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豆瓣
作者: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王希苏 / 常晖 漓江出版社 1990
本书选择了布罗茨基的前期、近期短诗、组诗、长诗84篇,反映他个人生平和文艺思想的散文、评论、演讲8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完整的布氏选本,展现了这位经历坎坷终成大业的诗人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的奋斗历程。
2019年1月27日 想读
冬泳 豆瓣 Goodreads
7.7 (305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9
班宇(@坦克手贝吉塔)短篇力作首度成集 阿乙•蒋方舟•李诞•谈波 齐声推荐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 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编辑推荐】
颇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班宇的处女作——他曾开设《东北疯食录》专栏,浪游工业之城,展示出恣意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曾连载 “工人村”故事集,从细微之处出发,描绘出一幕蓬勃鲜明的悲喜剧。他已在文坛初露锋芒,《收获》《当代》《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皆可觅得他的身影。
从无名之中捕捞个体,在消逝中追寻永恒——《冬泳》是班宇创造的“昨日世界”,遍布萧索的工厂、失落的赌徒。惯于沉默的北方人在这里显得生机、蓬勃。《冬泳》是写给北方的情书,写给你我的(关于旧时代的)备忘录。
细密诗意的语言;轰鸣里深潜宁静,幽默中怀藏温柔——在声音日渐稀少的世界,班宇仿佛浪漫时代的行吟诗人,以准确、克制、优美之笔,书写强力广阔的歌谣。班宇迷恋写作里的“浮生感”,笔下人物在现实的挤压里普遍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他们身上,除了表演出来的“幽默”,还有深藏不露的玄妙和真实。
【推荐语】
文坛新来的高手,有一股雨水冲扫过的、带有野兽气味的生猛劲儿。
——阿乙
班宇有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可是,他抵抗住了天赋的诱惑——没有随心所欲地把作品当做情绪的宣泄,或是横冲直撞地滥用富有才情的语言;他又抵抗住了时代的诱惑——没有把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当做题材的富矿,也没有因平庸的文学时代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以最严格的标准自我训练,使每一个短篇都纯熟得惊人。天才和有天赋的人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独立发展自己,班宇无疑是前者。
——蒋方舟
班宇是聪明的,刻薄的,但不是轻浮的。他显然知道这世界哪儿出了问题,并且没什么希望好转,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轻巧的态度,文字上,他还在苦熬。
——李诞
班宇用他干净、硬朗的笔触,冷静、耐心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端庄肃穆、具有经典品相的短篇佳作。那字里行间的东北寒风,凌厉又温柔。
——谈波
2019年1月24日 想读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2019年1月24日 想读
我心深处 豆瓣
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7.0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 [瑞] 史提格·比约克曼 译者: 周欣祺 雅众文化/ 新星出版社 2016
伍迪·艾伦是世界影坛中最独特、最具魅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别具一格,且拍摄速度之快、获奖数量之多,几乎无人能及。
.
伍迪·艾伦在本书中回顾了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涵盖了《傻瓜入狱记》《安妮·霍尔》《曼哈顿》《开罗紫玫瑰》等最具代表性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 电影 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他的电影带有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与辛辣,处处可见对文化、道德、宗教的讽刺,风格一目了然,却又和而不同。
.
他不仅是位杰出的电影导演、演员,同时对音乐、文学和艺术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洞见。他无意于做聚光灯下的表演者,总是低调地站在作品背后。喜剧的笑声终会烟消云散,而自律的创作者永远闪光。
.
媒体评论
.
