、小说版权转让以及善本小说整理等活动,推动乃至调控晚清新小说的发生与发展,促使传统的明清章回小说实现其文本传播技术的近代升级。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特色的图像,亦借助新技术完成它的近代复兴之路。这些在物质技术推进中的文学景观,处处展现了文学观念和文体破立的消长,具有重大的小说史及出版史意义。
2019年5月9日 想读
夏济安日记 豆瓣
作者: 夏济安 译者: 夏志清 注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部非常出名的爱情日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志清教授将亡兄夏济安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的日记整理,在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五日台北的《中国时报•人间》连载。随后,《夏济安日记》一书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最新修订版,增加夏志清新写的前言、夏济安致李彦的最后一封信(附原函影本)、夏志清书信、日记原稿影本及部分英文日记。
本书是夏志清在作者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所记时间不到一年,主要记录了夏济安29岁那年的一场苦恋。这种苦,不是来自任何外界的阻挠,也不见苦恋对象的拒绝,几个月中,夏济安没有任何行动,挣扎于表达与不表达之间,基本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后来终于写了一封7000字的长信,很可能就把那女孩子吓住了,随即的拜访又不容人家慢慢适应,反跟她吵一架。此后,又是漫长时日的自说自话,自我分析--见,还是不见?跟那女孩子却再也没见面。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足以给广大读者的带来极大的震撼。
这是爱情、友情、亲情的真实记录,是一代学人的心路里程的具体写照,对了解和研究四十年代后期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治学和交游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2019年5月9日 想读
问题与方法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本书以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轨迹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视角,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科学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一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本书既有书斋专著严谨而厚实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即兴发挥的轻松氛围和鲜活的口语风格,不失为一种富有变革与创新意义的著述体例。
2019年5月9日 想读
众妙之门 豆瓣
作者: 陈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相比于第一版,《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二版)完整呈现了陈晓明教授的写作原貌,在第一版基础上增补了十万余字。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一扇门,打开来,看到的是读者自己内心的风景。当代著名学者陈晓明积十数年之功,对名篇名作一一详细解读,绘出了当代文学的天际线。《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2019年5月9日 想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陈思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作者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狂人日记》、《知堂文集》、《电》、《边城》、《雷雨》、《十四行集》、《生死场》、《骆驼祥子》、《子夜》、《倾城之恋》、《长恨歌》、《坚硬如水》,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位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借此提供更多言说的可能性。
2019年5月9日 想读
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馮睎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7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們回不去了。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這些句子,可能你都熟悉,更因此愛上張愛玲其他文字。但,你真的了解張愛玲嗎?你可知道張愛玲最怕死?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最喜歡用什麼方式占卜?還曾經寫信給王家衛?會用佛洛伊德的角度看李商隱的詩?會寫出「盡我最大力量,別的就管他娘」(I do my best and damn the rest / Do my damnedest and the rest be damned)這種句子?翻開張愛玲寫給友人的書信、散文稿、筆記簿,發現她的內心世界如此豐富又複雜。一起跟作者走進張愛玲的內心世界,重新認識《小團圓》、《少帥》等作品,以及她從上海到香港、到美國的生活點滴。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豆瓣
