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万物生光辉 豆瓣
Every living thing
9.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余国芳 / 谢瑶玲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 - 3
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哈利依然继续奔波在美丽的约克郡乡间。
爱吃薯条的小胖狗,对哈利冷若冰霜的流浪猫,还有让他在音乐会上如坐针毡的跳蚤们……除此以外,这次还新出现了一位令人发噱的兽医助理卡隆,他独树一格的特质以及与动物亲善旳魔力让人拍案叫绝。
本书和前几部一样充满了幽默感、生活中的乐趣,以及作者本人对围绕在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的欣赏和喜爱。
2016年5月1日 想读
巴黎烧了吗?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拉莱·科林斯 /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2016年5月1日 想读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豆瓣
DESIGNING DESIGN
8.8 (4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2016年5月1日 想读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豆瓣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
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
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八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
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时代与入”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2016年5月1日 想读
梵高手稿 豆瓣
Van Gogh’s Letters:The Mind of the Artist in Paintings, Drawings, and Words,1875-1890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梵高 / [美] H. 安娜•苏 / 编 译者: 57°N艺术小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内容简介】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2016年4月23日 想读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3 (16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2016年4月23日 想读
我是谁? 豆瓣
Wer Bin Ich: und wenn ja, wie viele?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译者: 钱俊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5 - 11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anz),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及媒体人
欢快、诙谐并且通俗易懂。
——《奥伯迈恩日报》(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畅销的哲学书,简直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错!这本书证明这个论断错了!从来没有一本哲学实用书可以像它一样厉害!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2016年4月23日 想读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卞思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2016年4月23日 想读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7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清晰梳理艺术发展脉络,一书囊括全球艺术精华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涵盖世界各地艺术与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对艺术的剖析从平面转向纵深,使读者获得全方的立体认识。
脉络清晰 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视野开阔 作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简明的世界艺术史体系,书中不只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而且设有专章讲解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传统。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近300幅,精选了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认识艺术》分册中的大部分作品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附在本分册中。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时间上从史前到二十世纪末,地域上涵盖世界各个文明,形式上涉及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作者精心的编排和叙述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
2016年4月17日 想读
艺术通史 豆瓣 Goodreads
Art: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译者: 杨凌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2016年4月17日 想读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2016年4月17日 想读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作者: [法]卢梭 著 译者: 钟书峰 译 2012 - 7
《社会契约论》 (Du Contrat Social)是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十八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2016年4月17日 想读
道士下山 豆瓣
7.0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 10
民国时期,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乱世中各类江湖人物纷纷登场。一个不堪忍受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无心之中,他被卷入太极门掌门之争,并与来华偷师的日本忍者对局。后中统特务欲招揽其做间谍,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帮京剧武生查老板截杀特务头子报夺妻之恨。何安下周旋于中统、纳粹博士、日本人和江湖之间,经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人物和事件,慢慢领悟武术的至理,而他的人生也永远的改变的故事。
2015年7月8日 想读
终结的感觉 豆瓣
The Sense of an Ending
7.8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郭国良 译林出版社 2012 - 7
2011年布克奖获奖作
一本真正聪明又令人宽慰的书
连续半年稳居多国畅销榜单
入选23家主流媒体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书评》:巴恩斯是艾米斯—麦克尤恩—希金斯同代作家中,在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
当记忆欺骗了你,谁才能解读你的人生?
陆建德长文导读 深度解读记忆之谜
—— ———————————————————————————————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生托尼有两个好友,三人爱读书也热衷于谈论性,常聚在一起调侃戏谑。后来博学睿智的艾德里安也加入了他们,他的加入让这个小圈子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成年后的托尼结婚又离婚,退休后他的生活平静无扰。然而,一份旧日女友母亲的遗嘱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迫使他回首探寻当年的谜团。他发现,曾经笃信的回忆变得疑窦丛生,曾经温良无害的自己变得面目模糊。
2015年6月7日 想读
看名画的眼睛.2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高阶秀尔 译者: 范钟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 3
在这本《看名画的眼睛.2》中,作者选择的15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在介绍画作本身含义及画家生平的同时,还力求把产生这些伟大杰作的西洋文化历史背景阐述出来,以此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图文并茂的形式也让读者能更细致地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2015年3月27日 想读
看名画的眼睛.1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高阶秀尔 译者: 范钟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 2
在这本《看名画的眼睛1》中,作者选择的15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在介绍画作本身含义及画家生平的同时,还力求把产生这些伟大杰作的西洋文化历史背景阐述出来,以此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图文并茂的形式也让读者能更细致地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2015年3月27日 想读
小狗钱钱 豆瓣
8.5 (5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博多·舍费尔 译者: 王钟欣 / 余茜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 - 2
《小狗钱钱》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吉娅发现一只受伤的猎狗,并把它带回了家。可是,有谁会想到,这只普通的四脚动物却是一个真正的理财天才呢?吉娅和小狗成为了朋友,并从它那里得知,原来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实现的。
从这个童话故事里可以了解一些金钱的秘密和真相,以及投资、理财的办法。这个故事描述了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且说明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2015年3月7日 想读
共和中的帝制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5
本书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现状,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等史事,读来既有趣味性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2014年12月31日 想读
袁氏当国 豆瓣 Goodreads
8.2 (52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袁氏当国》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作者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2014年12月31日 想读
所罗门的伪证 豆瓣
ソロモンの偽証
8.1 (49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部美雪 译者: 徐建雄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少年的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恶与善、虚伪与真实。
一九九〇年圣诞节的清晨,城东第三中学校园内的积雪之下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是该校二年级的学生。这起很快被校方和警方认定为自杀的案件,却因一封匿名举报信揭发的谋杀疑云,渐渐演变成一场巨大的风波。
谎言和恶意层层累积,新闻媒体插手其中大肆渲染,大人们的欺瞒与懈怠让事件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不良少年被指认为凶手,校长和班主任引咎辞职,新的牺牲者接二连三地出现……孩子们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找寻真相——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五日,赌上人生的校内审判,即将开庭!
2014年11月1日 想读