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继卓别林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
——奥斯卡颁奖词
用充满智慧的幽默解析人生、讽刺人性,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数伍迪·艾伦。
——《纽约时报》
伍迪·艾伦的自嘲性刻画让我同情乃至欣赏他。
——科波拉
斯皮尔伯格可以被模仿,但伍迪·艾伦是无法被模仿的。
——马丁·斯科塞斯
2019年1月20日 想读
總統的親戚(二版)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陳柔縉 時報 2011 - 6 其它标题: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
台灣社會中,本土世家與外省世家的企業主和政治人物,透過「門當戶對」的聯姻關係,將家族的權力及利益串連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階級與群體。而這所謂的「華麗一族」,其族群品味與日常生活,一般人恐怕難以模仿也不易穿透。
陳柔縉從龐大綿密的台灣上層姻親關係中,追索這些連連相扣交互結織的人際網路,一窺當代政經名人背後的權力結構。在撰寫此書時,政治氛圍仍嫌保守,為釐清這龐大且複雜的人際關係,她以超過四千張的結婚啟事和訃聞,搜尋台灣統治階級的家系,再將滿坑滿谷的資料,所形成政商之間環環相扣的圖像綴織拼貼,試圖解析台灣社會政商統治階層的形成。她從政治菁英及家族關係的角度切入,不論政壇和商界,許多看似各自獨立的企業體,實質又串連在一起形成姻親集團。這些達官顯要、企業豪門,在臍帶與裙帶關係的緊密結合下,主宰了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的權力結構。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血汗超商 博客來 豆瓣
作者: 吳偉立 群學 2010 - 3
目錄
謝國雄序/ 「歡迎光臨!」
蔡志杰序/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辛酸頭家序/ 圓夢成功?圓夢成空!
楔 子 加盟制度:圓夢捷徑?
第一章 翻身之梯或地獄之門
第二章 回首往昔
第三章 「高層」的內幕
第四章 櫃臺後的故事
第五章 銷售工廠
第六章 借雞生蛋
第七章 國家在哪裡?
第八章 展望未來
後 記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
序top
推薦序一
「歡迎光臨!」
謝國雄
「歡迎光臨」聲中,加盟超商提供了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不打烊的服務,便利了全民,肥了連鎖超商的集團總部,到底誰付出了?誰墊底了?他們為什麼甘之如飴?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做手工」的家庭代工與黑手變頭家經營的小工廠。今天街頭轉角看到的卻是7-Eleven、全家或者OK超商。由生產到消費, 由製造到服務,由密閉昏暗的工作坊到開放明亮的連鎖門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變化! 但是台灣社會真的變了嗎?本書給了一個會讓你掉眼珠的答案:沒變!
不論是一九七○年代或二○一○年,台灣人同樣企望自己創業當「頭家」,而這個頭家不過是受到各種限制的「工頭」,貫穿其中的是外包邏輯。一九七○年代出口導向的工業化中,貿易商接訂單轉交給小工廠,製造小工廠再發包給小型工作坊與家庭代工;在這個外包網絡中,國際市場波動的壓力,層層轉嫁到最底層的家庭代工。二○一○年,連鎖超市集團透過加盟契約與各種營業規定,將壓力下傳到加盟店的店長,同時不遺餘力地將利潤上吸到集團總部。不論三十年前或今天, 國家的法律與行政都以「尊重市場運作」與「契約自由」為由,對此保持「中立」。
然而,真的沒變嗎?不,其實有變。首先,傳統零售商店(「柑仔店」)不見了。其次,加盟店主面對的是力量更大、控制更全面、更細緻的總部。第三、想透過連鎖商店來創業的逐夢者,面臨的是寡頭壟斷的市場,他們除了選擇加入連鎖體系外,別無出路。最後,在門市層級的競爭更加劇烈,加盟店長只能以無限延長的工作時間與榨取時薪工人來求取生存。
換言之,台灣資本主義發展有常與變,頭家夢與外包邏輯是常, 產業頂端逐漸被壟斷與產業底層的完全競爭並存,則是變。本書將當代看成歷史、將歷史看成當代,讓我們有機會反省台灣社會的前世與今生,進而解開「我們是誰?」、「我們在追求什麼?」以及「我們為何是這幅模樣?」的集體身世之謎。