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
作者: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译者: 倪安宇 時報文化 2019 - 4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2019年5月5日 想读
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兩卷) 豆瓣
作者: 陳素怡 文化工房 2012 - 9
《僭越的夜行》彙編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作品年份自《雷聲與蟬鳴》(1978年)至《普羅旺斯的漢詩》(2012年)。共分上下兩卷。
上卷共分五輯,第一輯〈訪問和對話〉收有五篇過往刊登於《文化評論》等雜誌的採訪實錄;第二輯〈單篇詩話〉除詩以外,輔以名家評論;第三輯〈現代與抒情〉收錄《雷聲與蟬鳴》詩集的相關評論;第四輯〈從《游詩》(1985)到《游離的詩》(1995)〉;第五輯〈詩與詩學探索〉評析《梁秉鈞卷》(1989)至《半途》(1995)。
下卷續接五輯,第六輯〈城市與文化觀照〉由各家評議《形象香港》(1992);第七輯〈詠物詩與食物詩〉介紹《食事地域誌》(1997)、《東西》(2000)、《帶一枚苦瓜旅行》(2002)、《蔬菜的政治》(2006)等作;第八輯〈詩與藝術對話〉評寫《詩與攝影》(1990)、《博物館》(1996)、《衣想》(1998)、《流蓮歡》舞蹈等作品;第九輯〈外譯及回應〉談論梁秉鈞作品外譯出版及其迴響;第十輯〈普羅旺斯的漢詩〉(2012)為梁秉鈞最終作。
2019年4月27日 想读
青苔不会消失 豆瓣 Goodreads
7.9 (37 个评分) 作者: 袁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3
本书精选了袁凌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为杰出的非虚构作品,叙述了十二个惊心动魄的灵魂故事,写出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其中,侧重于写底层人物对磨难与困境的挣扎,还有新旧一代关于故土的矛盾与争夺。更从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 回声中,为我们呈现了一片震撼的精神与生存景观。本书中的多篇文章曾经在互联网引起轰动,但碍于版面,这些文章都未曾以全貌呈现,本书是这批精彩作品第一次以全貌形式呈现给读者。
2019年4月25日 想读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豆瓣
作者: 汪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出版说明
今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这不仅是一场影响了现代历史进程的战争,而且是一个激发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契机。从此以后,中国与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进入了自身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新阶段。为纪念这一重要的近代史、思想史节点,清华大学汪晖教授将其讨论一战与中国、五四与民国等议题的文章、访谈汇辑成册,并遴选了20世纪初期刊载于《东方杂志》、《新青年》等的相关“思想战”文献十六篇附入本书,文献的编选原则上以初刊文字为本,并参考了《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等著作。希望本书有助于提升并深化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在新的视野与方法中通向历史文本的“再发现”与“再解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20日
……………………………………………………………………………………
本书是有关“一战与中国”这一思想史议题的专题研究,共分研究篇与文献篇两部分。研究篇由思想史研究专家汪晖教授的《文化与政治的变奏》和《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两则文章组成;文献篇则收录了《东方杂志》、《新青年》有关一战、文明、中国等等问题的论争。本书有史有 论,有 理有据,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一战”对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思想史等的深远意义。
…………………………………………………………………………
过去二十年,学术界对于晚清的兴趣水涨船高,而对“五四”文化运动的评价日趋低迷,理由是“五四”时期的各种观念和尝试在晚清已经萌芽,很难以此为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然而,从“一战”与“思想战”的关系来看,“五四”文化运动代表着民国建立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任何对此后历史变迁和思想发展的讨论都需要考虑这一“思想战”的后果。