質疑和挑戰常識與現狀,並與之斷裂,是社會學探索社會生活的獨特方式。社會學更試圖指出在常識與現狀之外的其他可能,如本書所提出的:正視「名為企業間的關係、實為勞資關係」的現象、立法與集體行動。可貴的是,本書也是這個努力中的一環, 即作者將學術專著轉化為通俗可讀的書籍,藉此與台灣社會通。這是立基在嚴謹的「專業社會學」之上,體現公共利益的「公眾社會學」。祈願本書能成為台灣讀書界與文化界的暢銷書,讓貼近台灣社會動脈、踏實、深刻、具有啟發力的社會學著作能成為「非小說類」的主角。
(謝國雄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推薦序二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蔡志杰
在筆者寫作這篇序言之前,其實與本書作者偉立並未曾有機會謀面。我們之所以有些聯繫,是因為二○○六年間,苦勞網曾經短暫組織過一個「大賣場調查團隊」,我作為苦勞內部負責此一調查團隊計畫的成員,與當時在撰寫相關議題碩士論文的偉立開始認識。如今,偉立改寫其論文準備出版,他找到我為這本書寫序,我欣然接下這個任務。
資本與產業的集中化
偉立這本書考察的是零售業中便利商店的「加盟連鎖」體系。在製造業資本投入流通領域後,因為連鎖體系挾其門市數目多、進貨量龐大,便要比個別店面擁有更多進貨議價空間,再加上P O S 系統的建立,使得加盟門市還能跨足各種費用代收業務;相形之下,整合程度較低的其他零售業形式,就較難因應市場需要而被邊緣化。
作者在這裡提供的,其實是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個別卻又宏觀的背景。隨著產業資本的投入,使得零售業進行較大規模的集中化,產業兼併以競逐更為壟斷的利潤。而在對外挾其規模經濟以打擊競爭對手之時,對內也要盡量降低開支、透過種種管理手段來轉嫁成本。
於是雖然總體便利商店數量不斷攀升,但個別門市的平均營業額卻是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對於加盟總部來說,它的總營業額仍然隨著更多門市的開張而增加,且門市營運成本都由個別加盟店吸收掉了;而對個別加盟主來說,因為競爭店家越來越多,卻必須投注更多心力才能維持既有的營業額。這是個別產業的背景。
至於我說這亦是宏觀或甚至是資本全球化的背景,意即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所有產業,是全球化的共同現象之一。君不見,不論哪個產業,掌控流通市場的跨國大品牌互相兼併以爭取更高市占率,但其生產製造面,卻不斷透過更為零散化的分工體系、朝向更為非正規化的勞動方式來進行,以降低更多成本。
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
偉立花了相當多篇幅介紹加盟體系及其門市如何運作。基本上,一家門市的經營並沒有太多自主性可言,門市無法獨立進貨,賣什麼東西、價格多少、在貨架上如何陳列、甚至包括如何賣(招呼顧客的銷售詞及語氣),加盟總部都已制定統一的經營方針。
這些為加盟總部所牢牢規範住的操作方式,使得經營一家門市不需要太多技術。如同作者所言:店長層次一個月、一般工讀生一星期就熟悉工作了。如何操作收銀機以交接班,依靠的不是基本原則,而是完全按表操課的複製。
對於這種勞動標準化過程,作者認為是試圖把勞工去技術化。去技術化的結果是不必僱用專職勞動者,時薪工讀生就可填班。另外,當一九九○年代後期,零售業面臨適用勞基法的關頭時,加盟總部大量把原來的直營門市轉為加盟門市,將原本總部直接僱用的人事轉由加盟主來負責,也就是轉嫁其人事成本。
總結這些現象,作者認為,零售業的加盟制度,其實就是製造業外包制度的轉化,而加盟主如同外包體系中承攬部分製程的小頭家,在其中懷抱「翻身」成為「頭家」的想望。
以促成組織為導向的產業研究
我想本書呈現了,加盟體系是否足以讓一個人翻身成為頭家的具體現實:由於總部對加盟門市的層層掌控,其答案明顯是異常晦暗的。
從工運的角度來看零售業的勞動議題,多半會想到組織基層時薪工讀生,相較起來,偉立在書末激勵加盟主應該團結起來,可說是不一樣的路徑。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反對市場主導的生產及社會關係,如果從這個立場出發,加盟主當然應該團結起來向零售業財團爭取權益。問題在於如何可能:從主觀來看,擁有門市、當家做主的海市蜃樓掩蓋了加盟主乃為小工頭、而遠非頭家的事實;從客觀來說,這些「頭家」被加盟機制緊緊綁在個別的門市裡,彼此為市場中的競爭者而互存猜疑,也就缺乏團結起來的社會基礎。
即使加盟主們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權益,但如果繼續以頭家自居,那麼,這些「頭家」是會將利益與基層工讀生共享,還是獨自佔有利益以做為晉升成更大頭家的資本呢?如果是後者,那加盟主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利益這回事,是否只是更鞏固其作為頭家的階級躍升想望呢?
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有基層零售業勞工的組織運動,那才會對從事門市人事管理的「頭家」們產生壓力,迫使他們也必須團結起來轉而向總部要求更多利潤分享;而兩個部門的組織運動如果能與時俱進,也比較可望對於零售業的勞動環境,產生較正面的拉動力。只是,組織零售業勞工的主客觀條件,並不比組織加盟主的條件好多少。
台灣的工運通常只進行素樸的組織工作, 所謂素樸, 並非指沒有政治想像,而是指沒有組織策略。台灣工運界沒有從事產業研究的習慣,而不了解產業特性,就無法找出組織此產業部門內之勞動者的途徑。偉立這本著作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零售業中的加盟體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分析,讓我們得以一窺加盟體系的堂奧。
我想偉立寫作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協助加盟主們「看穿」加盟體系。但即使看穿了體制對個體的結構性壓迫,並不自動保證行動者會轉向團結組織起來,依據以往經驗,更多的底層勞工是從此認命,或試圖往上爬以脫離勞工身分。
如果說這本書是一塊進入零售加盟體系產業研究的敲門磚,那麼,如何使其中的行動者,不管是基層勞工或小工頭,能夠組織起來挑戰市場導向的勞動體制,這就有待更多的研究考察與實踐分析了。
(蔡志杰為苦勞網特約記者)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 豆瓣
作者: 胡幼慧 巨流
你知道『三代同堂』不一定能享『天倫之樂』嗎?
本書向你揭露三代同堂的『七大陷阱』:公共政策的陷阱、社會階層的陷阱、性別的陷阱、婆媳的陷阱、兒女的陷阱、世代的陷阱、以及文化的陷阱。
老人究竟需要什麼?老人們喜歡『三代同堂』嗎?社會福利的制定應該要考慮到福利的「需求」,而非想當然爾地宣揚所謂傳統的「倫理道德」;本書結合理論思考與實證調查,指出在現代台灣社會中,老人真正的福利需求,並提出『新三代同堂』與『新孝倫理』的觀念;您將在此找到─『天倫之樂』的現代精神。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美国人与中国人 豆瓣
Americans and Chinese
作者: [美] 许烺光 译者: 沈彩艺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尼克松总统访华前的必读书
国民性研究、中美巨型文明社会比较
………………
※编辑推荐※
☆不同社会环境中孕育出的文化心理人格,对于中美两国的未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齐名,着眼巨型文明社会之比较、超越二战后国民性研究的一大经典。
☆尼克松访问中国前阅读的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有益于: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
※媒体推荐※
本书所研究的不单纯是中美双边政治关系,许烺光教授得益于对中美两种文明的熟悉,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远为艰巨的任务——比较和辨析两大文明,以一种平易而近于澄澈的语言,逐一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巨大反差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借助两种文化的互相批判,他同时也对它们做出了最有效的说明。
——《纽约客》
………………
※学者推荐※
除了简略述及两大文明悠久历史,本书始终强调的是个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及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何以使中国人敏察于周遭的环境,又如何孕育出美国人趋向极端的个人主义?这是一本启发智慧的佳作,必将赢得无数为之倾倒的读者。
——明尼苏达州大学终身教授、人类学家亚当森·霍贝尔(Adamson Hobel)
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许氏的《中国人与美国人》被其幕僚列为三部重要参考书之一。想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和想了解美国的中国人,都应像尼克松那样读读这本书。不仅如此,那些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人、那些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人、那些在外留学、工作、经商和从事外交活动的人、那些致力于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都可从许氏的心理文化学视角获得启迪。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会鹏
………………
※内容简介※