这一“思想战”将对中国道路的思考从对欧洲文明的学习以及东西差异的比较,扩展为对欧洲危机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探寻。不但新文化运动者倡导的互助、和平、大同、科学、劳工神圣和庶民的胜利代表了一种对普遍性的向往,而且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对中国文明的再认识也并未局限于文明差异的框架,恰恰相反,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中国传统的再认识与对人类普遍道路的思考关联起来。
——汪晖
…………………………………………………………………………
封面图片:
上: 一战期间,法国元帅霞飞视察罗马尼亚军队
或者 1916年7月爱尔兰皇家步枪联队集结索姆河
下:1913年2月1日,法国L’Illustration关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报道图片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猴子·罗汉池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时间永恒地停了下来
深邃的爱情流转出更多面貌
我们却从不知道它有多美好
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袁哲生首次完整探索爱情的突破之作
◎ 编辑推荐
☆ “我要赶在遗忘之前,抢救对爱情的记忆。”(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 》)经过长期“捕捉孤独的角落”,创作到后期的袁哲生首次将眼光转向另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爱情。他在《猴子》《罗汉池》这两部作品中,以书写追问:“爱情可以有多好?”爱情,是他的创作核心。可是当我们跟随着袁哲生,从小说的开头缓缓地走向结局,却能隐约感觉到,作品中还存在爱情之外的种种要素,让人无法明确地言说。作为后来的读者,我们无法知道小说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确实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学主题中,写出让人值得反复寻味的作品。
☆ “‘宗教’与‘爱情’同样追随者衆,同样‘层次’丰富。”袁哲生创作后期也越来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书收录的《罗汉池》将十八罗汉、贵妃观音等宗教雕像与爱情、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入世的爱情”“出世的宗教”“艺术创作的本质”三者彼此结合,让《罗汉池》不同于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说具有的抒情意境犹如一则传说般格外深远。
☆ 一直以来潜藏在冰山下钻研短篇的袁哲生,在这部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集里,以短篇为基础,运用不同的视角、相同的人物、类似的句子和断裂的时间,重复书写同样的故事。同时,将许多冲突省略、掩盖,静谧的氛围弥漫全书。一部“小说”,没有大量明显的冲突,也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却在袁哲生的语言调动下,发展出更丰富的样貌。
◎ 内容简介
雨水不断降下,被隔绝在朦胧雨景中的爱情,让安静的眷村少年无数次来到心仪女孩梁羽玲的家门前。月亮重复升起,被笼罩在残存黄昏里的爱情,令雕刻匠建兴仔一直无法成功打造出庄严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轮廓始终近似倾心的对象小月娘,过于艳丽。
他们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后的爱情,究竟能多美好?若注定无法寻得,又能如何靠近?
◎ 名人推荐
袁哲生就像所有优秀现代小说家,尝试凭借个人语言劳动,孤自潜入存有的幽暗处,像一名最专诚的翻译者,以小说,译写出午后雨点,盛夏蝉鸣,与一切景象,所共同亲熟的本质性悲伤。使长久埋伏的,在小说里恍然兑实。另一方面,当这种纯粹悲伤,漫漶小说里一切人事时,袁哲生总使日常细节,对我们而言再度陌异了:因为袁哲生,我们竟不可能确知,人世里,什么可以“不孤独”。
——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猴子》《罗汉池》都是说故事,前者是较为“正常”的青少年世界(常见诸于小说);后者则回返早年的抒情诗手法,更扩大发展至寓言空间,较为精巧地设计隐喻象征,角色寓意与情节的对比,读起来与其说有沈从文的影子,不如说更接近汪曾祺——混合《受戒》与《大淖纪事》,却是台湾前现代的世俗空间——追求诗的审美意境与救赎,接近“京派”的教义。
——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社会规范、道德教训与“成为一个男人的必要条件”,皆透过成长小说偷渡、传播,投射出一般人的成长过程中匮乏且无从填补的幻想,《猴子》选取传统成长小说中不会被多加着墨的普通人为叙事者,呈现另一型态的,充满挫败、不满,对传统成长小说论述幻灭的过程。
—— 台湾小说家 张耀升
◎ 获奖记录
★《猴子》获选2002年第33届台湾“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同时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秀才的手表 豆瓣