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许烺光以深厚精湛的人类学功底,在社会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的构成中寻找和确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特征。他用环环相扣的推衍和阐释,将美国人与中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与以情境主义为中心,推演至个体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并进而探讨它们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自问世之后,即在海外被奉为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将其列为访华前必须阅读的三大参考书之一。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宗族·种姓·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美]许烺光 译者: 薛刚 译 / 尚会鹏 校 华夏出版社 1990
许烺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说:中国人是以情境为中心处世的。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始终是要有一个依靠的,这种依靠就是宗族。在过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作为一个宗族的成员才可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利益,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流離尋岸 豆瓣
作者: 夏曉鵑 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9 2002
本書中我們看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國際移民,這種移動是來自一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半邊陲地區-台灣的單身男人,他們前往邊陲的東南亞國家尋找新娘。他們所找到的女人繼而成為新娘;她們從這些較不發達的國家-尤其是印尼、越南與菲律賓-移至一個居於半邊陲地位的較發達國家。本書援引大量的研究材料與方法,涵括了針對新娘、丈夫與婚姻仲介者的訪問,還有官方報告與媒體報導,加上作者直接的參與觀察。
當階級、性別與族群之被結構與轉變正跨越國界時,作者做工原創地探索了這些相互關聯的議題。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1 (28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2019年1月13日 想读
昆明的雨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2017 - 8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散文集,或谈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蔬果食品;或谈文坛、戏坛中的人物;或谈西南联大往事;或谈国子监、坝上、钓鱼台;或觅五十年游踪、游记。随心所欲的文字从容不迫地传递着别样的韵味。王安忆说汪曾祺写两类东西最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享受。汪先生的散文即是其享受生活的集大成之作。
2019年1月6日 想读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豆瓣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冯倩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我在家里住了16年,父亲不在工厂轮班,就在教堂。母亲整夜醒着,终日抑郁。我上学,去教堂,跑进山间,秘密地读书。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
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 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自传
★ 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生活
★ 《卫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 《纽约时报》年度重点推荐图书
★ 获兰姆达文学奖
===========
★ 像刀一样锋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粹。——《每日电讯报》
★ 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星期日泰晤士报》
★ 一本区别于传统自传的回忆之书,一本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样充满力量的成长之书。——《纽约时报书评》
张悦然、蒋方舟、任晓雯、刘瑜一致推荐的当代英国天才女作家。《纽约时报》《卫报》《环球邮报》推荐图书!