7.7 (32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描绘乡土的面貌,勾勒时间的轮廓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本书奠定袁哲生“台湾新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师”地位。大量的闽南方言、乡村景色和人物,让人看到袁哲生是如何糅合各种乡土的元素于小说之中,又是如何开创出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新乡土文学。
☆ 一部袁哲生独有的时间书写小说。人的消逝、乡村的改变、童年时光的失落,袁哲生借由种种人事已非的变化去描绘时间的面貌,翻转时间的节奏,探寻时间的意义与本质。
………………
※内容简介※
《秀才的手表》由三篇各自独立却彼此相关的小说组成,场景位于“烧水沟”这个旧时代的乡村聚落,故事围绕秀才、武雄、火炎仔、空茂央仔、吴西郎等生活在“烧水沟”的乡土人物而发展。一心坚持将信件投递到远方的秀才,率领许多乞丐的空茂央仔,能够改变时间的吴西郎……大量的方言与乡土元素遍布全书,让我们看到袁哲生如何开创出新颖不同的乡土小说;处处对时间的深入描写,也让我们发现袁哲生如何在时间客观绝对的本质中展现出众多主观复杂的样貌。
………………
※名人推荐※
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书中描写了一个小婴儿对怀抱其行走的、后来骤逝的父亲“真实却稀薄”的印象。也许,正是因为真实的稀薄、个人哀伤的退位,让这设定在多年后的虚构回忆,在小说家的书写中,静静流转出更为盛大而恍然无伤的世界光影。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利用天真的叙事者来描写成长故事的作品非常多,然而大部分描写未经世事的小孩眼中所见到一切的作品易流于虚假,但这篇不同,作者表现得很熟练。故事人物所具有的发现、启蒙性,常常是短篇小说无法负载,但是作者能够透过秀才的种种怪异情状,以及那只手表表现其内心状态。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马尔多罗之歌 豆瓣
Les Chants de Maldoror
8.8 (35 个评分) 作者: [法] 洛特雷阿蒙 译者: 车槿山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天才、有罪的少年,
美与邪恶的混合体,
几代大师膜拜的偶像,
留给世人的唯一一部
奇书中的奇书
◎ 编辑推荐
☆《马尔多罗之歌》是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天才之作,问世近五十年不为人知,经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超现实主义者推重后,对现代艺术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 本书影响了不可胜数的艺术家、作家、导演:画家奥迪隆·雷东、达利、勒内·玛格丽特先后为本书配图。除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超现实主义者之外,纪德、加缪、帕斯、亨利·米勒、约翰·阿什伯利等大作家、大诗人都盛赞此书。还启发了戈达尔、寺山修司等电影导演的创作,影响仍在继续。
☆ 洛特雷阿蒙常在深夜写作,通过大声朗读、弹奏钢琴和弦,锻造语句。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此次再版收录了他的全部创作,除杰作《马尔多罗之歌》外,还包括《诗一》《诗二》及存世的七封信。
◎ 内容简介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长篇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每支歌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围绕主人公马尔多罗,六支歌飞速展开,各种事件接踵而来,创造出一个畸形、奇异而梦幻的世界,一切都处在兴奋中,处在变形中,处在施暴、攻击、摧毁的激流中,行动的快乐浸透了全书。此外还收录了《诗一》《诗二》两个散文片段以及七封信。
◎ 名人推荐
我一定要明确指出,依我看,对某些人的崇拜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这些人表面上显得那么伟大。惟一的例外是洛特雷阿蒙,那些在经过时留下了某种模糊痕迹的人,在我看来就不是这样。
——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创始人
我认为,布勒东、阿拉贡和苏波等人构成的小组最美的荣誉在于发现并宣布了令人赞叹的洛特雷阿蒙的文学与超文学的重要性……他在19世纪全然没有影响,但他和兰波一起,也许还超过兰波,却成为明日文学的大师。
—— 安德烈·纪德,1947年诺贝尔奖得主
为了揭示人的梦境,关键在于不去贬斥知觉。要求于诗人的不是放弃而是极度的自律。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诚挚的高明形式:真实性。在过去的世纪中有一类诗人,他们代表了浪漫主义——诺瓦利斯、奈瓦尔、波德莱尔、洛特雷阿蒙——的隐秘分支,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位诗人(洛特雷阿蒙)发现了表现心理剧变的形式。
—— 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