25岁时,珍妮特·温特森用《橘子》一鸣惊人;52岁时,她回访过往的伤痛,书写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橘子不是weiyi的水果》中不动声色的幽默,其实是作家真实伤痛的保护色,如果说温特森的小说中发生了什么挫折和不幸,相对应的现实只会更坏、更糟……温特森开放且坦诚地剖析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伤的童年往事、压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后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阴影,也意味着磨砺和成就自我的可能。正如《泰晤士报》中所说:“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温特森走出创伤的阴影,用勇气、爱与写作锻造并成就自我,正如温特森在书中所说:“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一本充满勇气与力量的成长之书,更是一本充满启发性和智慧的人生之书。
2018年12月27日 想读
五个小英雄 豆瓣
作者: [美] 莱恩·史密斯 译者: 秦昊 2015 - 6
从前,有四个淘气的小家伙:约翰、保罗、乔治、本。喔,对了,还有一个名叫汤姆,但他的个性特别独立,常常找不到人。这几个小家伙动不动就爱惹麻烦,你也可以说他们是……热爱自由!不过,老实说,他们还真有些让人伤脑筋呢!可是,这五个小家伙后来都成了美国的开国元勋!他们就是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革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起草《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佛逊、第一个签署《独立宣言》的约翰•汉考克,以及独立战争英雄保罗•利瓦伊尔,这本书说的就是五个伟人小时候的故事。
2018年12月20日 想读
八月炮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8.6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巴拉·塔奇曼 译者: 张岱云等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精彩无比的一战经典之作,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为之“绕道”颁奖。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誉为“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她的写作,令人沉浸、着迷。
是什么让世界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肯尼迪总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化解美苏危机。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以充满悬疑感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真正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信件、电报、日记甚至情书等资料,带读者走入时人内心,用极为人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决策者。
★ 威廉·夏伊勒、费正清、肯尼迪总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卫报》等盛赞推荐,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学者罗伯特·马西专文导读。
★ 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名家推荐】
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八月炮火》推出后立即洛阳纸贵,空前成功,书评争相推介,口碑迅速传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睹为快。肯尼迪总统特别订了一本送给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他的阅读心得是:当代政治家必须尽可能避免陷入1914年8月大战的陷阱。普利策奖捐款人已立下规章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著作,但是委员会还是找到名目,颁给作者塔奇曼“非虚构类奖”。《八月炮火》让作者一举成名,她的作品深入人心且文笔流畅优雅,但是大部分的读者只需要知道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这块金字招牌。
——罗伯特·马西,历史学者,凭《彼得大帝》获普利策奖
大约在十多年前,我看到了巴巴拉·塔奇曼的著作《八月炮火》,初翻几页,就深深被作者气势恢宏却又细致入微的写作方法吸引住了。……她讲究遣词用句,既要文字言之成理,又要读者读之有味;她极注重营造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她的书,潇洒精彩,干净利落,没有赘语,如同卡拉瓦乔式的洞察细腻和落笔精准,也有卡拉瓦乔的不拘一格。……
当下中国出版界,各类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比比皆是,生动严谨的良心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塔奇曼的著作,为那些热衷“编写”历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姜鸣,历史学者
在大战(一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力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让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理事
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
只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专业历史题材作品也可以达到文学的高度。这部著作极佳地阐释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的军事史,她笔下的一战首月,其精彩程度正如丘吉尔所说,“戏剧也无法企及”。
——《新闻周刊》
比小说更具戏剧性……高超的叙述,精妙的结构,优雅的文笔,从始至终都保持极佳的节奏。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2018年12月6日 想读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 豆瓣
WHAT’S YOURS IS MINE : Against the Sharing Economy
作者: [加] 汤姆·斯利(Tom Slee) 译者: 涂颀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3
共享经济热潮中敢冒大不韪的反思之作
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求生指南
...................
※编辑推荐※
★ 传统出租车能被优步完美取代吗?空中食宿就一定比酒店、宾馆好吗?共享经济公司津津乐道的“打分系统”真能代替监管,完美解决“拒载多”“服务差”等难题?靠“共享”,我们真能赚到钱?本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揭开了共享经济鲜为人知的阴暗面,可帮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共享经济。
★ 是什么让本书作者汤姆·斯利从共享经济拥趸转变为其反对者?汤姆▪斯利多年来持续关注共享经济,对优步、空中食宿、Lyft、Homejoy等诸多共享经济标杆企业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潜在矛盾了如指掌。他对共享经济弊端犀利且具前瞻性的解读,在共享经济矛盾初现的当今颇具启发价值。
...................