对洛特雷阿蒙,我们只有猜测,绝无肯定,绝无逻辑(我们的逻辑)。所以《马尔多罗之歌》才是最有效的诗歌,因为他持续地让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我们有确切的理论。他仍然是危险的……他在无意间以夸张、玩笑的方式在文学的谎言中重新发现了真理。他比任何诗人都更好地重新发明了语言和艺术的意义,这是生活的咒语。他否定了统一的文体,但这是为了显露真正的文体,真正的逻辑,即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习俗。他从人类思想史的一极跳到了另一极。
—— 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前辈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的首席执行者是萨德侯爵……洛特雷阿蒙是一位黑信使,预示死亡幻觉和虚弱的噩梦即将来临。
—— 亨利·米勒,美国小说家
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是黑色圣经……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基本的梦想文本。
——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太阳帝国》作者)
至少从洛特雷阿蒙开始,文学赢得了发疯的权利。
—— 罗兰·巴特
《马尔多罗之歌》是关于可怖力量的一个谜团。
—— 雅克·德里达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种真正的好斗现象学。它是纯粹的好斗,甚至在人们曾经谈论的纯诗这种文体本身中也是如此。
—— 加斯东·巴什拉
洛特雷阿蒙是——但愿大家能宽恕我——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法国悲剧诗人。
—— 皮埃尔·勒韦尔迪
给你们的私人书房装上一个能随意沉浮的装置吧……打开洛特雷阿蒙,整个文学便像一把雨伞般翻转过来,合上他,一切又立即恢复正常。为了在家中享受一种完美的智力舒适,给你们的书房装上《马尔多罗之歌》这一装置吧。
—— 弗朗西斯·蓬热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论文,试图追求那种一般而言是为诗歌保留的形式,如果这些作品像诗歌一样成功地强加给我们这样的观念:文学是一种实验,阅读与写作不仅属于一种揭示意义的行为,而且还构成一种发现的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切归功于洛特雷阿蒙的探索和疯狂。
—— 莫里斯·布朗肖
它(《马尔多罗之歌》)像一本破旧、翻皱了的关于打破文学规则的规则手册。……每当我滑向那些俗滥的文学陈套,就会感觉到后脖颈上马尔多罗沉重的呼吸。……洛特雷阿蒙是颠覆高手。年轻孩童和母鲨们,当心。
—— 理查德·米尔沃德,英国小说家
2019年4月18日 想读
度外 豆瓣
8.4 (55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与袁哲生并称,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黄国峻惊艳华文文坛代表作
将一切担忧、恐慌、丧失感引爆的“时间痉挛”
◎编辑推荐
★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度外》于2000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留白》一篇,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得到张大春、施叔青、钟阿城三位文坛前辈肯定。这次《度外》《水门的洞口》的出版,是在他辞世十五年后,作品首次引进大陆。
★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 骆以军为简体版撰写专序,对黄国峻的文学做了一次角度独特、内容丰富的评论。
◎内容简介
《度外》是作家黄国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本小说集中,黄国峻运用实验性的文字,探寻小说艺术的新可能,他以不同一般的纤细灵魂,将时间打碎、拼接,将丰富的意义寄寓在“度外”的语言之中,带给读者完全不同于往昔的阅读体验。在中文写作的无数尝试当中,黄国峻的小说“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张大春语),即使到现在,仍然鲜有与之相仿的作品。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此不但针对他文字处理的题材,更直接对他的文字所构成的风格,已经出现的“文体”而言。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一个心灵。
——作家 郭强生
●这篇小说(《泛音》)着重人物内心的流动,节奏沉缓,呈现屋檐下三人微妙的互动,仿佛在同一条弦上,振出三种不同波长的泛音(Overtones),奏出一首歌曲。
——作家 甘耀明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2019年4月17日 想读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黄国峻
回家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韓麗珠 香港文學館 2018 - 7
《回家》是韓麗珠的第一本散文集,共六萬字,散文擷取自專欄、網誌及臉書文字,文章長短參差不一。書分「心」、「島」、「城」、「K」、「L」、「貓」6章,內容關於作者獨居於島的生活記述,也有童年舊居、家人關係的回憶等。作者由情感與內心出發,由空間、物件、親近的人等多個面向切入,思考「家」的主題。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2019年4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