※内容简介※
近年来,共享经济的狂飙式发展席卷了各方媒体,风险投资争相涌入,其触角也伸向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商业新形式点燃了人们当老板、赚外快的兴奋点,似乎整个人类的发展前景都焕然一新了。
在一片溢美声中,汤姆·斯利清醒地看到,共享经济公司是如何打着“分享”的旗号,通过种种方式逃避监管,一步步压低使用其平台的劳动者的报酬,从而获得巨额利润的。在本书中,作者追踪了优步、Lyft、Airbnb、TaskRabbit、Homejoy、Instacart等多家著名的共享经济公司的发展历程,起底共享经济不为人知的行业内幕。他用事实证明,网络共享平台实际上就是向劳动者收租的新地主,它们威胁了个人的安全与隐私,破坏了社区和城市的良性发展,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汤姆·斯利的犀利眼光直指共享经济的矛盾与症结,读完此书,你定能了解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共享经济。
2018年12月5日 想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景跃进 / 陈明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1
由景跃进、陈明明和肖滨三位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致力于从经验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历史发展。本书从理解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及中国共产党本身入手,进而在横向维度上分别阐述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内容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刀把子”的政法系统、作为“笔杆子”的宣传系统,以及作为“枪杆子”的军事系统,在纵向维度上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还探讨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及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和发展。
本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13位学者组成的作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全书具有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第一,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钥匙,将“党政体制”作为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关键词,并且认为,应当处理好宪法与党章、法律与党规、国家机构与党的组织、正式制度与政治惯例之间的互补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强调历史脉络对于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应以内在发展和演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政府与政治。
2018年12月4日 想读
醒来的女性 豆瓣
The Women's Room
8.9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莲·弗伦奇 译者: 余莉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我们来认识一下米拉。
她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读尼采和潘恩,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可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 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穿紧身褡,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她也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醒来的女性》是一部反映了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生存境遇,令每一位普通女性心生共鸣,潸然泪下抑或热血沸腾的小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出版22种语言版本,堪称“小说版的《第二性》”,甚至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无数女性认为这本书写出了她们一直被压抑的内心世界,甚至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醒来的女性》曾被改编为电影,并获艾美奖3项提名,之后又被英国BBC改编为广播剧。
有媒体称“你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小说,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书中十余位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女性,仿佛就是我们的母亲和长辈,是身边的朋友,也是你我自身。《醒来的女性》中是我们不曾深想的生活,是那些我们只有和最亲密的知己才会谈论的话题。你不会和人谈起婚后与另一半无法沟通的苦闷,无法说清有时“母亲”和“妻子”这两种身份会让你觉得失去自我,更不必说作为母亲,即使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也并不像主流讴歌的那样伟大,其实有很多厌烦甚至痛苦的时刻——因为怕被人说“想太多”。阅读书稿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探索精神独立之旅,仿佛自己经历了书中人物的一生般,喜乐参半、五味杂陈,时而为作者的洞察力叹服,醍醐灌顶,觉得找到了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的心理根源;时而对书中女性的命运感同身受,难以自抑地泪流满面。
2018年11月11日 想读
情感勒索 豆瓣 Goodreads
Emotional Blackmail: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
8.3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福沃德 / 唐娜·弗雷泽 译者: 杜玉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
终结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摆脱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 编辑推荐
☆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你个不孝子,是不是想让我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他们也许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会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他们的受害者。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
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带起“情感勒索”讨论与写作风潮。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关于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简明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 内容简介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 媒体推荐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一提要求、发牢骚或是出言威胁,你就会向他们妥协,这本书能告诉你为什么。
——《底特律新闻》
◎ 名人推荐
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吧!《情感勒索》会教你识别并纠正一种充满破坏性的相处模式,它恰恰容易出现在你与自己爱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这本书非常有用。
——苏珊·杰弗斯,《再怕也要大胆做》作者
2018年10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